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民族舞蹈论文(精选5篇)

民族舞蹈论文(精选5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族舞蹈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族舞蹈论文

民族舞蹈论文范文第1篇

不同民族,由于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的背景差异,自然积淀了彼此不同的文化传说。彝族文化的价值,就在于透过文化的表层形态揭示一个族群整体的人文内涵,从而展现出人类不屈的生命历史和一往无前的精神探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民族若能保留自己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就能保证该民族的情感与个性不会消散,也就标明了此民族存在的价值。当然,随着世界“多元化”倾向的加速,民族间的交流必不可少,各个民族文化中的“外来影响”增加也是必然的。但这种“冲击”不应是消极的,因为每个民族都是以宏扬本体文化为立足点的,只可惜,在民族交融的过程中,人类走入了很多“误区”,最典型的结果就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越来越少。这不仅说明人类文明遗产的“走失”速度在加快,更说明人类“民族素养”的变化程度加剧,民族观念的自我意识走到了“丧失”的边缘。

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正是在世界多元经济和多元文化这一新格局的大环境下进行的,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与此同时,我们在引进发达国家先进技术、设备时,西方的意识形态必然随之涌入国门,西方文化以不可避免的冲击影响着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彝族民间舞蹈便是其中之一。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很多地方蕴藏着极为丰实的彝族民间舞蹈传统文化,大到祭祖祈神,婚丧嫁娶,小到亲朋欢聚、劳动小憩,都以民间舞蹈的形式抒情达意、自娱自乐,可以说民间舞蹈是他们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在一些交通较为便利,自然、文化资源丰厚的彝族聚居区,他们在发展富有特色的旅游业,贸易等地方经济中,接触了外界,开阔了视野,他们还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电脑媒介接受的最新信息。当代异彩纷呈的科学文化信息丰实了彝族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西方的迪斯科、霹雳舞、现代舞、卡拉OK等迅速传播,尤为青年人青睐,传统的彝族民间歌舞不再是群众唯一的娱乐形式。

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在党的文艺政策和民族政策指引下,这些地区的多数领导和有关人士,不是消极防御,更不是闭关自守,而是采取兼收并蓄,本土外来并存的态度,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处理这一文化矛盾。比如利用传统的火把节,彝族年,采取歌舞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既满足了广大群众祭祖祈福、歌舞自娱的心理需求,同时也向国内外游客、商家展示当地的民族风情,加强双方的经济技术开发与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创造了宽松和谐的氛围。这时的民俗节日和民间歌舞,无论从其外在的形态、表演程式以及社会功能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如凉山州文工团将彝历年冗长的仪式程序进行了简化,把民间舞《围成圆圈踏歌》加以规范改编,加工后的《达体舞》不仅突出了民间舞原有的风俗特色,还做到了观赏性与参与性并重,得到本民族的认可。90年代初位于中国滇西北高原上的华坪,风光旖旎,民风古朴。肥沃的土地上,居住着彝、傈僳、汉、傣等26个民族,他们习俗各异,聪慧纯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歌舞,在火把节的夜晚,他们将粗犷的民间舞《打跳》和从西方传入的自由激烈的迪斯科在同一舞台上表演,打破了千年戒律,既娱乐又娱人,形成了华坪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化景观。两种不同形态、不同文化内涵的舞蹈出现在同一空间,并为人们所接受,这只能是在实行改革开放,多元文化环境下的产物,是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的结果。

在文化转型期间,我们要以宽广的胸怀、博大的视野去看待分析“异文化”的不同之处,看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于是就能跟其他的文化进行交流、取长补短、和平共处,而不是自我孤立或贬斥他人。把本土民间舞蹈与国外舞蹈进行比较且如此,吸收外来舞种也是如此。正如80年代初,当西方现代舞大量传入我国时,被人们视为“洪水猛兽”,而10年后,现代舞不仅没有被挤出中国国门,在舞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奋斗下,1992年正式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现代舞团——广东实验现代舞团,1993年秋在北京舞院创建了第一个现代舞专业。中国现代舞艺术以百花一枝的芳姿,正在这块古老文明的国土上生存、开花、结果。事实证明,我国改革开放的宽松政策,使之从西方移植的现代舞、迪斯科等文化娱乐形式,已经拥有不断拓展自己的市场,丰实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改革开放20年来,对于彝族民间舞蹈如何在多元化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的问题,是一个认识过程的。12年前凉山州文工团编导们就对彝族民间舞蹈的生命力提出疑问的思潮进行了探讨。当时改革开放已进行了8年,各行各业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何适应现代化的需要,引起彝学舞蹈界对传统民间舞蹈生命力的反思。12年后,在世纪之交,当我们面对我国实行改革开放20年的伟绩,面对彝族民族舞蹈的发展现状,以自觉的理性思辩重新审视当年探讨的种种问题时,就这些疑问和困惑就显得清晰而明朗了。越来越认识到,彝族民间蹈是植根于人民生活沃土中的传统文化,彝民间舞蹈是在特定的民俗事象中传承发展的,只要这个民族仍然保留着适于民间舞蹈生存的民俗活动空间,民间舞蹈将与人民永存。作为某一特定民间舞蹈形态和风格的传延,往往伴随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或需要而消失或延续,近几年,城市生活中悄然兴起的《达体舞》、《青年舞》、《打跳》、《押搓》,就是生动的一例。彝族民间舞蹈必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处于文化转型期,各种艺术节、文化节、旅游节、文化村等形式,为彝族民间舞蹈、中外民间舞蹈的互相交流、吸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如果我们无视当今世界多元化文化的大环境,不顾当前纵横交错的各方面因素的主动作用,只求在封闭的环境中虚构未受任何影响的原汁原味的民间舞蹈,将会陷入文化孤立主义的境地。

