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在云南吃菌子要“三熟”:
①对菌子种类要熟
②菌子一定要煮熟
③去医院的路要熟
雨季来临,也宣告着云南一年一度的“试毒大会”拉开序幕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急诊医学部副主任 郑粉双:
“在月初的时候,我们一天有时候收治的牛肝菌中毒这一类的病人了,差不多每天都在10个到20个左右。”
为精准防控野生菌中毒事件发生
各部门也是操碎了心
温馨的短信提醒
此外,2022年6月
云南省疾控中心还依据中毒风险
将所辖县市区的野生菌中毒风险分为
高、中、低三个等级
不同等级的风险地区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
高风险:10个
中风险:48个
低风险:62个(低风险≠没风险)
无上报:9个(没上报≠没发生)
可以说,在吃jier(菌)这块,云南人绝对认真。
为此,云南省市场监管局还提示了几点预防野生菌中毒“妙招”
1
民间“经验”不可靠,切勿随意采摘
民间常有一些识别毒菌和食用菌的“经验”,比如颜色鲜艳者有毒,不生蛆、不生虫的有毒,煮时银器、大蒜、米饭变黑的有毒……这些方法只能区分部分毒菌,对其他一些毒菌没有区分作用。提醒广大市民在野外踏青游玩时,切勿随意采食野生菌。
02
市场购买要谨慎,这些菌子易混淆
购买野生菌应当到正规市场,切不可购买个人采摘售卖的野生菌,同时注意识别避开以下菌子:
鹅膏菌。据统计显示,在菌子中毒死亡事件中,90%以上是由毒鹅膏菌引起的!因此,购买野生菌时,一定要避开“头上戴帽,腰间系裙,脚上穿鞋”的菌子。
亚稀褶红菇(火炭菌)。在云南,被称为“火炭菌”的菌子至少有5种,其中有的可以吃,有的是绝对不能吃的,外观不易区分,容易误食丧命。有毒的火炭菌切开后是暗红色,可食用的切开后会变成褐色或黑色。
03
烹调食用四注意,切忌“杂、生及饮酒”
1.食用野生菌不要杂,最好每次食用一种野生菌。
2.种类不同的野生菌不要放在一起烹调,混做容易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毒素。
3.加工时一定要熟透。烹调时,最好把菌子在沸水中煮上3到5分钟,捞出后再用清水漂洗,然后再炒食,以减少中毒发生的可能性。需要注意的是,放凉的菌子再次食用时,仍需煮熟,最好在锅中翻炒热,不要使用微波炉,防止热不透。
4.食用野生菌时最好不要饮酒。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会与酒中所含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素引起中毒。
04
出现症状别迟疑,立即催吐并就医
不同种类的毒菌子所含毒素不同,引起的中毒症状也不同。野生菌中毒的表现有:胃肠中毒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脏损害型、肾衰竭型、呼吸与循环衰竭型、光过敏性皮炎型等。其中,胃肠中毒型最为普遍,肝脏损害型致死人数最多。一般误食毒菌子后,最短可以在10分钟、最长在6-12小时后发病。
如果食用野生菌后出现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中毒症状,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采取催吐措施:让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用汤勺等刺激其喉部,使其将胃里的东西吐出来,以减少毒素吸收。同时让患者饮用少量糖盐水,防止中毒者脱水导致休克,对已经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其口中灌水,防止窒息。
此外,注意保留野生菌样品,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
05
生产经营记住“三不”,监管部门宣传防未然
生产经营者在加工、售卖野生菌时,应做到不采集、不加工、不经营不认识的菌子,要确保在加工、经营的菌子中,没有混入有毒菌子。否则,要承担相应的经济与法律责任。
在野生菌采食期,监管部门和有关单位应通过各种形式宣传,广而告之公众,不要随意采摘、食用野生菌。同时,根据各地误食毒菌中毒特点,结合气温、湿度、降雨量等因素,在菌子成熟期前进行预警,及时发布风险警示或消费提示,或毒菌照片警示牌。
最后
小彩云再告诫
“不识不吃”
是预防野生菌中毒
最有效的办法!
来源/云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络素材
记者/姚立伟 张翔
编辑/姚立伟
责编/范玲
©云视新闻七彩云
相关知识
吃花季,来云南做“花痴”
马铃薯与水稻轮作三熟模式
这个春天,来云南吃花!
百花齐放,来云南吃花吧!
杜鹃花的花语==永远属于你
吃花核心流水喝:探寻云南美食的独特魅力
吃花,云南人是认真的
非遗点心唐菓子邂逅云南野生菌与鲜花 中式茶点“潮”起来
秀色可餐,昆明鲜花宴让你美美地吃花爱花
茶花品种大赏哪一款才是你心中永远的神?
网址: 云南吃菌(jier)要“三熟” 第三个但愿你永远“不熟”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20931.html
上一篇: 一碗炒饭下肚,男子心衰休克!这4 |
下一篇: 久坐办公,肺栓塞正潜伏在长时间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