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保护植物的建议范文

保护植物的建议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植物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护植物的建议

篇1

您好!我是学校六年级的学生。我经常在上体育课时发现,一些盆景的叶子被个别不文明的同学拔得七零八落,让校园变得不那么美观,同时也伤害了一个个小生命。

大家都知道,任何植物生长都需要时间。校园里的盆景也要长很久才能长出几片新叶子的。如果不经常提醒那些同学,植物们将受到严重地破坏。日积月累长期下来,植物还没有长出新叶子,旧叶子便被那些不文明的个别同学拔光了,植物也就枯死了。缺少植物的恶果将会影响我们的学习环境。

之所以发生这种破坏植物的现象,我想有很多原因。可能是个别同学调皮,还有可能是因为植物刚好摆放在了同学们的必经之路上……如果不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提出合理规定和做出相应调整,植物们很快就会面目全非了。所以,我建议:

1.把植物摆放在同学们不经常走的地方。

2.常常修剪植物,避免新枝叶突出,从而不让同学们乱拔植物,同时美化了学校的学习环境。

3.对同学们进行几节保护植物的班会课,增强保护植物的意识。

4.在全校进行保护植物的宣传。

5.给大的植物周围上一层比较结实的围栏,防止同学们踩踏植物的根。

6.在校内制定保护植物的要求,鼓励同学们互相提醒,认真做好。

这些小小的建议,希望校长参考。如有不当之处,望多多指正。

学生:吴倩婷

篇2

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省长罗清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中科协、中科院、国家林业局以及湖北省、武汉市的有关领导出席了开幕式。

在开幕式上,湖北省省长罗清泉致辞向出席会议的嘉宾表示热烈欢迎。他表示湖北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加大保护植物资源的力度,为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作出应有的贡献。

琼・沃姆斯莉男爵夫人致辞时强调,植物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地球目前面临的生物多样性危机是人类自己造成的;为了未来,我们必须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确保生物资源能够一直支撑这个脆弱的星球。莎瑞・奥尔菲德夫人说,中国政府一直重视环保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将进一步扩大与中国的合作。

此次大会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植物园的作用”为主题,回顾了世界各大植物园通过履行《全球植物园2010年目标》以实现《全球植物保护战略》所取得的进展,并为全球植物园界在2007-2010年的工作提供框架和指导作用,同时还了针对《全球植物保护战略》的中国国家行动计划。

世界植物园大会是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最具影响的大会,是全球植物园事务中最高规格、最具学术影响力的盛会,旨在为全球植物保护和研究机构提供政策规划、战略行动计划制定和学术交流的国际平台。大会通常由"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从世界各地申办会议的植物园中,挑选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植物园承办,由植物园所在国家或地方政府和相关组织主办,参加者主要包括世界主要植物园及网络成员。自1984年以来,世界植物园大会已在全球各地举行过7次(前5次称国际植物园保护大会,2000年起更名为世界植物园大会)。在2004年西班牙举行的第二届世界植物园大会上,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代表中国植物园界提出申办第三届世界植物园大会,经过激烈的竞争,最终获得了主办权。

篇3

守护“国宝”,朱开甫感动世界

朱开甫的倡议:“木兰是高贵的树,还可提炼药物及香料,也是珍贵的园林绿化植物,倡议共同保护世界珍稀濒危树种,共同助推木兰造福人类……”

2009年5月5日,来自美国、英国、俄罗斯等22个国家的世界各国重量级的木兰科植物专家聚集广州,为期4天的第二届国际木兰科植物学术讨论会在这里拉开了序幕。

在这次的国际木兰盛会的席位上,坐着一位不会说英语的年轻人,他就是从徐闻红土地走来的朱开甫。

在这次国际木兰会议上,朱开甫是国际木兰专家聚焦的人物,会议休息间,国际植物保护联盟秘书长萨拉・欧德菲德找到了朱开甫,她通过国际植物保护联盟中国代表文香英翻译,与朱开甫详细了解了他种植保护的情况,朱开甫在木兰保护上的杰出贡献,让萨拉・欧德菲德为之振奋,兴奋之余当即表示,将朱开甫吸收加入世界最大的植物保护组织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BGCI)。朱开甫对木兰事业做出重大的贡献,更让国际木兰协会主席苏姗・崔德威赞赏不已,朱开甫被破格吸收加入国际木兰协会,成为世界顶级木兰机构的会员。

会议一结束,20多位国际木兰专家风尘仆仆从广州赶到祖国大陆最南端的徐闻县,对徐闻神州木兰园进行实地参观考察。

曾在世界各国考察过木兰的泰国木兰专家披亚・查雷姆格林说:“我在这里发现了一片很好的木兰园,这是我目前所看到的面积最大、种类最多的木兰园,它的景观设计、药用植物和珍贵木材的开发利用都会因此而改变木兰的历史……”

前国际木兰协会主席、世界木兰大王菲格拉在给朱开甫的赠言中写道:“您的木兰园是目前中国甚至全世界最大的,我希望您开创木兰的新世界……”

9月2日,神州木兰园又来了一位蓝眼睛的外国人,他是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区域性项目主任JoachimGratzfeld。

他从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英国总部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大陆最南端,兴致勃勃地参观考察了朱开甫的神州木兰园,他被神州木兰园的浓浓的花香陶醉了,他对朱开甫这个中国普通青年在拯救保护世界濒危木兰所做惊人行为,表示极大的钦佩。

情系木兰,与高校共绘“国宝”未来

朱开甫的梦想:“我们的木兰闺女不但是要嫁给书香门第,她还要嫁给豪门名门,目前深圳计划用木兰树来提高城市品位。今后,我们将让中国的‘国宝’木兰走向世界……”

篇4

关键词:长白山区;野生植物;资源

中图分类号: Q9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015-1

1 资源分布特点、现状、保护情况

1.1 资源现状

长白山区的野生植物资源比较丰富。其目、种、属比较齐全,具有很大的资源优势和重要的经济与开发价值。

1.2 垂直分布

长白山是中国的典型火山地貌区域之一,生态系统较完整,呈现出垂直分布带的自然景观特点。

1.3 森林

1.3.1 原始林 是指没有遭到人为破坏,发展到顶极并长时间保持其固有特征的森林。主要灌木则超过30种。

1.3.2 过伐林 是长白山林区生产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主要基地。

1.4 珍稀濒危植物

一级保护植物长白山区的有2种,二级植物长白山区的有9种。

1.4.1 木材用植物 长白山林区是我国的重点林区之一,木材产量占全国的第二位。作为木材用植物有50多种。

1.4.2 药用植物 长白山区产量较高,质量又好的药用植物有875种以上。

1.4.3 食用植物 食用植物系人工栽培以外的野菜、野果、种子以及可利用的真菌。在长白山林区野菜在30多种以上,而可利用的真菌就更多,达100多种。

1.4.4 蜜源植物 长白山区的蜜源和粉源植物种类较多,资源丰富。主要蜜源和粉源植物有280余种。

1.4.5 饮料植物 长白山区的饮料植物有40多种,已经开发利用的只有10多种。

1.4.6 香料植物 芳香化合物大部分在植物的皮、叶、花中含有。可以制造许多价值较高的香料。长白山林区已发现并利用香料植物100种左右。

1.4.7 观赏植物 观赏植物是大自然的一个缩影,长白山林区已知的野生观赏植物就有100多种。

1.4.8 花卉植物 长白山区的野生花卉植物较为丰富,野生花卉植物在500种以上,其中有观赏价值的300多种。

2 开发利用现状

2.1 木材资源

长白山区的木材资源一直开发的较好,而且在深加工方面也各具特点,同时每年自行繁育大量的造林苗木、珍贵树种苗木以及绿化苗木,不仅满足了自身的要求,还为社会上提供了大量的苗木种源。

2.2 药用植物

长白山的药用植物虽然有875种以上,但没有进行整体开发和利用,人为破坏性采摘、破坏生态及植被资源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了有些品种在年产量上日趋减少的现象。

2.3 食用植物(山野菜资源)

长白山区的食用植物即山野菜资源一直被中外游客所看好,而且价格不菲,但保护性地开发一直没有实施到位,人为破坏严重,没有统一的采集时间和采集规范,造成许多资源严重浪费。

2.4 饮料植物

长白山可以用做制造饮料的植物有40多种,但目前只有几种被开发利用,如山葡萄、笃斯越桔、五味子、蓝果忍冬,其它种类一直没有开发利用。

2.5 蜜源植物、香料植物、观赏植物和花卉植物

长白山区的蜜源植物、粉源植物、观赏植物和花卉植物种类较多,但一直没有开发利用,每年只有部分放蜂人进行放蜂采蜜,其它功能性植物始终没有得到开发利用。

3 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利用问题

3.1 开发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长白山有药用植物资源875种,已入药的仅有100余种,绝大部分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地开发利用,开发利用水平不高。多年来不合理的采集与开发利用,出现对药用植物资源掠夺式过度采收,许多植物种类、野生资源已近枯竭、灭绝或处于濒危状态。

3.2 综合利用不足

中药资源的应用一直以来都是属于粗放型的,对其副产物没有很好地加以开发利用,传统的应用方法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

