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自然之美,美美与共:社会工作参与乡村绿色社区可持续建设实践 | 社工课

自然之美,美美与共:社会工作参与乡村绿色社区可持续建设实践 | 社工课

推荐 | 社工客(ID:shegongke)

作者 | 黄仁琴 熊婕妤 谭进 汤皓然

来源 |“绿益计划”绿色社会工作论坛

摘要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绿色社区建设作为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团队试图通过在探寻乡村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和生态系统的有力保护的同时,增强村民作为生态环境保护主体的责任,提升社区整体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形成社区、村民、外来人员“共建共治共享”的可持续乡村绿色社区。

关键词:社会工作;乡村绿色社区;可持续

一、案例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愈加迫切。乡村旅游作为乡村发展的方式之一,也成为人们闲暇时间的休闲选择。但近年来,乡村旅游给乡村生态系统带来的不可逆的破坏屡遭诟病。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的村民主体为了生计,盲目迎合市场需求,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外来游客以外来人的姿态对生态资源的索取,都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可见,对于乡村绿色社区的可持续建设尤为重要。乡村绿色社区以村民为主体,通过唤醒村民的生态回忆,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作为环境教育“讲师”的村民通过培养外来人的自然审美能力并激发他们的生态共情,最终达至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和生态系统的有力保护。

二、案例优势

首先,社会工作秉持助人自助原则,以“人在环境中”的观点来分析问题,最大程度的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适应,在此过程中激发服务对象潜能,促进其发展。其次,案例以发挥人的主体性来实现內源发展。社会工作者只作为参与者帮助、协助、协同服务对象达成目标,并在其中调适其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对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进行专业检索,学界对于社会工作参与乡村绿色社区建设的实践研究是稀缺的。(检索式:FT=农村绿色社区 OR 乡村绿色社区 AND TI=社会工作,检索时间为2023年3月16)

三、案例内容

(一)Q村基本情况

Q村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D县,下属5个自然寨,皆为历史悠久的苗族聚落,共262余户,1036余人。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浓郁的地方文化。村寨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且保存完整,是农、文、体、旅、研、学的康养福地。

(二)Q村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村民们尝试发展乡村旅游,却暴露出以下问题:一是社区在生计发展和生态保护上的失衡。二是村民在外来人员不良行为上的失察。三是社区在合理挖掘和利用资源上的失能。四是村民在文化传承和社区凝聚力方面的失效。

(三)服务过程

1.社工团队与Q村

经过走访和访谈,社工团队与村委、村民建立了信任关系。社工团队了解到:社区的期望是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发展生计,提升社区的资源利用能力;村民的期望是现有的文化资源、生态资源能成为他们稳定的生计来源,以及习得规劝外来人员保护环境的能力。社工团队结合对Q村面临的困境问题,从区位、地理、资源、人文、市场方面对Q村进行分析和诊断,最后提出服务目标和服务建议,并与社区及居民进行充分的讨论。

2.社工团队的思考

经过专家咨询、查阅文献资料,社工团队认为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ABCD)理论和增能理论可作为本次服务的理论支持,并可结合服务目标提出服务策略。

(四)实施过程

1.第一阶段:扎根农村社区,建立信任关系

村委会在村里为社工团队提供了住宿,和村民成为邻居,更好的体验和观察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在花姐联系和引导下,通过参与村寨节日、干农活、扫寨等方式,融入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在拉家常、谈心的过程中了解村民共同关心的事务,并在每个自然寨至少发展了一名社区向导。社工与社区居民初步建立联系,增强了彼此信任。村民们慢慢了解了社会工作,增加了对社会工作者的信任度。

2.第二阶段:收集村寨的生命故事,唤醒村民的生态回忆

以村民为收集和分享的主体,激发他们参与行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视频、拍照、书写的方式来记录。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向他们提供技术、设备的支持。收集的内容包括:村寨起源与发展历程、村寨的名人轶事、传统手工艺、服装变化等等。

