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众多文化中,最不缺少的便是“意象”二字。无论是气韵生动的水墨画、举世称赞的武术、绝妙新奇的京剧等传统文化,还是惟妙惟肖的剪纸、栩栩如生的泥塑、深厚精湛的玉雕等民间文化都离不开“意象”。然而,时至今日,文化已然成为一个国家内在实力的象征,文化复兴的使命让我们对蕴含中国意向的文化给予更多的关注,也更加重视中华文化与中国精神的内在传承。
“立象以尽意”,万事源于“象”,万物终为“意”。作为拥有二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无论是古昔还是今时都拥有着“意象”的言辞。文人骚客们从来都不会减少对于意象的研究与思考的钟情,甚至作下的文论或许已越千余篇。“意象”作为一个独特的美学概念,是建立在中国传统艺术基础上的中国式审美名词,这其中凝聚了我们独特的审美文化体验。此时此刻,纵观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我只愿做毛宣纸上的一个字、乐曲中的一支舞、章节内的一首诗。而我作为一个文学的喜爱者和文作的“新生儿”,没有过多的真知灼见,只有粗略的浅析和如迷恋般的欣赏。
字如山之神
“山”总是以刚劲、伟岸之意呈现在世人面前,它的独立异世,它的婉婉有仪,它的傲笑天地风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书法又何尝不是?古人常说,字如其人。仔细想来每一个字都凝聚了书家对生活的感悟和审美追求,每一笔都展现了其气质、其性情、其意态,印证其人格形象,正如“鲁公书如荆卿安剑,樊哙拥盾,金刚嗔目,力士挥拳。”无意不体现出颜真卿书法作品中一种刚毅潇洒的儒者风范和精神特质。
早在汉代,蔡邕就提出:“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若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可见,中国书法通过意象所构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魅力着实让人沉醉于此。
笔法上,常讲求中锋用笔。中锋往往能充分表达笔势的力感、量感,可做到沉着痛快、入木三分,正如我们做人要具备脚踏实地的品行气质;笔势上,古人曾提出“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石如崩也。坚如枯藤。”意在讲述点画笔势紧紧抓住了意象特征的形象表述。精神上,书家或澄心或静虑,或癫迷或痴狂,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意象是书法神韵之所在,亦是书法形象的基本特征。山之高远,可将美景尽收眼底;字之深刻,方可包罗万象。书法以意象为基点,以山之精神贯穿其中,完美的呈现出它所阐释的禅、道之境,妙不可言。
舞如水之韵
“水”看似柔弱,却能水滴石穿,可滋润万物,可纯真如孩童,亦可深邃同智者……然,在中国艺术文化中的“古典舞”已有上千的历史,古典舞的艺术魅力与“水”所传递的韵味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伴随八十年代的开放政策,中国古典舞也不断地发生了变化,开始从外形到内蕴地向新空间拓展,正如“水”之走势,不同的地势让其拥有了姿态各异的奇观。然而两者之间看似在变,却未曾改变,变的只是外在的形态,不变的才是内在的本质。古典舞彰显了雍容大度、精确严谨、清晰明丽的风格特点,而承载着国民精神的“水”又何尝不是呢?