民族舞蹈论文范文第2篇

梅山文化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研究,一致认为梅山文化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二是风情民俗,三是梅山民俗民间艺术。作为梅山文化载体和民间艺术形式的民族民间舞蹈,是梅山地区渔猎文化的活化石,不仅形象地反映了梅山人民的劳动、生活和思想,而且生动地体现着这一地区的文化传统和发展史,从而成为中华民族民间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一、梅山民族民间舞蹈的类型

湖南娄底市新化县是梅山文化的中心地带,据记载,该地区民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早在帝舜时期( 约公元前2300 年) 这里的人们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双峰县志记载,娄底的双峰在商代就有虾子对龙假脸子(如赞土地)等原始舞蹈的出现,唐代后期在新化等地产生了拜香歌、九子鞭等舞蹈形式,明清时期灯舞在梅山地区广为流传。到目前为止,在梅山地区仍然流传极广的舞蹈品种有炭花舞、龙舞、狮舞、灯舞和祭祀性傩戏舞等类型,这些舞蹈形式都带有浓厚的梅山地域色彩。

炭花舞是梅山文化中独特的民间舞蹈,其历史悠久,由古代梅山峒民深夜狩猎时照明的火把发展而来,该舞主要流传在隆回县的七江乡一带,2008 年,七江炭花舞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炭花舞一般用于为舞龙队伍开路,道具为5米长的竹杆和灯笼,舞蹈常借助甩、抛 、绕 、抖、收和弓步、大八字步和蹲柱等肢体动作完成。舞姿绚丽,变化万千,时而粗犷刚健,时而细腻柔美,地面的舞者和空中的炭花浑然一体。舞动时,灯笼里的炭花火星飞溅,若游龙翻腾,如赤练疾驰,使人眼花缭乱,奇美异常,独具一格,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

龙舞起源于古代,表现人们对大自然呼风降雨、去灾除疫的力量。龙舞传衍至今而不衰与龙的美好传说相关。在古代传说中,龙是一种有麟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也是中国民间传说中吉祥、威严和力量的化身。梅山人通过舞动布龙、草龙和板凳龙等拟龙祝愿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每逢春节、清明时节,梅山舞龙队伍浩浩荡荡地出演。龙舞表演场地不限,大多流动性强。由于道具较重,龙舞的步法相对简单,舞蹈动作自由随意,但雄浑的大锣大鼓、龙钵锣鼓(或八音锣鼓) 和唢呐的伴奏,使龙舞显得格外气势磅礴。蚌壳舞、彩蓬船和花鼓等民间舞蹈及民间音乐的烘托为原本简单的龙舞增添了不少亮丽的色彩。梅山龙舞演变至今,已发展成为展示梅山人力量的一种群众性的体育舞蹈,充分体现了梅山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凝聚力。

狮子舞源自于原始梅山人对狮子的崇拜,在长期的与自然斗争的过程中,梅山人常寄希望于力量无比的狮子来驱除田间的病虫害,他们边唱雁鹅:“雁鹅虫呷萝卜,狮子哐!”手拉手地向前走,歌词非常古朴,舞蹈动作如同幼儿的游戏。与其说狮子舞是梅山人的一种娱乐活动,还不如说是他们寻求一种超自然力量庇护和求神赐福的祭赛。从表演上来看,狮子舞分文狮和武狮两种,文狮表情细腻,柔和而稳重,动作有搔痒、舔毛、抖毛、打滚、抢球等,着重刻画狮子温驯可爱的性格。武狮着重武功,主要表现狮子的威武雄壮,勇猛矫健,动作有跳跃、跌扑、腾翻、直立、登高等技巧,音乐与龙舞类似,也以打击乐和唢呐为主。毛狮 、单狮、手狮等为梅山地区狮舞的代表节目。

