首页 > 分享 > 任见:远古时期的神奇花卉-牡丹

任见:远古时期的神奇花卉-牡丹


任见:远古时期的神奇花卉-牡丹-《大唐上阳》165

第四十二章 河阴情殇

李治为甄夫人伤感,良久沉默无语,缓过了劲儿,方才幽幽地道:“甄洛后来成了洛神,洛水之神,可谓迟来的善报。但柔弱佳人,在宫廷争斗中吃亏,甚至丧命,代代多有啊……”

他是不是想起了萧淑妃呢?不得而知。确定的是,他在伤感,在伤心。

165

有唐一朝,开启神奇之旅的两种植物,蜀地茶叶,中原牡丹,前者烹煮以苦口,后者观赏以娱目。

苦口不是追求苦味,要的是苦后的回甘,就像武照与郭行真,春日午后的合作品尝,追求的是茶的“伴生”滋味,帷中枕上,妙趣无穷。

牡丹的医药功用、油用功用,别说大唐不知道开发,便是宋朝人疯狂栽植,也不知道,明清之人,牡丹整棵自中土向南洋运输贩卖,照样浑然不晓。唐朝人就是一个字:“看。”眼目之乐而已。

看,观赏,自然是奢侈之物了。

庶民百姓生存为先,玩弄不起。大唐牡丹无论在长安还是在洛阳,都继承了大隋的传统,宫廷领头,贵族紧跟,首都栽植,民间罕有。

李治是一位文艺皇上,凡事所思所想,跟其老爹李世民的实用主义大为不同。目今重新修葺复建东都洛阳,浪漫气息是一定要强调的,于是,近臣中眼头活络的便提示牡丹栽植之事得趁早绸缪。

李治认为斯一建议甚好:“洛阳地脉冷暖,北邙山土质厚薄,最宜牡丹。数年前州府禀报,一家田头忽生牡丹一株,紫根红茎,花亦较它株尤艳,朕甚奇之。今为扮饰皇都,可着花师往北邙山农家搜访,移植各色大花入城,洛阳长安均要部署,多多益善。”

牡丹到得此时,承得皇上青眼,定然是要大批量地华丽转型,隆重升格,由乡野民女摇身变成宫廷闺媛了也。

有的典籍记载,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是第一个注意牡丹的人。

炎帝的部族擅长农业开发。炎帝可能并非一人,可能是好多代人的概称。他们的部落住在姜水边,即以姜为姓了。他们的实际主人是一位婆婆,尊姓大名任娰,真正的母系氏族首领。

任婆婆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整天带领她的氏族成员们在土地上劳作,开垦生荒。

所谓开垦生荒,是对处女地的掘耕。

远古时期的处女地,千载硬土,板结严重,植物盘根错节,人们又没工具,想挖松它,弄平整,进行种植,难度之大,费力之多,可想而知。

不过环境没有一丝污染。天空湛蓝高远,春日的阳光,明亮温暖,自然的微风里透着泥土的芬芳。没有喧嚣,没有利欲,只有极端的纯净。

河畔的原野,视野开阔。人们穿着用兽皮做成的简单的服装,以尖利的木棒挖掘和种植。劳作期间,放肆地舒展心情,高声的呼啸响彻远方。

上古的人口少,禽兽多,大家以肉食为主。但渔猎相对危险性大,容易捕获的野兽越来越少,加之人齿繁衍增加,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姜水部落就烧草,耕耘,种植庄稼作物,茹素,不饿肚子了,社区欢乐了。

烧荒的烈火使人们惊恐难忘。有时候整座山都给燃着了,于是,这个有功的首领又被叫做“烈山先生”,就是后世历史上所称的炎帝,烈山氏。

放火烧荒,大搞农业连片开发,对于逐水捕捞、蹚草猎狩的生活方式而言,是个巨大的进步,使人类实质上的定居得以实现,功劳是巨大的。

姜水先生——炎帝烈山氏这位神奇的农耕专家,在农耕活动中发明制作了一些工具。譬如耒耜,弯曲的带杈的把子是耒,耒的下端固定的削尖的木片是耜,用来翻松田土。耒耜的发明,是原始农业进步的标志。

