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城市绿地系统是塑造城市特色景观风貌的重要载体。文章解读了绿地系统景观风貌规划和城市设计的相关政策标准,以国内绿地系统景观风貌规划编制较为完整的4座城市为例,对其城市绿地系统景观风貌规划进行分析,提出特色要素提炼不足、要素展现措施缺乏、特色定位主题平淡、景观结构提炼机械和片区划分中对景观结构的传承不够五方面问题,同时总结出要素整合和分类规划两方面可借鉴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运用要素整合的城市设计方法编制城市绿地系统景观风貌规划,并提出“通过构建特色要素体系精准提炼地域特色要素、以特色要素展现措施触媒激发活力、以要素分类规划实现整体控制、以片区划分塑造个性特质”4个方面的运用策略,以及“凸显—架构—盖面—赋态—传承”的规划编制技术路径,进而以岳阳绿地系统景观风貌规划为例,探讨城市设计方法在城市绿地系统景观风貌规划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管用、能用、好用”的城市绿地系统景观风貌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城市绿地系统景观风貌规划;城市设计方法;运用策略;岳阳
[文章编号] 1006-0022(2022)10-0093-08
[中图分类号] TU983
[文献标识码] B
[引文格式] 朱镱妮,朱海雄,李翅,等.城市绿地系统景观风貌规划中的城市设计方法运用策略[J].规划师,2022(10):93-100.
城市绿地系统是塑造城市特色景观风貌的重要载体,其景观风貌是否特色鲜明,关乎城市形象和品质,直接影响城市的可意象性。近年来,部分城市开展了绿地系统景观风貌(以下简称“绿地风貌”)规划编制实践,对提升城市景观风貌起到了一定作用,但由于规划地位、编制内容、研究方法缺乏政策标准支撑,规划成果对城市景观风貌的影响作用有限,“千城一面”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善。2019年4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T 51346—2019)(以下简称《标准》),正式提出在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中编制绿地风貌专业规划并规范编制内容;2019年5月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运用城市设计手段提高规划编制水平,同时提出专项规划要遵循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主要内容要纳入详细规划;2021年7月自然资源部发布了《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TD/T 1065—2021)(以下简称《指南》),提出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中运用城市设计方法,塑造美好人居环境和宜人空间场所,支撑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新形势下,随着一系列政策和标准的出台,绿地风貌规划编制的地位得到保障、内容得到规范、方法得到明确,为其高质量编制提供了契机。基于此,本文按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新政策、新标准,借鉴部分城市绿地风貌规划实践经验,以岳阳为例就如何运用城市设计方法编制绿地风貌规划开展研究,探讨城市设计方法运用策略,以期塑造具有高度可意象性的城市绿地系统特色景观风貌(以下简称“绿地特色风貌”),为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高质量的绿地风貌规划提供参考。
1 绿地风貌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有关政策标准解读
城市风貌规划旨在运用城市设计方法,对城市风貌的构成要素进行整体规划,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城市风貌构成要素包括空间、建筑和环境,城市绿地面积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40%左右,是城市空间和环境的重要景观要素与生态载体,因此运用城市设计方法塑造绿地特色风貌,能有效提升城市的可意象性,塑造城市特色风貌。近年来国家层面出台的政策标准对绿地风貌规划和城市设计的规定日趋完善,为编制高质量的“管用”的绿地风貌规划提供了保障。然而,这些政策标准也存在一些不足,导致对绿地风貌规划编制的指导作用有限,以此为据编制的规划成果质量不高,难以引导绿地特色风貌的形成。