在坝坝会、小桌会上,每个记录员积极分享自己的成果,发表自己的感悟。村民们一致认为,社区有着丰富的特色资源,传统的织染工艺、农耕活动、农副产品、绿水青山等等,要好好利用起来,但前提是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因为祖辈们用行动告诉我们,农家人取之于自然,也必须保护自然。

3.第三阶段:以生态保护为前提,探寻发展之路

(1)农耕文化体验中心和乡村研学基地建设

社工团队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发现,长期居住在社区的村民始终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秋收冬藏的生活方式。随着城市化的速度不断加快,真正以农耕为主的村寨越来越少,Q村拥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综合来看,发展农耕文化体验和乡村研学是比较适合Q村的发展方式。

理由如下:第一,近年来,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得许多人压力倍增,在自媒体的宣传下,城市人对于淳朴农耕生活的向往愈加强烈,此外,学校、家庭越来越重视孩子的综合素质培养,乡村研学备受青睐。第二,按着四季变化进行的农耕活动,对于生态环境造成的压力也不会超过环境本身的承载力,目标游客的素质相对来说也比较高。第三,引“游”的同时还能把农副产品、手工艺品推销出去,拓宽村民生计来源。第四,投资成本在村委会以及村民的可接受范围内。最重要的是,花姐在2016年返乡后就开创了村里第一个农耕文化体验中心,就着自己在外务工的资源引来了游客,是一个较好的尝试和示范。

经过与村委会和村民的交流和讨论,都认可这两种发展方式。但作为新兴行业,社区缺少有这方面的经验人才,讨论下来,村委会和社工团队一致认为先以花姐为青年带头人继续进行学习和探索,吸引感兴趣的村民参与进来,培养更多的青年人才。从2022年春天开始,Q村迎来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农耕体验和乡村研学的项目很多,对应每一个农耕时节,通过真实的农耕生活让游客感受到不同于城市的四季变化,对自然产生敬畏之心。插秧、移栽、收割、晾晒、脱皮、蒸煮,农家人依靠着青山绿水,加上自己的辛勤劳作才能获得这碗之不易的米饭。让游客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要更加尊重农民群体。

农耕文化体验和乡村研学带来的良好效应,大大激发了村民参与的积极性。

(2)培育妇女手工艺小组

Q村如今仍有老一辈手工艺人在继承古老的织染工艺,历史悠久,是苗族人珍贵的文化记忆。

老一辈手工艺人的生命故事和游客们对于传统苗族文化的关注,让村里的妇女们逐渐回归到对于传统苗族手工艺传承和创新的关注。花姐发现织染出来的布匹除了制作衣物,还可以来制作当下流行的布偶、挂饰、床上四件套、头饰等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这些手工艺品受到了游客们的喜欢,村里的留守妇女也逐渐加入到织、染、制作等活动中。在增加妇女收入的同时,提升妇女们的自信心和价值感。在社工团队的协助下,以花姐为代表的妇女手工艺小组成立了,社工团队开始为她们链接传统手工艺传承的培训活动,让她们去向外界交流和学习。

手工艺学习作为乡村研学的一个项目,能更好的培养游客的自然审美能力。在研学活动中,植物敲拓染工艺受到许多游客的喜欢,植物经过几道工序和游客们的奇思妙想,深深的留在织布上,展现出各种各样的优美形态。游客们还参与扎染工艺活动,他们学习了扎染的历史,参与到采集原料的过程中,他们意识到原料的珍贵且大自然也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3)发展乡村民宿

社工团队在早期的调查中发现,社区内大多数村民的住房还是苗家传统的吊脚楼,而且面朝河流大山,风景优美、视野极佳,且家家户户或多或少都留有空闲的房间。

社工团队就慢慢的向村民引入发展“乡村民宿”的想法,但村民们各有各的顾虑,有的人认为乡下环境(这里指自己家的住房环境)不如城里好,游客肯定不会消费;有的人认为如果要装修一番就需要很大的投入,他们不敢冒险;有一部分人觉得外人住在自己家,家里人会觉得不自在,对此社会工作者也表示理解。

