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城市化过程带来了环境改变,空气污染、气候异常等一系列城市问题,其中热岛效应最为明显,城市气候也因此受到了严重的不利影响。城市街道作为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重要部分且占据了城市用地面积约四分之一,街边两侧绿化环境优劣将直接影响着街道总体微气候环境。目前,街道规划均在设计等层面提出较为详细的指引,忽略了从微气候角度进行绿地规划指导。因此,本研究以生活性街道为研究对象,以提升室外热舒适性为目标,探讨各环境因子对夏季街道微气候的影响,提出针对生活性街道气候适应性规划策略。 本论文以洛阳市为例,结合实测与数值软件模拟两种研究方式对洛阳生活性街道微气候进行综合评定。在对洛阳生活性街道绿化现状及典型街道空间特征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典型街道空间形态、绿化形式及建筑高度等要素。选择典型生活性街道进行微气候实测研究,建立实测街道ENVI-met模型对其准确性及软件可靠性进行校验。其次,确定量化研究的绿化要素,以相关技术指导为依据运用ENVI-met研究软件建立理论研究模型,构建两类街道空间形态,量化分析不同走向下种植密度及绿化带布局形式对微气候环境因子的影响,提取温度、湿度、风速评价值,分析对比模拟结果并确立生活性街道优化策略。最后,结合模拟研究结果对实测街道安徽路进行优化实践改造,采用热舒适评价(UTCI)值的街道热环境评价方法对优化前后微气候环境进行评价与对比,对街道热环境进行客观评价。论文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 研究结果表明:(1)在绿化要素、绿化变量不变情况下,东西向街道热环境改善作用明显大于南北向街道,南北向街道优化趋势不明显。(2)在街道种植密度方面,考虑乔木种植密度对微气候的调控效果时,选用高密度种植对场地环境调节较为显著,但应注意乔木种植密度应按照乔木冠幅设定。(3)在绿化带布局方式上,对称式街道空间形态东西、南北走向下综合比较后,人行道绿化带与路侧绿化带相组合的布局形式在街谷空间内起到很好的降温增湿效果,是较理想的热环境适宜性规划设计布局形式。非对称街道空间形态东西走向街道由于种植结构复杂导致道路空间风速减小,灌木绿化带数量的增多使得场地温度上升不利于街道热舒适的改善,因此场地整体应当采用树池式绿化带布局形式及单层乔木种植营造开敞空间可较好降低空气温度。南北走向建议优先采用路侧绿化式绿化带布局形式进行生活性街道的优化提升。 研究所获得的结论可为现有或未建的生活性街道绿化景观改造提出可操作性、科学性的绿地规划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23
相关知识
城市生活性街道绿化景观对微气候的影响研究
不同景观要素对城市公园微气候的影响研究
浅析城市微气候对校园景观改造影响
【研究综述】垂直绿化对城市微气候影响研究综述
绿化工程对改善城市微气候的影响研究.docx
屋顶花园对建筑微气候的影响
基于微气候舒适度的公园休憩空间景观优化
半干旱区城市广场树木形态对微气候的影响研究
园林植物景观设计对微气候环境改善的3个研究
绿地结构设计对社区微气候的影响研究——以临海六角井未来社区为例
网址: 城市生活性街道绿化景观对微气候的影响研究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70017.html
上一篇: 上海木本植物早春花期对城市热岛效 |
下一篇: 巧妙合理地运用植被,可以改善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