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北京有个非遗是做假花的,从清朝做到现在,都做成一条商业街了

北京有个非遗是做假花的,从清朝做到现在,都做成一条商业街了

北京崇文门外有一地名叫做花市,这个地方从乾隆年间就得此名,延续至今,地如其名,从清朝开始这里就有许多的花庄、花局、花作,周边多数家庭都以扎制绢花为业,逐渐形成了制花、售花一条龙的规模化服务,因此得名花市。这片地区多卖北京绢花,也称“京花”,北京绢花以丝绸、绫绢、电力纺、洋纺、绉纹缎等为原料,做工精细,技艺精湛,堪比真花。


在民间流传着一个关于绢花的故事,据说当年杨贵妃不幸染病,病愈后额头留下了疤痕,为了遮住疤痕,杨贵妃令宫女每日采摘各色鲜花戴在头上,花无百日红,额头上的疤还未消除,鲜花已难觅踪迹。杨贵妃身边有一个伶俐的小宫女,心灵手巧,用宫里的丝绸做了绢花,以假乱真,杨贵妃甚为开心,绢花也就在宫内流行开。


其实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就有丝织物制花的技艺,据《事物纪原》记载晋惠帝“令宫人插五色通花草”,民间有“以剪花为业,染绢为芙蓉,剪梅若生”,由此可见绢花在此时就已经得到了发展。清初,大批的制作绢花艺人涌入北京,各种花式频出,宫内外的妇孺皆喜佩戴。


根据《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记载,康熙三十二年清宫内府所立的“花儿作”,专司承造各色绫、绸、纸、绢、通草等材质的供宴花、瓶花等,且已形成规模。《旧都文物略》中记载:“各街市花庄及住家营花业者,约在千家以上。”

绢花因其四时不败,有着长长久久、青春永驻的寓意,备受欢迎。清初满族女子流行在头上梳两个横长髻,也被叫做“小两把头”,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清中后期宫内嫔妃也愈发重视装扮,特别是对头饰的需求增多,小两把头也就越显素净,“旗头”这种头式逐渐取代了小两把刷。


《旧都文物略》中记载:“彼时旗汉妇女戴花成为风习,其中尤以梳旗头之妇女最喜色彩鲜艳、花样新奇的人造花”。旗头宽大,可以戴更多的饰品点缀。一墙之外的市井也开始流行戴绢花,据史料记载,每逢腊月,小贩们便背着约二尺长、一尺宽、四寸高的硬纸匣子在崇文门外花市大街兜卖绢花,花匣内插有“福寿字”、“八仙人”、“福禄寿三星”等丝绢蒙面彩画的供花,专供除夕敬神、接神之用。北京过去有“花儿金”、“花儿高”等著名绢花世家,其中“花儿金”是金桂、金文广、金宝顺、金玉林祖孙四代的统称。


据《旧都文物略》记载:“光绪间有金姓者,制纸质盆花及瓶花精巧无匹,人呼为‘花儿金’,至今此业尚无出金姓右者。”。“花儿刘”是清朝艺人刘亨元,他制作的绢花,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花儿金”擅长替花,曾被后宫妃子追捧。“花儿金”的第四代传人金玉林,更是将头上的答花移到了“盆中”,菊花、牡丹、月季,不管什么花儿,都可以用绩罗绸缎做得栩栩如生。

2008年北京绢花被列入第二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址保护项目名录,同年6月又被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为保护这项非遗能够继续传承下去,东花市街道办事处还为此特地成立了花市宫花(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北京绢花技艺的传承人滑树林、徐汶静等在政府的支持下继续为绢花贡献自己的力量。

(北京民俗所有作品均为版权作品)

请关注“ 北京民俗 ”,近知北京风物,远播四海民俗

相关知识

北京有个非遗是做假花的,从清朝做到现在,都做成一条商业街了
大美非遗 和合天下 首届北京国际非遗周将在京举行
“非遗+红色旅游”:开出文化传承绚烂之花
非遗“守花人”:“只要有人愿意学,我都愿意教”
“花界”非遗
@江寻千 火壶表演再次出圈,非遗博主的技能点有多少?
融入非遗!这届北京冬奥的颁奖花束大有来头
即墨区姐妹花传承葫芦雕刻老手艺 被授予非遗技艺大师
【探寻开平非遗】玉石花盆景·从清朝宫廷走向民间,如今开平人使其热销全球!
文化产业评论:融入非遗!这届北京冬奥的颁奖花束大有来头

网址: 北京有个非遗是做假花的,从清朝做到现在,都做成一条商业街了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1764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華(华)字的起源——芦笙歌舞花为
下一篇: 提供花卉、绿化苗木;优质组培种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