在服务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发现社区村民在发展上是比较保守的,需要有人来带领。所以社会工作者找到花姐,给她分析乡村民宿的发展前景,花姐也注意到很多外地来的游客团队来到村寨后迫于没有住宿条件只能当天匆匆返回,她在自己家招待过几批游客,他们的评价是:“在花姐家吃的都是原生态食物,住房环境也很干净,没有给人商业化的感觉,我们喜欢这里的原生态”。综合考虑下来,花姐决定在老屋的框架基础上进行修葺。

民宿的标准就是干净整洁,房间里大部分的装饰都是自己手工设计,被套是由扎染设计出来的床上四件套,桌上摆放的是妇女们的手工艺品,一方面凸显出民族特色,另一方面是为妇女们的作品代言。随着游客们的到来,村民们纷纷前来观看和效仿,乡村民宿慢慢发展起来。

在花姐的影响下,村民田哥也开始打造自家独特的民宿,取名为“苗家灯火”

(4)充分利用网络工具,发挥网络宣传作用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发展,每一个村民都可以为自己的家乡和产品代言,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旅游,把农副产品、手工艺品推销出去。社工团队设计了有关视频录制、剪辑的学习活动,专门帮助需要的村民解决技术难题。

此外,Q村还得到县级以上部门的多次宣传,在2022年Q村将作为县级田园乡村示范村进行建设。

4.第四阶段:凝民心,聚民力,促进Q村绿色社区的可持续建设

(1)提升村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和能力,对破坏生态环境的不良行为说“不”

在长时间与村民的交往中,社会工作者发现村寨里许多人家都在用行动来践行生态保护,柴火只用自然淘汰掉的;腊肉的清洗不用洗洁剂,用皂角拍碎了来洗;不用肥料,用农家肥浇灌蔬菜瓜果,等等,并且各种行为已经习惯成自然。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村民反应他们很难去影响到游客,有时出于无奈只能顺着游客。

社会工作者以“情景模拟”的方式来引导和鼓励村民,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第一”的态度,勇敢的对游客的不良行为说“不”,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去感受村民与自然的和谐互动,培养他们的自然审美能力。经过一次次的尝试,村民们的生态保护意识更强,游客们也在欣赏社区美景、参与农耕体验、观看研学活动、感受扎染魅力、与村民互动等过程中深刻感受到Q村是一个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社区。

(2)增强村民金融能力,增进生活福祉

随着社会金融化的不断增强和金融网络化的逐渐深化,个人、家庭、群体、社区在金融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脆弱性,具体表现为:因就业问题造成的收入不稳定;现金融诈骗让财富更加不安全;因社会救助与保障不健全造成的急难无所应;消费无节制所导致的信用管理问题;发展无支持资金。Q村主要以留守老人、儿童、妇女居多,对于网银的使用、资金的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是缺乏的。社会工作团队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和宣传方式,让村民在寻求生计发展的同时,能有计划、有能力、有选择的去使用资金,最大限度的避免因金融知识盲区而遭受金融损失。

(3)明确村民主体地位,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可持续乡村绿色社区

在实践中,村委会始终起到很大指引作用,也更加相信社区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也可以两者兼得。他们认识到:首先,社区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其次是,生态环境是社区发展的前提,也是社区能在乡村振兴中脱颖而出的王牌,要始终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最重要的是要凝民心聚民力,乡村绿色社区的可持续建设需要全体村民一起努力,要明确村民的主体地位,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化发展。

(五)总结

整个服务过程始终以社区和村民为主体,致力于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基于苗族人自古以来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精神,以“生态回忆”的方式在发展理念、生态环境保护上达成共识。把游客带入到农耕体验、乡村研学、学习民族手工艺等行动中,这个过程一方面在引导社区和村民提升挖掘和利用资源的能力,达至发展生计的目标,另一方面是把村民培养成“乡村讲师”,在行动中去影响游客行为,进而培养和提升他们的自然审美能力,将Q村建设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社区。当然,现阶段的成果需要长时间的巩固,社工团队积极的进行跟踪,适时的调整服务策略。