3.3 野生材用植物与野生蜜源植物开发利用的问题

野生材用植物总体综合利用观念落后,商品经济附加值不高,造成资源浪费。

3.4 天然色素植物及野生蔬菜开发利用的问题

开发种类少,目前,被开发利用的仅有山葡萄、越桔、蓝靛忍冬等少数几种。

4 相关建议与对策

4.1 野生药用植物的利用的建议

(1)加强野生药用植物的引种驯化工作,扩大人工种植面积,建立原料基地,最大限度地满足生产需要。

(2)加大对野生资源保护的力度。

(3)做好材用植物的引种驯化工作 ,繁育出优质的苗木。

4.2 野生蜜源植物种质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1)加大开发蜂产品力度,扩大优质蜜源植物的栽培面积,为蜂农提供稳定的蜜源。

(2)妥善保护好紫椴树种 紫椴蜜源好,建议相关部门加强产业结构调整,注重蜂蜜等产品的开发,巩固长白山区为中国两大椴树蜜源基地之一的地位。

篇5

关键词:野生;木本观赏植物;雷公山

中图分类号: Q949.9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7.048

1自然环境概况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跨雷山、榕江、剑河、台江4县之间。地理位置,东经108度5分~108度24分,北纬26度15分~26度32分,总面积47300公顷。雷公山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高地,地势高耸,西北高、东南低,最高海拔2178.8米,最低海拔650米,相对高差>1500米。地貌类型以剥蚀侵蚀高中山和中山为主。雷公山属中亚热带季风山地湿润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山麓为14℃~16℃,山顶9.2℃,年降水量1300~1600毫米之间[1]。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其蕴藏着丰富的植物资源。

2木本观赏植物的种类

根据现代园林建设用途,雷公山木本观赏植物目前有421种[2-7]。按观赏种类:常绿乔木79种,落叶乔木158种,常绿灌木150种,落叶灌木34种;按观赏类型:观形类有107种,观叶类有98种,观花类有115种,观果类有43种,树桩盆景类有58种。

3木本观赏植物的类型

3.1观形类

这类植物要求树形美观,叶色浓郁,有107种。主要有铁坚杉、柔毛油杉、黄杉、杉木、秃杉、金叶秃杉、柏木、福建柏、翠柏、三尖杉、粗榧、红豆杉、南方红豆杉、穗花衫等。

3.2观叶类

要求叶片有条状披针形、裂叶形、扇形单数羽状复叶和针形等,有98种。例如中华石楠、光叶石楠、枫香、尖萼厚皮香、青榨槭、红翅槭、花榈木、交让木、异叶榕、变叶榕、华桑等。

3.3观花类

花有钟状、长圆状卵形和矩圆形等,有黄、红、白等颜色,有115种。主要有武当木兰、凹叶厚朴、黄心夜合、阔瓣含笑、乐东拟单性木莲、紫花含笑、金叶含笑、长柄含笑、李、石斑木、中华绣线菊、山茉莉、香港四照花、桃叶杜鹃、大白杜鹃、大钟杜鹃、映山红、长蕊杜鹃、四川杜鹃、异形玉叶金花、香果树等。

3.4观果类

果实为圆形、椭圆形和四棱形等,有58种。主要有大花枇杷、枇杷、石灰花楸、湖北花楸、桃叶珊瑚、猴欢喜、湖北山楂、合轴荚迷、板栗、薯豆、青钱柳、红豆杉、穗花衫等。

3.5树桩盆景类

植物要求适应强、根系浅、耐干旱和瘠薄,叶细质厚、耐剪、萌芽力强、寿命长,花艳果美、病虫害少,有38种。主要有银杏、长苞铁杉、红豆杉、野蔷薇、垂珠花、野茉莉、南方六道木、黄杨、白瑞香、水青冈、虎皮楠、红皮树、雷公鹅耳枥等。

4保护和合理利用木本观赏植物资源的建议

雷公山自1982年建立自然保护区以来,在野生木本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上已作了长足性的探索,与有关科研院所对一些珍稀的观赏植物进行了研究,尤其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秃杉作了长期的研究和培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雷公山的一些木本观赏植物资源具有食用和药用等多种综合利用价值,致使这些木本观赏植物遭受到一定程度的乱挖滥采,资源浪费十分严重。今后,应加强社区群众对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资源认识的宣传教育和严格执行国家林业法律、法规,将由被动保护转变为主动保护,形成自觉自愿的行动,促使区内的木本观赏植物资源朝着良性方向发展和持续的合理利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结合本区实际,提出如下开发利用建议:

开展木本观赏植物资源的本底调查,进一步摸清家底,了解木本观赏植物资源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做到科学、合理、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开发利用。

根据本区的水、热、土等自然优越条件,充分发挥保护区的木本观赏植物资源的优势,建立培育基地和交易市场,大力开发拳头产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当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贡献。

保护好本区各种木本观赏植物的物种基因资源,重点对一些珍稀、濒危、观赏性大、经济价值高,同时又具有药用、食用等多种价值的木本观赏植物资源进行研究和管理,以保护物种的完整性。

参考文献

[1]周政贤,姚茂森.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2]熊济华.观赏树木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3]董保华.花卉及观赏树木名称[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4]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M].第1册-第5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72-1976.

[5]朱富寿.贵州主要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资源[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02):37-40.

[6]金炳武,金明植,郑明善,朴惠善.长白山东北坡野生木本观赏植物资源[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2(01):27-30.

篇6

小学植树节倡议书一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又是一年芳草绿,祖国大地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花儿开了,小草绿了,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又沐浴着春风来到了。植树节这个为了绿色和环境所设定的节日,让我们对大自然又多了一份呵护,对绿树又多了一份关爱。为了让同学们能在生活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加对植物的喜爱,增强环保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广州开发区第一小学少先队大队部在植树节来临之际,发出如下倡议:

1、上网查找植树节的资料,了解有关植树节的知识。

2、关心、爱护绿色生命,自觉保护身边的一草一木。不踩踏草坪、花圃,不攀折草木,不穿越开放式草坪,不到花坛等绿地玩耍。

3、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植树护绿活动,到学校附近的绿化地做保洁工作,看到不文明的行为及时劝阻,让我们生活的环境多一片绿色,多一份温馨。

4、建议同学们把盆栽带到教室摆放,增添一份绿色,美化我们的环境,给大家带来愉悦的心情,将我们的学习环境建成绿色教室,

5、各中队的队员选择一些适合在教室里种植的植物,以小组为单位,自带花盘和种子,在中队辅导员的组织带领下在中队里自行栽种。通过自己种植和养护植物,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来激发对养护绿色植物的热情,切实培养和提高每个同学的绿色环保意识。

同学们,植树节的意义不是在于每个人都要在植树节这天去种一棵树,而是通过植树节的又一次来临,使我们大家更加的关注绿化、环保问题。那就让我们携起手来,为我们的地球再增添一些绿色吧!

小学植树节倡议书二

亲爱的同学们:

春回大地,又是一年芳草绿。阳春三月,万物复苏。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植树节。

绿是生命的色彩,它带给我们的是希望,是快乐。我们不会忘记,当我们在教室苦读,眼花疲惫时,是窗外那绿色的枝条,滋润了我们的双眼。一棵棵无言的树,一株株嫩绿的草,一朵朵含羞的花,就是陪伴我们的一个个知心的朋友。尊重它们,爱护它们,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营造绿色和谐校园,更是我们每个队员共同的心愿。

在此,大队部发出以下倡议:

1珍爱绿色,珍爱我们绿色的校园。不踩踏草坪,不攀枝摘花。从我做起,互相监督。

2、积极为教室提供绿色盆景,增添绿色气息,美化环境,改变心情。

3、节约每一张纸,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贡献我们的一份努力,保护祖国珍贵的森林资源。

4、向家人、朋友宣传环保理念,倡导绿色文明,及时劝阻破坏花草树木的行为。

篇7

野生植物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要素,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部分,蕴藏着难以估量的生态、经济、文化和科学价值,对于维持全球生态平衡和发展社会经济具有重要作用。世界现存的高等植物近30万种,绝大多数处于野生状态,为人类利用的仅占1%~2%,尚有巨大的开发潜力。随着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现有的栽培植物已无法满足人们生活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开发利用丰富的野生植物资源是不断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同时,野生植物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第一性生产力的“创造者”,是人类和其它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人类所面临的环境、粮食、能源等危机无不与之密切相关。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植物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发展国民经济及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国内外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学科发展现状

1.1国际现状

近代以来,人口迅速增长、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滥用和环境变化已使生物绝灭速率比其自然绝灭率高1000倍,而一种植物的绝灭常导致另外10―30种生物的生存危机。目前,全球植物种类正以空前速度消失,生物多样性维系面临巨大挑战。200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更新的《红色名录》中收录了47677个生物物种,其中有约36.3%的物种受到威胁。

物种绝灭和野生植物资源匮乏对人类生存和社会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已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上个世纪以来,有关国际组织和各国在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方面陆续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1948年,在瑞士格兰德成立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这是一个专职于世界自然环境保护的国际组织,共有181个成员国,由全球81个国家、120个政府组织、超过800个非政府组织、10000个专家及科学家组成,主要工作是拯救濒危动植物种、建立国家公园和保护区、评估物种及生态系统的保护并帮助其恢复。1971年,在伊朗拉姆萨尔签订《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确保全球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得到良好保护和合理利用。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大会决定建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各国政府签署了若干地区性和国际协议以处理如保护湿地、管理国际濒危物种贸易等议题。1973年,在美国华盛顿签署《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IUCN和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制订“世界植物保护计划”,提出“抢救植物就是拯救人类”的行动纲领。世界上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从70年代所侧重的动物,到80年代逐步转到植物方面。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由各国首脑参加的最大规模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签署了一系列有历史意义的协议,包括《生物多样性公约》,这是第一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全球协议,《公约》重申各国对本国生物多样性资源拥有权利,同时有责任保护生物多样性。150多个国家在大会上签署该文件,此后共有175个国家批准了该协议。

