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花木文化琐谈之39:让鲜花园艺搭乘“互联网平台”走进千家万户

花木文化琐谈之39:让鲜花园艺搭乘“互联网平台”走进千家万户

2019年淘宝鲜花园艺类目总成交200亿元,相比往年增速非常快。2020年由于疫情,可能会受一点影响,但是逆市而上,报复性增长的可能性大大存在。为什么呢?有人会问,你一个门外汉,或者说最多是一个花木文化研究爱好者,对花木市场怎么知道、怎么推断的?

笔者不需要抬杠。只是基于最基本的数据推断:如此大的体量下,销售额仍然会处于高增速状态。好比一辆高速行驶的大货车,即使刹车,惯性还会让它冲出一段距离,毕竟体量摆在这儿呢。从我们收集的花店行业大数据来看,近3年,实体花店线上销售额远超店内消费,且增速越来越快。

我们认为,现在消费者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线上购物已成为一部分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消费者足不出户就可以买到来自鲜花绿植产地的一手货源,或是只需手机下单,1小时后就能收到来自同城花店的一束鲜花。特别是在疫情期间,无法出门的部分消费者甚至出现报复性消费行为。可以说,疫情更加加速了在线上比拼产品、营销能力和运营能力的时代。所以,对新消费模式下的从业者来说,如何走好线上之路值得研究。

据大数据显示,在淘宝涉及鲜花园艺销售的商家有40万家,每天在线商品数2600万件。看似庞大的数字,实际经营比较好的商家只占四分之一的样子。如何笼络消费者的心,得到看不见的顾客的青睐?是商家必须注意的问题。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有的生产商埋头生产,没有真正了解消费者需求。消费者需求的商品形态与传播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比如,淘宝上许多销售家具的商家在拍摄实景图时,往往摆上几盆植物作为点缀。一些消费者在选购家具的同时,还会问商家能否一并购买植物。在家具店买植物,这种“哪壶不开提哪壶”的事听起来有点匪夷所思,但的确是真实发生的情况。其实这与淘宝的主要购买力——80后、90后、00后有关。这些新新人类即将或已经进入买房阶段,这些人群关注家居场景,更注重植物、盆器、家具、色彩等与家装风格的协调、搭配、和谐。与上一代人注重实用性大大不同。也正因为家居风格带来的影响,植物品种从过去的绿萝柱到琴叶榕等北欧网红植物,盆器风格从陶器到红陶、水泥,家居饰品流行细线条金属、大理石纹元素等轻奢风格。此外,家居、商业泛户外空间等新场景,如窗台飘窗、阳台、露台、花园庭院、屋顶、橱窗等空间构建与搭配布置,应用于这些新场景的花卉植物潜力巨大,钱景可期。

据调查,疫情期间,蔬菜苗、种子的销量特别好。这说明,卖家具的要关注卖花木的,卖花木的要关注花盆,卖茶叶的要关注卖茶叶盒子的,切莫紧紧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自娱自乐。新情势下,客人越来越懒了,不是懒于买花,而是懒于到店,习惯于鼠标一点,疫情之下,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到店购物明显走下坡路。线上订单与到店订单最可怕的对比数据来源于2019年七夕节;门店上客率门可罗雀,线上交易直接爆单。消费端习惯已经发生改变,然而一些经营者没有意识到,这才是非常可怕的。一定要认识到线上流量的极端重要性。

单独一家店的流量端是没有竞争能力的,我们要努力对接各个渠道。要鼓励商家借助平台的优势力量,对接更多的信息。

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约有两万家优质鲜花基地,但只有2000家开设了淘宝店铺。现有的淘宝商家负责运营接单,而供货商(企业、农户、花市、产业基地、贸易商以及花盆、资材等生产商、代理商等。定价权在供货商,销售完成后按约定分成。通过搭建优质花卉供应商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使鲜花园艺产品更好地传递到千家万户。纵然互联网有千般好,但它始终只是商家在运营中的可借助实用的工具。通过互联网可以打开销售渠道,让销售面更宽,也会吸引来一定流量。但是也要明白,借助线上平台的力量并非就是万能的,日常的积累和沉淀更为重要。越来越多的商家都在平台上拼价格是没有意义的。未来亚比拼的是,货品新鲜度、货品质量以及线上线下全平台的布局能力。(江苏花木文化梁根华供稿、东部战区创作室吴国平和中国刑警学院董杰供图)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花木文化琐谈之30:爱花养花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
花木文化琐谈之七:由花说画——若无寓意难入画
花木文化琐谈之五:花木是大自然慷慨的馈赠
花木文化琐谈之26:“四季名花”与“十二月之花”
花木文化琐谈之42:随心随性随意——话说盆景文化
花木文化琐谈之十一:园林是花木的庇护所——从花木说到园林
花木文化琐谈之二十一:多情的“爱情之花”
花木文化琐谈之十四:“十大名花”的寓意您知道吗
花木文化琐谈之41:韶韶历史悠久的中国花艺
花木文化琐谈之43:创新与发展 盆景艺术发扬光大的必由之路

网址: 花木文化琐谈之39:让鲜花园艺搭乘“互联网平台”走进千家万户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6690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创新驱动下的园艺栽培 家庭园艺开
下一篇: 2020了,你可知道这三件事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