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国百合分布带
我国百合有五大分布带,品种西、南多、东、北部少特点明显。百合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大部分百合原种仍处在野生状态,生长在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山区。根据地域分为5个百合分布带:
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区、西藏东南部和四川、云南横断山脉,属于喜马拉雅植物亚区是我国百合的主要集中分布区,约有36种,以滇百合、大理百合等为代表种,该区域海拔高,平均气温较低,原生百合普遍不耐热,较难引种到低海拔地区栽培,但王百合例外,它适应性较强,耐热性好。
第二,中部高海拔山区百合分布带。
主要以秦岭山脉沿线、岷山山脉和湖北神农架山区,该区域是我国中国南北气候和植物区的分界线,约有13种,以川百合、绿花百合姐)等为代表种,这类百合喜阴。
主要分布于东北三省的长白山脉和小兴安岭等山区,约有8种,以毛百合、东北百合等为代表种,这类百合生长在光照条件良好的草甸、坡地或森林与灌丛边缘,喜光耐寒。
主要以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以渥丹、有斑百合等为代表种,这类百合适应性强,喜光耐旱且能在微碱性土壤中生长
主要以东南沿海各省,分布约为6种,以淡黄花百合、台湾百合等为代表种,这类百合喜湿耐热。
图表1:我国百合有五大分布带
二、 我国百合产业发展现状
产业链长,产业处在初级加工阶段。百合产业链长,从繁殖、养护、采收、加工处理、冷藏到销售投资大,成本更高。百合产业包括观赏百合、食用百合、药用百合、百合保健品等,我国食用百合90%属于初级产品。
图表2:我国百合产业链
食用和药用百合产业研发上处于领先地位。百合是药膳食疗的佳品,鳞茎色泽洁白如玉,肉质肥厚香醇,营养丰富,越来越多的人都喜欢吃百合。由于我国食用、药用百合种植历史悠久,又有特产品种,因此在国际食用药用百合研发上处于领先地位。我国生产的食用和药用百合,除在国内各大城市销售外,还出口东南亚和欧美许多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形成巨大的食用药用百合市场。
食用百合已形成湖南龙牙、甘肃兰州、江苏宜兴三大主产区。截至2015年底,全国食用百合种植面积约30万亩,产量约17万吨。其中,龙牙百合种植面积12.5万亩,产量达到8万吨,产量占比达47.1%;兰州百合种植面积9.5万亩,产量4.6万吨,产量占比27.1%;宜兴百合6.2万亩,产量3.2万吨,产量占比达18.8%。
观赏百合产业已形成6大主产区。我国百合种质资源丰富,资源丰富,为世界四大著名切花之一,多集中在南方气候温暖地区。目前,我国切花百合主要生产集中在云南、辽宁凌源、广东、浙江、江苏连云港、福建南平等区域。2011年至2012年全年种植规模约1亿粒百合球,2013年规模迅速扩张至近1.6亿粒,每年4月至7月为主要下种期,1至2月、9月和12月次之。其中,云南凭借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可实现全年供花,以夏季花为主,冬季、早春花次之,行销全国;广东产区依赖港澳台以及东南亚的巨大消费力,近年来迅速成长,成为仅次于云南省的百合切花产区,主要种植冬季、早春花;凌源地处辽冀蒙三省区交汇处,是百合切花北方生产中心,花卉市场年销售2000万至2500万粒百合球,种植1500万至2000万粒百合球;浙江和江苏南部产区依赖于江浙沪为中心的消费市场而成长起来,产区的核心是浙江省海宁市,年种植量约1200万粒;江苏连云港年种植规模800万至1200万粒;南平是福建省的主要种植区,厦门、三明和漳州也有种植,福建省的冬季花和早春季花优势非常明显。2008年以来,福建的百合产业发展非常迅速,年种植规模约1200万粒。
1、甘肃百合产业发展
百合是甘肃省的特色优势产业,主产区以兰州市和定西市两个市为主,分别为以七里河为核心的兰州市、临洮县为核心的定西市。
图表4:甘肃百合产业区域分布
兰州百合是七里河区支柱产业,品牌优势凸显。1996年被国家贸易部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2013年11月25日,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授予七里河兰州百合"中国优势生态区域"认定,授予兰州市"中国百合之都"称号。2014年“兰州百合”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享誉全国、走向世界的一张重要名片,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经贸文化艺术展,七里河区兰州百合荣获“优质特产奖”和“特色产业推广贡献奖”。七里河区百合产业发展已形成了集生产、加工、储存、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兰州百合的品牌优势更加突显。
兰州百合无龙头企业引领,以初级产品为主。七里河区百合加工企业223家,规模小,规模较大企业20余家。大部分企业以初级加工百合干、真空包装鲜百合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2016年兰州市百合种植面积6827hm2,年产量约4.91万吨,总产值约14.56亿元。
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多元化产品格局是未来趋势。兰州百合生长周期长,需加强与兰州市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联合,与科技人才的合作,整合科技力量,加大兰州百合深加工研发力度,根据市场需求研发即食百合干、百合营养保健品、百合酒等深加工产品。
临洮县百合可种植区域耕地面积约18667hm2,由于气候、土壤条件的不同,所产百合商品性状差异较大,适宜种植面积5200hm2。截至2017年底,全县百合种植面积达2600hm2,平均产量为11250~15000kg/hm2,年采挖面积866.7hm2,商品量达1100t,市场价格10~16元/kg,总产值1.53亿元,纯收益约为90000元/hm2。主要分布在中铺、太石、辛店、新添、上营等兰州百合主产区和窑店、上营、南屏等高海拔山区8个乡镇的62个行政村。
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业发展有龙头。从1997年开始,云南大规模生产栽培百合,2013年云南国产化百合种球生产量3000万粒左右。百合切花生产种植区域逐渐由昆明、玉溪向大理、昭通、丽江等地区扩展,种植面积不断增加。2014年云南国产化百合种球约3000万粒,其中云南明珠公司产量占总产量的70%左右,达2000多万粒,能满足全省百合种球总需求量的5%。
产品研发薄弱,制约产业发展。云南百合切花产业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企业减少,逐步转向以花农为主,一些老牌百合专业化企业淡出市场,国产化球也面临产品推广方式滞后、投入薄弱等诸多挑战,存在质量不稳定的因素。
1、食用百合将向深加工产品延伸
精深加工产品是食用百合发展重点。食用百合应进一步提升深加工产品研发,延伸百合产业链和百合精深加工,重点发展百合啤酒、百合复合饮料、百合复合保健软糖、百合药用保健品等特色的百合产品,同步提升销售和包装档次,创立品牌产品,开拓国内外百合市场。
2、“单位+基地+农户”模式是观赏百花产业未来新趋势
未来,在种球培育管理中建立形式多样的合作模式,在百合种球培育技术推广,发展种球国产化生产方面,可采取单位+基地+农户的方式,重点突出基地建设,在基地建设中让农户融入到产业化进程中来。
相关知识
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浅谈我国百合产业发展前景和发展策略
2024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及竞争格局、未来趋势分析
精油产业发展现状及市场规模、消费需求趋势分析2024
我国花卉产业的现状及盈利模式
我国花卉产品出口的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兰花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doc
上海花卉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2024鲜花产业发展现状及企业规模分析
网址: 我国百合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56584.html
上一篇: 百合市场现状与前景 中国百合市场 |
下一篇: 2024年版中国百合行业市场现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