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营养与科学施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物营养与科学施肥.doc(17页珍藏版)》请在知学网上搜索。
1、作物营养与科学施肥 (一)作物营养与肥料根据作物对其需要量多少和它们在作物干物质中所占比率大小分为大量元素、微量元素、超微量元素和生理元素等四大类型。(1)作物必需的营养元素:直到目前所知,作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有16种:即碳(C)、氢(H)、氧(O)、氮(N)、磷(P)、钾(K)、钙(Ca)、镁、(Mg)、硫(S)、铁(Fe)等十种元素,因作物需要量多,且各自在作物干物质中占到百分之几十到千分之几,故称之为大量营养元素;锰(Mm)、硼(B)、铜(Cu)、锌(Zn)、钼(Mo)、氯(Cl)等六种元素,作物需要量较少,且各自在作物干物质中仅占千分之几到十万分之几,故称之为微量营养元素;而碘(I)、
2、镭(Ra)、铀(U)等,在作物体内含量比微量元素还少,称之为超微量元素;还有水稻基叶与子实表面富含的硅(Si),对增强作物抗性有一定意义,具有一定的生理作用,故称之为生理元素。人们常称氮、磷、钾为肥料“三要素”。这是因为:其一,作物需要量多,而一般土壤中含的、能为作物利用的数量相对较少;其二,作物以根茬形式归还给土壤的相对数量以它们为最少(不足其吸收总量的10%);其三,这三种元素在供需之间又很不协调,作物的生长状况和产量常受它们所左右,需经常用施肥的形式补充给土壤以供作物吸收利用。(2)作物重要的营养时期:作物除种子营养阶段和后期根部停止吸收养分的阶段外,其它生育阶段都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
3、养分。由作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的整个时期,称为作物营养期。其中有两个时期极为重要,一是营养临界期;二是营养最大效率期。在这两个时期,如能及时满足作物的养分需要,就能显著提高产量。作物营养临界期:作物在生长,发育的某一时期,对某种养分的绝对数量需要虽不多,但要求很迫切,不可缺少,一旦缺乏,作物的生长发育就明显受到抑制,产量随之受到严重影响。此时所造成的损失,即使以后再补施该种养分,也很难弥补上,这个时期称为作物营养临界期。从多数作物来看,磷的营养临界期一般出现在作物苗期,如水稻、小麦在3叶期,油菜在35叶期。因为苗期是幼苗从种子营养转向土壤营养的时期,这时种子贮藏的磷将近用完,急需从土壤中获得
4、,而此时幼苗的根系很不发达,吸收能力较差,加上一般土壤中有效磷含量不高,所以作物苗期对磷的需要非常迫切,故容易出现缺磷现象。氮素营养也是如此,一般在苗期,只是比磷的临界期稍后一些,一般是在作物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时期。但不同作物有不同,如冬小麦、玉米在分蘖期和幼穗分化期,水稻在三叶期和幼穗分化期。由于钾在作物体内流动性大,可再利用,故作物没有明显的钾营养临界期。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作物吸收养分的数量大,速度快,增产作用最显著的时期,叫做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这个时期常出现在作物生长旺盛期(如水稻孕穗期)。由于作物生长量大,需肥量多,及时施肥,不仅肥料利用率高,而且作物生长好,肥料效力也就大。但是
5、,作物对养分的吸收是连续进行的,前一阶段的营养状况,必将影响下一阶段的作物生长和施肥效果。因此,基肥务必施足,为作物各个生育期持续提供养分。同时,也要施用种肥和适时追肥,以满足作物营养关键时期的养分需要。2、肥料的作用和性质:施于土壤或作物地上部分,能够培肥土壤,改善作物生育和营养条件的一切有机的和无机的物质都叫做肥料,所以肥料的作用是培肥土壤和营养作物。(1)肥料种类:目前常用的各种肥料一般分为三大类:一类是有机肥料,又称农家肥料。如人畜粪尿、绿肥、秸秆、堆肥、厩肥、饼肥、杂肥等,这是一种完全肥料,它含有农作物所需要的各种养分和丰富的有机质。不仅能供应作物多种必需的养分,而且能改良土壤,加强