灯舞源于灯节,盛行于明、清两代。清代文献中记载比较多,按其舞法有持灯舞和提灯舞两种,前者为:灯上安灯把,舞时手握灯把,舞者列队成行,用灯摆出各种图案,而后者的表演者多用手持细棍,棍上垂吊着燃点的花灯,舞蹈着重表现持灯者的动态。灯舞的音乐以打击乐为主,一般配以节奏明快、抒情的民间小调,或采取领合演唱的形式。梅山地区的灯舞风格很有南方特点,其具特色的灯舞为产生于隋末唐初的梅山骨牌花,所制作的灯具采用民间的一种骨牌牌艺的式样。该舞由数十人表演,一人举灯领舞,众人默契配合,舞步时缓时速,用花灯组成21种图案,节日之夜,在欢快的花鼓调和锣鼓点的配合下,花灯焰火交相辉映,颇为壮观,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古朴之美。

最具梅山文化特色的舞蹈类型莫过于祭祀性傩戏舞,该舞由巫舞演变而来,流传梅山地区的历史悠久,而且有完整的程序,其表演者为巫师(师公和道士),主要保存在大型巫事大宫和会、 抛牌过度、 跄梅山等活动中,以摊戏剧目形式独立存在,其表演的时间为为秋冬晚上,地点在民间的堂屋,表演傩戏必须带佩带于傩面。傩面俗称“脸子”,为木雕,常见面有开山小鬼、修路郎君、判官、土地公、土地婆、歪嘴和尚和南山小妹等,傩面雕刻之后要交师公开光才能交付使用。梅山地区祭祀舞的代表节目有开山舞、迎鸾接驾、捉猫公等。其中杠梅山与梅山蛮有着密切关联,堪称梅山傩戏舞的大型的戏曲剧目。杠梅山是一出流行于会同、洪江、黔阳一带的傩戏,叙述湘西南傩家的两大阵营即梅山和桃源的一场战争,最后根据观音法旨而握手言和。全剧分为14场,上场主要人物多达15人,另有群众角色多人,它的角色行当齐整,生旦净丑俱全,全剧以辰河高腔演唱。这部剧作结构严谨,场面恢弘,在艺术上明显受到汉民族成熟戏剧形态的影响,已经完成了由祭祀戏剧向观赏戏剧的转型。

二、梅山民族民间舞蹈的渊源

梅山民族民间舞蹈承载着梅山一系列独特的风情民俗,与梅山人求生存和发展的繁衍不息的精神一脉相承,是梅山文化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生成、发展、演变乃至消亡的过程,都带有梅山那悠久历史年轮变迁的痕迹。从历史层面来看,梅山舞蹈体现了梅山原始文化的原始思维特色和荆楚文化的历史特色,其原生形态产生于梅山地区原始的渔猎文化。对于自然,梅山峒民则十分崇尚,无为而治,只求借助一种独特的自然宗教――“迷山教”来保证渔猎生活的维持,反映了人们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人们对神秘莫测的大自然的依赖、惧怕而又崇敬的矛盾心理,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的以表现屈从、虔诚、感激、祈求或禁忌等为内容的祭祀仪式和舞蹈。因此,在梅山民族民间舞蹈中原始狩猎、农耕、征战、以及图腾崇拜、巫术祭祀等多有表现,这使得梅山舞蹈具有极强的功利性和实用性。比如,在婚嫁习俗丧葬习俗和治病驱魔等方面,梅山人都有独特的一面,湖南隆回花瑶婚俗即是典型代表。

恩格斯指出:“舞蹈尤其是一切宗教祭典的主要组成部分。”毫无例外,有相当一部分梅山民间民族舞蹈由巫术仪式和巫舞演变而来。如龙舞等都是先秦殷商时期旱祭求雨的巫舞,传衍至今而不衰。梅山人奉信巫教,他们祭祀之神是祖师张五郎,亦称梅山教教主。北宋“开梅山”之前,梅山地区的梅山神祭祀仪式 鼓乐齐鸣,载歌载舞。节度推官吴居厚在他的《梅山十绝句.其四》写道: “迎神爱击穿堂鼓,饮食争持吊酒藤,莫道山中无礼乐,百年风俗自相承。” 章《 开梅山歌》有句云:“ 穿堂之鼓当壁穿,两头击鼓歌声传。白巾裹髻衣错结,野花山果青垂肩。”早期的宗教、祭祀舞蹈大多是由巫师或在巫师的引领下表演的,但随着梅山文化的发展,依附于民间信仰的原始宗教、祭祀舞蹈,除了巫师单独作法事外,现在已发展为融祭祀仪式于一体的群众性娱乐舞蹈。

