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植物抗病虫育种
抗病虫育种 第12章 一、作物抗病虫遗传育种的意义 稳定产量 保持品质 保护环境 节本增效 有害生物综合防治体系(抗病品种、栽培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 抗病虫品种是防治体系中的重要基础(主动性策略) 没有抗性的品种很难通过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评价与审定, 更难于大面积推广 感病品种稻瘟病危害 水稻白叶枯病危害 二、作物抗病虫遗传育种的特点 不同于高产优质育种(寄主与环境) 病(虫)害的发生是由寄主遗传、寄生物(病虫)和环境三方面共同决定的。 寄主与寄生物各自存在独立的遗传体系,并相互适应、协同进化。 导致各自群体基因型的消长变化,处于动态平衡。 农业生产、品种布局改变平衡。 定向选择 稳定化选择 需要寄生物在适宜环境条件下鉴定; 广泛利用和创造抗源; 抗性基因累聚(多小种或多生物型鉴定、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三、病原菌致病性机制、遗传与变异 1、致病性 病原物侵入寄主引起病害的能力 (pathogenicity) (1)、毒性 (专化性致病性): 克服某专化抗病品种而表现侵染, 质量性状 生理小种(physiological race) : 根据对鉴别品种专化性差异划分 生理型 (physiological type): 按品种危害范围划分类型 致病群 (pathogenic group): 对生理小种的归类 致病型 (pathogenic type): 针对抗病基因的专化性差异划分的 (2)、侵袭力(非专化性致病性): 侵染后病原菌的生长繁殖能力, 数量性状。 中国稻瘟病小种鉴别体系 3、 致病性变异 突变:自然条件下和人工培养条件下都会产生,随机和定向; 有性杂交:毒性基因重组(真菌); 适应性变异:原因不明 体细胞重组 异核现象:不用小种(致病型)菌丝的联结发生核交换 准性生殖: 4、侵入途径: 真菌:直接侵入、自然孔口(气孔)侵入和伤口侵入 细菌:伤口侵入和自然孔口(气孔)侵入 病毒:微伤口侵入 线虫:直接侵入 2、根据危害的部位 地下害虫:蛴螬类、金针虫类、蝼蛄类、根蛆类 仓储害虫:玉米象、麦蛾、豆象类 蝗虫类:飞蝗、稻蝗、土蝗 蚜虫类:禾谷类作物蚜虫、棉蚜、菜蚜、果树蚜虫 介克虫类:球蚧类、绵蚧类、粉蚧类、盾蚧类 螨类:棉花害螨、蔬菜害螨、果树害螨 食叶害虫:菜粉蝶、菜蛾、食叶夜蛾类、食叶毛虫类、刺蛾类 潜叶害虫:潜叶蝇类、潜叶蛾类 卷叶害虫: 水稻卷叶虫、果树卷叶虫 蛀茎害虫:玉米螟、水稻钻心虫 蛀干害虫:天牛类、吉丁虫类、透刺蛾类 蛀果害虫:小麦吸浆虫、棉铃虫与烟青虫、豆类食心虫、仁(核)果类食心虫、 吮吸类害虫:飞虱类、叶蝉类、粉虱类、木虱类、蝽类、蓟马类 迁飞性多食性害虫:小地老虎、黏虫、草地螟…… 五、作物抗病虫性类型 1、按寄主类别 寄主抗病性(host-resistance) 当环境条件适宜而出现某种病害流行时,作物的某些品种对这种病害不感染或感染程度较轻,称为作物的抗病性 非寄主抗病性( non-host-resistance) 自然条件下,某种作物从不受某种病原菌侵入的特性。 如小麦-稻瘟菌 2、根据抗病虫性的程度 免疫、高抗、中抗、中感和高感 3、按专化性有无 垂直抗性(小种专化抗病性) 寄主品种对同一种病原菌的一个或数个生理小种(生物型)表现高抗甚至免疫,而对其他一些小种则为高感。 由1-2对主效基因控制 符合孟德尔遗传,质量性状。 育种利用方便,抗性容易丧失(定向选择) 水平抗性(非小种专化抗病性) 寄主品种对所有的生理小种(生物型)反应一致,无小种特异反应。 多个微效基因控制,抗感杂种分离世代呈连续分布。 抗性不强,但持久稳定。 综合抗性:兼有垂直抗性和水平抗性 垂
相关知识
《抗病虫育种》PPT课件.ppt
《抗病虫育种》PPT课件
植物抗病虫育种原理和策略.ppt
《抗虫病育种》PPT课件.ppt
第十四篇抗病虫育种.ppt
第十四章抗病虫育种概述.ppt
第十四章抗病虫育种精选.ppt
11 抗病虫育种
第八章 抗逆育种
重磅推荐《植物抗病虫育种》(原书第三版)发售
网址: 第八章植物抗病虫育种.ppt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25184.html
上一篇: 【花木之星】20年带领团队培育8 |
下一篇: 植物抗病抗虫品种的育种研究.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