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中,黄河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它的形成与当时的气候环境有什么关系?
由兰州大学教授潘保田领衔的兰州大学地貌演化与新生代环境研究团队,经过近30年的深入研究,给出了答案:从原来河湖共存状态到互相串联,黄河就形成了。
在过去10余年中,该团队深度考察了黄河中上游沿程的9个盆地以及17个关键河段的河流阶地、夷平面等地貌记录,并于2020年提出了较为精准的河谷发育年代学框架,回答了黄河水系形成的一系列问题。团队成果“黄河中上游水系发育与环境变化研究”还荣获2019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
“之前我的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上游,之后我将转向黄河下游的研究,将继续为做好黄河文章贡献兰大力量。”潘保田对记者说。
活跃在黄河流域的“兰大力量”并非只有这一支团队。
兰州大学教授勾晓华带领着兰州大学气候变化与生态响应团队,奔走在黄河上游。她利用树木年轮首次重建了过去千年黄河径流变化,研究成果不仅获得了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基金的支持。她聚焦研究黄河上游森林生态系统变化,为提升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兰州大学2021年获批建设的甘南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在海拔3500米以上的高寒草地开展理论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的研究。3年来,该站通过一系列应用研究工作,提出了青藏高原东部高寒草地利用模式,界定了高寒草地适宜载畜量,提出了高寒牧区草畜平衡方案。
近年来,兰州大学牵手内蒙古、青海两地,不断深化校际合作、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凝聚起更广泛的力量,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从2022年5月起,兰州大学与内蒙古自治区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与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包钢集团等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依托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合力攻坚黄河流域生态系统保护中的难题,进一步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借助对口支援、省部合建的契机,兰州大学先后与青海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结下对子,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高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合作。今年8月,兰州大学又与山东大学签署协议,双方将依托西部林草资源,围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重大主题,共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开启校际合作的新篇章。
(本报记者 尚杰 王冰雅 本报通讯员 李晖)
相关知识
聚焦黄河丨分论坛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
生态修复“烂尾”难题待解
榆中生态创新城兰州大学“双一流”建设项目开工
《地球环境学报》2022年第4期目次——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辑
苗木繁殖难题已解,赶紧收藏!
兰州大学科研人员提出入侵杂草控制管理新理论
黄河流域不同区段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关键问题
“生态调控技术”破解化学农药大量使用难题
河南:以建设生态强省为目标 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区
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加快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
网址: 兰州大学:探解黄河流域生态难题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45261.html
上一篇: 吉安庐陵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发展研 |
下一篇: 三峡水库运行影响中华鲟繁殖的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