三、梅山民族民间舞蹈的特色

梅山文化中民族民间舞蹈(以下简称梅山舞蹈)是梅山人交换思想、表达情感和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自己特有的风格。

首先,梅山舞蹈具有很强的时间性。

作为民俗舞蹈的一枝独特的奇葩,梅山舞蹈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时间性。梅山舞蹈活动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春节期间。据记载,湘中一带有元霄燃灯烛悬照,舞羽龠之舞的风俗。 每年从正月初一开始,村舍邻里自愿组合,在屋前、屋后、厅堂和地坪各处舞狮玩灯,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日,至夜,人们在河边烧起大火,高喊着:“狮子要进上山,龙灯要送下河!”表演者争先恐后,持刀、叉、棍等兵器在火上跃过,表示过火去邪,祈祷人畜平安,热闹异常。除新春期间,端午、中秋等其它传统佳节、农耕、或农闲季节,梅山人也不时以歌舞表达他们对增产增收的迫切期望或庆祝丰收的喜悦心情,抑或进行娱乐休息。在其它婚丧等红白喜事中,舞龙舞狮便成了人们助兴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梅山舞蹈是梅山人一年四季的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他们根据自然界气候、物候的运动规律改造自然和创造世界的能力。

其次,梅山舞蹈绚丽多姿,呈现出多民族文化特色。

梅山,是我国一个历史追溯久远,原始民族文化遗存较多的古老区域,是我国瑶族、苗族等多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集聚地,秦汉时期在古梅山地区置连道,属少数民族聚居区,宋史《梅山峒蛮传》载: 梅山峒蛮,旧不与中国通。在宋代开梅山之前,古梅山地区长期处于中原王朝具体管辖之外,属于原始少数民族高度自治地方,由于民族迁徙,以古梅山为核心的梅山文化圈在历史变迁中融合了多民族文化,而后又辐射影响了我国大西南地区的文化。据史料考据与田野调研分析,梅山文化可能是湖湘文化乃至大西南文化的重要源头,后多经流变梅山与瑶族族源关系紧密,在瑶族历史记忆中的梅山,更被视为瑶人祖先的居地,广西瑶族开坛书吟诵:一魂踏上梅山界,二魂踏上奈何桥。脚踏梅山深深全,不见师父心里休。瑶人对梅山的崇拜和信仰,通过经文和仪式得以表现。

梅山因所处的地理位置而受着以荆楚为代表的北方文化和以苗瑶为代表的南方文化自由交汇的影响,民间舞蹈的流派甚多。不同民族风格的梅山舞蹈有的潇洒、粗犷、健美,有的显得细腻、抒情、欢快,还有的显得风趣、诙谐和泼辣。包括:从长沙流入涟源的八月望郎;冷水江一带盛行踩高跷属于北方的民间舞蹈;花鼓戏接妹子则来自邵阳; 新化与湘西地区交界,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糅合其中,民间舞蹈中的土家色彩很浓烈,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影响力的舞蹈,明显的体现在梅山的祭祀舞蹈中,是傩戏最重要的表演部分 。茅古斯来源于土家族人民的狩猎生活,该舞的服饰和道具都相当具有原始风味,是原始文化的活化石舞蹈。动作朴实、自然,体现着土家族先民的生活情态。茅古斯的舞蹈动作诠释着先民们对女猎神梅山的敬仰之意。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茅古斯于2008年登上了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舞台,向全世界展示着梅山舞蹈绚丽多姿的民族特色。

再次,梅山舞蹈重在以歌舞传情,具有浓厚的戏曲色彩。

梅山舞蹈来源于梅山人的劳作、生活和情感。例如,现在的广西瑶族村寨在祭祀亡灵的仪典上悬挂着绘有众多神像人物的梅山图,反映瑶人祖先在梅山耕作生产打猎捕鱼、击鼓起舞的多种场景。同时,梅山人都惯用歌谣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反映生活,记事传书,甚至宗教教义。如此一来,他们自然而然地将梅山舞蹈与民谣组合起来,形成且歌且舞的情感表达方式,生动地再现了梅山人的历史,经过长年累月的演变,这种载歌载舞的方式逐渐发展为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的梅山舞蹈。

