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体内有机物的代谢运输
第五、六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代谢与运输 教学目标 了解植物体内各种有机物的相互联系; 掌握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重点与难点); 了解同化产物的走向与分配规律。 第一节 植物体内各种有机物的相互联系 1 有机物代谢的主干:糖代谢 合 成 植物体内各种主要有机物之间的联系 卡尔文循环、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戊糖磷酸途径是有机物代谢的主干,它筑起了生命活动的舞台,是各种有机物代谢的基础,这个主干来源于光合作用,形成蔗糖和淀粉;通过呼吸作用,分解糖类,产生各种中间产物,进一步为脂肪、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提供底物。 糖、蛋白质和脂肪之间可互变 糖和脂肪是相互转变的,因为甘油可逆转为己糖,而脂肪酸分解为乙酰辅酶A后可再转变为糖。氨基酸的碳架——α-酮戊二酸主要来源于糖代谢的中间产物,糖与蛋白质也可以相互转变的。所以糖、脂肪和蛋白质之间可以互相转变,丙酮酸、乙酰辅酶A、α-酮戊二酸和草酰乙酸等中间产物在它们之间的转变过程中起着枢纽作用。 核苷酸的核糖来源于戊糖磷酸代谢,碱基则是由氨基酸及其代谢产物组成的。 第二节 萜 类(terpene) 萜类(terpene)或类萜(terpenoid)是植物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一般不溶于水。萜类是由异戊二稀(isoprene)组成的。萜类化合物的结构有链状的,也有环状的(图5-3)。 CH3 | (头) CH2=C-CH=CH2 (尾) (异戊二烯结构) 第三节 酚 类(phenol) 一、酚类的种类 酚类(phenol)是芳香族环上的氢原子被羟基或功能衍生物取代后生成的化合物,种类繁多,是重要的次级产物之一,有些只溶于有机溶剂;有些是水溶性羧酸和糖苷,有些是不溶的大分子多聚体。根据芳香环上带有的碳原子数目的不同可分为几种。 五、类黄酮类(flavonoid) 植物酚类化合物另一大类物质是类黄酮(flavonoid)。类黄酮是由苯丙酸、ρ-香豆酰CoA和3个丙二酰CoA分子在查耳酮合酶催化下缩合而成的。 类黄酮类可分为4种,即花色素苷黄酮、黄酮醇和异黄酮。基本类黄酮骨架会有许多取代基,羟基常位于4,5,7位,它也常带糖,所以大多数类黄酮是葡糖苷。羟基和糖增加类黄酮的水溶性,而其他替代物(例如甲酯或修改异戊基单位)则使类黄酮呈脂溶性。 第四节 含氮次生化合物 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中有许多是含氮的,大多数含氮次生产物是从普通的氨基酸合成的。这里,着重介绍植物含氮次生代谢产物中的生物碱和含氰苷等,它们都具有防御功能 第五节 植物体内有机物运输的特点 1 运输途径 纵向运输途径为韧皮部,主要运输组织是筛管和韧皮薄壁细胞。也可横向运输。 证明方法: 1)环割法 2)放射示踪法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和分配,如同人与动物体内的血液流动一样是保证机体生长、发育的命脉。另外,植物体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还受遗传信息及环境信息的调节控制。遗传基因规定个体发育的潜在模式,其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环境信息。因此,植物各部位间的协调发展最终离不开细胞间的沟通:物质的转移和信息的传递。 2 韧皮部运输物质种类 主要是糖类,而蔗糖又是糖类的主要运输形式。 研究方法____蚜虫吻针法 蔗糖作为植物体内糖类运输主要形式的优点: 1)蔗糖有很高的水溶性,有利于在筛管中运输; 2)具有很高的稳定性适于从源运输到库; 3)蔗糖具有很高的运输速率,可达100 cm/h。 3 韧皮部内有机物的运输速度 一般为30—150 cm/h,平均为100cm/h。 4 韧皮部内有机物运输的机理 _压力流动假说(德国明希提出)。 基本论点:有机物质在筛管内的流动是由于筛管的两端(即供应端和接纳端)之间所存在的压力势差(膨压差)推动的。压力势在筛管内是可以传导的,因而就产生了一个流体静压力,这种压力推动筛管的溶液向输出端流动。 5 韧皮部运输的影响因素 1)温度(影响呼吸作用等); 2)矿质元素(主要有B、P、K等); 3)植物激素(IAA、ABA、CTK等) 。 第六节 同化产物的走向和分配 1 功能叶同化产物的走向 1)合成贮藏化合物(如淀粉);
相关知识
植物体内有机物转化和运输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代谢
糖运输在植物体内的主要形式
植物生長与环境.ppt
关于植物激素的运输方向
植物生理学.ppt
结构体内元素不确定
研究植物对环境的响应与适应.pptx
2023年北京农学院专升本植物生理学考试大纲
值得收藏 | 植物营养对植物生理的影响及其必需元素的营养功能→
网址: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代谢运输.ppt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61094.html
上一篇: 【运输水培植物】 |
下一篇: 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ppt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