自然保护区和植物园是野生植物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的主要形式。据IUCN统计,至2003年,全世界拥有的国家级保护区63478处,占陆地总面积的11.3%,其中:亚洲(中亚除外)3655处、欧洲39432处、中亚和北非561处、撒哈拉以南非洲1486处、北美洲7412处、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1476处、南美洲1697处、大洋洲7759处;发达国家为55408处、发展中国家8070处。此外,各国也建立了数量繁多的植物园,总计达1000余处,其中著名的如英国爱丁堡植物园、丘园植物园、牛津大学植物园、美国纽约植物园、密苏里植物园、加拿大皇家植物园、日本广岛植物园、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植物园、德国柏林大莱植物园、巴西里约热内卢植物园等。大量植物在这些自然保护区和植物园中得以保存和繁衍,为野生植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巨大贡献。

1.2国内现状

中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高等植物约3万种,居世界第三位,具有物种丰富度高、特有种属多、区系起源古老和栽培植物种质资源丰富等特点。近30多年来,对植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使植物资源消耗速度加快,濒危物种数量急剧上升。据初步统计,中国有4000。5000种植物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状态,占植物总数15%~20%,其中近100种面临灭绝。《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827种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89种,占总数的25%。1997年一2001年对全国18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调查表明,目前有53.97%的调查物种处于“严重面临灭绝”和“濒临灭绝”的境地,153种调查物种在群体结构上出现各式不合理状态,影响其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面对许多植物濒临灭绝的严峻现实,加强植物种质资源保护。维持植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濒危植物的保护更是刻不容缓。

我国政府对野生植物的保护管理极为重视。全国人大先后颁布了《森林法》(1984)、《环境保护法》(1989)、《草原法》(2002);国务院先后颁布了《野生药材资源保护管理条例》(1987)、《自然保护区条例》(1994)、《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7)等,并了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1999)。此外,原农林部了《关于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珍贵树种的通知》(1975),列出保护树种24种;国家环境保护委员会公布了第一批《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1984),共计389种;国家中医药管理总局公布了《药用动植物资源保护名录》(1987),其中植物168种;此后,中科院植物研究所、国家环保局分别出版专著《中国珍稀濒危植物》(1989)、《中国植物红皮书》(1991);林业部了第一批《国家珍贵树种名录》(1992),收录132种保护树种。这些法律、法规对野生植物的保护管理都作了明确规定。与此同时,我国积极参与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国际交流与合作,自1979年以来,先后加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湿地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与多国签署了双边或多边保护协定,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我国在不同植被地理区域和珍稀濒危物种的主要繁殖地和栖息场所建立自然保护区或国家公园,就地保护珍稀濒危植物。截止2010年底,我国已建立32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业系统管理的自然保护区达2035处,总面积1.24亿hm2。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2.89%,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47处,面积7597.42万hm2。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建立各级森林公园2458处,总规划面积达1652.5万hm2。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达730处,国家级森林旅游区1处,规划面积1151.9万hm2。全国已建的140多个植物园和树木园共引种高等植物23000余种,其中属于中国野生分布的有13000种。在广州华南植物园建立了木兰科、姜科、苏铁科植物保存园;在昆明植物园建立了杜鹃花科、山茶科植物保存园;在西双版纳植物园建立了龙脑香科、肉豆寇科植物保存园等。建立珍稀植物繁育基地和种质资源库400余处,多种珍稀濒危植物繁育成功,有些种类已拥有较大的人工种群,并广泛引种栽培。

开展资源调查,建立资源档案,是做好野生植物保护管理的基础性工作。1997年~2001年,国家林业局组织各省区开展全国189种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工作,为野生植物制定保护管理的方针、政策,为进出口审批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从2012年开始,我国计划在5年内调查313种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调查范围包括除港、澳、台外的中国大陆各行政区。

我国开展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工作,促进了野生植物资源的有效保护。然而,目前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如乱砍滥伐、乱采滥挖、非法收购和进出口野生植物等违法活动仍普遍存在,保护与管理措施和力度有待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尚有待完善与健全,各级政府部门也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社会与公众的保护意识还较为淡薄。同时,由于野生植物种类繁多、识别困难、容易携带,也加大了保护管理难度,各项工作亟待开展和完善。

3 福建省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现状

3.1学科研究进展情况

解放以来,省内陆续开展了几次较大规模的植物资源科学考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包括研究论文和专著。但多侧重于资源调查与利用方面的研究,特别是《福建植物志》(1~6卷)(1982-1995)的出版基本上摸清了我省野生植物资源种类。有关野生植物资源保护与管理的研究成果则相对较为贫乏。主要研究专著,如《福建植被》、《福建森林》、《中国自然资源丛书24―福建卷》中都阐述了福建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现状,并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研究论文中,除了少数研究全省珍稀植物和野生植物资源外,更多的是对武夷山、青云山、梁野山、天宝岩、永安市和泉州市等区域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及对策进行的研究。研究对象以珍稀、药用和观赏植物较多;研究区域主要针对自然保护区;研究内容基本上仍限于描述保护现状、提出保护措施等,详细的保护技术则很少涉及;研究方法和手段仍以普通生态学调查研究为主,个别珍稀物种已深入到分子生态学层面研究其濒危机制与保护技术。

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的建设成就斐然。迄今为止,我省已建立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区85个,其中国家级11个、省级21个,保护面积达83万hm2,占陆域总面积的6.8%。至2011年5月,我省森林公园总数达106处,经营面积达15.4万hm2。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达28处,保护面积达7.3万hm2。目前另有31个省级森林公园已批复建立。

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学科建设和教育也取得长足进步。目前,省内厦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及其它许多大中专院校都设有相关学科专业,培养了许多高层次的专门人才。相关博士学位授予点有厦门大学植物学、生态学,福建农林大学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植物学、生态学,福建师范大学植物学、生态学。已建立了一批专门的研究机构,如福建省亚热带植物研究所、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福建省中医药研究院等,在这方面也作了许多研究工作,取得不少成果。

3.2省内学科发展历程回顾

3.2.1建国初期至上世纪70年代中期的研究状况

这一时期尚未开展全省范围的植物调查与研究。省内统一依据厦门大学生物系何景教授的分类系统进行植物调查与分类,以局部调查与学生实习为主,采集植物标本,鉴定确认其名称。1958年7月,福建省林业厅联合省卫生厅、省药材公司和省林科所,邀请复旦大学、华东师大、厦门大学、福建师大和福建林学院的生物系(林学系)师生,对福建省18个县级林区开展野生经济植物资源调查,共计1200种,分别为糖涌淀粉类、油脂类、药用类、纤维类、香料类植物,并提取分析各类植物所含物质成份。但该次调查很少牵涉到我省野生植物中珍稀濒危种类。

3.2.2改革开放时期至20世纪末期的研究状况

这一时期,是我省野生植物保护和开发利用的重要时期,提出了我省野生植物重点保护种类名录,对于重点的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全面进行野生植物资源本底调查与科学考察活动,基本摸清我省野生植物状况,获得不少优秀成果:(1)1980年5月开始,在林业部林业区划办统一部署下,全省以县(市)、场(圃)和自然保护区为单位,全面开展植被调查(第一次),调查方法与植被分类统一按照《中国植被》分类系统进行。全省共调查植被样方20234个,采集各类植物标本10.34万份。并按照植被分类落实到植被类型区、群系、群丛。以县(市)、场、区为单位,写出县(场、区)森林植被调查报告,据此由厦门大学生物系林鹏教授主编撰写《福建植被》一书,1990年8月由福建科技出版社出版。(2)国家级重点保护区开展了珍稀濒危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与科学考察活动:1979年,在林业部支持下,南中国科学院组织,省科委牵头,厦门大学、福建师大、福建省林科所等有关教授专家组成调查队伍,开展珍稀濒危植物本底调查和科学考察活动。上世纪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中期,在武夷山和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采用路线调查(概查)、样地调查、补充调查或全面调查(评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野生植物种类、分布、生境、种群数量及珍稀植物资源调查,基本摸清珍稀植物野生分布情况,撰写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报告,获得福建省重大科学考察成果。福建师大生物系林来官教授主编的《福建植物志》(1―6卷)由福建省科技出版社(1982年~1995年)出版,收录全省高等植物种类4700多种,其中蕨类植物382种,裸子植物70种,被子植物4251种,木本植物1943种。全省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调查结果(第一批):Ⅰ级保护的有7种,Ⅱ级保护的有57种,省重点保护的有28种,还有野生兰科植物所有种。(3)开展了野生植物资源专项调查:该项调查大部分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进行,由省林业厅部署,对我省重点保护对象的野生植物种类进行调查,基本摸清我省珍稀保护植物种类、数量与分布情况;出版秃杉、南方红豆杉等珍稀物种相关专著;对长叶榧、南方红豆杉、福建柏、长序榆、红豆树等树种的专项研究被评为省级科技成果奖。(4)对省内一些重点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开展了濒危原因分析和人工繁育技术研究。根据植物分类专家长期深入林区现场勘察,认为我省野生植物珍稀濒危及出现灭绝原因,主要是自然原因、生物原因、自身原因和人为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一段时期内,人为原因起主导作用,自身原因主要是物种分布区域狭窄、生物学特性和生理结构原因、休眠期、长期近亲子代繁殖的结果,引起物种退化。人工繁育技术研究方面,主要针对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结实量少、种源单一、自然繁育更替能力差的特点,由省级或设区市的林业科研、推广部门与营林机构,开展植物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试验。我省研究成功的项目有:秃杉、福建柏、南方红豆杉、长叶榧、长序榆、红豆树的人工繁育与栽培技术研究等,而且都在林业保护与生产实践上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3.2.3跨世纪后至今时期的研究状况

