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第一章 交游与知识的创造与传播
第一节 知识的世界——人的世界
第二节 苏轼的交往对象
第三节 士人的交游之道
第四节 士人交往的场域
第五节 交游与知识传播
第二章 苏轼与沈括
第一节 沈括的历史建构
第二节 沈括在宋代的影响
第三节 沈括与苏轼的交往
第四节 《梦溪笔谈》与苏轼的关联
第三章 《苏沈良方》中的生命故事
第一节 《良方》的由来
第二节 苏轼医药知识的来源
第三节 苏轼的医药和健康实践
第四节 苏轼对疾病医药的看法
第五节 苏轼对《良方》的贡献
第六节 《良方》之外
第四章 苏轼对岭南物产的记录
第一节 苏轼前关于岭南生物的著作
第二节 苏轼关于岭南物产的记录
第三节 苏轼之后关于岭南物产的记录
第五章 荔枝与柑橘
第一节 进入岭南之前苏轼对荔枝的认识
第二节 苏轼与岭南荔枝的亲密接触
第三节 荔枝认识史中的苏轼
第四节 从《永嘉橘录》说起
第五节 陈舜俞、《山中咏橘长咏》和苏轼
第六节 苏轼的柑橘知识
第七节 从苏轼到韩彦直
第六章 徜徉在花草树木之间
第一节 宋人对花的喜好
第二节 宋代花卉的种类
第三节 以洛阳为中心的牡丹技术传播
第四节 苏轼与牡丹
第五节 苏轼种松法
第六节 苏轼的竹生活
第七章 技术与日幂
第一节 农耕技术
第二节 牧养、渔猎与放生
第四节 矿冶技术
第五节 水利技术
第六节 苏轼的饮食生活
第七节 营造和文房
第八章 苏轼的探索精神
第一节 苏轼的宇宙观
第二节 苏轼的相对论
第三节 苏轼的格物之学
第四节 苏轼的格物方法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苏轼的世界我们的世界
展开▼
本书围绕着沈括和苏轼的历史建构,沈括在宋代的影响,苏沈异同和交往,《梦溪笔谈》与苏轼,特别是《苏沈良方》背后的生命故事,苏轼关于岭南物产的记载,苏轼的交游与互动,考察士人知识的来源与建构。同时列入考察的还有技术知识,如农业、矿冶、水利、渔猎、饮食,以及士人的日常生活(如文房四宝)和苏轼的探索精神等。书中特别以荔枝、柑橘、松、竹、花卉(如牡丹)、茶、酒等为研究案例,从一个个体身上了解相关知识的创造、传播的过程、动力和途径,也藉以认识一个完全不同的苏东坡。
曾雄生,男,1962年11月生于江西省新干县。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农业历史与中国科学通史研究。参与了《中国农业通史》《中国科学技术史》等重大课题的研究与写作,著有《中国农学史》《中国稻作文化史》《中国农业通史·宋辽夏金元卷》《中国农业与世界的对话》《中国稻史研究》等数种,并论著章节、论文、译文及科普文章等多篇,创办并主持中国农业历史与文化网站(agri-history.net)。著作获新闻出版总署“三个一百”和“中华优秀出版物提名”等奖项。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是 推动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力 量,是中华文脉绵延不绝的 源泉。其向外传播及与周边 国家地区、域外文明的接触 、交流和融合,为世界科学 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非常重要 的贡献。古人在农、医、天 、算以及生物、地理等领域 ,取得了许多重大科学发现 ;在技术和工程上,也完成 了无数令人惊叹的发明创造 ,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典籍和 数不胜数的文物等珍贵历史 文化遗产。 五四运动前后,我国的 科技史学科开始兴起,朱文 鑫、竺可桢、李俨严、钱宝 琮、叶企孙、钱临照、张子 高、袁翰青、侯仁之、刘仙 洲、梁思成、陈桢等在相关 学科发展史的研究方面做出 了奠基性的工作。从20世纪 50年代起,中国逐步建立科 技史学科专门研究和教学机 构。中国科技史研究者们从 业余到专业、从少数人到数 百人、从分散研究到有组织 建制化活动、从个别学科到 整个科学技术各领域,筚路 蓝缕,渐次发展,全方位地 担负起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 的责任。 1957年,中国自然科学 史研究室(1975年扩建为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 所,简称“科学史所”)成立 ,标志着中国科学技术史学 科建制化的开端。