梅山舞蹈无论是道具、服装还是表现形式,都具有浓郁的地方戏曲色彩。花鼓戏的表演更为突出,最常见的是为一丑一旦,一问一答,利用道具,且歌且舞,曲调欢快跳跃,达到歌以咏言,舞以尽意的强烈艺术效果。还有一些舞蹈融歌舞演奏于一体,流传在新化县白溪一带的道教舞串联便是典型的例子,舞蹈者既是演唱者,又是伴奏者,通过形象的动作,变化错综有序的队形,既告慰了死者,又安抚了其亲属。以外,精美的道具也大大增加了梅山舞蹈的表现力。例如,蝴蝶戏媒中采取的旦帕丑扇不仅美化了舞姿,而且有利于舞者更细腻地抒感,从而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手狮舞的道具更是精彩纷呈,有木头雕制的小巧精致的小头狮道具,有代替车的彩带,还有当船的木浆等。梅山民间舞蹈的另一独特风格在于其动作的表演上手、眼、身、法、步的密切配合。这些特色无不展现其与戏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舞台艺术效果而言,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最后,独特的梅山文化环境造就了梅山舞蹈刚柔相济的艺术风格。

梅山舞蹈刚柔相济的风格折射出梅山文化独特的地理、历史、经济和人文条件。如前所述,古梅山大部分地区为崇山峻岭,交通闭塞,为“蛮”所据,过着原始的渔生活,开始出现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历代统治者对“梅山峒蛮”,采取经济封锁和民族隔离政策,禁止汉人与其交往,并屡次派兵征剿。为了生存, “梅山峒蛮”人人自幼操戈习武(尤以新化为盛,至今横阳山尚有“武术之乡”之称),以抵抗顽敌。此外,远古时期的梅山生产力十分低下,人们以狩猎为生,恶劣的环境练就了梅山人顽强的意志,强壮的体魄和粗犷的性格。梅山舞蹈与梅山独特的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和地域特征源远流长,集舞蹈动作的柔美与武功招式的刚劲于一身,可以说,舞蹈与武术的浑然天成赋予了梅山舞蹈刚柔相济的风格:古朴而不失华丽、粗犷而不失细腻、迅猛而不失优雅。例如,梅山的标志性文化手狮舞,表演者身穿无袖褂子,扎腰带,穿便服,颇有武士风度, 其表演动作兼收并蓄民间武术和戏曲表演中的动作,并有所创造和发展。龙舞中的龙打滚、双龙抢宝、猛虎跳涧等耍法中更有不少武术、杂技性的动作,整个表演造型优美,刚柔相济,绚丽多彩,这种具有相当表演技巧和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舞蹈艺术,至今在湖南和周边地区广为流传。

民族舞蹈论文范文第3篇

一、鄂温克族民间舞蹈音乐类型和狩猎文化的呈现

鄂温克族民间舞蹈音乐的创作灵感大多来源于生活生产中的情景,将对生活的热爱通过舞蹈的形式表达出来,由于鄂温克族是以狩猎为生,所以在民间舞蹈音乐中充满了狩猎文化的特征。从音乐形态的表现形式来看,可以将民间舞蹈分为呼号型和歌唱型两种类型。呼号型民间舞蹈与鄂温克族的狩猎生活紧密相连,在舞蹈的表现形式中,可以感受到浓烈的狩猎氛围,所用的舞蹈元素中大多比较质朴。在舞蹈创作中,呼号声、拍手声、跺地声以及人们的欢笑声都是重要的舞蹈元素,其节奏比较鲜明,力度的强弱以及速度的快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具有独特的舞蹈韵律。呼号型舞蹈对人的感官会造成非常震撼的冲击力,其舞蹈元素中大多是鄂温克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真实形态,具有非常原始的特色,这也是其表现狩猎文化特征最直接的形式。歌唱型的民间舞蹈由于加入了歌词,所以在音乐旋律方面表现的更加明显,在现代的鄂温克族民间舞蹈中还加入了器乐的伴奏,艺术特色有了进一步的升华。由于受到原始狩猎文化的影响,所以鄂温克族的民间舞蹈音乐也具有浓厚的狩猎文化氛围。不论是带着原始呼号声的爱达哈喜楞(公野猪搏斗)舞、巴勒那?晕瑁ㄌ?虎)、聂那肯舞(犬斗舞),反映近现代用猎枪打猎的狩猎舞,节日庆典的奴克该勒舞,还是围着篝火边唱边跳的伊堪舞,都带有鲜明的狩猎文化特征。

二、舞蹈音乐的文化基因

鄂温克族的人口较少,其语言文化比较特殊,有本民族的语言,但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所以其传统文化的发展主要是依据口头传承。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作为鄂温克族的民间舞蹈音乐承担了艰巨的使命,在舞蹈中所承载的狩猎文化在实用功能以及教育功能方面要大于娱乐功能,所以说民间舞蹈音乐是鄂温克族传承狩猎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通过舞蹈的表现形式,其中蕴含了鄂温克族人民对古老文化的全部寄托,所以民间舞蹈音乐中都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

