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植物多样性的保护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森林植物 遗传 多样性 危险 保护
森林是陆地上最典型、最多样、最重要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方,陆地上的动、植物物种,有半数以上在森林中栖息繁衍,森林的破坏和消退,特别是热带森林的消退,是物种灭绝的重要原因。某个特殊基因组的毁灭,就是其载体的灭绝,即是某个特殊种的灭绝。遗传多样性是由基因组控制的,在许多基因的协调下,生物表现出外部特征。不同生物的基因数量和组合不同,外部特征也不同,如形态、代谢等。由此看来,每个物种实际上含有成百上千个不同的基因型,物种的亚种内和亚种间、群体内和群体间都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一、遗传单一性的危险
随着人工林的发展和比重加大,一方面确实可以减轻对天然林及其遗传材料的压力, 另一方面不能不担心遗传单一性的危险。大面积单一树种的纯林,在造林中大量引种遗传基础狭窄的外来树种,不加限制地大量使用单一无性系造林,都会引起遗传单一性的危险。我国许多重要造林树种,早已失去了天然基因资源,无疑使优良遗传品质种源的收集,潜伏着很大的危机。
当前人工造林中,使用遗传品质改良的种群比重正在加大,对森林遗传品质进行人为 的控制,导致“野生”种群的利用逐渐转向比较“进化”的种群的利用。在这一过程中,基因频率随具体需要而变化。在这些新的种群中,因对选择亲本材料的基因库受到限制,然后 通过在一定条件下的选育,淘汰很大比例的原始群体,其遗传基础常常被限制在很窄的范 围内,多样性的流失。将导致有利基因或基因综合体的丢失,在育种群体和种子生产群体中出现近交或共祖现象,近交将会降低生产群体的适应力,随着育种世代的发展,遗传基础愈趋变窄,导致遗传改良活动走进死胡同,这是林木多世代改良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遗传多样性的缩小和丧失,所产生的有害影响是极其深远的,一个物种遗传多样性水 平高低,直接涉及物种遗传基础的广与窄,并决定对环境条件波动的适应性大小,遗传基础广的,可塑性大,能对危险环境变化起缓冲作用,这种类群对维持和改善生态环境,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反之,遗传基础窄的,对危险环境变化适应性弱,要采取相应保护与合理利用措施。也就是说,遗传多样性是进化和适应的基础,遗传单一性威胁群体或物种的生存已是显而易见的事实,要判断一个物种是否已经摆脱濒危状态,必须通过研究其遗传多样性来取得证明。有些物种正是由于群体内基因交流机会减少,遗传衰退,个体之间差异很小,摆脱不了濒危的处境。这也就是说,种内遗传多样性或变异性愈丰富,物种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愈大,其进化的潜力也愈大,有助于保持物种或整个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或可以减慢由于适应和进化所导致的灭绝过程。
二、遗传多样保护措施
保护生态系统,保存稀有和濒临灭绝的树种,防止基因及基因综合体的丧失,是自然保护的基本任务。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在1990年制订的《世界自然保护战略》中,提出了生物资源保护的三项目标,即①维护各基本生态过程和各生命维持系统;②保存遗传多样性;③保证动、植物物种和生态系统的持续利用。
从理论上讲,无论是1年生作物还是多年生林木,无论是栽培还是野生植物,其遗传多样性保存问题是相似的,保护的方法和途径虽然存在具体差别,但大体上是相同的。其主要措施包括就地保存、迁地保存和离体保存。
1、就地(原地)保存
就地(原地)保护是指在自然界生境内的保存,即在自然生境内保存目的树种的片林或混交林,以防止通常来自人类活动造成的进一步损失。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等都兼有就地保存基因库的功能。它是野生动、植物保护的主要形式。其主要优点是保护了生态系统,林木可继续进化,如辟出一小片永久性样地,长期监测种群的变化。其基本原则是要求保存足够的遗传多样性,使物种得以充分发挥其进化潜力。生态系统的保存需要占据较大的面积,而遗传资源的保存不同,不必保存大量含有同样所期望基因综合体的个体,主要需要管理保护的林分,能维持理想的遗传组成传一般几千株树就足以建立有效基因库有即能够保持自体更新能力的群体。同时,要注意对极端环境和边缘群体的保护,因为在极端环境和边缘群体中,其基因频率可能不同于主要群体的基因频率,可能产生具有特殊潜在价值的变种或生态型。
2、迁地(异地)保存
迁地(异地)保护是指在人为条件下把森林遗传资源收集并带到其生境之外的地方 进行保存。它是栽培植物保护的主要形式,如品种(种质)资源库,近缘野生种和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中心、树木园、植物园等。由于受经济制约,通常只限于对优良树种或潜在价值明显的树种。如主要造林或商品性树种、种源、家系和无性系,其目标可区分为保护原始群体基因(等位基因)频率的静态保存,进化保存和选择性保存,随着树种生物学特性和繁殖方式的不同,通常迁地保存的几种形式为:通过常规无性繁殖技术建立无性系库,对种子易于保存的树种建立种子贮藏库,用组织培养技术建立离体保存库等。
3、离体保存
离体保存是指利用种子、花粉、根和茎的组织或器官在贮藏条件下来保存。近20年来,全球有50多个国家建设了长期保存植物遗传资源的低温种质库。由于种子贮藏库还不可能保存所有树木的种子,有些树种种子又不耐贮藏,故保存的重点只能限于主要的造林树种、育种材料和珍稀濒危树种。
在组织培养条件下,对林木种质的保存有2种形式:
①培养物的反复继代培养:这是一种安全、经济的方法,组织培养技术可在较小面积上保存大量的遗传资源,占有空间小,可繁殖脱毒苗,便于种质交换,用营养器官作为繁殖材料,可有效地减少生物学混杂和保持材料的原有基因型,在科学研究中也是一种常用的保存方法。
本文基于笔者近年对贵州黔东南地区侗族传统知识的大量调查,重点分析了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从不同类型角度阐明了传统知识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并探讨通过保护和传承传统知识以及促进其惠益分享的方式而有效地保护少数民族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一、文化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密切关系
文化多样性是指人类表达和组织的多样性,其中包括文化群体内部以及文化群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国的文化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传统文化及其丰富多彩的民族特征,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以及在保护和利用生物资源的过程中所创造出的传统知识、思想观念、技术创新、文化习俗和习惯做法等。由于传统原住民和地方社区主要集中在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他们所处的环境对其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并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直接相关,因此他们通常对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这两方面有着深刻和全面的认识。