炎帝这位华夏第一农业合作社社长,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在翻掘土地,种植作物的同时,他带领一个科考小组,涉水跋山,考察各种植物,寻找对人类有用的,让人们避开那些有毒的。他们曾“日遇七十二毒” ,无怨无悔。

在野外考察中,炎帝他们发现了牡丹这种花朵美丽的植物。尝一尝,也没毒,就移植回来栽到窝棚旁边。

窝棚区域位于一片背风向阳的台地上。两座大的,几十座小的,均系先在地上挖坑,然后在坑上架树木和树枝,再苫以柔软的柴草构成的。

两座大窝棚中间栽植的几株牡丹,在春日的阳光下,在春日的煦风中,擎着饱满的花蕾,正欲绽放。翌日凌晨,太阳升起的时候,姑娘们会绕着新开的牡丹舞蹈庆贺。

姜水部落的牡丹,花色不多,瓣儿也是单层的,即便如此,牡丹在花丛之中,仍然是无可比拟的出色。

炎帝他们不知道的南方山区,也有牡丹。

在天光云影的骀荡飘逸之下,在历史岁月最深处,清冽、圣洁的沅水欢快地奔流。沅水之南源,斗篷山鸡冠岭的龙头江,两岸碧绿的山体,在明亮的上古光阴中,孕育了多样的花卉,其中就有牡丹。

这里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雨充沛,雨热同季,特别适于植物生长。

峭壁之上,悬崖之下,林间灌丛及荒草之中,深红、粉红、纯白、浅紫、黄紫斑等颜色的牡丹,在美丽地绽放。

沅水接纳酉水的汇合口,宽大,浩荡,此时再往东北的下游奔流,沅水就又被称作沅江。

豪放无羁的武陵山脉中有五道流水汇入沅水,酉水是最大的一脉。

酉水流域,群峰秀美,随处可见神工鬼斧、浑然天成之景致,如诗如画。春花灿烂,夏绿滴翠,秋枫绯霞,冬雪晶莹,伴以山雀噪动,鸣蝉鼓风,无尽情韵,令人心动神荡,流连忘返。

自汇合口上溯酉水,不远即到二酉山。

二酉山下,又是一处二水交汇的迷人风景。汇入酉水的一条溪流,叫清水河,名副其实,透亮得无以复加。

清水河两岸,山峦起伏,植被茂密,雪白的云雾横在山腰,仿若轻纱飘带,忽而化去了,忽而又生成,曼妙无尽。

上溯清水河,到清水坪。道旁的垂柳,水岸的蒲草,嫩绿得像云雾似的,树下草间,野花比过星宿的灿烂闪耀。缘清水河继续逆溯,四五里路,即到了牡丹仙子涓涓的就凡之地——宁谧的龙池坪。

龙池坪背山面水,环境清幽,清水溪几乎在村前绕了个半圆,南边和东边,溪水哗哗流过,溪东的山岭,有一座叫佼佼坡。

佼佼坡上,柔如丝线的微雨,和路边的绿叶红花相亲,绿得发亮,红得闪烁。各色牡丹,在石竹周围,一瓣瓣展开柔嫩的花朵,绽放得生动艳丽。

雨丝飘悠,春风拂荡,牡丹曼舞,佼佼坡和武陵山像巨大的船只,在时间和空间的托浮中,洋溢着七彩的辉煌之光……

南国牡丹,古朴苍凉,形影摇曳,异彩呈祥。

清溪汇入酉水、沅江,载着牡丹的芳香,经过较为平缓的地域,过洞庭湖,进入长江,汇入海洋。

后来,比较凶恶的黄帝部族打败了蚩尤部族和炎帝部族。蚩尤壮烈牺牲,炎帝迁徙南方。传说炎帝死后葬在湖南省东南部、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西麓的鹿原陂,在今天的炎陵县。

上古时期,人们生活艰难,没有养花护朵的闲情逸致。炎帝有权力,能掌控一个温馨美好的农耕部落,可谓华夏上古时期的伊甸园,牡丹生得其所,故而灿烂悦人。

谁承想,战争毁坏了美好,厮杀伤害了牡丹。黄帝之后,牡丹被人遗忘在远山之中,自开自谢,恬淡无争,将笑容展示给阳光和蓝天。

传说夏朝的宫廷——如果有的话,曾经接受牡丹为贡物。牡丹从炎黄时期的乡野自生,到夏朝的高登庙堂,期间的地位,应该是上了多个台阶的。

展开想象的翅膀,飞翔一下:夏部落首领禹和他俘虏来的奴隶们如何对待牡丹?