从目前的流布范围来看,鄂温克族游猎舞蹈不仅流传于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乡这样“最后的狩猎部落”之中,而且还广泛地流传于已长期告别狩猎生活,习惯了农业和畜牧业的农区、牧区。从舞蹈动作等方面来看,阿罕拜舞、奴克该勒舞等节日庆典舞已经融入了很多近现代的生活内容,但是其音乐内涵与舞蹈内容仍然传递着古老狩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与多位鄂温克族朋友的交往中,笔者深切地感受到狩猎文化对于鄂温克人的影响之深,感受到鄂温克人对大自然那种无以言尽的热爱和深厚情感。无论是鄂温克族的哪一个分支,也不论他们现在从事驯鹿饲养业、牧业、农业还是远在他乡,抑或融入城市,狩猎歌舞和狩猎文化都承载着他们最原始的民族记忆,是他们的民族文化之根,是鄂温克族具有标志性特征的“文化符号”。

三、族群文化基因的流变

游猎舞是鄂温克族民间舞蹈的代表,在舞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其历史比较久远,从呼号型的游猎舞中就可以看出,无论是在内容还是表现形式方面,都是对原始狩猎生活的真实写照,能够明确的展现出狩猎生活中的各种情景,所以其是原始狩猎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式。在经过后期的艺术加工后,形成了歌唱型的舞蹈,在舞蹈元素中加入了音乐,在艺术形式上更加的生动活泼,能够赋予原始狩猎生活更加丰富的内涵和思想,在表现手法上更加成熟。

对于世界上大多数民族来说,其初始、古老的艺术形态通常都是歌舞一体的乐舞形式,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才会出现歌与舞的分化。从这个角度来考察,游猎舞应该是鄂温克族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其渊源最为久远,这一点从其表现的内容主要集中于狩猎生活即可得到印证。尼玛罕(以及礼仪舞、节日庆典舞等)的产生应该晚于游猎舞,其完整而曲折的故事情节、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宏大的叙事风格,使其在传承本民族历史文化和教化方面的功能已远远超过原始游猎舞,具有中古音乐文化承前启后的阶段性特点。也就是说,在鄂温克族音乐历史上,反映狩猎生活的游猎舞、带有说唱和叙事特点的尼玛罕和具有山歌、小调性质的扎恩达拉嘎,这三种艺术形式虽然长期并存,但却是先后产生并“各领风骚数百年”。

民族舞蹈论文范文第4篇

一、民族舞蹈的文化价值: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

(一)民族舞蹈展现民族风情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创造了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风俗人情都体现着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舞蹈不仅是民族的一项娱乐活动,在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民族舞蹈运用音乐、舞蹈的节奏与肢体语言不仅体现舞蹈者的表情与舞蹈的意蕴,还展现舞蹈的艺术内涵。我国是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民族舞蹈,不同民族的舞蹈展现的是该民族的文化风情,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民族舞蹈展现民族文化的内涵

民族舞蹈通过音乐、舞者的肢体语言展现舞蹈的内容与情节,民族舞蹈来源于生活,反映民族地区生活与风俗,体现民族的生活风貌与情感。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民族文化不仅是人们生活所凝结的智慧,还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寄托,体现着人们的劳动与生活的记录,反映本民族的精神风貌。由于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因而每个民族舞蹈展现的风格也存在差异,民族舞蹈来源于民族地区的生活与风俗,与当地的地理地貌环境及人们生活相联系,不同的舞蹈动作展现不同的民族文化内涵。如游牧民族的舞蹈《贝依力格》,舞蹈表演者使用精湛的表演技巧表达出草原人们热情好客的性格,展现一幅壮阔的草原生活景象,体现蒙古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情境。又如舞蹈《传承》采用祖孙学舞的故事描绘方式,舞者精湛的舞姿展现舞蹈的文化传承,孙儿舞者从爱好舞蹈,为向爷爷学习舞蹈而刻苦努力的练习,其精神感染周围的一群孩童,他们也加入向爷爷学习舞蹈的行列,舞蹈的高潮部分是爷爷将代表民族舞蹈的道具传承给孙儿,祖孙二人一起舞动起来,一起创新舞蹈,将民族舞蹈传承与发展。《传承》体现的不仅是民族舞蹈的魅力,更是展现祖孙对舞蹈的一种交流与学习,一种民族舞蹈代代相传的故事,给观众带来深刻的印象。