这一阶段,省内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的学科发展,进入稳定发展和科学管理阶段。学科发展主要表现在:(1)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管理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以建立自然保护区进行有效的就地保护,使珍稀濒危植物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有效提升。在数量上,全省进行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到11个,其中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和野生植物保护类型的有10个,面积17.26万hm2。省级自然保护区21个,属于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和野生植物保护类型的有18个,面积6.73万hm2;在保护质量方面,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普遍开展总体规划,在区域内科学划分不同功能区,并采用等级保护措施。在自然保护区内,开始建立国家级和地方级的野生植物定位监测站,开展珍稀濒危植物定期动态观察,逐渐积累基础资料,建立就地保护数据库。(2)迁地保护方面,主要方式为植物园、树木园和一些国有林场,是我省部分珍稀濒危植物少数种群迁移、人工繁殖和引种措施适宜地域,成为就地保护的补充形式。其中福州树木园、厦门植物园、漳州植物园、南平莱舟林业试验场、三明莘口国有林场、德化葛坑国有林场、华安金III国有林场、尤溪国有经营林场、安溪半林国有林场,省林业科技试验中心等,在我省珍稀野生植物迁地保护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3)极小种群、栽培野生边缘种群和我省特有种群的濒危性野生植物种类,将是我省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的重中之重,全省正制定出一整套规划,纳入重点保护日程。(4)在科学培育保护基础上,选择了一些产品市场好、经济价值高、人工培育技术成熟度大的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合理开发利用,并大力推动野生植物的人工栽培化,重点扶持一些上规模、高效益的开发项目,打造为当地名牌企业,如南方红豆杉提取紫杉醇具重要药用价值等。

3.3保护模式

福建地处泛北极植物区的边缘地带,是泛北极植物区向古热带植物区的过渡地带,植被类型丰富,植物种类以亚热带区系成分为主,区系成分较复杂,种类繁多。据统计,全省有高等植物4703种,占全国高等植物种类的15.7%;全省木本植物共有1943种(含变种153种),分属142科、543属,约占全国木本植物科的81%、属的55%、种的39%。其中,裸子植物有9科、31属、61种和2变种,以我国特有的马尾松为主,海拔1000m以上出现黄山松;还有杉木、柳杉、福建柏、油杉等,是构成常绿针叶林的主要部分。被子植物以壳斗科和樟科种类最多,其中许多种类是省内森林植被的建群种、优势种或主要树种,金缕梅科、山茶科、茜草科、木兰科、蝶形花科、苏木科、含羞草科、桑科、大戟科、紫金牛科、山矾科、五加科、蔷薇科、桃金娘科、芸香科、野牡丹科、杜英科、安息香科、山龙眼科、夹竹桃科、石楠科等与森林植被的组成关系较为密切;壳斗科在福建有6属、60种,樟科有12属、66种、9变种和1变型;术兰科有9属、35种,金缕梅科有11属、20种、6变种;桑科有8属、40种;蝶形花科、苏术科和含羞草科也有一定种类。1999年9月9日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福建有24科36属46种,其中一级保护的7种,二级保护的57种。2001年8月16日,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布的《福建省第一批地方重点保护珍贵树木名录》有28种。此外,福建省还有野生兰科植物67属163种及2变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贸易公约》附录Ⅰ、Ⅱ保护,野生兰科植物的种类数量在全国排第8位:罗汉松科木本植物百日青列入附录Ⅲ保护。另有6种植物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名录》Ⅲ级保护,5种列入《福建省重点保护野生药材名录》保护。

3.3.1就地保护

野生植物就地保护是指以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包括风景名胜区的方式,对原生地天然生长的珍贵植物和原生地天然生长并具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文化价值的濒危、稀有植物进行保护,以保持生态系统内野生植物的繁衍与进化,维持系统内的物质能量流动与生态过程。就地保护的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等。建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各种类型的风景名胜区是实现这种保护目标的重要措施,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最为有效的一项措施,是拯救野生植物多样性的必要手段。其主要方法是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

首先,上世纪50年代至改革开放前,我省划定了武夷山、三明格氏栲、南靖乐土、建瓯万木林等4处禁伐区;1979年,批建了我省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3年开始,我省编制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规划;1995年,省人大通过了《福建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截至目前,林业系统建立自然保护区、小区3385处,包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21处、市县级自然保护区53处,面积83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6.8%。其中,森林和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有国家级10个,省级27个。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有国家级1个,省级4个。粱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主要对象为国家一级保护树种南方红豆杉,三明格氏栲、三明罗卜岩楠木林、闽清黄楮林、福安瓜溪桫椤4个省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以国家二级保护树种闽楠、桫椤及福建的一些区域特有植物种群为保护对象。初步形成了武夷山脉、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森林和野生植物自然保护区群体系。有300科3028种野生植物在主要的保护区内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4科31属36种,占我省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的72%;其中:一级保护的有6种,占全省一级保护植物种类的85.7%;二级保护的有30种,占全省二级保护植物种类68.2%。另外,全省保护区中,还查明有2科61属149种列入《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Ⅲ。根据福建8个国家级、17个省级、2个县级自然保护区的调查和科考报告整理分析,保护区内保存兰科植物60属148种,分别占全省总数的92.2%和91.1%;有11个分布类型,占全省12个类型的91.7%;其区系成分以热带成分为主,达41属、82种,分别占全省保护区属、种总数的69.5%和57.7%。

其次,全省建立森林公园总数达106处,经营面积达15.4万hm2。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达28处、省级78处,约占国土面积的1.27%。

第三,我省建立了58处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其中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1处、世界文化遗产1处、世界自然遗产1处、国家遗产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6处、省级风景名胜区35处,总面积2300多km2,,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9%。

综上所述,我省野生植物栖息地的保护面积已达100.7万h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8.3%。

3.3.2迁地保护

建国以来,我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野生植物迁地保护:3.3.2.1依托厦门园林植物园、福州植物园、省林科院莱舟林

业试验场、省林业试验中心等单位,开展迁地保护

厦门植物园作为引种驯化和园林建设示范基地,植物园充分发挥了应有作用。引种了48科103种珍稀濒危植物,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54种,包括叉叶苏铁、攀枝花苏铁、蓖齿苏铁、云南苏铁、台湾苏铁、水松、水杉、银杏、伯乐树、水韭、银杉、狭叶坡垒、坡垒、望天树等,14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和董棕、扇蕨、岘木等,30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并对其中10多种进行了播种或扦插繁殖试验,成功繁殖出一批苗木推广应用,至今已引种、收集6300多种(含品种)植物,并已拥有相对优势的植物种类――棕榈科、仙人掌科、苏铁科、多肉(多浆)植物和藤本植物等。根据规划,已建成裸子植物区、棕榈岛、蔷薇园、多肉植物展区、雨林世界、花卉园等特色专类园10多个。

福州树木园引种了1703种木本植物,福州树木园珍稀植物园占地面积9亩,采取模拟自然方式种植,乔灌、中草药、常绿、落叶等相结合,引种国内珍稀植物70多种。园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苏铁、宽叶苏铁、德保苏铁、绣毛苏铁、水松、水杉、银杏、南方红豆杉、伯乐树、珙桐、望天树、长蕊木兰等12种;有长叶榧树、桫椤、连香树、普陀鹅耳枥、杜仲、海南粗榧、香木莲、云南拟单性木兰、秃杉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9种。其中木本蕨类植物桫椤在园中有近百株,已形成群落。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莱州林业试验场从建场开始,就收集了1900多种野生植物,建立了200多亩的标本同,其中珍稀濒危树木园有110亩,实施迁地保护的国家和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有90种。

福建省林业科技试验中心自1963年创建以来,大力开展兰花系列、南方红豆杉等无性繁殖技术(组培和扦插)、种苗繁育试验。建立了种植资源圃,收集了樟科、木兰科、楝科、豆科和红豆杉科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质资源1000多株。

3.3.2.2南方红豆杉、福建柏、秃杉、红豆树、苏铁类、兰科野生种等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人工培植形成一定规模,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迁地保护的一种形式

根据调查,福建省人工栽培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现有苏铁、南方红豆杉、福建柏、银杏、水松、普陀樟、闽楠、香樟、凹叶厚朴、观光木、巴戟天、长序榆等和石斛、金线莲、春兰等兰科植物。其中人工培植南方红豆杉的企业有20多家,人工林总面积约4200hm2,栽培株数约6000万株,栽培面积在全国位居前列。全省地方兰属植物栽培面积在150hm2以上,其中龙岩市90多hm2、漳州市50多hm2、厦门市6hm2左右。

3.4古树名木管理

目前,全省共有古树名木49458株(含群状分布的古树群21412株)。其中,一级古树2954株,二级古树6485株,三级古树39993株,名木26株,树种达300多种。其中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8科24属26种,有很高的科研价值、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我省在1 994年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规划时,就已把名木古树列入其中,进行了资源调查,并编号钉牌,分门别类进行管理。农村的名木古树由林业部门林政资源处管理。对已死亡或无法成活名术古树的处理,一般由林政管理部门决定。城市的名木古树由城建部门统一管理。

