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基于轮作过程的农田碳源/汇效应研究

基于轮作过程的农田碳源/汇效应研究

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轮作过程的农田碳源/汇效应研究-以陕西关中灌区为例

作 者: 李昌珍
导 师: 杨改河
学 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专 业: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关键词: 轮作方式 土壤CO2排放 有机碳 作物碳吸收 碳源/汇
分类号: S344.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试验开始于2010年9月,为长期定位试验,所有处理都是在免耕条件下进行,采用再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冬小麦-夏玉米、冬小麦-夏大豆、冬油菜-夏玉米、冬小麦-夏闲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和施肥处理对关中灌区农田土壤CO2排放、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有机碳含量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分析比较不同轮作处理农田碳源汇,筛选出适合关中灌区低排增汇的轮作方式。研究结果表明:4种轮作方式土壤CO2排放速率比较,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排放速率最大,其次是冬小麦-夏大豆和冬小麦-夏闲轮作处理,冬油菜-夏玉米轮作最低。冬小麦-夏大豆轮作平均土壤温度最高,其次是冬小麦-夏玉米、冬小麦-夏闲轮作,冬油菜-夏玉米轮作土壤温度最低。冬油菜-夏玉米轮作0~100cm平均土壤含水率最高,其次是冬小麦-夏闲、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冬小麦-夏大豆轮作含水率最低。不同轮作处理平均土壤有机碳增加量表现为冬小麦-夏大豆轮作>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冬小麦-夏闲轮作>冬油菜-夏玉米轮作,增加量分别为1.02、1.01、0.92、0.78g·kg-1。4种轮作方式作物碳吸收比较,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下作物碳吸收量最高,为141098.29kg C·hm-2,其次是冬油菜-夏玉米轮作,作物碳吸收总量为122472.45kgC·hm-2,冬小麦-夏大豆和冬小麦-夏闲轮作碳吸收量最低,分别为99688.52、77647.89kgC·hm-2。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碳吸收量最高,其次是冬小麦-夏大豆、冬油菜-夏玉米轮作,冬小麦-夏闲轮作碳吸收量最低。农田生产过程碳排放量表现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冬小麦-夏大豆轮作>冬小麦-夏闲轮作>冬油菜-夏玉米轮作。农田碳变化均表现为碳排放总量大于碳吸收总量,碳变化最大的是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其次是冬小麦-夏大豆、冬小麦-夏闲轮作,冬油菜-夏玉米轮作碳变化量最小。