二、民族舞蹈的教育价值:鼓舞与激励人民战胜困难

(一)民族舞蹈具有鼓舞民族斗志的作用

民族舞蹈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色,它是由少数民族劳动人民创作并相互进行流传,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内涵,展现民族的经济文化背景,又会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赋予新的内涵。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度,56个民族,他们的语言各异、文化与生活习俗存在差异,各个民族在生产劳动与生活中创作了许多的舞蹈,不仅是展现他们的劳动状态,更是激励人民乐观积极生活的精神寄托。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的舞蹈是因为战争的需要而创作的,反映的是战争的场景或胜利的激动与喜悦,这些舞蹈可以激励人民敢于战斗与拼搏。民族舞蹈以丰富的内容著称,民族舞蹈的故事情节生动、内容丰富、人物形象鲜明、塑造的故事人物性格突出、故事发展情节完整,每个民族舞蹈展现的不同的故事,故事的内涵也各异,有的民族舞蹈故事体现追求真爱的感人情景,有的民族舞蹈展现的是人们生产生活的情景,有的民族舞蹈描绘的是一副恢宏的战争场景,通过战争中感人或激励人的故事描述,用再现战争场景与事迹来感染观众。如《英歌》描绘的是众多好汉汇集梁山泊,为了正义,反对黑暗的封建压迫攻打大名府,舞蹈不仅形象的描绘出梁山泊好汉的英雄形象,更是通过舞蹈展现的故事情节――群雄攻打大名府,激励人们反对封建压迫,勇于斗争。又如福建民族舞蹈《大鼓凉伞》,通过舞蹈刻画郑成功的性格与民族英雄的形象,以及描绘郑功成练兵的场景,展现出郑成功积极抵御外寇的故事。

(二)民族舞蹈有教育人们团结奋进的作用

我国的舞蹈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就有着表现人们生活的舞蹈,那时候的人们通过舞蹈庆祝抓捕猎物与收获粮食,人们通过编排舞蹈展现抓捕猎物的场景,体现人们的一种斗志的同时教育人们要团结奋进。德国著名的艺术家格罗塞认为舞蹈是一门独具魅力的艺术,而这门艺术在人们挥舞肢体的同时散发着令人神往的诱惑力,原始的人们利用舞蹈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通过简单而有节奏的动作能够重复的传达一个涵义――教育人们要团结进行狩猎,要维护本部落的稳定与秩序,要遵循共同的生活准则。民族舞蹈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尤为重要,通过民族舞蹈不仅可以娱乐放松精神压力,更为有效与有益的影响是民族舞蹈能够加强族人之间的团结与激励族人奋进,为共同的理想与生活而努力。

三、民族舞蹈的娱乐价值:抒感与自我娱情

(一)民族舞蹈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舞蹈反映人们的生活,也高于人们的生活,民族舞蹈作为民族地区人们的精神生活的一种形式,长期以来丰富着民族地区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一些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由于交通不便与其他文化娱乐方式的有限,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人们多数是通过自己传统的文化节日,载歌载舞的欢庆,民族舞蹈是他们文化娱乐的一个重要方面,就像新疆地区的姑娘都善于舞蹈,舞蹈在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是其用来表现情感,抒发内心的渴望与需求的一种表现方式。

(二)民族舞蹈可以舒缓人们的精神压力

民族舞蹈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可以让人们从白天紧张的工作生活中放松下来,舒缓人们的精神压力。通过民族舞蹈,可以从中体验到民族文化的魅力,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渊源历史。

四、民族舞蹈的国际价值:展现中华民族特色

一、少数民族舞蹈对于中国舞蹈发展的重要性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少数民族舞蹈,体现了各个地区和各个民族的特色。在中国早期,少数民族舞蹈就已经传入内地,也改变了中原王朝宫廷乐舞的具体形式,对于汉族文化来说,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所产生的影响比较有普遍性。少数民族传统舞蹈文化针对自身所处的地位,对中原宫廷乐舞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同时还帮助了乐舞文化对中外的传播,也使民族的团结加强了不少,对于祖国的统一也起了促进的作用[1]。在中华舞蹈史中,少数民族舞蹈的历史地位不仅比较高,还比较重要。

在祖国的舞蹈艺术界中,少数民族舞蹈是比较特殊且非常重要的。少数民族舞蹈可以很好地传达新颖的时代信息,例如城市的良好发展、祖国的改革开放、人民生活的蒸蒸日上等,用热情、传神的舞蹈姿势在表演舞台上传达到每个人心中。少数民族舞蹈能够利用自己的艺术形象对人们进行鼓励,从而达到振奋人心的效果。