3.5《福建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工程规划》编制与实施

根据《国家林业局保护司关于编制(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工程规划)有关问题的通知》(护动函[2007]59号),在咨询专家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福建省目前符合野生种群数量为“个十百千”、分布区极度狭窄,或因经济价值极高、受威胁和破坏情况十分严重的物种,主要有水松、观光木等8种,其中6种已列入《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工程规划》物种初拟名单,另有5种为我省建议列入其中的物种。2007年10月,我省完成了《福建省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工程规划》的编制和上报工作。“十一五”期间,我省实施了水松、观光木、长序榆、笔筒树、苏铁类、石斛属、桫椤科7种(类)极小种群或濒危野生植物的救护项目,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长序榆已成功回植原生地,造林存活100多株;成功培育珍稀植物观光木苗木310株。全省共设立保护性围栏、标志牌等87块(处)。为保护极度濒危的珍稀植物笔筒树,福清市林业局与当地村委会等签署了管护协议,建立了保护小区,设置了围栏和保护宣传碑,落实了管护责任,并对管护工作实施补助。

3.6保护管理机构与队伍

我省已经初步建立起一支野生植物保护管理队伍。截至2011年底,全省已有6个设区市、22个县建立了专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机构,专职管理人员达62人以上;926个乡(镇)林业站均增挂了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的牌子。全省27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都已建立了管理机构,人员编制达587人,从业人数达949人,其中高级职称50人、中级职称226人;正式在编人数392人,聘用管护人员625人,支援管护人员43人;拥有硕士7人,大学本科149人,专科134人,中专70人,高中312人,高中以下356人。

4 存在问题与面临机遇

4.1存在问题

当前,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人口增长和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地带性阔叶林面积缩减,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如:地带内的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原生植物群落,除个别地方保存较为完好外,大多已破坏殆尽,仅残存一些次生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也呈小块状零星分布,分布于海拔400~1200m间以下深山大岭。

(2)市场需求过大,导致资源过度利用及不科学的利用方式威胁物种生存,造成濒危物种不断增多,使一些观赏和药用植物资源濒临枯竭,甚至已经灭绝。一些群众出于赢利的目的掠夺性地乱采滥挖,采光采尽,使许多野生植物种群数量越来越少,植株变小,质量变差,好品种也越来越少。如:兰科植物中供观赏的春兰、蕙兰现已很稀少,供药用的金线莲等现在野外也已是可遇不可求。或者是培育、种植措施方法不当,对野生植物造成培植性破坏,如采挖大树进城,把大树在原生地与其共生的植物群落破坏殆尽,又难以在城市环境中建立新的植物生态群落。

(3)人工栽培资源发展滞后,产业规模太小。我省列入第一批国家重点保护名录的野生植物有50种,列入省重点保护珍贵树木名录的有25个树种,列入CITES三个附录的物种有2科6l属149种,但能形成人工栽培产业的物种只有南方红豆杉、福建柏、苏铁类、香樟、地方兰属植物、金线莲、铁皮石斛等少数物种。

(4)科学研究严重滞后。在保护管理方面急需解决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种群人工修复技术、受威胁物种的繁殖生物学特性、各物种种群结构和动态、生活史、物候学及生存环境等基础研究方面,科研经费、科技力量投入不足,成果少,难以适应保护事业的发展要求。而在基因库、种子库建立和组织培养等现代活体保存技术和精深加工及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与研究应用方面,也仅处于初级阶段,手段较为原始,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初级产品比重大,附加值低,与保护事业和产业发展的要求差距很大。同时,实用性技术研究和推广工作滞后,除少数药用植物外,许多物种的人工引种驯化、繁育栽培技术、模式栽培或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研究几乎是空白。

(5)社会公众和各级领导的野生植物保护意识非常淡薄。相对于野生动物保护宣传而言,野生植物保护宣传缺乏载体和平台,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也较差。因而各级领导和公众对野生植物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保护意识不强。

(6)野生植物资源的本底不清,无法制定科学的保护管理政策。虽然我省于1997年一2001年组织开展了“全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但由于资金限制等原因,也只调查了26种植物,与实际存在的濒危物种相比,显然偏少。

(7)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我国尚无一部专门的野生植物保护法律,只有1996年颁布的《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和2001年8月16日的《福建省人民政府批转省林业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珍贵树术保护实施意见的通知》(闽政[2001]文198号)执行,导致一些地方特有植物保护没有法规依据,无法进行保护。

(8>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协作。涉及野生植物保护的林业、农业、医药、环保、科技等部门,平时很少联系沟通,各自为政。即便是高校和科研部门,也很少主动与保护管理部门和单位联系,了解现实中的保护管理与产业发展需求,而是关起门来搞研究,所产生的成果适用性差、难推广、转化率低。

4.2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面临的机遇

(1)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时使我国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出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林业发展战略,有力推动了生态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为野生植物保护提供良好的机遇。

(2)国家林业局制订了《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2010~2020年)规划》及《全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实施工程(2011~2015年)规划》,为我省实施野生植物保护提供了机遇。

(3)通过采取就地保护、近地保护、迁地保护、种质资源保存、野外回归、能力建设等措施,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进行保护。为我省实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提供机遇。

(4)野生植物本底资源调查不断深入,全国即将开展第二次野生植物资源调查,自然分布区域与数量更加明朗化,为科技研究提供了支撑,为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机遇。

(5)相关高等院校教学和科技力量相对比较雄厚,对加强野生植物科学研究提供基础保证和机遇。

5 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学科发展的基本思路、目标和对策

新世纪以来,福建林业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效,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生物多样性保护、林业生态建设、森林资源的保护与发展、林业产业建设,在全国各省(区)中,处于领先的水平,有力推动了我省社会、经济和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比较脆弱,林业体制机制、自然保护区建设布局、野生植物的保护和管理还不能完全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当前,正处于全面建设,科学管理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需要进一步增强我省野生植物保护与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相应管理机构、人员队伍的建设拓展,提升业务水平。

5.1学科发辰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5.1.1指导思想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新时期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坚持严格保护、绿色发展、合理利用的总体要求,综合实施就地保护、近地保护、迁地保护、野外回归和人工繁育等综合措施;濒危珍稀植物与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同当地的地带性天然林保护、生态公益林建设紧密结合;野生植物物种、群落保护与其生存地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2)构建以就地保护为主的科学管理和保护体系,完善迁地保护的整体布局,着力健全濒危珍稀野生植物保护的政策法规体系,推动野生植物人工繁育利用产业的健康发展。

(3)坚持科技支撑、强化科学保护的原则。以科技为先导,以保护生物学、生态学、生殖生物学、植物地理学、遗传学等理论为基础,采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提高保护的科学性。

(4)在各级党政领导对野生植物保护工作的重视下,将濒危珍稀植物保护作为维护人类生存、国家生态安全,纳入地方政府的议事日程。

5.1.2基本原则

(1)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保护当地特色的原则。不同区域、不同森林类型,要根据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带性天然林保护和全省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总体要求,保护好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这些保护种类就是区域保护的特色。

(2)要实现严格保护、科学管理与合理开发利用三者统筹协调原则。严格保护是指对濒危灭绝物种的法制保护,禁止野外挖掘采伐这些物种。科学管理是指对此类物种的保护手段措施。合理利用是指发挥通过人工繁育的、进入产业发展物种的作用。

(3)坚持统筹协调、合理布局和突出重点保护原则。要在我省全面保护国家级和省级保护的野生植物种类的同时,集中力量解决野生植物极小种群。

(4)要坚持以政府主导,发挥社会团体组织、人民群众参与共同保护的原则。省级人民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要在当地的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社会团体、国际组织等多元辅助、社区民众要积极参与保护。国家与省级保护的野生植物,特别是极小种群的植物,散落在集体林地和国有林场中的,要由当地政府协同基层经济组织,签订保护责任书,形成共同管护协定。

(5)要坚持以省情、林情实际。立足改革开发,借鉴各地先进经验和做法,促进我省野生植物保护事业发展。

5.2学科发展目标与总体布局

5.2.1发展目标

(1)要进一步建立完善我省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的行政机构、组织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对国家重点和省级保护的野生植物有效规范的工作机制,促进保护与管理工作沿着依法行政,科学管理轨道进行。

(2)要进一步重视野生植物保护管理协作和监管能力,提高业务能力和水平,防范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群退化、数量减少,逐渐走向灭绝的态势。

(3)继续落实野生植物与各项有效的保护与管理措施,就地保护、迁地保护、野外回归、人工繁殖、种质保存收集工作都要具体落实。

(4)要进一步摸清本底,搞清我省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种类、分布区域和数量,编制全省野生植物保护管理规划。

(5)适度调整我省野生植物保护发展目标。在国家即将公布第二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情况下,规划全省保护极小种群植物10种(含兰科植物),其它国家级重点保护种类70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40种,全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展1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发展至40个,县级保护区和各地的保护小区、保护点,要根据我省野生植物保护对象的数量,结合全国第二次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后,作出调整。全省自然保护区面积规模、发展到占全省林地面积的10%。

5.2.2总体布局

福建省森林资源在全国各省(区)中名列前茅,森林覆盖率占全国首位,活立木总蓄积量占全国第七位,全省野生植物种类(维管束植物)居全国第七位。根据顶层设计原则和方法,全省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要自上而下、从整体和全局考虑,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综合集成法,确定分区施策与分类指导的方法。我省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采用“四区一线”网络布局。

四区:第一区:武夷山、戴云山间闽江、敖江流域区;第二区:鹫峰山脉以东交溪、霍童溪流域区;第三区:武夷山南部、博平岭、韩江上游、汀江流域区。第四区:戴云山脉东坡、晋江、九龙江、木兰溪流域区。

