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植物学实验 教学大纲

植物学实验 教学大纲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011199

课程名称:

植物学

学分:

4.0

总学时:

64

理论学时

48

实验学时

16

课程类别:

学科基础教育平台课

课程性质:

必修课

适用层次:

汉族本科

开课学期:

第2学期

适用专业:

生物技术

先修课程:

后续课程: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植物学是生物类本科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对植物形态、解剖结构和种子植物分类等系统学习而对植物界有整体认知和识别。主要任务是学习植物个体发育中的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基本知识,种子植物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使学生掌握植物个体生长发育和生殖规律及系统分类的基础知识,提高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水平和观察、实践的能力,为学习其它相关课程和进行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

1.掌握植物细胞和组织的基本概念,形态特征、生理功能及其在植物体上的分布。

2.掌握被子植物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的形态特征,功能及其发育,理解各器官之间的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和关系。

3.掌握被子植物形态学术语及其分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学会基本工具书的使用。

4.掌握被子植物科的形态特征及识别特征,资源利用并能够识别常见植物并正确分类。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

绪论(学时1)

植物界的特征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生物界的划分,植物学的分支学科,学习植物学的目的、要求以及学习植物学的方法。要求理解植物界的特征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了解植物结构与环境的关系,植物学的分支学科等。

第1 章 植物细胞(学时 2)

教学目标:掌握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特点,原生质体、原生质、细胞器等基本概念及特点;理解真核细胞的结构、功能,植物细胞分裂、生长、分化及死亡;了解植物细胞后含物,植物细胞死亡的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是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器特点及功能;难点是植物细胞的分裂

方式及细胞的分化。

1.1植物细胞的形态与结构

1.1.1植物细胞的结构

1.1.2后含物

1.2植物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

1.2.1细胞的分裂

1.2.2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1.2.3细胞死亡

第2 章 植物组织(4 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植物组织分类及形态特点,分生组织、薄壁组织、保护组织、机械组织和输导组织的形态、结构及功能;理解组织系统;了解分泌结构,复合组织,植物组织的演化。

重点、难点:重点是植物组织的类型特点和功能;难点是各种植物组织的结构特征及组织的判断。

2.1植物组织分类

2.1.1分生组织

2.1.2成熟组织

2.1.2.1薄壁组织

2.1.2.2机械组织

2.1.2.3保护组织

2.1.2.4输导组织

2.1.2.5分泌组织

2.2复合组织和组织系统

2.2.1植物组织的演化

2.2.2复合组织

2.2.3组织系统

第3 章 种子和幼苗(2 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被子植物种子的基本结构和类型;理解种子的休眠和萌发,幼苗的类型;了解种子萌发的过程。

重点、难点:重点是种子的基本结构及特点;难点是种子休眠、休眠原因及破除休眠。

3.1种子的基本组成

3.1.1种皮

3.1.2胚

3.1.3胚乳

3.2种子的基本类型

3.2.1有胚乳种子

3.2.2无胚乳种子

3.3种子的休眠与萌发

3.3.1种子萌发的条件

3.3.2种子萌发的过程

3.3.3种子休眠

3.4幼苗的类型

3.4.1子叶出土幼苗

3.4.2子叶留土幼苗

第4 章 根的形态结构与功能(3 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根的形态,功能及根的初生生长、初生结构特点。理解根尖结构、侧根的形成,根与土壤微生物的共生关系,根的变态;了解根尖生长动态,根生理功能及根系类型,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重点、难点:重点和难点是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和单子叶植物根的结构、侧根的发生、根的变态概念及判定。

4.1根的生理功能与形态特征

4.1.1根的生理功能和形态特征

4.1.2根的一般形态

4.2根尖结构及其生长动态

4.3根的初生生长和初生结构

4.3.1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

4.3.2单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

4.3.3侧根的形成

4.4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4.4.1维管形成层的发生及其活动

4.4.2木栓形成层的发生及其活动

4.5根与土壤微生物的共生关系

4.5.1根瘤

4.5.2菌根

4.6根的变态

4.6.1贮藏根

4.6.2气生根

4.6.2 寄生根

第5 章 茎的形态结构与功能(4 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茎形态,功能及一般概念;茎的初生生长和结构及特点。理解茎的变态,芽的结构和分类。了解茎尖结构、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重点、难点:重点和难点是双子叶、裸子植物茎的初生结构和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及特点、侧根的发生、茎的变态概念及判定。

5.1茎的生理功能与形态特征

5.1.1茎的生理功能

5.1.2茎的形态

5.2茎尖结构及生长动态

5.2.1叶和芽的起源

5.2.2茎尖的分区

5.3茎的初生生长和初生结构

5.3.1茎的初生生长

5.3.2茎的初生结构

5.3.2.1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5.3.2.2单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5.4茎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

5.4.1维管形成层的发生及其活动

5.4.2木栓形成层的发生及其活动

5.5裸子植物的次生结构

5.6茎的变态

5.5.1地上茎的变态

5.5.2地下茎的变态

第6 章 叶的形态结构与功能(3 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叶的组成,形态、结构及功能;理解叶片的结构与生态环境的适应关系,叶的变态,了解叶的生理功能,叶的衰老和脱落;营养器官之间的相互联系。