1.1 绿地风貌规划编制体系初步形成
考虑到城市绿地系统对城市风貌形成的作用显著,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 50563—2010),设置了“园林绿化综合评价值”,其中一项重要评价内容是“具有代表性的城市风貌中城市园林绿地所起的作用”。该标准发布后,部分城市开始探索在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中编制绿地风貌规划。2016年2月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鼓励开展城市设计工作。之后国家层面相继出台《标准》《意见》《指南》,绿地风貌规划编制体系得以初步形成。
首先,《标准》明确提出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可根据城市建设需要增加绿地风貌规划,绿地风貌规划的地位得到明确;同时,规定绿地风貌规划编制内容和规划要求(表1),但是并未强制必须编制绿地风貌规划。其次,《意见》明确规定了专项规划的地位,并要求专项规划真正做到“管用”,绿地风貌规划作为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的一项内容,其规划地位相应得到了保障。最后,《指南》提出了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中城市设计方法的运用要点,其中“提升绿色空间活力、融合协调周边风貌、绿地特色景观引导”3个运用要点为绿地风貌规划编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也间接强化了编制绿地风貌规划的必要性,解决了《标准》对于编制绿地风貌规划的非强制性问题。
表1《标准》中绿地风貌规划编制内容与规划要求一览
1.2 现有政策标准对绿地风貌规划编制的指导作用有限
《标准》明确绿地风貌规划包括特色定位、景观结构、特色片区、构成要素和展现措施5个方面的编制内容,同时提出具体的规划要求,但没有全面、系统地明确其构成要素、展现措施和编制技术路径,之后也没有出台相关的技术导则进行深化。
《指南》虽然就绿地风貌规划提出城市设计方法运用要点,但是对于如何运用(包括运用哪些城市设计方法和运用策略)没有相关规定,因此研究绿地风貌规划中城市设计方法及其运用策略,以提升绿色空间活力、融合协调周边风貌和引导绿地特色景观成为重点。
2 国内城市绿地风貌规划案例分析
城市形态主要表现在区域、边界、道路、节点、标志物五类城市形体环境要素之间的互相关系上,安排和组织城市各要素,使之形成能引起观察者更强烈的视觉兴奋的总体形态,能塑造出让人印象深刻的城市特色风貌。这五类要素实际上是层级关系,第一层级为区域(整体和分区),第二层级为边界、道路,第三层级为节点、标志物。绿地风貌规划应注重区域层面,安排和组织好第一层级要素并指导第二、三层级要素的实施。
本文选取2013~2020年绿地风貌规划编制较为完整的A市、B市、C市、D市4座城市进行研究(表2),为如何运用城市设计方法编制绿地风貌规划寻找支撑。通过案例分析归纳出绿地风貌规划编制时应注重避免的五方面问题和可借鉴的两方面编制经验后,提出应从4个方面开展编制工作,以改变绿地风貌规划成果难以引导绿地特色风貌形成的局面。一是对空间形态美学和要素整合配置进行探讨,提炼整合能在区域层面“整体+分区”控制绿地风貌的特色要素体系,如景观结构、绿地空间和公园场景等;二是找准绿地特色要素展现措施和激发手段;三是以展现措施和激发手段为指导,提出绿地风貌规划的特色定位、景观结构和要素分类规划;四是进行特色分区。
表2 国内4座城市的绿地风貌规划编制情况一览
2.1 应注重避免的五方面问题
2.1.1 特色要素提炼不足
从绿地系统构成分析可知,其特色要素主要包括景观结构(肌理、色彩、意境)、绿地空间(山水、植物、建筑)和公园场景(文化、活动、业态)等方面,实质上只要对几个特色要素进行整体打造就能形成特色风貌,因此准确了解现状城市绿地风貌具有哪些特色要素,是提升城市绿地风貌的基础。4座城市的绿地风貌规划中,或多或少提炼了绿地特色要素,但均没有深入提炼,其中B市虽然提出“两大体系、九类要素”,但是仅泛泛而谈,如根据《标准》,植物景观风貌要素是绿地风貌要素的重点,但B市的绿地风貌规划并未从乡土植物和地带性植物群落中提炼要素。
2.1.2 要素展现措施缺乏
在深入提炼绿地特色要素后,首先要研究采取哪些措施来展现要素,才能使“主题令人心动、结构令人震撼、空间令人赞叹、场景令人神往”;其次,需根据展现措施进行特色定位、景观结构构建、要素分类规划和场景规划及特色分区,以保证从宏观层面整体控制绿地特色风貌的形成且片区各具特色。4座城市的绿地风貌规划对特色要素展现基本没有研究,B市、D市虽有所涉及但考虑不全。
2.1.3 特色定位主题平淡