舞蹈教育家唐满城教授说:“‘身韵’从摆脱戏曲的行当、套路出发,从中国的大文化传统,包括书法、武术来探索它的‘形、神、劲、律、气、意’的审美规律,拥有着阳刚、阴柔、节奏的内涵。”因此,每一个舞蹈作品的创作都塑造着不同的人物角色,不同的“韵”表达着不同的人物性格,舞蹈中的意象便是通过舞蹈语言和整体的舞蹈形象,来显现出的一种内在生气、情感、风骨、灵魂和精神,这所有的总和显现了舞蹈意象世界中的意韵。
自幼喜爱舞蹈的我,对古典舞情有独钟。我曾观看过大型舞剧《孔子》,舞者们用扎实的基本功底与美轮美奂的舞姿瞬间会将你带回那个乱世之中,体会着人物的经历与情绪。其间让我为之动容的是舞剧中的“采薇舞”,女舞者们身着水袖舞服,简单整齐而不乏内涵的舞姿,没有哪一个更出挑也没有哪一个更逊色,这是最难得可贵的。倘若你置身于其古典舞的世界中,你好似真正的就成为了一位舞者,那忽如间甩开的水袖如一幅画卷,衣袖舞动,似有无数花瓣摇摇曳曳,凌空而下,一瓣一瓣牵着一缕缕的沉香,如玉般的素手婉转流连,一双如烟的的水眸欲语还休,整个人犹如隔物之花,朦胧缥缈,如此的遥不可及。
意象是舞蹈韵味的起源,亦是舞蹈艺术的灵感。水之深广,可容纳百川;舞之曼妙,可汲取百家之精华。“舞转回红袖,歌愁敛翠钿。满堂开照曜,分座俨婵娟。”婀娜而内敛,让人神往。
诗词如四季之绚烂
春夏秋冬的交替变更乃年复一年之常态,而四季中的美景姿态各异,各具特色。春有微雨秋有月,夏有百花冬有雪,四季中处处可见美景,处处隐藏着“意象”,等待着你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江上人家桃树枝,春寒细雨出疏离。”杜甫曾在《风雨看舟前落花戏为新句》中不仅对“细雨”这一意象进行了自然特征的描述,更向我们传递着生命在春日里绽放希望的气息。从唐代开始,文学作品中春雨意象更加丰富,不仅体裁多样,诗词歌赋皆有描写,而且在数量上也极具增加,对其意象的表达也愈加细腻。
夏季是花期繁盛的时节,莲花、牡丹、茉莉等鲜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在这个繁花似锦的季节里,使得“夏”与“花”相结合自然而然的表现了“意象”之美。韦应物曾诗云“阴颖夕房敛,阳条夏花明。”可见“夏花”在古诗中有着特殊的文学意义,中国作为一个承载着古诗词文化的国度,花卉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意象之一,在众多诗词中处处可见,颇具美感。
秋风萧瑟月苍凉。秋季的天气带来丝丝凉意,再加上悬挂在夜空中的明月,没有一缕云烟,此情景略显忧伤。月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最常见的意象之一,在不同的意象组合中往往呈现出各有特色的风韵,表达不同的情意。月意象,可抒发“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的思乡之情;可蕴涵“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边人的悲愁;可表达“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中对时空永恒的感叹。
冬日里的“冰雪”成为诗人常吟咏的意象,往往被赋予了忠贞纯洁、美好坚强、环境恶劣等不同的含义,形成了不同的冰雪意象。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中充分表示了诗人自身人格品行像雪一样晶莹、高洁。又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以一连串的意象直接勾画出一幅恬静而凄清的雪景图。在诗词中欣赏“雪意象”可悟天地之正气;可激人生之理想;可求美好之生活。既丰富多彩,又表里无暇。
回望中国历史长河中古诗词的意象,它们时而如春季里细雨般清爽;时而像夏日百花般娇艳;时而如秋季朗月般明媚;时而像冬日雪花般夺目。诗词中所表达出的情感如同四季中随处可见的景色所呈现在世人眼帘一样多姿而绚烂。
魏晋经学家王弼认为:“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当今社会处于“文化快餐”的时代,人们身处互联网之中,吸收着毫无“营养”的“食粮”,消化着负能量过剩的言论。人们渐渐忽略了中国意象中的美,更逐渐淡忘了意象背后所传达的民族精神。然,“意象”是中国民间、传统、民族等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独具特色的美学品格之一,无论是书法、舞蹈还是诗词等文化形式都是我国异彩纷呈文化中耀眼的瑰宝。
寻中国艺术之形“象”,求中国文化之真“意”,是我们作为当代青少年热爱中国文化的重要表达途径,也是我们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树立文化自信,传递文化精神,提升文化软实力,关系着“两个一百年” 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文化传承之路任重而道远,愿此时此刻,你我已沉醉在“意象”之中,欣赏着大美的中国。
程程, 1993 年生于通榆县,中共党员,大学本科,现供职于通榆县教育局。有数十篇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在国家、省级文学期刊发表或获奖。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古典文学中的“夏花”意象及其审美价值.docx
古典文学中的“夏花”意象及其审美价值
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象
“梅花见我殊有情”——梅花意象与中国文化精神
环境美学审美模式分析
环境美学视角下景观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环境美学:不仅仅是审美之学
【专访】中国美学史、美学原理、环境美学研究的边界与融通——陈望衡教授访谈录
“牡丹”:一个“花儿”经典意象的文化分析
春江花月夜中的禅宗美学精神
网址: 意象作为一个独特的美学概念,凝聚了中国文化哪些审美体验?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67057.html
上一篇: 牡丹之都 花样菏泽 | 菏泽夏花 |
下一篇: 立夏:风暖人间草木香,一笺清浅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