如今,这个事实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共识,而传统知识、传统技术革新与习惯做法等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提升被视为维持这些地方原住民日常生活和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所在。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种生态环境和多元文化组成的国家。由于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各民族生活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在对环境的适应和对生物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与传统知识。这些传统文化和知识包含着对自然的认识、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理念和做法,是民族地区协调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社会基础。从民族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的角度来说,这些理念和做法是和谐人与自然、促进生态文明的精神力量和知识源泉,不仅在过去、在现在和将来都值得继承和发扬。
已有研究表明,文化多样性对生物多样性具有保护和促进作用,如傣族的贝叶文化和佛寺文化对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具有积极作用。据统计,西双版纳与佛教活动密切相关植物有100种以上,91种植物在佛寺庭园中得到了保存和恢复,有效保护了植物资源和物种多样性压。彝族的图腾文化对云南紫溪山的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物种、遗传资源的保护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瑶族和黎族的生产方式、宗教、习惯法和文化艺术等传统知识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侗族是我国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文字可考历史。侗族现有300万人口,主要分布在湖南、贵州、广西三省(自治区)毗邻地区,位于东经1080-1100,北纬25-31之间,方圆6万km。侗族聚居区气候温和,河溪众多,雨量充沛,土壤肥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形成了具有地理特色的动植物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和土壤资源等。侗族人民千百年来在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创造出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实用的传统知识及技术创新,而这些民族文化、传统知识和技术创新在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侗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用
相关学者已经对侗族传统文化与生物多样性关系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但是仅从文化角度研究具有局限性,需要从传统利用生物资源的知识、创新和具体实践的角度更好地理解传统知识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作用。根据对《生物多样性公约》(CBD)第8条的理解,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知识主要分为以下5类:(1)传统利用农业生物及遗传资源的知识;(2)传统利用药用生物资源的知识;(3)生物资源利用的传统技术创新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4)与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相关的传统文化与习俗;(5)传统地理标志产品。本文将以此体系为基础,从糯禾文化、传统民族医药、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传统饮食文化和传统信仰文化等方面探讨侗族传统知识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的作用。
1.糯禾文化对水稻遗传资源的保护作用
侗家人自称为糯米人。孩子出生和办满月酒,最常见的贺礼就是成熟的糯禾穗或煮好的糯米饭,亲戚朋友也会一起喝糯米甜酒,庆祝这种增人添口的喜事。男女青年结婚时,新郎家要准备大量蒸好的糯米饭装进白瓜瓢送到新娘家,侗语称送葫芦饭。新娘家收到后再分给亲戚朋友享用,以通报大家:本家姑娘已经出嫁了。老人过寿时,全寨的亲戚朋友都要送糯稻穗捆成的禾把作为寿礼,称为添粮添寿。平日里,侗家人不论是上山劳动,还是外出远行,都用饭钵、笋叶、树叶或手帕包着糯米饭当午饭。侗家人好客,也多半是使用糯米饭、糯米酒或用糯米做成的油茶招待客人;客人离开时,主人家还会送糯稻草杆包扎的糯米饭,给客人在路上或带回家食用。侗族建房,亲朋好友都会挑着糯谷、糯米酒,前来祝贺。老人寿终正寝,侗家儿女们给老人亡灵敬献的主要食品还是糯米饭和用糯禾田里的鲤鱼精制成的酸鱼。亲朋好友悼念亡灵或送葬时,手中也要拿一糯禾的稻穗,以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阴阳两界,都有糯米饭吃。侗族节日庆典、宗教祭祀活动更离不开糯米饭、糯米酒、糯米粽子、核把等传统食品。
可见,侗族人从生到死、从生产到生活都离不开糯米。侗族文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糯禾文化。据相关史料记载,黔东南的香禾糯种植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至今仍保留。正是由于糯米在生产生活和文化习俗中的不可替代的地位,才使侗族聚居区仍保留着大量的糯稻品种。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来,杂交稻的广泛推广使得糯稻的种植面积和品种数量急剧下降,但是,截至2013年底,贵州省黎平县仍保留约50个香禾糯品种,有些村寨仍大面积持续种植。
2.传统民族医药对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作用
侗族聚居区气候条件优越,植物资源极为丰富,为侗族人民维持健康提供了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据杨昌岩调查整理,侗族民间传统药用植物有866种,隶属于155科,513属。亦有相关资料记载侗族药用植物有489种,涉及150科。侗族利用植物入药的方式与中药或其他民族药用法不同,不仅药用部位有差别,而且治疗的疾病也不尽相同。例如,通过2013年在贵州黎平县的调查得知,侗医和侗族民间用竹叶花椒的叶和鱼腥草、细叶韭菜、茶油一起捣碎出汁,用刮疼板刮患处可驱除内毒;用小寸金黄的全草叶配野荞、粗叶耳草捣碎外敷可解蛇毒;用常春藤的茎叶煎服可治疗结石、高烧和疟疾;用莫头的鳞茎揉碎擦太阳穴可治疗发烧;用凹脉紫金牛根炖猪肉,可增强产妇体质,并用于治疗风湿骨痛等;这些用法与已有文献记载大不相同。此外,侗医还用紫金牛治疗妇女分娩后体内因癖血引起的腹痛,用白钩藤茎作为消炎比血和舒血活血的药物,并可与大血藤、鸡血藤和云归一起煎服治疗跌打损伤;用头花寥全草捣碎涂于患处治疗白瘫风等,这些独特用法也与现有文献记录具有较大差异。