少数民族舞蹈的历史文化非常悠久,它将传统的民族文化一一传承下来,使它自身有着非常突出的民族气息和特色,其舞蹈语汇也具有十分明显的民族风格。例如北方的舞蹈传承了当地人的性格特点,比较刚健豪放,而南方舞蹈则是婀娜秀丽;在平原地区的舞蹈比较柔美细腻,而高山的舞蹈则是奇特潇洒,各个地区的民族舞蹈各有特色和光彩。

近几十年来,我国出现了一批少数民族舞蹈家,他们的舞蹈成就比较突出,不仅在舞蹈表演、理论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还在舞蹈创作方面作出了不少贡献。例如藏族的卓玛、白族的杨丽萍和维吾尔族的康巴尔汗等等,都是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族舞蹈家。

二、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理论发展情况

(一)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发展

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理论的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还在萌芽的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比较注重于对少数民族舞蹈素材的挖掘和整理,而忽视了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的创作表演和理论的分析。由于舞蹈是一种表演形式,只有进行演出才能够展示给世人,然后被人熟知直至被人了解、欣赏。所以对于少数民族舞蹈的整理编修工作是比较重要的,只要做好少数民族舞蹈的整理编修工作,才能够将这个舞蹈完整的流传出去[2]。部分人并不赞同对少数民族舞蹈的整理编修工作,还有部分人认为整理编修工作需要依靠专家才能进行。但我国的舞蹈专家仍然还处于成长期,无法完全胜任对少数民族舞蹈的整理编修工作,只有让比较熟悉各地群众喜好的文化干部来进行整理编修工作,才能完全做好对民族传统的传承,对群众艺术生活的丰富。

(二)改革开放后的发展

我国的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理论研究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逐渐形成了规模,同时在少数民族舞蹈的教育、理论和创作方面都开始进行分支研究。改革开放使人民的国际视野得到了拓宽,舞蹈艺术创作各种变化的表现力也因各种现代化技术产品的引进而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改革开放之后,如何对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进行保护和如何促进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发展是当时舞蹈艺术工作者思考的最为主要的问题。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在20世界90年代开始慢慢从文化的边缘向文化艺术的中心走去,社会各界对它的关注也越来越多。而我国出台的各种民族政策也保证了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保护、传承和研究。

九十年代之后,对于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研究相比60年代,具有越来越高的水平。在改革开放后60年代到90年代,对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研究的内容有对舞蹈创作的探索、对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蹈现状的调查和对少数民族舞蹈赛事的研究等。少数民族民间舞蹈在2000年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比较重要的项目,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重点的保护对象。同时民族学者、舞蹈艺术教育者、民俗学者等各种专家,都对少数民族民俗舞蹈文化进行了重点的研究。

三、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理论的发展趋势

对于少数民族民间舞蹈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已经是世界各国非常重视的项目。各国舞蹈家在近十几年开展了十几次相关“民族传统舞蹈的保护和传承”的国际会议。国内外对于舞台艺术舞蹈、地域民族表演舞蹈等理论的研究也越来越多[3]。各民族艺术舞蹈的发展和民族生活舞蹈的发展就是少数民族舞蹈的总体发展。仪式性舞蹈、自娱性舞蹈等生活类的舞蹈一般都是群众组织的舞蹈活动,这些生活性的舞蹈在现今也有了非常迅速的发展,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其也会有突破性的不断发展。

我国旅游文化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各个民族文化村和旅游景点的建立,而给各国游客展现具有自身民族风情和特色的舞蹈对于民族文化村和旅游景点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所以保证民族舞蹈的民族风格和特色好舞蹈表演的水平和质量也是比较重要的,不仅要传播和宣传我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还要展现最有代表性的民族舞蹈给广大群众观赏。

四、结语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理论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旅游文化业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它的发展。我们需要对民族舞蹈文化进行透彻的分析,同时进行学习和研究,保证能够真正理解民族舞蹈文化的深远意义。必须对民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加以重视,才能拓展中国少数民族舞蹈事业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侯丽娟,杨春雪.刍议我国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J].音乐时空.2016(02).

[2]李岩.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思路探究[J].赤子(上中旬).2015(23).

[3]李韵葳.原生态文化导向下的区域性民族舞蹈研究[J].四川戏剧.2015(11).

相关知识

民族舞蹈论文(精选5篇)
爱护环境保护论文(精选5篇)
2024年520情人节活动通知(精选5篇)
营销活动策划方案怎么做精选5篇
关于保护环境的论文(精选7篇)
2022中巴民族音乐会上演 奏响中巴文化交流新乐章
花卉鉴赏与花文化论文(精选5篇)
红楼梦饮食文化论文精选(九篇)
护理创新论文通用12篇
植物学论文通用12篇

网址: 民族舞蹈论文(精选5篇)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2478.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长春市林业和园林局参加公园协会培
下一篇: 关于做好岁末年初及春节、元宵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