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食藻虫生态修复技术从试验走向应用

食藻虫生态修复技术从试验走向应用

  云南日报网食藻虫生态修复技术从试验走向应用(组图)  位于滇池北岸海埂训练中心附近某度假村中的“食藻虫试验基地”,池中之水清澈见底,水中倒影清晰可见。食藻虫生态修复技术从试验走向应用(组图)个旧市宝华公园绿春花塘,水清如镜,水生植物生长茂盛。  多年来,人们对于日趋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以及由此而带来的蓝藻爆发问题似乎一直是无计可施。君不见,在众多的城市景观水体,包括各种公园、人工湖、河道、旅游景点甚至一些城市的“母亲河”或者“母亲湖”之中,由于蓝藻爆发并大量累积,继而泛滥成灾,使得许多本应清澈透明、本应赏心悦目的水体受到严重污染,变绿,变臭,继而在整个水体表面堆积起厚厚一层浓绿腥臭的污秽物。

  可以说,在现实生活当中,蓝藻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各级环保部门、各类“涉水”企业及广大群众眼里和心中一种挥之不去的“痛”。

  而俗话又说,一物降一物。经过7年多特殊的驯化,并进行不断提纯、复壮,一种专“吃”蓝藻的“小虫虫”已由上海水产大学培育成功,并且已经在昆明市西山区海埂村滇池北岸封闭50亩池塘进行了1年多的地区适应性中试。这种“小虫虫”的名字叫做食藻虫。

  据“食藻虫生态修复技术”发明人、上海水产大学副教授何文辉介绍,由于蓝藻特殊的结构特性,湖泊中缺少能够吸收消化蓝藻的天敌,蓝藻爆发并大量累积,阻挡阳光和氧进入水下,引起水生动、植物大量死亡,水生植物的的死亡减少了水体的供氧源,大量水生动、植物死体的消化分解进一步消耗水中的氧,水中氧气的严重缺失与不足又使水生动、植物难以生长发育,形成恶性循环,从而导致水体严重污染,丧失活性。

  “食藻虫生态修复技术”治理蓝藻污染的工艺路线是:把经过特殊驯化的食藻虫投入蓝藻污染水域,食藻虫摄食蓝藻后,改变水体的理化性质,抑制蓝藻生长,增加水体透明度,建立适宜的水体环境,从而促进水生植物的生长,使之与食藻虫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替代蓝藻进行水下光合作用,释放大量的溶解氧,吸收水中过多的氮、磷等富营养物质。随着水生植被尤其是沉水植被的逐渐恢复,又为有益微生物、浮游动物、水生昆虫和水生动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与生长环境,从而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水生动植物生态系统。食藻虫起到的作用,主要是接通了食物链,逐步连接恢复从沉水植物、微生物、水生昆虫到螺、贝、虾、蟹、鱼等湖泊原有生态食物链,恢复水体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自净能力。

  2002年6月,“食藻虫生态修复技术”被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办公室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

  2002年底,“食藻虫生态修复技术”被引入昆明。

  2003年2月底,由上海水产大学实施,昆明市滇池管理局执行项目管理,云南广众实业公司协作,“食藻虫生态修复技术”在位于滇池北岸的昆明市西山区海埂村开始了地区适应性中试。中试基地占地52亩,净水面40.16亩,共含9个污染严重的废旧池塘和废旧养鱼塘。

  经过清塘、整理,9个池塘中均灌入了含有大量蓝藻的滇池水(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滇池水质为劣五类,其中,其北岸水为最差水质),然后,经过特殊驯化的食藻虫也被放进了池塘中。

  到当年6~7月份,塘中的蓝藻被控制,原本浓绿的水转变为乳黄褐色,光照透明度达到了50至60CM,中试人员开始在水下种植亚洲苦草等水生植物,着手建立虫草共生系统。

  到10~11月份,塘中的蓝藻基本被“吃”光,“水下森林”初步形成,而食藻虫则开始瘦弱、老化,并停止繁殖。此时,塘中透明度已达1米以上,中试人员开始往塘中投放鱼、虾、螺、贝等水生动物,以捕食剩余食藻虫,并完整构建水下自然生态系统。

  12月,中试基地“食藻虫生态修复技术”治理如期达到效果,9个池塘清澈见底,各种沉水植物生长良好,经云南省环科所测定,水质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

  进入今年以来,中试基地各池塘水质及水生生态继续保持稳定。雨季里,中试基地曾发生意外:因连日暴雨,海埂村公厕中的粪水及大量生活污水曾漫进2号塘和3号塘中,但由于此时塘中已恢复并建立起了水下自然生态系统,所以,暴雨过后不久,在自净功能的作用下,塘中水质很快又恢复正常。

  今年初,个旧市政府及科技局有关领导得知了正在中试的“食藻虫生态修复技术”有关信息后,专程到海埂村进行考察,并很快拍板邀请何文辉到个旧做一个具体应用项目,以期使之成为今后修复个旧金湖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样板工程。

  项目选点在位于个旧市中心的宝华公园绿春花塘。在2003年进行改造之后,绿春花塘一度蓝藻泛滥,发黑恶臭,为了保持景观,城建部门投入10多万元资金进行换水、补水,因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段时间之后,蓝藻又会卷土重来,继续肆虐。

  从今年1月份起,在何文辉的主持下,个旧市宝华公园绿春花塘开始实施水体景观生态恢复样板工程;5月,蓝藻消失;7月,水生生态系统初步建立,绿春花塘水质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

  如今,近10亩2.5米深的绿春花塘水已是清澈见底,沉水植被覆盖率大于90%,沉水植物和睡莲生长茂盛。昔日令游人掩鼻的绿春花塘已成为个旧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经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8月30日、31日采取水样、化验的监测的数据报告显示,绿春花塘透明度达2.5米,水质达地表水二类标准,其中,个别指标甚至已达地表水一类标准。

  面对着海埂村中试初见成效以及绿春花塘的成功应用,还有至今仍饱受蓝藻祸害的那些难以计数的水体、水域,许多人不由得对“食藻虫生态修复技术”未来难以估量的经济、社会效益,市场前景产生无限的联想。

  杨建华(云南日报)


相关知识

生态修复技术范例6篇
河湖水生态修复专业交流论坛
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专业交流论坛
沉水植物在富营养化水体原位生态修复中的功能
生物生态修复技术
浅谈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在河道整治工程中的运用
生态浮岛技术及其在富营养化水体修复中的应用研究
河蟹养殖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分析与总结
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技术基础知识及技术深圳景浩生态修复技术有限公司
湖泊水体生态修复工程技术要点

网址: 食藻虫生态修复技术从试验走向应用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51141.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航道生态修复技术应用
下一篇: 沉水植物在水生生态恢复中的应用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