不同城市之间的自然山形、水系、植被和历史文化等既有很多共性的风貌特征,又有其独特之处,寻找城市差异化的特有禀赋是城市特色定位的核心。由于差异化的特色呈现能让人易于感知某个城市,按照此特色定位塑造的城市绿地风貌才能让人印象深刻。4座城市的绿地风貌规划基本上是从山形、水系、植被、历史文化等要素及其组合衍生的产品中提炼特色,但均停留在表面,定位的主题对于很多城市都适合,如“山水城林、人文绿都”,缺乏城市的特色定位。
2.1.4 景观结构提炼机械
景观结构是由绿地斑块和绿地廊道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是城市绿地系统的支撑骨架。良好的网络肌理应该是完整连通的,这样才能展现城市的景观结构美,而覆盖在肌理表面的植被四季变化和蕴含的山水意境能进一步烘托景观的结构美。4座城市的绿地风貌规划基本以点、线描述景观结构,并用数字表示,如“一轴、一廊、六带、十道、多点”,拘泥于形式上的机械提炼,没有深入研究如何激发景观结构的美感,没有呈现出宜人、迷人、美好的景观意象。
2.1.5 片区划分中对景观结构的传承不够
在片区划分方面,应根据景观结构进行分区,并根据“整体+分区”的空间要素和公园场景规划塑造片区绿地风貌,在传承整体风貌的同时,又能使片区各具特色。4座城市的绿地风貌规划中,有2座城市根据行政区域进行分区,另外2座城市根据风貌特征进行分区,对景观结构的传承均不够,看不出特色片区与景观结构的关系,也很少涉及特色片区的塑造。
2.2 可借鉴的两方面编制经验
2.2.1 要素整合
要素整合是城市设计的基本方法,相较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中的要素整合更重视三维形态的整合,整合过程强调要素的开放、渗透与结合方式。B市的绿地风貌规划采用要素整合的城市设计方法,提出“两大体系、九类要素”,同时采用“整体+分类”的方式对树种和绿地景观设施进行规划指引,既保证了整体特色风貌,又彰显了鲜明个性,其做法值得借鉴。
2.2.2 分类规划
对于特色要素分类规划,主要是研究如何充分展现提炼的特色要素,以及如何把控各特色要素,从宏观层面形成“整体+分区”的绿地特色风貌。4座城市编制了形式不一的绿地风貌规划,但A市、B市、C市3座城市的绿地风貌规划中并没有提出实质性的技术措施,对绿地特色风貌形成的意义不大,而D市提出的“生态翠环+花景空间+水绿整合”三层叠加的景观结构和特色专项规划值得借鉴。
3 城市设计方法在绿地风貌规划中的运用策略
运用城市设计方法塑造绿地特色风貌,成为解决绿地风貌“千城一面”问题的关键。借鉴国内已有的实践经验,本文提出运用要素整合的城市设计方法编制绿地风貌规划,并提出4个方面的运用策略,以及“凸显—架构—盖面—赋态—传承”的编制技术路径(图1),以期编制“能用、好用”的高质量的绿地风貌规划。
图1 绿地风貌规划中城市设计方法运用策略示意图
3.1 通过构建特色要素体系精准提炼地域特色要素
景观结构、绿地空间和公园场景等城市绿地风貌要素来源于自然山水构成、历史文化底蕴、性质和职能定位、绿地系统现状,其所呈现出来的特色美能激发人们对城市的好感和认同感。因此,本文提出构建景观结构、绿地空间、公园场景一体化融合的特色要素体系,以此为基础精准提炼地域特色要素并提出展现措施,作为绿地风貌规划的基础。
3.1.1 “构架”:通过网络肌理、植被季相和山水意境“三美协同”呈现景观结构
景观结构作为绿地风貌的骨架,应秉承山、水、城、林组合肌理进行网络状“构架”。景观结构之美,既在于“蓝绿交融”的城市山水结构天生丽质,也在于“层林尽染”绿化植被覆盖的后天雕琢,同时还在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优美描述流传千古,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网络肌理、植被季相和山水意境“三美协同”呈现出多姿多彩、广阔壮丽的景观结构美。基于此,景观结构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网络肌理、植被季相和山水意境,可通过网络完整连通、基调树种选择和文化传承策划等规划措施加以展现。
3.1.2 “盖面”:通过山水地形、植物群落和建筑风貌“精美融合”打造绿地空间
绿地空间作为绿地风貌的皮肤,应在保护利用山水地形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做好“盖面”。绿地空间之美,在于山水地形、植物群落和建筑风貌的完美组合,从而形成开合有度、收放自如、舒适宜人而又赏心悦目的空间,“满目皆风景”。山水地形的形成在于对地域地形的保护与利用;植物群落的形成在于树种使用和植被类型组合,同时也在于对植物“三线”(天际线、林缘线和草坪线)的统筹规划;建筑风貌的形成在于对地域建筑特色传承到位。基于此,绿地空间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山水地形、植物群落和建筑风貌,可通过地形保护利用、骨干树种选择、植物“三线”统筹和地域特色提炼等规划措施加以展现。
3.1.3 “赋态”:通过业态、文化和活动“完美结合”营造公园场景