由于侗族人民在实践中认识了植物,并发现很多植物的药用价值及其独特的治疗用途,这使得大量的野生植物资源得以保存。一些侗族村寨甚至多年来已形成保护自然和可持续利用药材的伦理和文化习俗,并通过当地社区的习惯法加以保护,这些传统知识和相关的文化习俗是保持侗族聚集区域生物多样性丰富的重要原因。
3.饮食文化习俗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用
嗜酸和嗜茶是侗族人饮食文化的两大特征。在侗族食品中,酸食冠于菜肴之首,一半以上的菜肴都是酸味,几乎每家每户都置有多个酸坛,有荤酸、素酸、煮酸、腌酸之别。侗族不仅平日食酸,而且待客送礼、红白喜事、敬神祭祖等,皆不离酸。其中,腌鱼是侗家招待贵宾的珍饯,家有腌鱼以示主人勤劳而富有。制作腌鱼需要用苦菜让鱼吐净泥土污物,用米酒腌浸,再用蒸熟的凉糯米饭以及花椒面、辣椒粉、姜蒜、甜酒糟等佐料搅拌,以及用姜杆叶、粽叶、竹笋叶或禾杆草帘做鱼背,腌半年即熟,久腌亦可,三四十年其味不败。腌鱼工艺用到的糯米酒、糯米饭都是当地特有的传统香禾糯品种,配料的辣椒、花椒、姜、也均选用当地传统品种。这表明维持传统食品的制作工艺,要使用传统的原料和多样化的植物配料,客观上保护了当地传统的农作物遗传资源和其他调味植物资源。
日常生活中,许多侗族人一日三餐吃油茶。媒婆们为青年男女说亲做媒,要请双方父母吃油茶;祭祀萨神,每天要为萨神敬三次油茶,以示对萨神的敬重。侗族制作油茶的主要原料是茶叶、茶油、米花、糯米饭或糯米把等,还有虾米、猪肝、粉肠、焦豆、花生、香料等配料。制作和食用传统食品油茶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保护传统糯米品种和其他生物物种资源的过程。
此外,侗族还有血红、扁米、侗果、豆豉等多种传统食品。血红是贵州黎平县南部侗家的头等名菜,是生猪肉或熟猪肉混以猪窝血制成,其中用到的茱英、朝天椒、黄姜、高树花椒、小香桔等都是当地特有植物资源。还有,平甫地区的豆豉是将黄豆煮熟后放入坛中,加上糯米酒、盐、烤好的辣椒、五香八角叶子、烤干的香桔皮等材料拌匀后密闭发酵制成,制作豆豉用到的材料都是当地特有的香禾糯、辣椒、五香八角叶、小香桔等传统资源。
4.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用
侗家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与他们周边的生物资源密切相关,表现在工具、用具、衣服制作等多方面。例如,侗家人习惯用香禾糯的稻杆做扫帚,或用其梆扫帚、扎粽子和核把等,这是因为香禾糯稻杆具有坚硬、不易折断、韧性强等优点,就地取材,方便、耐用又环保。又如侗家人创造性地利用淘米水做洗发膏,他们将香禾糯的淘米水倒桶里,放在火塘边使其发酵成酸汤,上层清液可用来煮青菜、做酸汤鱼、腌咸鸭蛋,下沉浑浊部分用作洗头膏,长年累月用酸汤洗头的侗家妇女,头发黑亮柔顺,且少有白发。
侗家人还用白瓜壳装糯米饭,丝瓜瓤洗碗。白瓜成熟晒干后,从顶部较细处切开倒出种子,将瓜内壁清理干净,就可以装糯米饭团或酸汤等,便于携带。用这种白瓜壶装糯米饭密闭性好,可保持糯米香味,几乎每家都有。贵州黎平县尚重、黄岗等地的侗家人种植八角丝瓜和糯米丝瓜等地方品种,他们将老丝瓜晒干后,取其瓤用作洗碗或过滤的工具,由于丝瓜瓤结实、耐用,虑孔较多,洗碗无需用化学产品洗涤剂。
侗族妇女擅长纺织和印染,印染包括亮布、蜡染、侗锦等,历史悠久,乾隆时期(1736- 1795年)就扬名四海。至今,侗家人仍然保持自纺、自织、自染的习惯,以身穿自制的布衣为荣,借以显示家中妇女的勤劳和手艺。侗族亮布颜色青紫亮丽,制作工艺复杂,原料繁多。需要用到蓝靛、灰碱水、薯蓖、朱砂根、栗皮、柿子皮、牛胶、蛋清、黄豆浆等原料。有些地区还在染汁中加入辣椒,使其更好地上色。利用当地特有动植物资源制成的亮布,不仅质挺色固,结实耐用,而且间接地保护了当地优异的动植物资源。
5.宗教信仰文化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用
侗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崇尚万物有灵,认为山水、石头、树木、花草、牛羊都是有生命和灵性的。侗家人住的木楼,吃的稻米、蔬菜、肉类等,都源自山林的动植物资源。所以,侗家人自古就有保护树木、森林、水源和动植物的朴素文明生态观,体现在对神树、天神、森林、动物的崇拜和禁忌等。
侗族各村各寨都有崇拜神树的习俗,他们视古树为神灵,寄栖着祖宗的灵魂,是庇佑村寨的力量。高大挺拔的枫树、杉树、榕树、楠木等古树,不仅可以为过往行人提供休憩和娱乐的场所,也是村寨历史发展的标志。崇拜古树需要逢年过节用新鲜公鸡肉、糯米饭和糯米酒等作为贡品祭祀古树。由于崇拜古树,黎平县茅贡乡腊洞村至今保留着被村民们崇敬如神的红豆杉(国家一级保护树种);黎平县坝寨高场的木兰科含笑属古树林,是目前国内发现的保持最为集中的含笑天然林产侗族还有众多的动物崇拜,如鱼崇拜、蛇崇拜、牛崇拜、蛙崇拜、鸟崇拜、蜘蛛崇拜等仁项。可见正是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宗教信仰,才使这些珍稀物种保存到今。
侗族敬畏自然的禁忌有很多,如禁忌砍伐古树,禁忌破坏风水林,禁忌动用坟场的一土一木,禁忌伤害鸟类和蜘蛛,禁忌捕食青蛙和蛇等。为了确保禁忌制度的实施,当地的习惯法和乡规民约也能起到重要作用。如当地为了保护森林,实施了柴山,放牛坡,女儿出生后栽十八杉等制度。这些禁忌文化客观上对森林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甚至超过了国家法律制度对森林的保护程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保护传统知识并促进其惠益共享
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又称《地球》。在宣言的第22项原则中提及:原住民及其社区和其他地方社区,由于他们的知识和传统习惯而在环境管理和发展方面具有重大作用,各国应承认和适当地支持他们的特点、文化和利益,并使他们能有效地参与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次大会还通过并签署了《生物多样性公约》,该《公约》将公平公正地分享由于利用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所产生惠益作为《公约》的三大目标之一。为实现此项目标而谈判10年最终产生的《名古屋议定书》将遗传资源、衍生物和传统知识纳入惠益分享的范围,要求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的使用方在获取这些资源时须得到资源提供方的事先知情同意,特别是要得到当地原住民和地方社区的事先知情同意,并在提供方和使用方共同商定的条件下,做出公平公正的惠益分享安排。《名古屋议定书》还要求各缔约国通过国家政策、立法和行政措施,确保原住民和地方社区能够享有这些权利,并参与这些过程。
《公约》和《名古屋议定书》为传统知识的利用和惠益共享开辟了开阔的前景,为保护原住民的权益提供了保障,但是,传统知识正在快速丧失和消失。传统知识是人类的重大财富,其损失不仅是地方社区的,而且是整个人类的损失,如何有效保护中国少数民族地区至今仍然保存的生物多样性,已成为一个十分严峻的挑战。一方面,传统的知识和技术由于现代技术和工具的改良或弃用而自然丧失;另一方面,因为现代化进程、快速的人口增长、新产业开发以及外来文化渗透等引起的传统知识和技术丧失和消失成为主要趋势。
此外,国际上普遍出现的生物剿窃现象,揭示了遗传资源及传统知识的流失现状。一些国外生物技术公司从地方社区无偿获取了珍贵的遗传资源及传统知识,经过生物技术的加工,开发为产品并申请专利保护,从而获取巨大利益。然而,这些利益从来没有与提供资源和传统知识的地方社区公平分享,此种不公平现象也削弱了地方社区保护和传承传统知识的积极性。