具体来说,在生计发展上,在此次服务过程中,社区返乡女性青年自发组织社区妇女组成了妇女手工艺小组,传承的同时部分手工艺品还有了销路。村民的农副产品通过线下、微商等方式销售,收到了很多好评。返乡青年带头发展乡村民宿,影响和带动了其他村民的参与。此外,社工团队在服务过程中发现,在进行网络销售和宣传的过程中,村民在金融方面的经验是欠缺的,为避免村民在经济上受到损害,社工团队及时给村民进行金融能力建设。在生态保护方面,社区和村民整体上达成了共识,即在乡村慢生活中保持绿色发展。

(六)专业反思

理论层面:本次服务以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理论、增能理论为指导理论,充分体现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资产为本的社区发展模式聚焦于社区的优势资产,强调内生动力的培育。在此基础上结合乡村绿色社区建设的核心,社工团队将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作为服务过程中的重点,形成內源发展路径。

实务层面:让社区和村民成为绿色社区建设的主体,参与服务中的方案设计、计划实施、效果评估等过程。通过开展兴趣小组、生命故事分享会等多样化的方式让村民聚集起来表达其想法,唤起村民对社区的生态记忆推动其参与到绿色社区建设中。

返乡青年作为乡村中一类特殊的群体,不仅具有对故乡的情感记忆和熟人社会的乡土情怀,而且在外的工作经历让其积累了相应资本(知识技能、人脉资源、财富等)。因此,在农村场域的实践中,要充分挖掘返乡青年、社区能人,对其进行增能,鼓励和引导他们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成为激发社区內源发展关键力量。

“绿益计划”绿色社会工作延伸阅读↓↓↓

绿色社会工作视角下的参与式阶梯赋能策略研究,以深圳市可持续园艺师培育项目为例 绿色社会工作视角下促进国民食品可持续消费行为的政策研究,基于136份中央与省级地方政策文本分析 生态共情与生态赋能:环境社会工作者的感性积累与理性反思 | 社工课 “五社联动”助力社区环境治理——青岛市城阳区城阳街道玫瑰里社区实践案例 | 社工课 关于“校猫”问题的绿色社会工作介入实践 | 社工课 “五社联动”助力城中村社区环境治理实践 | 社工课 自然教育视域下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儿童亲环境行为的实践,以S社区“一小时探索家”项目为例 | 社工课 后疫情时代的环境风险及社会工作介入,以废弃一次性口罩为例 | 社工课

社区治理何以有效?

具体怎么做?

成都市社区发展治理的营造成果

《社区治理的十八般武艺》

社区治理实务派著作

超好评!快拿下

↓↓↓

【社工客书屋】

收录社工精品好书

↓↓↓

【社工客线上课堂】

收录社工精选好课

↓↓↓

欢迎关注【社工客】旗下公众号

身边的好友都在看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社工客平台立场。

小客说:

干货满满!对于绿色社会工作,你有什么想法或探索吗?欢迎留言或投稿~

社工客投稿邮箱:sgke123@163.com

小客微信:shegongke002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自然之美,美美与共:社会工作参与乡村绿色社区可持续建设实践 | 社工课
谢娆:美好生活 美美与共
守护家园,绿色同行 ——大桥社区护卫队环保教育小组案例
“漂流花朵”外来务工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案例
湖南:振兴之路,花海之“Da”
让“祖国的花朵”在文明的阳光下灿烂绽放——青海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综述
“捶草印花”技艺走进丁字桥社区 呵护“非遗”之美
【湖北日报】湖北文理学院理工学院开展花境设计校外实践课
文明实践在雨花丨植物园社区:坚持绿色环保 共建美好家园
“和美之花”再度绽放,五粮液获“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成果”特等奖

网址: 自然之美,美美与共:社会工作参与乡村绿色社区可持续建设实践 | 社工课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3854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图鉴
下一篇: 保护环境500字倡议书范文(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