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马瑞琳 陶敬玉
芦花飞雪,鸟鸣阵阵。秋天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迎来了最忙的季节。每年的秋冬季节,有数百万只鸟类在黄河三角洲停留和越冬。而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更是堪称“鸟类国际机场”。
近年来,东营市以“线、带、面”修复为抓手,探索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维护黄河三角洲“河—陆—滩—海”生态系统。
黄河入海处 湿地生态美
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
近年来,自然保护区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借助黄河实施调水调沙恢复湿地36万亩,实施了东方白鹳繁殖招引工程和黑嘴鸥繁殖地改良工程。通过架设围栏、开挖封育沟等措施,对保护区核心区和重点生态保护区域实施封闭式管理。在黄河两岸种植冬小麦,建设鸟类补食区,为越冬鸟类提供食物,稳定了越冬鸟类种群、数量。
目前,区内共有野生动物1626种。其中鸟类373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丹顶鹤、东方白鹳等1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大天鹅、灰鹤等51种,东方白鹳、丹顶鹤、黑嘴鸥等3种珍稀濒危鸟类种群数量分别占全球的11.7%、15.2%和18.8%。区内有植物393种,其中野生种子植物116种。盐地碱蓬、柽柳和罗布麻在自然保护区内广泛分布,芦苇集中分布面积达40万亩,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野大豆集中分布面积达4333.3公顷。区内自然植被覆盖率达55.1%,是中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
2004年被国土资源部确定为国家地质公园,2006年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2008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0年11月,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东营市“中国东方白鹳之乡”荣誉称号, 2013年被国家林业局、教育部、共青团中央授予“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称号,同年被国际湿地公约组织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目前,自然保护区已经完成黄河口国家公园的创建工作。
以“线”为脉,创新开展湿地水文连通系统修复
水是生命之源。对湿地生态系统而言,水更是重中之重。自然保护区在湿地修复过程中,首先做足了水的文章。自然保护区打通水系循环,实现“线”的连通。东营市优化过去的陆、海单体区域思维,以水文连通为中心,着力恢复黄河与湿地、海洋的交流,通过开展生态补水、水系连通等措施,修复激活湿地水生态。
在提高补水能力方面,自然保护区新建、改建引黄闸口6个,自然保护区内的引提水能力从不足40立方米/提升至131立方米/秒。在提高送水能力方面,实施水系连通工程,疏通水系241千米,自然保护区范围内20余万亩主要湿地补一遍水的时间大大缩短。在提高蓄水能力方面,累计修筑、恢复生态堤坝41.6千米,夯实蓄水基础。近三年,自然保护区生态补水量连创新高,突破5.1亿立方米,保持了湿地良好生境。原先的光板地、盐碱滩,变成了水草丰茂、生物多样性富集的大湿地。
以“带”为基,创新开展海岸带原生态系统修复
推进海岸修复,实现“带”的提升。在恢复水系循环连通的基础上,优化过去单目标治理模式,采用“治理”“恢复”相结合方式,以治理互花米草为先期任务,结合潮沟疏通提高水文连通性,及时恢复盐地碱蓬、海草床等原生植物,一体化推进恢复海岸带湿地原生态。
“作为一种典型的生物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的蔓延已经对保护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内的我国沿海多个地方的生态产生了影响。我们从2020年开始,连续实施了5个互花米草治理项目。”自然保护区科研中心主任周立城将自然保护区的互花米草的治理比喻成“阻击战”和“歼灭战”。
在互花米草治理方面,自然保护区联合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开展互花米草入侵机制与治理技术科研攻关及工程示范,创新探索“刈割+翻耕”治理模式。近年来,自然保护区内累计治理互花米草13.1万亩,清除比例达99%。在原生植物恢复方面,通过互花米草治理工程,疏通被阻塞潮沟76千米,充分恢复海岸带范围内湿地和海洋潮汐的交流,为原生物种恢复提供了天然条件。针对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海草床,采用植株移植、种子种植和自然恢复三种方法,成功修复海草床750亩,成为山东省海草床修复的首个成功案例和一次性修复面积最大的海草床项目。
近日,第二次全国互花米草防治工作现场会在东营召开。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互花米草治理模式,已经成为目前国内性价比最高的互花米草治理模式。为我国更多治理互花米草提供了新的参考。
以“面”为本,创新开展湿地生物链系统修复
自然保护区通过开展湿地物种修复,改善“面”上微生态。在形成“线”“带”系统修复的湿地大循环格局下,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探索以自然修复为主,涵盖野生动植物保护、外来入侵物种治理、底栖生物恢复同步保护的湿地物种微生态系统修复模式。在河流沼泽湿地,科学引进黄河水,科学模拟形成黄河自然漫溢过程,按照生态学要求设置大缓坡和深水区,建设鸟类繁殖岛、鱼类栖息地;结合下游漫滩补水需水量,系统考虑鱼鸟生物关系,设置快速过水通道,形成“河流水系循环连通、原生湿地保育补水、鱼虾生物繁衍生息、野生鸟类觅食筑巢”的生物多样性湿地。
在盐沼湿地,以恢复先锋植被盐地碱蓬为目标,结合其生物学特性、生态群落及立地土壤等条件,在不改变原有的河流水系、地形地貌前提下,通过水系连通补充碱蓬萌发所需淡水,通过疏通潮沟恢复湿地和海洋交流,通过微生境改造在滩涂湿地塑造微地形,减少水流冲击、风力造成的种子流失,截留天然盐地碱蓬种子,通过其自然生长繁衍对盐沼湿地种子库进行补充,提高近海滩涂土著植物竞争能力,为鸥类、鹤类等鸟类提供了食物来源和栖息场所。
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主任许明德介绍,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中,自然保护区已建成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定位观测研究站,开展了东方白鹳、黑嘴鸥等关键物种栖息地保护,划定野大豆保育区7.46万亩、陆海全梯度植物保育区6万亩、原生植物保育区2万亩,放流贝类、蟹类幼苗18亿粒,扎实推进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世界自然遗产申报工作,生物多样性逐年提高。
2022-2023年自然保护区内观测到东方白鹳新繁殖152巢、幼鸟470只,连续两年东方白鹳繁殖数均超过450只;此外,还观测到越冬丹顶鹤315只、白鹤913只,黑嘴鸥繁殖种群达到9712只。东方白鹳、黑嘴鸥、白鹤等旗舰种鸟类种类、数量稳步增加。
根据监测,自然保护区鸟类增加到373种,除了东方白鹳和黑嘴鸥两种代表性鸟类之外,2022—2023年度,在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越冬的丹顶鹤数量达到389只,这也标志着自然保护区成为全球丹顶鹤重要越冬地。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风起海岱|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护航“鸟类国际机场”
保山市实施万亩青华海生态湿地修复工程——候鸟翩跹 “湿”情画意
修复湿地 中国发挥重要作用
东营市人民政府 聚力推动生态保护治理取得新突破 加强互花米草治理 守护大河之洲生态底色
大河之洲 扬起互花米草防治前行风帆
探索黄河口互花米草防治“东营路径”
提升生态环境 守护美丽海湾——东营市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
清除!管护!连江这片海“活”了!
黄河口治“草”记——山东东营持续加强互花米草综合防治与生态系统修复
全球滨海论坛 | 江苏“最美生态保护修复”花落九家
网址: 风起海岱|黄河口湿地修复模式,护航“鸟类国际机场”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7150.html
上一篇: 上杭:全力推进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 |
下一篇: 你家的地值多少钱?桂林最新征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