侗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传统知识,对保护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发挥着关键作用。糯稻及各种蔬菜果树等地方品种和竹叶花椒、小寸金黄等药用植物虽然经济价值不大,但却是侗家人日常生活、节日庆典、宗教祭祀等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材料,并且传承至今而经久不衰。但是,侗族人口从上世纪90年代的160多万增长到现在的约300万人,随着人们的生活需求增加、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侗族文化和传统知识也已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侗寨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将导致侗族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的大量消失,进而也导致生物多样性的消失,特别是具有当地特色的糯米文化和糯稻遗传多样性的损失。
关键词:城市绿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
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城市的建设意义重大,城市绿化建设中维持良好的生物多样性能够维持城市和区域的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城市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经济、社会、自然相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有着自身的生物多样性特征,但在当前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城迅速发展,原有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背景下,生物多样性格局也在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因此,认识到维持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在城市绿化过程中改善当前城市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一项关系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紧要任务。
一、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实现价值和主要影响因素
(一)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城市生物多样性是指城市环境中由数以百万计的动植物、微生物及其基因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中包括四大部分内容,一是物种的多样性,即具有生命的动植物、微生物不仅在数量上极大丰富,同时还包括了其种以上的高级分类,如门、目、科、属的丰富程度,即分类群的多样性。二是遗传的多样性,即基因的多样性。指主要种内的不同群体之间,同一群体内不同个体之间遗传变异的总和。城市生态系统中各种家养动物、栽培植物、地方品种和野生近缘五种都具有十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从生物学角度来看,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越丰富,该生态系统对于环境的适应性便越强。三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即城市生物圈内的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四是城市生物景观的多样性,即由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或景观要素构成的空间结构、时间动态和功能机制方面的变异性和多样性。城市生物景观的多样性是较生态系统多样性更高、更为宏观的等级单位。
(二)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可以从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进行讨论,直接价值方面,城市的动植物可以直接被用作食物、药物、工业原料和能源,由此表现出它的生产使用价值和消费使用价值。间接价值方面,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太阳能,从而形成食物链之中能量的来源,为其他物种生存提供能量,同时,城市植物在保护水源、维持大气内循环,减轻旱涝灾害威胁、调节城市气候,防范水土流失等方面有着突出的效果,此外,城市中的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业、周边乡村有机农业的发展都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污染,城市生物的多样性能够最大限度的吸收和分解污染物,为城市人群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一个良好、舒适的外部环境。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对于生活、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的生物多样性还可以通过构建“绿色生活”、“城市公园”等形式介入到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
二、当前城市绿化工作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问题与不足
(一)对生物多样性重要程度认识不足
城市绿化工作中对于生物多样性问题的认识不足是造成当前城市绿化工作缺乏科学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以往的城区绿化中,不少城市将重心放在了重要景观的设计和布局之上,单纯从美学角度考虑城市的绿化、美化问题,如人工景观、人工林的建设,街心公园植物色彩的搭配,冬季绿色植物的种植等等,而忽视了生态学角度的合理配置问题,更没有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探讨整个城市生态系统食物链和物种的传播问题。同时,当前的城市绿化工作中普遍存在追求高速度的绿化效果,园林部门只求尽快的将辖区“变绿”,而忽视了所种植植物的营养条件、成长需要、管理细节等问题。在绿化树种的选择上,缺乏有效的论证工作,仅凭经验办事,造成绿化树种单一、群落结构松散等等,直接后果便是导致整个生态链条的脱节,如无法有效吸引昆虫传粉和鸟类栖息,生态平衡被打破,绿化树种对抗病虫害和有害生物入侵的能力急剧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差,更无法为城市生态提供优质服务。总的来说,在以往的城市绿化中,人们往往将注意力放在“美化”层面而忽视多样性,这样的绿化行为也许短期内可以大规模的实现“造绿”目标,但“造绿”的实际效果却往往无法令人满意。
(二)盲目引进外来物种,忽略本地原有野生物种
随着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加深,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选择引进外来植物物种进行城区美化,这一做法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本区域、本城市的动植物种类,提高了绿化的效果,但是,现实中存在的对外来物种未进行科学的论证而盲目的进行引进也带来了一系列的不良反应,一方面,一些外来物种并不适应本地区的土壤、气候、生态环境等客观条件,种植之后无法有效地成活,造成了巨额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一些外来物种在本地的无限制繁殖也对本地的原有植物带来了严重威胁,它们所带来的病菌和有害生物在本地生态链中没有天敌,因而迅速的繁殖,给当地物种带来了灭顶之灾。
