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开始于2010年9月,为长期定位试验,所有处理都是在免耕条件下进行,采用再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冬小麦-夏玉米、冬小麦-夏大豆、冬油菜-夏玉米、冬小麦-夏闲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和施肥处理对关中灌区农田土壤CO2排放、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有机碳含量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分析比较不同轮作处理农田碳源汇,筛选出适合关中灌区低排增汇的轮作方式。研究结果表明:4种轮作方式土壤CO2排放速率比较,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排放速率最大,其次是冬小麦-夏大豆和冬小麦-夏闲轮作处理,冬油菜-夏玉米轮作最低。冬小麦-夏大豆轮作平均土壤温度最高,其次是冬小麦-夏玉米、冬小麦-夏闲轮作,冬油菜-夏玉米轮作土壤温度最低。冬油菜-夏玉米轮作0~100cm平均土壤含水率最高,其次是冬小麦-夏闲、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冬小麦-夏大豆轮作含水率最低。不同轮作处理平均土壤有机碳增加量表现为冬小麦-夏大豆轮作>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冬小麦-夏闲轮作>冬油菜-夏玉米轮作,增加量分别为1.02、1.01、0.92、0.78g·kg-1。4种轮作方式作物碳吸收比较,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下作物碳吸收量最高,为141098.29kg C·hm-2,其次是冬油菜-夏玉米轮作,作物碳吸收总量为122472.45kgC·hm-2,冬小麦-夏大豆和冬小麦-夏闲轮作碳吸收量最低,分别为99688.52、77647.89kgC·hm-2。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碳吸收量最高,其次是冬小麦-夏大豆、冬油菜-夏玉米轮作,冬小麦-夏闲轮作碳吸收量最低。农田生产过程碳排放量表现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冬小麦-夏大豆轮作>冬小麦-夏闲轮作>冬油菜-夏玉米轮作。农田碳变化均表现为碳排放总量大于碳吸收总量,碳变化最大的是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其次是冬小麦-夏大豆、冬小麦-夏闲轮作,冬油菜-夏玉米轮作碳变化量最小。
摘要 6-7
ABSTRACT 7-12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2-20
1.1 研究背景 12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7
1.2.1 碳源汇的定义 12-13
1.2.2 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素 13-14
1.2.3 土壤有机碳研究进展 14-16
1.2.4 作物生育期碳固定 16-17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18
1.4 研究内容 18-20
1.4.1 不同轮作处理土壤 CO_2排放比较及影响因子分析 18
1.4.2 不同轮作处理土壤有机碳变化 18-19
1.4.3 不同轮作处理对作物碳吸收的影响 19
1.4.4 不同轮作处理农田碳源汇比较分析 19-20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0-26
2.1 试验区概况 20-21
2.2 试验设计 21-22
2.2.1 轮作处理 21
2.2.2 秸秆还田处理 21
2.2.3 施肥处理 21-22
2.2.4 秸秆还田和施肥处理组合 22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25
2.3.1 土壤 CO_2排放速率测定 22-23
2.3.2 土壤温湿度测定 23
2.3.3 土壤有机碳的测定 23
2.3.4 作物产量及构成因子测定 23
2.3.5 农田碳源汇计算 23-25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5-26
第三章 不同轮作方式下秸秆还田和施肥处理对土壤 CO_2排放和水热状况的影响 26-92
3.1 材料与方法 26
3.2 结果与分析 26-88
3.2.1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和施肥处理对土壤 CO_2排放和水热状况的影响 26-42
3.2.2 冬小麦-夏大豆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和施肥处理对土壤 CO_2排放和水热状况的影响 42-57
3.2.3 冬油菜-夏玉米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和施肥处理对土壤 CO_2排放和水热状况的影响 57-73
3.2.4 冬小麦-夏闲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和施肥处理对土壤 CO_2排放和水热状况的影响 73-88
3.2.5 不同轮作处理下土壤 CO_2排放速率多重比较 88
3.3 结论 88-92
3.3.1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和施肥处理对土壤 CO_2排放和水热状况的影响 88-89
3.3.2 冬小麦-夏大豆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和施肥处理对土壤 CO_2排放和水热状况的影响 89
3.3.3 冬油菜-夏玉米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和施肥处理对土壤 CO_2排放和水热状况的影响 89-90
3.3.4 冬小麦-夏闲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和施肥处理对土壤 CO_2排放和水热状况的影响 90-91
3.3.5 不同轮作方式土壤 CO_2排放比较 91-92
第四章 不同轮作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92-99
4.1 材料与方法 92
4.2 结果与分析 92-97
4.2.1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92-93
4.2.2 冬小麦-夏大豆轮作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93-95
4.2.3 冬油菜-夏玉米轮作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95-96
4.2.4 冬小麦-夏闲轮作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 96-97
4.3 结论 97-99
第五章 不同轮作处理下作物碳吸收的变化 99-111
5.1 材料与方法 99
5.2 结果与分析 99-109
5.2.1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下作物碳吸收的变化 99-102
5.2.2 冬小麦-夏大豆轮作下作物碳吸收的变化 102-105
5.2.3 冬油菜-夏玉米轮作下作物碳吸收的变化 105-107
5.2.4 冬小麦-夏闲轮作下作物碳吸收的变化 107-109
5.3 结论 109-111
第六章 不同轮作处理下农田碳源汇变化 111-122
6.1 材料与方法 111
6.2 结果与分析 111-121
6.2.1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碳源汇变化 111-113
6.2.2 冬小麦-夏大豆轮作农田碳源汇变化 113-116
6.2.3 冬油菜-夏玉米轮作农田碳源汇变化 116-118
6.2.4 冬小麦-夏闲轮作农田碳源汇变化 118-121
6.3 结论 121-122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122-125
7.1 讨论 122-124
7.1.1 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 CO_2排放的影响 122-123
7.1.2 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123
7.1.3 不同轮作方式对作物碳吸收的影响 123
7.1.4 不同轮作方式对农田碳源汇的影响 123-124
7.2 结论 124-125
7.2.1 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 CO_2排放的影响 124
7.2.2 不同轮作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124
7.2.3 不同轮作方式对作物碳吸收的影响 124
7.2.4 不同轮作方式对农田碳源汇的影响 124-125
参考文献 125-133
致谢 133-134
作者简介 134
相关知识
如何理解土壤的“碳源”与“碳汇”效应?
基于灰色模型的碳源碳汇预测分析——以长春市为例.pdf
几种水生藻类的碳汇效应研究
试论草原碳源与碳汇的对立统一关系及草原碳汇的作用
【研究】森林到底是碳源还是碳汇?
碳汇+碳源=0,这样就是碳中和,森林碳汇<0,碳源>0,森林碳汇龙头600963
中国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提升的技术途径:基于自然解决方案
岩溶碳循环及碳汇效应研究与展望
森林:碳汇与碳源
中国设施农业的减碳增汇效应分析 基于1828个县域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网址: 基于轮作过程的农田碳源/汇效应研究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41648.html
上一篇: Research progres |
下一篇: 过年会议礼品送什么花好 过年会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