重点、难点:重点是双子叶、单子叶及裸子植物叶的组成及叶片的结构特点;难点是双子叶、裸子植物叶片的结构。

6.1叶的生理功能与组成

6.1.1叶的功能

6.1.2叶的组成

6.2叶的发生与结构

6.2.1叶的发生和生长

6.2.2双子叶植物叶片的结构

6.2.3单子叶植物叶片的结构

6.2.4裸子植物叶的结构

6.3叶的生态类型

6.3.1旱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的叶

6.3.2阳地植物与阴地植物的叶

6.4叶的衰老和脱落

6.4.1落叶

6.4.2落叶树和常绿树

6.4.3离区:离层与保护层

6.5叶的变态

第7 章 被子植物的花(4 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被子植物花的组成和结构,雄蕊、雌蕊的发育及结构特点,双受精的作用生物学意义。理解花芽分化,胚囊和花药的结构及特点;开花与传粉。了解传粉及传粉方式、花粉粒结构、花粉败育和雄性不育及双受精过程。

重点、难点:重点是雄蕊、雌蕊的结构特点,开花与传粉,被子植物双受精作用;难点是雄蕊、雌蕊的结构。

7.1花的组成和发生

7.1.1花的概念

7.1.2花的组成

7.1.3禾本科的花

7.1.4花芽分化

7.2雄蕊的发育与结构

7.2.1雄蕊的发育

7.2.2花药的发育与结构

7.2.3花粉母细胞和减数分裂

7.2.4花粉粒的发育与结构

7.3雌蕊的发育与结构

7.3.1雌蕊的发育与结构

7.3.2胚珠的发育与结构

7.3.3胚囊的发育与结构

7.4开花传粉和受精

7.4.1开花

7.4.2传粉

7.4.3受精

第8 章 果实和种子(2 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被子植物种子的发育,果实的形成及结构;理解被子植物的生活史及特点;了解植物个体发育,果实和种子的传播。

重点、难点:重点是果实的形成和结构,被子植物的生活史及特点;难点是种子(胚、胚乳和种皮)的发育过程。

8.1种子的发育

8.1.1.胚的发育

8.1.2胚乳的发育

8.1.3种皮的发育

8.1.4无融合生殖和多胚现象

8.2果实的发育与结构

8.2.1果实的发育和结构

8.2.2单性结实和无籽果实

8.2.3果实和种子的传播

8.3被子植物个体发育和生活史

第9 章 植物界的基本类群与系统演化(3 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低等植物、高等植物各类群的一般特征及代表植物;理解低等和高等植物的发生和演化;了解植物界系统演化的基本规律。

重点、难点:重点是植物分类基础知识、低等植物、高等植物各类群的一般特征及代表植物,植物检索表及其应用;难点植物检索表的使用和编制。

9.1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

9.1.1植物分类方法

9.1.2植物分类的单位

9.1.3植物的命名法规

9.1.4植物检索表及其应用

9.2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9.2.1低等植物

9.2.1.1藻类植物

9.2.1.2菌类植物

9.2.1.3地衣植物

9.2.2高等植物

9.2.2.1苔藓植物

9.2.2.2蕨类植物

9.2.2.3裸子植物

9.2.2.4被子植物

9.3植物界的发生和演化

第10 章 被子植物分类(20 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被子植物双子叶植物纲、单子叶植物纲的30个常见科的基本特征,识别其常见的植物种类;掌握被子植物分类及鉴定的基本方法;理解被子植物分类的形态学术语,被子植物的分类原则;了解被子植物分类学说和分类系统。

重点、难点:植常见植物科、属的重要识别特征。

10.1被子植物形态学术语

10.1.1营养器官

10.1.2花及花序

10.1.3果实类型

10.1.4植物分类的基础知识

10.2双子叶植物纲

10.2.1毛茛科

10.2.2石竹科、杨柳科

10.2.3藜科、蓼科、苋科

10.2.4十字花科、锦葵科

10.2.5蔷薇科、豆科

10.2.6柽柳科、胡颓子科、蒺藜科

10.2.7伞形科、木犀科、夹竹桃科

10.2.8茄科、旋花科、葫芦科

10.2.9唇形科、玄参科、紫草科

10.2.10胡桃科、鼠李科、葡萄科、菊科

10. 3 单子叶植物纲

10.3.1禾本科

10.3.2莎草科、百合科

10.3.3兰科、鸢尾科

10.4 植物分类系统

植物学实验部分教学大纲

1、课程性质和任务

植物学实验是植物生产类,生物类,林学类等本科专业必修课的实验内容。实验内容和理论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又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植物学实验是学习植物学实验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学素质的一门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课。

通过实验学习,学生逐步掌握植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实验观察与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及要求