此后六十 多年,科学史所以任务带学 科,组织同行力量,有计划 地整理中国自然科学和技术 遗产,注重中国古代科技史 研究,编撰出版多卷本大型 丛书《中国科学技术史》( 简称《大书》,26卷, 1998-2011年相继出版)、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20 卷20册,2004-2016年第一 、二辑相继出版)和《中国 古代工程技术史大系》 (2006年开始相继刊印, 已出版12卷)等著作。其中 ,《大书》凝聚了国内百余 位作者数十年研究心血代表 着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的最 高水平。 1978年起,科学史所将 研究方向从中国古代科技史 扩展至近现代科技史和世界 科技史。四十多年来,汇聚 同行之力,,编撰出版《20 世纪科学技术简史》 (1985年第一版,1999年 修订版)、《中国近现代科 学技术史》(1997年)、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 究丛书》(35种47册, 2004-2009年相继出版)和 《科技革命与国家现代化研 究丛书》(7卷本,2017- 2020年出版)等著作,填 补了近现代科技史和世界科 技史研究一些领域的空白, 引领了学科发展的方向。 “十二五”期间,科学史 所部署“科技知识的创造与 传播研究”一期项目,与同 行一道着眼于学科创新,选 择不同时期的学科史个案, 考察分析跨地区与跨文化的 知识传播途径、模式与机制 ,研究科学概念与理论的创 造、技术发明与创新的产生 、思维方式与知识的表达、 知识的传播与重塑等问题, 积累了大量新的资料和其他 形式的资源,拓展了研究路 径,开拓了国际合作交流的 渠道。现已出版的多卷本《 科技知识的创造与传播研究 丛书》(2018年开始刊印 ,已出版12卷),涉及农学 知识的起源与传播、医学知 识的形成与传播、数学知识 的引入与传播和技术知识的 起源与传播,以及明清之际 西方自然哲学知识在中国的 传播等方面的主题。丛书纵 向贯穿史前时期、殷商、宋 代、明清和民国等不同时段 ,在空间维度上横跨中国历 史上的疆域和沟通东西方的 丝绸之路,干中国古代科技 的史实考证、工艺复原与学 科门类史、近现代科学技术 由西方向中国传播及其对中 国传统知识和社会文化的冲 击等方面获得了更多新认知 。 科学史所在“十三五”期 间布局“科技知识的创造与 传播研究”二排项目,秉承 一期项目的研究宗旨和实践 理念,继续以国际比较研究 的视野,组织跨学科、跨所 的科研攻关队伍,探索古代 与近现代科学技术创造和传 播的史实及机制。项目产出 的成果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 助,将冠以《科技史新视角 研究丛书》书名出版。这套 丛书的内容包括物理、天文 、航海、植物学、农学、医 药、矿冶等主题,着力探讨 相关学科领域科技知识的内 涵、在世界不同国家地区的 发展演变与交互影响,并揭 示科技知识与人类社会的相 互关系,不仅重视中国经验 、中国智慧,也关注国外案 例和交流研究。 两期项目的研究成果, 从更宽视野、更多视角、更 深层次揭示了科技知识创造 的方式和动力机制及科技知 识创造与传播的主体、发挥 的作用和关键影响因素,深 化了对中国传统科技体系内 涵与演变及中外科技交流的 多维度认识。 一百多年来,国内外学 者前赴后继,在中国古代科 学技术史、近现代科学技术 史的发掘、整理和研究上已 收获累累硕果,形成了探究 中国古代和近现代科技史的 宏观叙事架构,回答了古代 科技的结构与体系特征、思 想方法、发展道路、价值作 用与影响等一系列问题,开 创了近现代科技史研究的新 局面。我国学者也迈出了从 中国视角研究世界科技史的 坚实步伐。 当下,我国迈上了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这种新形势,一方面需要我 国科技群体不停向前沿探索 、加快前进的脚步,另一方 面也亟须
展开▼
相关知识
宋画与中国博物学传统.doc
葛小寒:交往与知识:明代花谱撰写中的两个面向 |【学术研究】
博物文库:看博物学中的艺术—新闻—科学网
科学网—一本学兼东西的中国植物学史著作
宋代食用
博物学书单丨女性科学家的诞生
观展攻略丨花木、园宅与文学——桃花坞的古今变迁
三联·开放的艺术史丛书(19种)
瑰丽的植物,诗意的世界
读书 | 它们或许无用,却又如此美好——谈一些近期出版的博物学读物
网址: 苏轼的知识世界(博物学与宋代士人的生活上下)/科技史新视角研究丛书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48607.html
上一篇: “仙山”下的非遗技艺,第十九期: |
下一篇: 共研中国现代科技史,助力国家战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