全文目录


摘要  6-7
ABSTRACT  7-12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2-20
  1.1 研究背景  12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7
    1.2.1 碳源汇的定义  12-13
    1.2.2 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素  13-14
    1.2.3 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  14-16
    1.2.4 作物生育期碳固定  16-17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18
  1.4 研究内容  18-20
    1.4.1 不同轮作处理土壤 CO_2排放比较及影响因子分析  18
    1.4.2 不同轮作处理土壤有机碳变化  18-19
    1.4.3 不同轮作处理对作物碳吸收的影响  19
    1.4.4 不同轮作处理农田碳源汇比较分析  19-20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0-26
  2.1 试验区概况  20-21
  2.2 试验设计  21-22
    2.2.1 轮作处理  21
    2.2.2 秸秆还田处理  21
    2.2.3 施肥处理  21-22
    2.2.4 秸秆还田和施肥处理组合  22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25
    2.3.1 土壤 CO_2排放速率测定  22-23
    2.3.2 土壤温湿度测定  23
    2.3.3 土壤有机碳的测定  23
    2.3.4 作物产量及构成因子测定  23
    2.3.5 农田碳源汇计算  23-25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5-26
第三章 不同轮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和施肥处理对土壤 CO_2排放和水热状况的影响  26-92
  3.1 材料与方法  26
  3.2 结果与分析  26-88
    3.2.1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和施肥处理对土壤 CO_2排放和水热状况的影响  26-42
    3.2.2 冬小麦-夏大豆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和施肥处理对土壤 CO_2排放和水热状况的影响  42-57
    3.2.3 冬油菜-夏玉米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和施肥处理对土壤 CO_2排放和水热状况的影响  57-73
    3.2.4 冬小麦-夏闲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和施肥处理对土壤 CO_2排放和水热状况的影响  73-88
    3.2.5 不同轮作处理下土壤 CO_2排放速率多重比较  88
  3.3 结论  88-92
    3.3.1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和施肥处理对土壤 CO_2排放和水热状况的影响  88-89
    3.3.2 冬小麦-夏大豆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和施肥处理对土壤 CO_2排放和水热状况的影响  89
    3.3.3 冬油菜-夏玉米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和施肥处理对土壤 CO_2排放和水热状况的影响  89-90
    3.3.4 冬小麦-夏闲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和施肥处理对土壤 CO_2排放和水热状况的影响  90-91
    3.3.5 不同轮作方式土壤 CO_2排放比较  91-92
第四章 不同轮作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92-99
  4.1 材料与方法  92
  4.2 结果与分析  92-97
    4.2.1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92-93
    4.2.2 冬小麦-夏大豆轮作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93-95
    4.2.3 冬油菜-夏玉米轮作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95-96
    4.2.4 冬小麦-夏闲轮作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96-97
  4.3 结论  97-99
第五章 不同轮作处理下作物碳吸收的变化  99-111
  5.1 材料与方法  99
  5.2 结果与分析  99-109
    5.2.1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下作物碳吸收的变化  99-102
    5.2.2 冬小麦-夏大豆轮作下作物碳吸收的变化  102-105
    5.2.3 冬油菜-夏玉米轮作下作物碳吸收的变化  105-107
    5.2.4 冬小麦-夏闲轮作下作物碳吸收的变化  107-109
  5.3 结论  109-111
第六章 不同轮作处理下农田碳源汇变化  111-122
  6.1 材料与方法  111
  6.2 结果与分析  111-121
    6.2.1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碳源汇变化  111-113
    6.2.2 冬小麦-夏大豆轮作农田碳源汇变化  113-116
    6.2.3 冬油菜-夏玉米轮作农田碳源汇变化  116-118
    6.2.4 冬小麦-夏闲轮作农田碳源汇变化  118-121
  6.3 结论  121-122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122-125
  7.1 讨论  122-124
    7.1.1 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 CO_2排放的影响  122-123
    7.1.2 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123
    7.1.3 不同轮作方式对作物碳吸收的影响  123
    7.1.4 不同轮作方式对农田碳源汇的影响  123-124
  7.2 结论  124-125
    7.2.1 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 CO_2排放的影响  124
    7.2.2 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124
    7.2.3 不同轮作方式对作物碳吸收的影响  124
    7.2.4 不同轮作方式对农田碳源汇的影响  124-125
参考文献  125-133
致谢  133-134
作者简介  134

相似论文

武夷山不同类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动态研究,S153.6 黑碳添加对土壤有机碳分解的影响,S153.6 生物质炭对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分解和重金属形态的影响,S153.6 不同氮磷肥水平下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特征,S158 玉米保护性耕作下土壤有机碳固定研究,S513 重金属胁迫下海州香薷根际微域细菌群落结构和特异基因表达研究,X173 毛竹林土壤碳素周转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S795.7 上海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研究,X511 保护性耕作对旱作麦田CO_2排放通量的影响及其水热关系分析,S512.1 基质栽培中油页岩有机物矿化及其对作物生长的作用与影响,S316 祁连山草地管理方式变化对土壤有机碳、氮库的影响,S812.2 施肥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其中球囊霉素的影响,S147 干湿交替对东北温带天然林和落叶松人工林土壤呼吸的影响,S714 采伐对土壤碳储量和剩余物碳释放的影响,S714 南黄海—东海北部悬浮体与表层沉积物有机碳分布特征,P736.21 灌溉方式对保护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其剖面分布的影响,S153.6 杉木林地不同更新方式土壤碳氮垂直分布及碳库管理指数,S791.27 耕作方式及其转变对麦玉两熟农田土壤CH_4、N_2O排放和固碳能力的影响,S513 黄河干流有机碳及调水调沙时期碳输运规律,X143 模拟氮沉降对杉木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S714 过火后森林土壤黑碳的分布格局特征研究,S714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学(农艺学) > 耕作学与有机农业 > 耕作的制度和方式 > 轮作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相关知识

如何理解土壤的“碳源”与“碳汇”效应?
基于灰色模型的碳源碳汇预测分析——以长春市为例.pdf
几种水生藻类的碳汇效应研究
试论草原碳源与碳汇的对立统一关系及草原碳汇的作用
【研究】森林到底是碳源还是碳汇?
碳汇+碳源=0,这样就是碳中和,森林碳汇<0,碳源>0,森林碳汇龙头600963
中国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提升的技术途径:基于自然解决方案
岩溶碳循环及碳汇效应研究与展望
森林:碳汇与碳源
中国设施农业的减碳增汇效应分析 基于1828个县域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网址: 基于轮作过程的农田碳源/汇效应研究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41648.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Research progres
下一篇: 过年会议礼品送什么花好 过年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