与外来物种盲目引进同时发生的是原有野生物种保护与利用的欠缺。一方面,外来有害物种严重威胁者本地原有野生物种的生存,另一方面,人工植被的大量使用和城市空间的分割不合理使得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护功能较差,加之园林规划部门忽视本地物种的重要性,对一些自然生成的植被进行人为的铲除和破坏,使得原有的城市野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被迫中断,土壤肥力下降,土地退化严重,反过来又影响了外来物种的存活。
(三)将城市生物多样化片面理解为植物种类多而杂
由于传统的城市绿化规划没有科学的论证依据作为指导,从而使得城市绿化工作中对生物多样化的理解存在误区,一些规划部门将“生物多样化”简单的理解为动植物种类的繁多,认为植物种类越多越杂乱便是越生态,但殊不知植物之间也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如蔷薇属花草木与很多种草本花卉和山楂树共同种植能够相互促进成长,但却不能与核桃树种在一起等,如果不能理顺、认清这些不同植物间相互促进或相互影响的关系,则会导致城市绿化中所种植的物种虽多、种类虽杂,却根本起不到各自应有的作用,反而会因为相互之间的抵触和不良影响导致双方皆无法正常成长生存。生物多样性的实现需要一个环环相扣的生物链条,该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部分都不能出现问题,植物种类繁多、复杂只在数量上看似满足了多样性的要求,但实际会对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带来危害。
三、城市绿化中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分析
(一)合理规划布局,建立城市绿色生态网络
在城市绿化工作中做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在于城市规划部门站在全局的角度对本市的绿化工作确立一个全面、系统的思维。具体来讲,应当在今后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工作中全面贯彻整体优先和生态优先的原则,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城市绿化建设系统的重要环节来做,加大力度将城区内外的各种绿化带、绿地、城市公园作为整个城市绿化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一体化的大绿化格局,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的水源、河流、山地、丘陵、道路,尤其是一些直接影响到生物群体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地段和关键节点应当建立相应的动植物“栖息地”,增加城市整体的生物联系性,减少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动植物生存、分布和迁徙的阻力,给城市各种生物更多的自由生长空间。此外,不同城市之间及同一座城市的不同位置的环境条件都各不相同,因而城市绿化过程中应当将加强绿化特色性建设作为增加和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的重要途径。绿化规划部门通过构筑具有城市地域性植被特征的多样性格局。充分发挥地方植被的独特作用,形成完善的生态系统,以丰富城市的绿色生态网络。
(二)实施科学配置,充分发挥绿化植物的作用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植物种类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生态系统的建立是否科学。因此,要最终达到生物多样性的目的,应当做到以下三点。首先,应当根据功能选配植物,除了传统提倡的“草、灌、乔结合,常绿落叶兼顾,慢生速生并存之外,还应重视所种植物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如能否为昆虫、鸟类、食草类动物提供食物,能否为蜜蜂提供蜜源,能否为鸟类提供栖息场所,能否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等。在做好绿化城市、美化环境的同时,能否保障所种植植物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应当关注各种城市生态园林在规划设计时既要体现主要功能,还应考虑生态学上的科学性。例如生产型园林应当尽量利用各种庭院、城市垃圾填埋场、城郊空地,建成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园林系统,观赏性的园林应当充分利用各种观赏性强的植物资源,主要建立在城市内部、植物园区、景观大道旁,抗逆型园林应当建立在城市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如工厂区、车流量大、污染重的主干道旁,以实现城市绿地的主要作用。第三,充分利用乡土植物和古木名树,为园林规划设立标尺。古木名树与乡土植物的生长延续经历了长时间的外部自然环境的考研,因而可以将其作为当地气候环境的风向标,重视和利用乡土制度和古木名树,能够有效的推进具有区域性特色的城市生物多样性格局建设,营造长期稳定的城市绿化格局。
(三)更新管理观念,城市规划行为尊重自然选择
针对以往城市绿地规划中忽视自然生态原则,盲目建设管理的情况,今后的城市绿化规划应当坚持以尊重自然为原则,更新管理观念,尊重自然的选择。首先,对于外来物种的引进问题,在引进指出应当有绿化规划部门协同有关科研机构对本地区的自然环境现状和希望引进的物种自身属性进行全面的评估,不仅包括该物种对于城市绿化的作用,还应包括今后一段时间内外来物种的适应情况、与本土物种的协调情况等,防止盲目引进带来的外来物种无法适应本地自然环境和有害生物的入侵。第二,应当依据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物种相生相克原理,大力推行生物天敌进行病虫害防治,减少人为使用农药化肥的次数和数量,以此防范城市自然环境的次生污染情况发生,也保障城市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的自我平衡。
四、小结
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关系到城市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必须予以全面的认识和高度的重视。城市是一个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其绿化过程也应放在生态保护的角度进行讨论。因此,在城市园林建设工作中强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将城市绿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对促进城市的今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波.城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途径[J].浙江农业学报,2009,01:71-76.
[2]高强,黄勇强.浅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J].山西建筑,2007,35:346-347.