6、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促进土壤养分的转化。第二类是无机肥料,又称化学肥料(化肥)。如硫酸铵、碳酸氢铵、尿素、过磷酸钙、硫酸钾等。它能直接供给作物某些营养元素,达到改善作物营养的目的。第三类是微生物肥料。如根瘤菌肥、固氮菌肥和抗生菌肥料等。它们主要是依靠有益微生物的作用,提供或改善作物的生长和营养条件。另外,还有石灰、石膏等物质,虽可直接供应作物的钙、硫等养分,但主要在于改良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性状,从而间接地改善作物营养条件,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发育。(2)化学肥料化学肥料的种类:凡是用化学方法合成和分解的或开采矿石加工精制而成的肥料,称为化学肥料,又叫无机肥料,常称化肥。按其所含主要养分,可分为如下
7、种类:A、氮肥:如碳酸氢铵、氢氧化铵(氨水)、硫酸铵、氯化铵、硝酸铵、尿素。B、磷肥:如过磷酸钙、钙镁磷肥、磷矿粉、骨粉。C、钾肥:如硫酸钾、氯化钾、草木灰、窑灰钾。D、复合肥:如磷酸铵、磷酸二氢钾、硝酸钾、氮磷钾肥。E、微量元素肥料:如硼砂、硫酸锰、硫酸锌、钼酸铵、稀土。化学肥料的特点:化肥较比其它肥料具备这样一些特点:一是肥效快,大部份化学肥料是水溶性或弱酸溶性的,易被作物吸收利用,肥效快,施后35天即可见效,利用率较高,能及时供应作物的养分,但肥效不足。二是肥份单纯,除复合肥料外,一般只含“三要素”中的一种养分,有利于做到因土施肥,达到经济用肥的目的,不足之点是养分供应不平衡。三是养分含
8、量高,一般有效养分含量在15%以上。如硫铵含氮2021%,一斤抵得上3040斤人粪尿的含氮量,运输及使用都较方便。四是容易潮解。化肥大多数吸湿性强,容易潮解或结成硬块,引起养分损失或施用不方便。五是一般不含有机质,不能直接改良土壤,长期单独使用,就会引起土壤结构破坏,板结土壤。六是具有化学和生理两种反应。化学反应是指肥料溶于水中以后的反应。如过磷酸钙的溶液呈酸性,碳酸氢铵为碱性,尿素为中性。生理反应是指肥料经作物选择性吸收后土壤溶液产生的反应。肥料不同,其生理酸碱性也不同。生理酸性肥料是指作物吸收肥料中阳离子的数量和速率大于阴离子,从根胶体交换出较多的氢离子增加土壤溶液酸性的肥料。如硫酸铵、氯
9、化铵、硫酸钾、氯化钾等。生理碱性肥料是指作物吸收肥料中阴离子的数量和速率大于阳离子,从根胶体交换出的HCO3与阳离子形成重碳酸盐,水解后产生氢氧根(OH)离子,增加土壤溶液碱性的肥料。如硝酸钠、硝酸钙等。生理中性肥料是指作物吸收肥料中阳离子和阴离子的数量和速率相近或相等,土壤溶液反应不发生变化的肥料。如硝酸铵、尿素、碳酸氢铵等。化肥的作用和性质:肥料种类不同,其作用和性质均不一样。氮肥氮是蛋白质的基本成分,又是叶绿素和各种酶的重要组成部份,缺乏氮,叶绿素和酶均不能形成,则光合作用无法进行,生物的新陈代谢也要停止,生命就无法维持,故氮是生命过程的物质基础。此外,许多维生素、核酸、磷脂、生物碱、糖
10、酐类生长素、抗生素等重要化合物中,都含有氮素,所以说氮是生命的源泉。作物长出第一片真叶就开始吸氮。氮素供应充足时,作物叶色正常,植株繁茂;氮素供应过多,则叶色暗绿,植株徒长;氮素供应不足时,植株纤弱,叶片小,叶绿素少,叶呈黄色,甚至干枯。作物直接吸收的氮素主要为铵态氮、硝态氮。此外,亚硝酸态氮以及某些可溶性的含氮有机物,如氨基酸、酰胺等也可以吸收。按照含氮的形态,氮肥分为三种类型:即铵态氮肥、硝态氮肥和酰胺态氮肥。a、铵态氮肥:凡含有氨或铵离子(NH4+)形态的氮肥均属铵态氮肥。如硫酸铵(NH4)2SO4、氯化铵(NH4Cl)、碳酸氢铵(NH4HCO3)、氨水(NH4OH)等。它们的共同特性为
11、速效氮肥,易溶于水,易被作物吸收利用;铵离子(NH4+)能被土壤粘土矿物和胶体代换吸收,不易流失;铵离子在硝化细菌作用下,可变成硝态氮(NO3-N),也能为作物吸收利用,肥效不降低,但硝态氮不被土壤吸收,而容易造成氮素流失;还有它们遇碱性物质则分解,形成氨气而挥发,使氮素遭受损失。但是,它们也有各自的不同特性。如碳酸氢铵:为白色结晶,略带氨臭,含氮量在17%左右,为化学碱性、生理中性肥料,不板结土壤,但吸湿性大,不稳定,容易分解挥发,并随着温度和湿度的升高而加剧。硫酸铵:一般为白色结晶,含有杂质时,呈灰白、黄棕、浅绿等色。含氮是2021%,属化学酸性、生理酸性肥料,不易吸湿结块,但长期大量地单