公园场景作为绿地风貌的灵魂,应在各类绿地中营造体验式公园场景以精准“赋态”。场景由不同的舒适物设施、活动、服务、人群等,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等共同构成。通过赋予城市绿地新业态,打造各类生活性沉浸式场景,使其使用和展示功能由静态转向动态,能使城市绿地保持长久的活力和魅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公园场景之美,在于业态、文化和活动的“完美结合”,更在于人们参与其中极佳的体验,从而激发人们对公园广场甚至对城市产生好感。基于此,公园场景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业态精彩、文化深厚、活动亲民,可通过业态创新打造、地域文化植入和活动人本策划等规划措施加以展现。
3.2 以特色要素展现措施触媒激发活力
“城市触媒”作为一种渐进式、有策略、由点及面的城市规划手法,合理运用能使特色要素展现措施引发触媒连锁反应,不断释放特色要素的活力,使其进入自发式、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最终形成区域层面的绿地特色风貌,并通过景观结构美和绿地空间美最大限度地“引人”,通过沉浸式场景美最大限度地“留人”,将城市绿地系统打造为网红名片,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环境和诗意生活的新期待。本文提出4种特色要素展现措施的触媒激发手段,以期通过绿地系统展现地域特色,提升城市景观风貌。
3.2.1 突出主题:特色定位,寄情山水“寻特色”
“国必依山川”,我国城市大多依山傍水而建,山、水、城相依;“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人们历来喜欢寄情山水、抒发情感。饱含历史文化底蕴的山水结构使每座城市各具特色,“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李白眼中的金陵山水肌理跃然纸上;“云间东岭千重出,树里南湖一片明”,张说笔下的巴陵湖山结构油然而生,精美诗意描述下的地域差异化山水结构让人印象深刻。因此,从山水结构及其承载的人文底蕴中提炼规划主题作为特色定位,能凸显特色,让人轻松感知是哪座城市,在这过程中重点在于要素组合,包括城市别称、名山名水、经典建筑和精彩诗文等。
3.2.2 织补网络:景观结构注重网络连通“求保障”
网络连通是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山水结构的生态、景观和服务等功能的基础。由于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无序发展,水岸被占、水体被填、植被被毁,加上修建道路等原因,多数城市的景观结构网络不连通,严重影响了绿地风貌。因此,应采取绿道、绿廊、绿环、蓝道、生态桥等各种有效措施保障景观网络结构的完整与连通。
3.2.3 强调规模:以空间要素的规模应用“产效应”
选取一种要素或要素组合在城市中大规模应用,即能产生规模效应,形成让人印象深刻的绿地整体特色风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牧笔下楼台众多遍布金陵、杜甫心中春花朵朵红遍蓉城,规模效应产生的整体特色美引人入胜。
3.2.4 注重体验:引入沉浸式公园场景“提魅力”
国内很多开放、免费的公园尝试引入沉浸式场景,通过体验化运营使得公园深受人们喜爱,这也有利于激发人们对城市绿地风貌的感知。例如,成都率先引入“场景营城”理念,在公园城市建设中依托各类公园广场,营造六大类公园场景,有机植入消费、生活、新业态和“蜀风雅韵”的城市文化等元素,营造了120多处特色场景,高水平打造了独具魅力的城市绿地特色风貌。如今,处在成都公园中,原来细细揣摩还体会不到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人们的体验感极佳,印象深刻,更高层次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
3.3 以要素分类规划实现整体控制
以特色要素展现措施和激发手段为保障,编制要素分类规划,实现区域层面的整体控制并提出分区控制导则。要素分类规划重点包括景观结构布局规划、植物景观规划、建筑景观规划和公园场景规划等方面,各城市可根据自身特色进行选择。在景观结构布局规划方面,应注重结构布局利于分区、连通网络肌理和弘扬山水意境。在植物景观规划方面,应注重在树种选择时既要有乡土植物,也要有地带性植物群落,以彰显地域特色;在规模种植基调树种时应控制全市色彩,在规模种植骨干树种时应营造片区季相景观;对于植物“三线”(天际线、林缘线和草坪线)的统筹,应注重植物景观类型布局以营造多变空间。在公园场景规划方面,应依托各类绿地和公共开敞空间,促进生态与消费、人文、生活的融合,引导生态体验、文化创意、生活美学等新兴业态和生活方式。在整体层面打造生态、人文和生活三类公园特色场景,在分区层面细分三类特色公园场景,力求以人为本营造的公园场景,活动接地气能深受人民群众喜欢、文化深厚能够寓教于乐、业态丰富能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求,从而引领新时代生态、生产、生活空间高质量发展。