禹在征服四方的战争中,抓了很多俘虏,全都押回领地,成为奴隶,干所有的杂活。男男女女,操着互相听不懂的“外语”,在严厉的管教下,围猎,捕捞,垦殖,匠作。

做奴隶久了,就养成了奴隶的性格,有奴隶在垦荒中发现了盛开的牡丹,见其朵盘硕大,色彩艳丽,立马挖出来,抱着去献给禹。

禹一看到牡丹,眼睛瞪得溜圆,说:“嗯,这是老天爷种在那里的,他跟我说了,你们要挖回来的。听老天爷的话,栽到我后院去。”

夏禹和夏启父子,践踏禅让传统,实行强势管制,奴隶们十分恐惧,连牡丹之贡也丧失了可能。

牡丹,这种圣洁的天之宠儿,在兵荒马乱、血雨腥风的年代,自要远远地走避人迹了。

故而,夏朝后叶的牡丹,在各地的情状变化不大,中原品种群、西北品种群、江南品种群和西南品种群,自绽自谢,与世无涉。

中原牡丹品种群,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花型齐全,花色多样。洛阳北邙山的土崖之上,沟壑之间,紫斑牡丹隐居不出,年复一年。

商朝起于洛河下游,曾有一都立于西亳,便是今天的洛阳偃师。

当时的小民有向商朝宫廷进贡牡丹的,在商都西亳遗址被发掘的时候,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踪迹。

在商都西亳遗址里转悠,不时有大片大片纵横成行的柱础出现在眼前。大商的高官或者低官,上身穿着“衣”,下身套着“裳”——白色的“衣”和“裳”是大商规定的官服,曾经在这里走动,参加代表大会,想象一下吧,他们走动的路边,就栽植着牡丹和其他花卉。

偃师西亳商城,总体呈菜刀形状,总面积逾两个平方公里,超越前代、超越其他大诸侯都城。无人机航拍,可拍到活脱脱一把政治的大刀。

西亳古城的小城共有三座,位于大城内西南部,它的西城墙、南城墙与大城西城墙、南城墙重合。偏南的小城中央,刀把子上,坐落着宫城。

西亳商城中的宫城,其北半部是紫禁花园——商园,是商王休闲游乐的地方。

商园中人工挖掘、并用自然石块砌成的大型池塘,系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引水造景工程,部落联盟大首领也就是商王,一代一代的大商领导人,和嫔妃、宫女,脱得光溜溜的,在池塘里扎猛子,打水仗。

商园中,各种树木,各种花卉,蓊郁成荫。据分析,牡丹的花色品种至少应当在三种以上。

圣洁的牡丹,被迫进入商园,云转月移,静观时局,殿堂砌起,宫苑塌圮,倏忽之际,改朝换帝。

关中新的强人搞出了更像样的大周朝廷,相比之下,此前的夏宫商阙,只能算是毛坯。


相关知识

任见:牡丹花史话『原创』
第一章 玉簪奇功——《牡丹仙子》连载
花木文化琐谈之45:历史上的花木文化——殷商秦汉时期的兰文化
绽放在历史源头的神奇之花
刘禹锡与牡丹
牡丹的象征意义
植物进化历史:《远古的葱茏——古植物王国》
牡丹故事——万花湖的牡丹传说
牡丹画史话,了解一下!
远古时期的异界之花——花瓣动物门(Petalnamae)

网址: 任见:远古时期的神奇花卉-牡丹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67414.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实证中华文明
下一篇: 国家文物局谈石茆遗址等“十大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