关键词:南亚热带森林;核心共生种;群落营造;南昆山;生物多样性
中途分类号:S6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2)05-0000-00
收稿日期:2008-03-03
修回日期:2012-07-26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态环境的遭到日益严重的破坏日益严重。人们已普遍开始认识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并为保护现存现有天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及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改造作出各种努力。国际上,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成为国际保护自然保护最令人最关注关心的目标[1];联合国为唤起引起全社会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视,将2010年定为“国际生物多样性年”[2]。我国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改善方面也作出做出了巨大努力,包括:营造高生物多样性的人工群落、;设计结合自然、模仿自然群落设计营造景观、景观规划基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3]- [~4]等。然而,要
要打造营造生物多样性高、稳定的植物群落,营造稳定的群落景观,既保持保留群落的观赏价值又不丧失群落生态价值的。前提是要熟悉该地域地带性植被特征及当地植物的生态习性,以便筛选挑选出合适的植物材料。
南昆山位于惠州市龙门县境内,与广州交界,是大城市边缘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1993年国家林业部批准成为国家森林公园,2007年经国家旅游局批准成为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是珠江三角洲大面积保存较好的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的大面积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南昆山为典型的南亚热带生态系统,其顶级生态系统为季风常绿阔叶林。为进一步提高南昆山的生态环境质量,需在其局部区域进行了人工造林,并建造科学合理的、生物多样性高的人工植物群落。
1优先选用乡土树种中的核心共生种有利于群落生物多样性的提高
乡土树种是指原产当地并经长期的自然选择,经受当地极端气候条件、病虫侵袭等一系列自然灾害考验仍能健壮生长的树种[5]。在现代的生态景观建设中,乡土树种因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具有和较大的生态效益而备受亲睐,应用乡土树种是植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内容之一[6],对当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7]。但由于乡土树种具有多样性的特点[8],致使设计者在选材过程中常常难以准确筛选出恰当的对象。研究发现,在景观营造过程中核心共生种可作为乡土树种的首选。
1.1可动连锁种与核心共生种的概念
可动连锁种:指能够从群落中某些或某株植物,传播到另外的生境,因而在群落中具有重要的建群作用的物种,也是群落植物生存繁衍的重要因素原因,被称为“可动连锁种”[9]。譬如某些植物为了自身的繁衍和持续生存,不得不依靠蜂类、蝶类、鸟类、兽类等动物来传粉或传播种子,称这些动物为可动连锁种,它们与植物的关系是互利共生的。
核心共生种:,一般指能够维持可动连锁种及多数其他动物存活的关键性植物种[10]。
可以设想我们的在人工群落中,某个植物种群吸引的野生动物越多,而且能为其他种群起到庇护、杀菌、驱虫、固氮、提供养分等良好作用的话,那么它的地位就最为“核心”。在人工群落中应用该物种,可达到丰富群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作用。
1.2选用核心共生种的重要意义
1.2.1丰富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增强群落系统的稳定性
森林群落演替的过程由简单到复杂,一般具有“侵移-―定居-―竞争-―反应”四个环节,以从而达到形成到达维护区域性稳定与平衡的顶级群落。人造群落应师法自然,遵循森林群落演替的过程规律,循序渐进的地进行。选用某一核心共生种,可吸引鸟类、蜂蝶类等可动连锁种,从而有利其他物种的病虫害防治、开花结果等;而另一核心共生物种虽不能吸引鸟类、哺乳类等,但能吸引昆虫类小动物,形成鸟类、小型哺乳类的食物源,另一方面,由于其他核心共生物种其在植物群落中占据一定的生态位,可制约第一核心种的发展,维持生态平衡。还有一些非核心共生种,虽不是动物的食物源,但能为某些动物疗伤治病,从而招引动物,丰富群落结构。据笔者观察,当犬科动物烦躁不安、肠胃不适时常会取食李氏禾(Leersia hexandra)等植物,以达到恢复健康康复目的;而另一些植物则有具固氮功能作用、可生产肥料促进群落的物质循环及能量交换,起到优化群落的作用。由此可见,在人工群落中对核心共生种进行科学的配置,有利于丰富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和营造稳定的群落结构。
1.2.2有利形成优美和谐的群落景观,开展实现群落的科学教育工作功能
很多核心共生种枝繁叶茂、花果飘香,不仅能吸引野生动物,还能吸引人们前来观赏、采食、研究,因而极易形成野生动物与人类和谐共处的环境景象。如人工群落里种植的多花山竹子(Garcinia multiflora)、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等植物的果实常常吸引众多小型动物,形成丰富的群落结构,从而引起人们观察、研究的兴趣,有利于群落科普功能的实现。
1.3 合理选择南昆山核心共生种构建群落
1.3.1南昆山植物群落核心共生种种类统计
南昆山的核心共生种果实形态一般比较特别,色彩比较艳丽,能引起众多动物的注意,且含有丰富的淀粉、糖份、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如小乔木香港四照花Dendrobenthamia hongkongensis果实为松鼠、豪猪、白鹇等哺乳类和鸟类所喜爱,植被地稔能成为八哥、白鹇、红嘴蓝雀、喜雀等多种动物的食粮。据调查初步统计,南昆山植物群落中能与哺乳类、鸟类、昆虫类等动物共生的核心共生植物种有39种,隶属于27科、30属(见表1),大多数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乔灌层的建群种类。
表1.3.2南昆山核心共生种的分布状况
在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华南濒危动物研究所等多家研究单位对南昆山自然保护区天然林林区野生动植物多年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制出《南昆山自然保护区动植物分布图》(图1)。
图1. 南昆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分布图
注:A赤腹鹰Accipiter soloensis;B黑冠鹃隼Aviceda leuphotes;C黑鸢Milvus migrans;D雀鹰Anisus nisosimilis;E蛇雕Spilornis cheela;F虎纹蛙Hoplobatrachus rugulosus;G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H猕猴 Macaca mulatta;I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J云豹Neofelis nebulosa;K水獭Autra lutra;L青鼬Martes flavigula;M红隼Falco tinnunculus;N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O金猫Felis temmincki;P大灵猫Viverra zibetha;Q普通Buteo buteo