一线:沿海海岸线一条线,这一条是我省沿海基干林带线和重点湿地区域线。

全国国家重点保护对象的野生植物,大部分分布四区范围,只有1种Ⅰ级保护野生植物和20种n级保护野生植物分布在沿海与湿地一条线范围内。四区范围的重点野生植物种类,又以武夷山戴云山脉间这一区种类最多。极小种群沿海区域以苏铁类为主,内山区以水松、伯乐树、长序榆、四川苏铁为主,数量极少,趋向灭绝。

5.3学科发展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开展保护

(1)全省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64种、省级保护的野生植物28种,以及经过专家推荐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第二批名录尚未的野生植物名录(特别是兰科的野生植物),待由省级与地方林业、环保等行政管理部门共同研究确定,形成我省野生植物学科发展和保护的对象名单。要结合全国开展的野生植物资源第二次调查工作,将我省全部野生植物保护对象,分种类,调查其种群、个体,分布(地点)GPS、范围、数量,并建立档案,设置保护点,落实管护人员和职责等。

(2)加强全省野生植物重点保护,要突出濒临灭绝和濒危级的种类,尤其是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是指野外种群数量极小,极度濒危到随时都有灭绝危险的野生植物,或者是生境要求特别,生态幅狭窄和潜在基因价值不清楚,其灭绝将引起基因流失、社会经济损失巨大的野生植物种类。目前我省的极小种群暂定:苏铁、台湾苏铁、四川苏铁、水松、长序榆、伯乐树、观光术等七种。

5.4学科发展的措施和对策

5.4.1加强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的法制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的法制建设得到重视。根据全国《森林法》、《森林法实施办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和《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要求,省人大常委会出台了《福建省森林保护条例》,为保护野生植物和森林生态系统提供法律依据。即将酝酿出台的《福建省野生植物保护管理条例实施意见》,为贯彻落实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具体办法,统筹处理好保护、发展和利用的关系提供法律保障。

5.4.2进一步建立健全野生植物保护与管理的行政机构体系

省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都要将原来列为事业建设单位的管理体系,逐步转入依法与监督管理的行政管理体系。各级政府的野生植物保护管理机构,要以主管部门制定野生植物保护管理规划以及涉及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等建设事业项目,纳入地方政府工作计划,制定目标责任制,定期进行检查考核;野生植物学科保护与发展,要全面纳入政府管理的议事日程。

5.4.3加强对珍稀野生植物产品经营利用的管理

严格控制利用我省珍贵野生植物加工家具及其它产品。正确处理生态与产业、保护与利用关系,做到严格保护、加强管理、科学利用、持续发展。

5.4.4进一步加强学科发展与保护的能力建设

(1)加强野生植物本底调查与基础研究。建国后,福建省陆续进行了多次植物调查与珍贵物种调查,但多是局限性、间断性地进行。植物物种的鉴定主要记载地点(县、乡),没有进行定量的本底调查。许多野生植物本底调查工作,在自然保护区筹建过程中,大多是罗列历史资料,缺乏系统的野生植物种类数量化资料。因此,首先建议以县(市)和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为单位,全面开展一次野生植物资源本底调查。调查方法以国家规定要求,以路线调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方法;路线调查要对于天然林小班,穿越观察调查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植物分布区域;典型调查,对于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相对集中分布区域或者代表性群落类型,调查样地(或样方),调查野生植物重点保护对象的物种数量,测量高、径因子(指乔木层树种)、分布范围生态状况、保护管理与经营开发利用状况;本底调查结果,要详尽提供当地珍稀濒危植物分布与数量情况。其次,要加强野生植物资源基础研究;要根据国家、省级重点野生植物宏观布局状况,在我省西北部重点林区县(市)和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内,采用自上而下部署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的定位观察样地,定期进行现场勘察工作。基础研究内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包括树种群落特征,群落区系组成,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主要树种群的生态位与种群联结关系,种群演替方向动态,濒危原因与保护对策。

(2)加强科技投入,提高保护效益。对我省濒危珍稀植物的保护与发展,要提高科研保障措施能力。近期内,全省要集中一批植物分类、森林保护和造林培育方面的教育、科研和生产实验部门的科技力量,联合对我省濒危珍稀植物,特别是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植物、极小种群的植物种类、省级保护植物的地方特有种群,尤其是目前人工繁殖难度比较大的项目要立项研究,联合攻关,尽快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要充分利用现有科研设备和先进的保护管理模式,在实践中推广应用,以提升拯救、保护和发展利用措施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要联合对我省濒危珍稀植物、特别是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极小种群植物和省级保护植物有种,在保护区和植物园内,研究物种致濒原因,生境恢复与改造技术;研究人工繁殖、种质资源保存、野外回归和定位监测其生物学特性,种群结构变化规律等课题。国有林场应当成为濒危珍稀植物与人工繁育种质资源保存的重要试验地。全省应当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成立省级野生植物保护与利用学科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定期开展对野生植物保护利用现状的评价,以及深化论证与鉴定工作,提高我省野生植物保护利用的成效和水平。与此同时,要加强科技人才培养,制定培训计划,建立分级培训制度,不断提高科研人员能力和素质。

(3)加大野生植物保护发展的资金投入,搞好野生植物保护学科基础设施建设。拯救和保护野生植物,是维护人类生存,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物质基础,也是我国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资源。因此,各级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要统筹考虑,将野生植物保护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公益性投入。要按照事权划分原则,野生植物保护与发展事业投入管理运行经费编入各级财政预算系列,确保野生植物保护学科发展管理工作正常和高效开展。

篇8

关键词:南方红豆杉;种子资源;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S7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10202

1 引言

~鼓县位于江西省西北边陲,湘赣两省交界处,修河上游,九岭山脉中段。全县总面积233.13万亩,其中林地面积207.47万亩,属典型的山地丘陵区,森林覆盖率87.41%。全县活立木蓄积1055.77万m3。该县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霜期较短,四季分明,年均气温为18.2 ℃,年均日照1496.8 h,年均降水量1817.8 mm,平均无霜期265 d。

2 铜鼓县南方红豆杉种质资源现状

赣西北罗霄山脉山地丘陵区是江西省天然红豆杉主要分布区之一。铜鼓县的南方红豆杉遗存数量多,林木长势及生长环境好,天然更新能力较强,群落带状分布集中,是我国中部非原始森林生态区发现南方红豆杉遗存数量较大的群落,种质资源基础条件好。全县南方红豆杉林分分布面积有21.15万亩,占全县林地总面积的10.2%,散生分布面积有36.51万亩,占全县林地总面积的17.6%。全县共有天然南方红豆杉80.45万株,其中树龄100年以上的红豆杉有2479株,树龄500年以上的红豆杉有26株,年龄1000年以上的红豆杉有8株。胸径80cm以上的红豆杉有26株,胸径100cm以上的有8株,最大单株胸径有164cm。经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国家林科院、省野保局等部门有关专家考察、评估,2012年9月6日国家林业局中国野生植物保护协会正式授予铜鼓县为“中国南方红豆杉之乡”。

南方红豆杉(Taxus wallichiana)属红豆杉科常绿针叶乔木,喜生于山脚腹地较为潮湿处,常与其它阔叶树、竹类以及针叶树混生,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海拔1500 m以下地区。它不仅是第三纪冰川遗留下来的古老树种,被誉为植物“活化石”,而且也是世界濒危珍稀植物,属于我国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用途广泛,具有药用、保健、园艺、生态和用材价值,尤其是在药用价值方面,目前已是世界上公认的濒临灭绝的天然珍稀抗癌植物。南方红豆杉虽然在我国分布较广,但绝大部分地方呈星散分布,种群数量稀少,若不加以保护,有处于渐危状态的危险。

3 南方红豆杉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建议

通过对铜鼓县南方红豆杉天然分布区域种质资源进行野外调查和区划,建立南方红豆杉种质资源保护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在南方红豆杉典型分布区建设野外长期定位生态观测系统,开展种群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调查与研究,初步制订保护策略和措施。通过营建结实母树子代测定林,开展南方红豆杉种质资源测定与评价,从而有效保护和充分利用南方红豆杉种质资源。

3.1 种质资源调查与区划

通过访问和实地调查,全面查清铜鼓县境内南方红豆杉种质资源分布情况,采用万分之一地形图,对天然分布的南方红豆杉群落进行小班区划。以GIS软件为技术平台,以南方红豆杉调查区划成果为基础,结合GPS定位系统,建设铜鼓县南方红豆杉种质资源保护信息管理系统。对于南方红豆杉群落建立面状地理信息,属性因子包括小班号、面积、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土层厚度、腐殖质厚度、土壤理化性质、森林类型、主要伴生树种、郁闭度、林分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南方红豆杉公顷株数、径级分布状况、平均年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保护状况等。零星分布建立点状信息,属性因子包括样木号(20 cm以上南方红豆杉进行编号,纳入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土层厚度、腐殖质厚度、土壤理化性质、南方红豆杉年龄、胸径、树高、保护状况等。对南方红豆杉群落和20 cm以上零星分布的南方红豆杉拍摄2张以上照片,充分反映该林木生长小环境和林木生长状况。

3.2 建立种质资源原地保存区

建议根据铜鼓县境内天然南方红豆杉群落资源特点,选取典型代表型群落,通过建设保护隔离带实施原地保存,并设置固定样地,开展种群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调查研究。