(1)观察、动手、绘图。熟练使用显微镜,掌握徒手切片、制片、观察,绘图等方法,学习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并进行绘图。

(2)通过实验要求学生掌握植物各个不同发育阶段形态及结构的特征,以及不同生态环境对植物结构的影响,建立起植物形态结构与其功能相一致的观念。

(3)通过实验室观察、校园植物观察以及植物野外实习,掌握各植物类群的基本特征,识别常见的种子植物,会检索各种检索表并掌握编写简易的植物检索表。

(4)实验1人1组,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序号

项目名称

实验目的与内容

学时

实验性质

实验类型

主要仪器设备

1

显微镜的构造与植物细胞、组织

目的:掌握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植物学绘图方法;植物体主要组织形态特点。

内容: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观察各种组织的永久切片并动手制作部分组织的临时

装片;植物学绘图方法。

2

必修

基础

显微镜,解剖工具盒,载玻片,盖玻片,蒸馏水等。

2

根的解剖结构

目的:掌握根尖的分区及各区特点;单、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特点,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结构特点。

内容:观察根尖的分区及各区特点;观察

单、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结构及双子叶植物根的次生结构特点。

2

必修

基础

显微镜,永久切片

3

茎的解剖结构

目的:掌握单、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特点,双子叶茎的次生结构特点。

内容:观察单、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结构

及双子叶茎的次生结构特点。

2

必修

基础

显微镜,永久切片

4

叶和花的解剖结构

目的:掌握双子叶植物叶的组成和叶片的结构特点;掌握单子叶植物叶的叶的组成和叶片的结构特点。掌握花药和子房的结构特点;理解花的生殖过程。

内容:观察单、双子叶植物叶的组成和叶

片的结构特点;观察花药和子房的结构特点。

2

必修

基础

显微镜,永久切片

5

花和果实类型观察

目的:掌握本地常见花、花序、果实及种子的类型,并能对其进行分析和辨别。内容:本地常见花、果实及种子的类型观

察、辨析及类型的判定

2

必修

综合

体式显微镜,解剖工具盒

6

植物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

目的:掌握本地双子叶植物的形态特征;掌握本地常见科豆科、十字花科、菊科等代表植物的识别特征并通过植物来学会使用检索表并编制检索表。

内容:本地常见科(豆科、十字花科、菊科,藜科等)植物的形态特征;识别本地常见科豆科、十字花科、菊科,藜科等代

表植物,检索科,属并建立科属检索表。

2

必修

基础

体式显微镜,解剖工具盒

7

被子植物分类综合性实验

目的:掌握蔷薇科、豆科、木犀科等代表植物的识别特征。

内容: 观察并描述双子叶植物纲常见科的形态特征;识别本地常见蔷薇科、豆科、

木犀科等代表植物。

2

必修

基础

体式显微镜,解剖工具盒

8

被子植物分类综合性实验

目的:掌握本地常见单子叶植物的形态特征;掌握本地常见科禾本科、鸢尾科、百合科等代表植物的识别特征。

内容: 观察并描述单子叶植物纲常见科

的形态特征;识别本地常见科禾本、鸢尾科、百合科等代表植物。

2

必修

基础

体式显微镜,解剖工具盒

四、作业、练习和安排与要求

根据每章的学习重点和难点给学生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和作业,主要包括课后练习,相关知识点的总结及阅读相关资料等。

五、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建议教材:

植物学,姜在民,贺学礼等,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8月,第1版

植物学,胡金良等,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

植物学实验实习指导,李志军等,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4年3月,第1版

2、建议参考书目:

植物学,姜在民,贺学礼等,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9月1日,第1版

植物学,胡金良等,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第1版次

植物学,李扬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12月,第1版次

植物学,强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4月,第1版次

http://zwx.taru.edu.cn/index.htm

六、教学方式及考核

植物学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通过讲授式,启发式和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抽象的理论有条理性和系统性,结合微观、宏观的观察和绘图,描述来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内容。

植物学课程考核包括平时考勤、实验报告、期末考核3部分。平时考勤主要根据学生出勤、课堂回答问题等情况综合考查,占总评成绩10%;实验报告成绩以学生实验报告成绩平均分计算,占总成绩30%;期末考核为闭卷考试,以卷面实际得分计算,占总成绩的60%

七、主要参考文献

[1]姜在民,贺学礼等,植物学(第1版次).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9月1日

[2]http://www.icourses.cn/coursestatic/course_2707.html

[3]http://www.cvh.org.cn/db/data_localflora/data_index.php

[4]李扬汉,植物学(第1版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12月

[5]贺学礼,植物学实验实习指(第1版次)导,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第1版次

[6]华东师范大学,植物学野外实习手册(第1版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1993,第1版次

相关知识

植物学实验ppt
《园林植物学》
植物学实验指导
植物学实践教学
森林生物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植物学实验6花
教学大纲
花卉学教学大纲
植物学实习报告通用12篇
园林景观花卉学教学大纲

网址: 植物学实验 教学大纲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788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改成“被”字句 1.一位植物学家
下一篇: 撒饭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