由图1可知,在核心共生种为优势树种的区域,一般都分布有哺乳纲、猛禽等大型动物的分布。优势树种为核心共生种壳斗科植物的藜蒴(Castanopsis fissa)、米槠、罗浮锥、甜锥(C. eyrei)集中分布的区域,分布有黑冠鹃隼(Aviceda leuphotes)、黑鸢(Milvus migrans)、蛇雕(Spilornis cheela)、虎纹蛙(Hoplobatrachus rugulosus)、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猕猴 (Macaca mulatta)、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云豹(Neofelis nebulosa)、水獭(Autra lutra)、红隼(Falco tinnunculus)、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金猫(Felis temmincki)、大灵猫(Viverra zibetha)、普通(Buteo buteo)等动物种群,可见核心共生种可以大大丰富群落生物多样性。
2增加生境多样性有利于群落生物多样性的提高
生物多样性是适应环境分异性的结果,生境越多样,能定植和栖息的物种亦越丰富。
2.1 在水域环境增加水生植物
承载水体的湿地具有滞留沉积物、营养物,为两栖类、鱼类、水禽等提供栖息地及繁殖地等功能,生物多样性资源非常丰富。南昆山的湿地为淡水型生境,主要有溪流、河流、水池等几种样式形式,为提高生物多样性,丰富景观层次,可建立生态型驳岸,以种植“沉浮挺”、“乔灌草”野生植物为主,故可发掘耐湿性强的野生物种,如地稔(Melastoma dodecandrum)、石菖蒲(Acorus gramineus)、菖蒲(Acorus calamus)、千屈菜(Lythrum salicaria)、水龙(Jussiaea repens)、泽泻(Alisma orientali)、水鳖(Hydrotrechus remisator)、芡实(Euryaie ferox)、浮叶眼子菜(Potamogeton natans)等。
2.2 适当保留朽木
南昆山因有大面积的森林分布故保存较多朽木。应于人工群落适当的位置,适当保留一些朽木桩。这些朽木桩不仅能点缀环境,同时能长出的各种大型真菌的子实体、附生植物和腐生植物,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同时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同时使景观野趣盎然。形状理想的朽木桩更是个天然的根雕艺术品。
朽木和枯枝落叶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森林中的营养循环与能量流动均依赖于朽木与枯枝落叶。倒木通常含有高比例的碳、氮与、磷和如钾、钙、镁与钠的矿质元素,如钾、钙、镁与钠。倒木上的菌类可固氮。树木的种子以及蕨类和苔藓的孢子在腐烂的倒木上得以发芽,倒木也可以为幼苗提供营养和水分,倒木上存在的不利于苗木存活的病原菌要比林地少。许多微生物、无脊椎动物、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和哺乳类要靠倒木提供隐避处和食物。
3 适当引用“粗生”的色叶植物有利于群落生物多样性的提高
华南地区植物的观赏特性,以观形的种类为主,观花的种类占一定比重,观果及观叶的种类较少,色叶种缺乏[10],为了提高群落景观效益的需要,改变单调呆板的群落景观,可适当引用“粗生”的色叶植物立刻能让景观鲜活起来,改变单调呆板的群落景观,具画龙点睛之功效。所谓的“粗生”即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如既耐寒又耐旱,不怕风霜水冻等的种类等。这些植物不需过多的人工维护,既能丰富群落景观,又能降低管理成本。但色叶植物不宜过多使用,否则,景观会显得颓丧俗气,缺乏绿意。
南昆山的色叶植物资源丰富,主要有花叶山姜(Alpinia pumila)、鲫鱼胆(Maesa perlarius)、山乌桕(Sapium discolor)、岭南槭(Acer taipuense)、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野漆树(Toxicodendron succedaneum)、虎舌红(Ardisis mamillata)、虎耳草(Saxifraga stolonifera)、紫背天葵(Begonia fimbristipula)、小叶红叶藤(Rourea microphylla)、野生紫苏(Perilla frutescens)、疏花马兰(Strobilanthes divaricatus)、广州蛇根草(Ophiorrhiza cantoniensis)等。
地带性植物的开发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缺乏品种意识,、不重视植物品种的筛选和园艺品种的培育[11]是我国园林植物新品种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加大对乡土树种的引种力度,既可增加群落结构的生物多样性,又可突显凸显当地地带性植被特征,体现当地的群落特色。因此在人工群落的营造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大乡土树种的应用比例。
4 结论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营造高生物多样性的人工群落是自然生态系统与人工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是人类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式。在人工群落中引用可动连锁种与核心共生种是丰富群落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手段;根据华南地区观赏植物的特性适当引进粗生的彩叶植物是增加群落观赏价值和生物多样性的有益方式;而生境多样性则是生物多样性存在的前提。因此,将三者有机结合有利于营建南昆山高生物多样性人工群落的营建。
致谢:该研究由广东省林业厅动植物保护办公室资助。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陈红锋研究员和湛江师范学院成夏岚讲师对论文的撰写提出宝贵意见,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 王秉洛. 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特点和任务[J]. 中国园林, 1998, 14(1): 4-7.
[2] 马克平. 未来十年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J]. 生物多样性, 2011, 19(1): 1-2.
[3] 俞孔坚. 生物保护的景观生态安全格局[J]. 生态学报, 1999, ( 1 ): 8- 16.
[4] 吴兆录, 闫海忠.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理论框架生物最小面积概念[J]. 生物多样性,
1996, (1) : 26-31.
[5] 潘标志. 生态园林绿化中乡土树种的应用分析[J]. 江西林业科技, 2009, (6): 54-56.
[6] 施维德. 对城市绿地系统植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及建议[J]. 四川林业科技, 2001, 21(1):
20-23.
[7] 赵明国, 李国仓. 乡土植物在园林中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作用[J]. 广东林业科技, 2007,
23(4): 73-77.
[8] 李元忠. 适地适树与乡土树种结合的重要性[J]. 中国林业, 2001, 15: 36-36.
[9] 马建章.自然保护区学[M].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1992, :35-36.
[10] 陈定如,古炎坤,李秉滔.华南园林绿化乡土树种探讨(一)[J]. 广东园林, 2006,28(2):
38-38.
[11] 张庆费. 城市绿地系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探讨[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9,
12(3): 36-38.