对于原地保存区,应进行生境保护恢复,改善林区自然条件,具体建议措施:一是坚持以近自然林业发展理论为指导加快南方红豆杉原地保存区植被恢复和生境改善;二是加强南方红豆杉保护,对胸径大于20 cm以上的林木进行挂牌保护,严禁采伐和滥挖南方红豆杉行为;三是加强伴生物种管理。禁止采伐阔叶树,对于毛竹也应在有关技术人员指导下,在不破坏南方红豆杉生长环境的前提下开展适当采伐,采伐后林分郁闭度不得低于0.7;四是刈除各类干扰南方红豆杉正常生长的植物,主要是缠绕在南方红豆杉上的藤本植物。

3.3 建立种质资源扩繁圃

选择铜鼓县境内南方红豆杉优树种子,建立种质资源扩繁圃,为种质资源库营建、种质资源测定林营建提供合格苗木,还可根据种质资源的特点进行繁育,为优先开发利用提供优质种苗。

3.4 建立种质资源测定林

选择满足以下两个条件的林地作为南方红豆杉种质资源测定林林地,一是适地适树,林地环境荫湿,土壤肥沃,适宜南方红豆杉生长;二是林地坡度较平缓,交通较便利,便于技术人员观测研究。测定林主要是将不同来源的种质资源在相同环境和条件下进行比较测定,为种质资源的测定和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4 结语

南方红豆杉是第三纪白垩遗孑植物,为世界珍稀濒危树种,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因此,保护南方红豆杉种质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南方红豆杉种质资源搜集、保护、利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建立较为完备的资源保护体系,突出重点,加强保护,抓好南方红豆杉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铜鼓县林业局.铜鼓县林地年度变更暨森林资源补充调查成果汇编[R].铜鼓:铜鼓县林业局,2013.

[2]铜鼓县林业局.铜鼓县南方红豆杉资源调查成果汇编[R].铜鼓:铜鼓县林业局,2012.

[3]国家技术监督局.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原则与方法GB/T14072~199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3.

[4]岳红娟,仝川,朱锦懋,等.濒危植物南方红豆杉种子雨和土壤种子库特征[J].生态学报,2010(16).

[5]肖腾兴,李志良,叶岸青,等.红豆杉属植物的引种及产物累积研究[J].绿色科技,2012(6).

篇9

    论文关键词 植物人 法理基础 现实需求 立法现状

    一、概念的澄清:植物人和脑死亡的不同

    植物人和脑死亡是两个完全相反的概念。“关于脑死亡的诊断标准,目前世界各国已经提出了30多种,迄今已对其概念得出了较一致的意见,即:脑死亡是指包括大脑、小脑、脑干在内的全部机能完全的、不可逆转的停止,但具体的判定标准还未统一。”豍但可知脑死亡具有不可逆转性,脑死亡后心肺死亡只是时间问题。而植物人不同,1994年美国多学科PVS研究组织将“植物状态”的概念确定为:患者完全失去对自身及周围环境的认识,有睡眠——醒觉周期,丘脑下部及脑干的自主功能完全或部分保存。1996年4月,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会意识障碍专业组在南京召开的有关植物状态的会议上,17位来自全国的着名神经领域方面的专家经讨论确定PVS是一种特殊的意识障碍,具体内容的表述基本同于美国PVS研究组织的概念,并提出了植物状态的诊断标准:(1)认知功能丧失,无意识活动,不能接受指令;(2)保持自主呼吸和血压;(3)有睡眠——醒觉周期;(4)不能理解和表达语言;(5)能自动睁眼;(6)可有无目的性眼球跟踪运动;(7)丘脑下部和脑干功能基本保存。昏迷时间必须持续1个月以上,根据“植物状态”持续的时间,国际上有人将其分为三类:一个月以内就称为“植物状态”,一个月至一年时间就称为“持续性植物状态”,一年以上为“永久性植物状态”。植物人不同于脑死亡,脑死亡是指包括脑干功能在内的全脑功能不可逆转的丧失,临床上无呼吸,必须用人工呼吸器维持,脑反应消失。应该明确植物人是人,只因为他们只能被动地进食,接受营养,受到照顾而无法像一般人一样作出意识反应、说话、行动而成就了其特殊性。竖由此可知,植物人是活人,植物人的脑功能未丧失,只要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不灰心不放弃,坚持治疗和康复训练,植物人有望苏醒。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植物人的合法权益更应当受到法律保护。

    而脑死亡患者的症状和植物人的显现的迹象很相似,但有本质的不同。分清这两个概念是十分必要的,假设患者家属将脑死亡误认为植物人,就可能承受巨大经济压力而患者却未生还,若将植物人误认为脑死亡,那么就有可能轻易放弃对患者的救治,从而剥夺了患者生存机会。但由于脑死亡患者于植物人有许多相似的特点加之现代科学技术的限制,医生在医疗操作中,可能会故意或过失地将植物人判定为脑死亡,将其器官移植到他人身上。现在我国还在使用传统的心肺死亡标准,笔者认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判定脑死亡的医疗技术会日趋成熟,加上器官移植需求的推动以及中国人对新的死亡观念-脑死亡的认识的加深,脑死亡立法也势在必行,而到那时植物人的合法权益可能因为立法的不完善而更易受侵害,而就显示而言,植物人立法方面的空白,也带来许多问题,所以讨论植物人合法利益的保护不仅具有现实意义,对未来立法也重要价值。

    二、植物人权益受法律保护的必要性和法理基础

    由于植物人特殊的病理原因,可能无法自主地行使相关权利,作为弱势的植物人的群体的权利易受到侵害,由于道德只能靠社会舆论和内心的约束,而法律具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这时法律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社会规范之一,能够发挥特殊的作用。同时对植物人合法权益的保护符合人类伦理道德和中国传统价值观中对生命的尊重。

    (一)植物人合法权益易受侵犯1.人格权首先,植物人的人格权最应当受到保护。人格权中植物人的生命健康权最易受侵害。可能出现故意或过失地将植物人判定为脑死亡,放弃抢救从而剥夺了植物人的生命健康权。还可能出现,植物人的家属处于经济压力故意杀害或放弃抢救植物人的情况。

    其次,植物人的身体权方面。现当代中国买卖人体器官的现象屡见不鲜,由于我国器官来源供应不足,常会出现偷取他人器官或摘取他人器官的现象。植物人处于昏迷状态无法保证自己的身体权不受医院,家属或不法分子的侵害。医生和买卖人体器官的不法分子都有可能会偷取植物人的器官用于器官移植。而家属基于经济压力可能会将植物人的器官捐献或进行不正当的买卖器官交易。

    再次,生育权方面。据媒体报道,现实中有出现过植物人怀孕或生产的情况,此时,涉及植物人生育的意思表示,倘若植物人此前具有想要生育的意思表示,医院方面在抢救植物人的治疗过程中同时也要承担保护腹中胎儿的义务,以保护植物人的生育权。

    2.财产权植物人的财产权也是易被侵犯的一项权利。植物人的财产代管人是否能自觉地将财产用于植物人的医疗,不出现侵吞财产的现象。财产代管人能否合理地支配植物人的财产。

    3.婚姻家庭方面植物人的婚姻状况可能因为植物人的昏迷状态陷入危机,如果配偶提出诉讼离婚,而此时植物人又不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植物人的婚姻自由权易受侵犯。离婚过程中亲子抚养权的归属也可能被剥夺。

    (二)现实需要与立法不完善1.立法不完善我国法律未明确植物人的法律关系主体资格,在行为能力方面,以年龄和健康为标准,分为完全行为能力人,限制行为能力人,无行为能力人。我国《民法通则》规定:“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周岁以上的未成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民事活动。“《民法通则》还规定:”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而植物人与精神病人,未成年人毕竟不同,立法并未明确植物人属于哪类行为能力人,由此现实生活中引发不少法律问题。那么,植物人的监护人如何确定,植物人一系列权利如何保障都可能引起争议。有这样一个真实案例,“宋某(男)因车祸导致深度昏迷,即医学上所说的”植物人“。其妻为抢救宋某想将他们名下的房子卖掉以筹集医药费。但在买卖双方过户过程中碰到了麻烦。由于房子是属于宋某夫妻共有的。因此房产交易中心要求夫妻双方共同签字才能办理过户。而宋某此时陷入深度昏迷根本无法签字。遂宋某的妻子来到公证处。想通过办理继承公证。由妻子继承宋某的财产。然后由妻子一人去过户。公证员明确告知其根据《继承法》的规定,继承是从被继承人死亡时开始。宋某只是陷入深度昏迷。并没有在医学上认定为死亡。因此。无法受理她的继承公证申请。在日常的公证实务中。像宋某妻子这样的情况,申请办理公证至今无法律依据。使得此类案件受理较有难度。争议也较大。”

    2.现实需要当第一次从新闻报道中得知植物人若干年后苏醒的事实时让人不免有些震惊,但这样的事实其实不在少数。几年前香港凤凰卫视的主持人刘海若在英国遇到交通事故受伤后进入英国医院,医生认为她脑干失去功能而放弃了抢救,而依据英国法律,一旦被判定为脑死亡则会被用于器官移植,她的家人坚决不同意脑死亡的判定,我国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凌峰飞往伦敦会诊,发现刘海若还能自主呼吸,于是刘海若被带到国内救治,刘海若苏醒了。这样的事实显见不鲜。据中国新闻网报河北一司机意外成植物人妻子精心护理8年苏醒。豑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植物人经过恰当的护理和康复训练很有可能恢复意识。