12、独施用,因活性氢离子的增多或钙胶体的减少,引起土壤变酸或板结。氯化铵:为白色或淡黄色的结晶,含氮量2425%,属化学酸性、生理酸性肥料,吸湿性较大,易潮解。由于Cl对硝化细菌有抑制作用,氮素损失较小。但是,Cl与Ca+易生成CaCl2,容易使干旱地区或排水不良的土壤板结。另外,由于Cl促使碳水化合物水解,影响作物体中淀粉和糖分的形成,或者增加烟草辣味和影响其燃烧性能,故不适用烟草、马铃茹、甘茹、甘蔗、甜菜、茶叶、柑桔、葡萄等多种作物施用。b、硝态氮肥:凡含有硝酸根离子(NO3)形态的氮肥均属硝态氮肥。如硝酸铵(NH4NO3)、硝酸钙(Ca(NO3)2)、硝酸钠(NaNO3)等。它们的共同特性是
13、易溶于水,硝酸根离子能被作物根系直接吸收获得氮素养分,有较强的吸湿性和助燃性;硝酸根离子不被土壤胶体吸收,随水分的移动而移动,容易流失;在土壤缺氧的环境下,会产生反硝化作用,硝态氮转化成氨或游离态氮,造成氮素损失。其中常用的有硝酸铵。O硝酸铵:它含有硝态与铵态两种形态的氮肥。为白色或淡黄色结晶,含氮量3335%,铵态氮和硝态氮各占一半,均可被作物吸收利用,不留任何残质,且为化学弱酸性、生理中性肥料,故对土壤性质没有不良影响。但吸湿性很强,最易结块,给施用带来很大的不便。c、酰胺态氮肥:凡含有酰胺基(C()NH2)或在分解过程中产生酰胺基的氮肥,叫做酰胺态氮肥。如尿素和石灰氮等。作物不能直接吸收
14、酰胺基,只有在土壤中转化成铵离子或硝酸根离子后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但作物可以直接吸收少量尿素分子。如尿素:纯尿素为白色针状结晶,或略带黄色的细结晶颗粒;含氮量达4546%;易溶于水,呈分子状态,属化学中性、生理中性肥料,不使土壤酸化或碱化;供肥平稳,劲较长;但要经过土壤内尿细菌分泌的尿酶作用,转化成碳酸铵后,才能被作物吸收作用;由于其含有酰胺基,且要经过尿酶转化,故属有机化肥。其主要缺点是含有一定量的缩二脲的有毒物质,故不能作种肥。磷肥磷是核酸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细胞分裂,有机物的合成、转化、运输和呼吸作用都有密切关系。没有磷、核蛋白不能形成,细胞形成受到抑制,作物生长发育就要停滞。磷能提高碳
15、水化合物、蛋白质、磷脂以及维生素等合成;能提高作物抗旱性、抗寒性和抗病性,促进幼根生长,促进开花结实,提早成熟和增进果实品质,增加耐储性。缺磷,作物代谢过程受到抑制,醣代谢受到破坏,花青素大量形成,叶、茎常呈现红色或紫红色的条纹或斑点,植株呈直立状,新根少、植株矮小、叶片卷曲、色泽暗绿,缺乏光泽,成熟延迟。作物主要吸收正磷酸态磷(PO4),但也吸收偏磷酸态磷(PO3)与焦磷酸盐以及某些含磷的有机化合物,如甘油磷酸脂、糖磷酸酯、蔗糖磷酸脂、植素、核酸、磷脂等。按磷肥溶解性的不同分为水溶性磷肥、弱酸溶性磷肥和难溶性磷肥三类。a、水溶性磷肥:是指所含的磷素养分主要成分是能溶于水的磷酸一钙Ca(H2P
16、O4)2,易为作物吸收利用,见效快,但易被土壤固定。如普通过磷酸钙、重过磷酸钙等。这两种磷肥的成分和性质又有不同。如过磷酸钙Ca(H2PO4)2:简称普钙,其主要成分是磷酸一钙和硫酸钙的混合物,还含有铁、铝等杂质和游离硫酸及磷酸。一般为灰白色或灰褐色粉末,易溶于水,属速效性磷肥,有效磷(P2O5)含量为1620%,石膏占50%,含游离酸25%,属化学酸性肥料,具有吸湿性、腐蚀性,易于结块,长期储藏发生化学变化,使水溶性磷变成难溶性磷而降低肥效。这类磷肥,作物能直接吸收利用,肥效快,适用于种作物,作基肥、种肥和追肥都是有效的。但施入土壤后,大部分固定在施肥点附近,呈不稳定的化合物而沉淀,最后转变为难于利用的形态,所以宜采用早施,集中施,根外喷施,以减少磷的固定。b、弱酸溶性磷肥:又叫枸溶性磷肥。这类磷肥所含的磷素养分主要成分是磷酸二钙(
相关知识
《植物营养与施肥》课程教学大纲.doc
植物营养与施肥1.ppt
植物营养与作物病害的关系
如何识别土壤肥力?掌握科学的施肥方法,作物才能更健康!
花卉营养与施肥技术研究
热点:植物营养理论与施肥技术进入创新时代
植物营养与肥料讲稿.pdf
作物施肥量计算
花卉如何科学施肥才高产?花卉七大高产施肥技巧!
植物的营养与施肥.pdf
网址: 作物营养与科学施肥.doc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45340.html
上一篇: 2植物营养与施肥基本原理第3节植 |
下一篇: 第一章植物营养与施肥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