审稿老师:庄雪影 朱纯
作者简介:
钟文超(1978- ),男,广东惠州人。
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园林专业,现供职于广东龙门南昆山省级自然保区管理处综合科。
工作单位:广东龙门南昆山省级自然保区管理处
通讯地址: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南昆山生态旅游区上坪村 邮码:516876
关键词:植物多样性景观生物多样性影响
1植物多样性的概念
植物多样性(plantdiversity)是生物多样性中以植物为主体,由植物、植物与环境形成的复合体及与此相关的生态过程的总和,是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主要内容。由定义可知,植物多样性主要研究植物在物种水平上的多样性,涉及到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地理学、景观生态学、植物群落学等等多种理论。植物多样性也包括四个层次。植物多样性是群落组织结构的重要特征,它一方面反映了群落中物种的丰富程度,另一方面反映了不同地理条件与群落的相互关系以及群落的动态与稳定。植物多样性可以分为:α多样性,β多样性和γ多样性。α多样性是指群落或生境内种的多度;β多样性是指在一个环境梯度上,从一个生境到另一个生境之间所发生的种的多度变化的速率和范围;γ多样性是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例如岛屿)一系列生境中种的多度,它是这些生境的α多样性和生境之间β多样性的结合。
2植物多样性的评价指标
植物多样性评价指标有α指数、Simp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中间相遇机率PIE、Pielou均匀度指数、Patrick丰富度指数。在园林景观中常用到的指标是Simp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Patrick丰富度指数[1]。下面对这几个指标表简要介绍:
Simpon指数是多样性的反面集中性的度量。公式为:
D=1-∑(Pi)2
其中:S-所在群落的物种数目;Pi=Ni/N(N-所在群落的所有物种的个体数之和;Ni-所在群落内物种i的个体数)。
Shannon-Wiener指数源于信息理论。它表明群落中生物种类增多代表了群落的复杂程度增高,即H值愈大,群落所含的信息量愈大。公式为:
H=-∑|niMNln(ni/N)|
其中:ni-第i个种的个体数目,N-群落中所有种的个体总数。
Pielou均匀度指数指群落中各个种的多度的均匀程度,即每个种个体数间的差异。其计算通常用实测多样性和最高多样性的比来表示。最高多样性即所有种的多度都相等时的多样性。常采用以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基础的计算式:
J=H/Hmax
其中:H为实测多样性指数:Hmax是理论上最大的多样性指数。
Patrick丰富度指数反映了群落中物种总量。公式为:
Pa=S
其中:S-所在群落的物种数目。
3植物多样性及其景观作用
3.1植物多样性影响景观破碎化程度
植物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群落内植被的密度。植物多样性通过植物间的空隙来影响景观的破碎化。景观的破碎化常常以植被基质中空隙的形成开始的,随着植物多样性的减少,一定程度上使空隙越来越大,基质内部的联系减弱,这些空隙成为景观中的基质,植被成为空间基质中的斑块,景观逐步破碎化。严重的破碎化影响植物物种的恢复和生存。这样形成恶性循环,景观质量发生急剧变化。以森林景观为例,适度的采伐森林使森林的植物多样性保持在适宜的水平上能使森林自然更新效果最佳,而过度采伐使森林不能正常生长更新,森林的物种多样性减少,森林逐步破碎化。森林破碎化产生的最显著后果表现在植物上,在每个小斑块中,林木死亡率几乎会高出正常的几倍。
3.2植物多样性影响景观类型多样性
植被是重要的景观元素,是景观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景观分类的重要依据,植被的发育和变化是景观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植物多样性能够体现群落的外貌,不同的植被类型呈现不同的景观类型,如农田景观、森林景观、草地景观、果园景观等。植物多样性增加能够增加景观类型的多样性,但景观类型多样性并非越高越好,景观类型多样性过高会导致景观破碎化,从而反作用于植被,降低植物多样性。
不同的植物其形态、质地、色彩均有差异,多样的植物可以营造更加丰富的景观,从而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满足城市不同的环境条件的要求。以中国南北植物差异为例,植物对环境等条件的适应性决定了植物的多样性和南北园林绿化的不同,北方树木多高大雄伟、季相变化明显,南方树木多姿态婆娑、且季相变化不大,这就形成南北迥异的园林景观。
3.3植物多样性影响景观的稳定性
景观的稳定性主要体现在植物群落的结构稳定与平稳的演替更新。植物多样性是群落特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支取群落的生境差异、结构类型、演替阶段和稳定程度。不同种类的植物个体大小差异有别,在一定的空间尺度范围内所能容纳的植物个体数量差异明显。个体小的植物种类对植物多样性的计算起决定作用。王日明[2]等人的研究表明:小体量的草本类植物是群落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用群落学原理分析,对群落结构稳定与群落演替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个体体量小而数量多的种类,而是上层的高大乔木类。理想的群落应当乔灌草合理搭配,具有合理的物种多样性,是景观在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上保持稳定性,实现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奥姆斯特德在波士顿大都市公园系统规划种,就是通过改善植物物种多样性的方法改造查尔斯河道,在河道两岸种植能够抵抗周期性洪水和盐碱的植被使之能够自然地生长,从而恢复了沼泽地整体的自然演替过程,提高了查尔斯河流景观的稳定性[3]。
3.4植物多样性影响景观格局
景观格局,一般是指其空间格局,即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和组合,包括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目及空间分布与配置,比如不同类型的斑块可在空间上呈随机型、均匀型或聚集型分布。植被是影响景观格局形成的因素之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学者马克明[4]等人通过对北京东灵山地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中7种主要森林和1个灌丛类型的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指数)和景观格局多样的研究,说明了植物多样性和景观格局之间具有相关性。群落中乔灌草具有不同的物种多样性,三者的配置与分布形成多样化的景观格局。
4小结
植被是景观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因此植物多样性势必影响景观的特征。由于植物群落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变化的有机体,它涉及到植物的生理、环境、景观生态等各个方面,因此,植物多样性对景观破碎化、景观类型多样性、景观稳定性和景观格局并不是单一或单向进行的,而是对景观各个特征多重影响,景观破碎化受到影响其他三个方面势必受到影响。
参考文献:
[1]蒋雪丽,王小德,崔青云等.杭州绿地植物多样性研究[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1,28(3):416-421.
[2]王日明,龙岳林等.植物多样性理论在城市广场景观评价中的应用―以怀化市五溪文化广场为例[J].林业科学,2010,19:196-212.
相关知识
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措施(精选5篇)
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精选5篇)
植物多样性研究(精选5篇)
保护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精选5篇)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精选5篇)
植物园导游词精选5篇
生物多样性科普活动(精选5篇)
植物多样性保护
保护植物多样性的措施范文
植物多样性调查(精选5篇)
网址: 植物多样性的保护(精选5篇)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283206.html
上一篇: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市园林建设 |
下一篇: 生物多样性保护方案范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