    植物人作为一类弱势群体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这更能体现出法律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价值所在,在当今中国人体器官买卖愈演愈烈的情况下,这就使得植物人的合法权益受不法分子侵害的危险性加大,比如医生可能将植物人故意或过失地判定为脑死亡,将其器官移植到其他人的身上;其监护人也可能出于经济压力,放弃救治或故意杀害植物人,这些当代中国猖獗的买卖人体器官的非法市场和买卖贩子提供可乘之机。因此植物人的合法权益急需法律的确认与保护。

    植物人处于昏迷状态但是法律主体资格并未消失,但是由于植物人特殊的病理原因,加之法律在维护植物人合法权益方面的立法空白,植物人的合法权益如生命健康权,身体权,财产权,极易被侵害甚至剥夺。

    所以,在实际生活中,由于交通事故,工伤,灾害,重大事故及其它原因造成的植物人逐渐增多,又由于在植物人权益方面立法不足,由此引发了不少的法律,社会问题。这是法制建设更不上现实需要的表现之一,所以要尽快完善植物人权益方面的立法,这有益于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建设。

    (三)法理基础完善植物人方面的立法是保障植物人合法权益的有力手段,基于法的特征,法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调整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法与其它社会规范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法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所以植物人的合法权益要得到法律的确认。另外,“法律是生命权的重要保障。其一,法律赋予人的生命权以崇高的法律地位。其二,法律确认人的生命权的具体内容。其三,法律对伤害生命和剥夺生命的行为予以制裁。其四,法律防止危害生命的结果发生。”豒植物人的生命健康权需要法律的保护。

    三、保护植物人权益的立法建议

    对植物人合法权益的保护,首先在立法上要确认植物人法律关系的立法资格,即植物人的行为能力。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大陆法系的法律,如意大利民法典禁治产人的规定。其次,基于尊重植物人自主权方面的考虑,可以借鉴美国法律,规定预嘱和持续代理权制度。 现代社会植物人的数量不断增加,由此引发的社会法律问题也日益增多,而中国在植物人权益方面立法上不完善,有必要及时地完善植物人权益方面的立法,使法律制度更不上社会需求。本文首先对脑死亡和植物人的概念进行了辨析,指出了它们之间本质的不同。其次,分析了植物人的法理基础,从现实需要,立法现状的角度分析了植物人权益立法的必要性。最后,借鉴别国对植物人权益保护的立法提出了立法建议。

    论文关键词 植物人 法理基础 现实需求 立法现状

篇10

【摘要】 

目的报道大木山自然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资源状况。方法通过野外调查、资料收集及标本鉴定进行研究。结果大木山自然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36科58属107种。结论大木山自然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资源丰富,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

【关键词】  药用蕨类植物; 资源; 大木山自然保护区

abstract:objectiveto survey medicinal pteridophyta resources in damu mountain nature reserve area.  methodsfield investigation, data collection and specimen identification were conducted.  resultsthere are about 36 families, 58 genera and 107 species of medicinal pteridophyta.conclusiondamu mountain nature reserve area is abundant in medicinal pteridophyta resources.

key words:medicinal pteridophyta;   resources;   damu mountain nature reserve area

大木山自然保护区位于重庆市涪陵区东南部(29°25′31″~29°39′58″n,107°25′41″~107°43′43″e),坐落在武陵山腹地,面积约148 km2,海拔600~1 980 m,气候、土壤特点见报道[1]。大木山自然保护区属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繁茂,植物种类丰富。但有关植被、植物的研究较少,植物资源的研究尚未见报道。笔者在野外调查过程中,收集、整理了蕨类植物标本,共记录到蕨类植物37科73属173种。结合文献资料,对该区的药用蕨类植物资源进行分析,旨在为该区药用蕨类植物的开发利用提供资源学基础。

1  药用蕨类植物基本组成

按照秦仁昌分类系统,大木山自然保护区蕨类植物共有37科73属173种(包括亚种和变种)。参考文献资料[2~7],确定具有药用价值的蕨类植物107种,隶属于36科58属(见表1~2),占该区蕨类植物总科数的97.30%,属数的79.45%,种数的61.85%,占全国药用蕨类植物总科数的73.47%、属数的50.00%、种数的24.71%。其中以鳞毛蕨科、卷柏科、凤尾蕨科、金星蕨科、铁角蕨科、水龙骨科、木贼科、蹄盖蕨科8个科的药用种类较多,共计60种,占该区药用蕨类植物总数的56.07%,优势现象明显。药用蕨类植物中被《中国药典》[8]收载的有石松海金沙、金毛狗、石韦、有柄石韦、槲蕨6种,金毛狗为我国i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9]。表1  大木山自然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基本组成,表2  大木山自然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种类、生境、药用部位及药用价值(略)。

2  药用蕨类植物的生境与分布

蕨类植物在地球上分布广泛,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其分布中心,表现为喜阴湿和温暖的特性。根据野外调查,大木山自然保护区的药用蕨类植物几乎广布于600~1 980 m的海拔区域内,其中石松、多穗石松、深绿卷柏、翠云草、问荆、犬问荆、紫萁、芒萁、海金沙、乌蕨、蕨、密毛蕨、银粉背蕨、日本金粉蕨、铁线蕨、灰背铁线蕨、凤丫蕨、中华短肠蕨、披针新月蕨、华中铁角蕨、狗脊、单芽狗脊、斜方复叶耳蕨、异羽复叶耳蕨、贯众、尖齿耳蕨等种类的数量较多,分布较广,资源开发潜力较大。从表2可以看出,本区药用蕨类植物的生境差异较大,绝大多数分布在阔叶林或针叶林下、林缘、灌丛、山谷、溪沟边,少数附生于石壁、树干上,极少数生长在水域中,因此,本区药用蕨类植物的生活型大多为土生、石生或附生,少数为水生或亚水生。

3  药用蕨类植物的药用部位及药用价值

    根据入药部位的不同,可将大木山自然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分为全草类药、根茎类药、叶及孢子类药、绵毛及鳞毛类药[3]。其中全草类药有皱边石杉、深绿卷柏、松叶蕨、书带蕨等77种,占药用蕨类植物总数的71.96%;根茎类药有紫萁、华南紫萁、里白、蜈蚣草等26种,占24.30 %;叶及孢子类药有石松、海金沙、瓦韦、石韦等8种;绵毛及鳞毛类药仅紫萁和金毛狗2种(少数种类兼有两种利用方式,统计时分别计入)(表2)。因此该区的药用蕨类植物以全草类药为主。

药用蕨类植物含有黄酮类、甾类、生物碱等活性物质,对许多疾病有明显疗效。本区药用蕨类植物的药用价值多样,其中以清热解毒药蕨类居多,是本区药用蕨类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祛风、利水渗湿药蕨类和活血、理血药蕨类也占有相当的比例;驱虫杀虫药蕨类有蛇足石杉、犬问荆、紫萁等10种。此外,一些种类还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卷柏科的深绿卷柏、兖州卷柏、江南卷柏、伏地卷柏[10]和凤尾蕨科的凤尾草可用于癌症治疗(表2)。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野外调查和资料查证表明,大木山自然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资源丰富,共有36科58属107种(包括亚种和变种)。

数量统计表明,鳞毛蕨科、卷柏科、凤尾蕨科、金星蕨科、铁角蕨科、水龙骨科、木贼科、蹄盖蕨科8个科共包含60种药用蕨类,是该区药用蕨类植物的优势科。

研究结果表明,大木山自然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的生境多样、分布广泛。药用蕨类植物具有多种药用功能,根据药用部位,以全草类药最多;根据药用价值,以清热解毒药为主。本区的药用蕨类植物具有较大开发利用潜力。

4.2  建议调查表明,本区的药用蕨类资源除少数种类被民间用药采集外,大多数种类未被开采利用,如何将山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国内知名企业太极集团在该保护区建有生药基地,做了大量基础工作,但药用蕨类植物的研究开发涉及甚少,未充分挖掘本地蕨类植物在中药市场上的利用潜力。建议:在开展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加大药用蕨类植物的开发力度,进一步开展药用蕨类植物医药生化方面的研究,筛选出具有明显疗效或特殊用途的种类,对其进行更深入的植物化学和药理学研究,为药用植物资源的利用和新药开发提供理化基础,加强药用蕨类植物引种驯化研究,加快开发进程,为山区人民致富闯出一条新路子。在加强资源利用的同时,政府部门和企业应投入一定的资金,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保护好药用蕨类植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严防毁林垦荒,并避免过度采收利用植物资源,制订合理的采收利用计划和科学开发方案,保障药用蕨类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先容,尚进,江波,等.大木山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初步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36(5):1837.

[2]孔宪需.四川植物志(第6卷)[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30.

[3]吴征镒,周太炎,肖培根,等.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615.

[4]谢宗万.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第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246.

[5]肖智.长白山区野生药用蕨类植物的调查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9):1847.

[6]张丽霞,马洁.西双版纳药用蕨类植物资源[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255.

[7]朱圣潮.凤阳山-百山祖保护区药用蕨类植物资源[j].中药材,2003,26(4):246.

[8]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 i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61.

相关知识

保护植物的建议范文
病虫害治理的措施及建议范文8篇(全文)
植物学实习心得(实用8篇)范文
园艺研究范文(5篇)
花店创业计划书范文
高中优秀作文范文:温室里的花朵长不大
最新绿化管理方案范文(精选17篇)
校园低碳环保的倡议书范文(精选14篇)
对植物保护的认识范文
保护植物多样性 维护全球生命共同体

网址: 保护植物的建议范文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7864.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中国花生核心种质的主成分分析及相
下一篇: 安迪·杨:揭秘显微镜下的肉锥花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