3.4 以片区划分塑造个性特质
根据景观结构,结合城市功能分区,合理划分片区,根据“整体+分区”的方式,在保证绿地特色风貌整体可控的基础上注重塑造片区个性特质,并据之塑造与众不同的片区特色景观结构、绿地空间和公园场景,力求功能互补、避免同质化。
4 岳阳运用实践
岳阳是国家园林城市和旅游城市,历来重视绿地风貌规划编制,在历次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中都有绿地风貌规划篇章。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背景下,岳阳正在按新的政策标准编制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其中绿地风貌专业规划按照本文提出的城市设计方法运用策略和规划编制技术路径进行编制,以期将岳阳的自然形胜、人文胜概和现状绿地特色要素触媒激发展现在世人面前,提升绿地景观风貌。
4.1 “凸形胜、显文脉、重游赏”,精准定位“行走巴陵、览胜江湖”的绿地特色风貌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中寥寥几笔提点出岳阳中心城区内自然地形的灵魂所在。中心城区以“城、楼、岛、湖”为核心,“一江四矶、八湖十二山”围绕,山环水抱、结构天成,其上承载着岳阳悠久的忧乐文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江湖名城因文而名,忧乐文化赖文以传。岳阳古称“巴陵”“巴丘”,“巴”有“紧贴、粘连”的意思,根据相关学者研究,古时岳阳城池建在洞庭湖、长江东岸众多紧贴粘连在一起的小山丘上,故得名。据此,本文从游赏的角度对承载巴陵文脉的自然形胜和人文胜概进行高度概括,突出“江湖名城、巴陵文化和览胜游赏”,提出“行走巴陵、览胜江湖”的规划主题。“一分山色九分湖”,徜徉在一分巴陵山色中观九分江湖美景,“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千年文化的浓厚气息、八百里洞庭的阔大境象,引人无限遐想,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
4.2 “连绿道、塑蓝道、盖彩林”,精美构建“绿道连江湖、山水绕巴陵、蓝道织碧网、七星伴洞庭”的景观格局
岳阳现状山形呈现“崇山踞东西,丘岭逶迤入江湖”的态势(图2),水系呈现“碧水绕南北,溪港蜿蜒隐山林”的格局(图3),据此本文提出“一核七心映崇山,三带七楔织江湖”的景观结构(图4)。历史变迁中长江和洞庭湖部分港湾被长堤分割,形成了如今岳阳中心城区的七大城市内湖,城市临水而建。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伴随着无序发展,洞庭湖、长江和内湖岸线不通畅,内湖与长江、洞庭湖之间被隔断,内湖之间也缺乏联系,农业灌溉系统和溪港系统遭到破坏,山不能入湖、水不能绕山,景观结构网络极不完整,湖区特有的成片枫香和水杉林被破坏,严重影响了城市绿地系统生态、景观和绿色出行等功能的发挥。针对此现状,本文提出在现状景观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连绿道、塑蓝道、盖彩林”的展现措施,构建“绿道连江湖、山水绕巴陵、蓝道织碧网、七星伴洞庭”的景观格局,显现“蓝绿交融、层林尽染”的美好景观意象。
图2 岳阳现状山体示意图
资料来源:《岳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图3 岳阳现状水系示意图
图4 岳阳绿地风貌规划结构示意图
首先,针对岸线不通、内湖不连、江湖相隔等引起的结构网络不完整的现状,通过“连绿道”进行景观织补,规划“七横三纵七圈”的绿道—绿廊—绿楔—绿环网,纵向沿江沿湖生态廊道打通沿长江、洞庭湖的9处断点,通过“六湖串珠绿道”,将城内南北向的湖泊连通,通过“五山相连绿廊”,将东面山脉连通,通过打造横向7条山水绿楔,将长江、洞庭湖和城内湖山、东部山体连通,同时将七大城市内湖环湖绿道连通成环,形成完整的“山水绕巴陵”的绿网系统。
其次,由“连绿道”所形成的绿道、绿廊系统基本是依水构建的,本身就组成了完整的蓝道系统。在此基础上,通过“塑蓝道”,疏浚连通破碎的农业灌溉系统及小型港汊系统,构建蓝道微系统,使散布在东部山林中的12个水库与城区水系联系,最终编织成“七星伴洞庭”的碧网系统(图5)。
图5 岳阳绿地风貌规划中的水系布局示意图
最后,岳阳中心城区现存708株古树名木,其中居首位的常绿乔木是樟树(176株)、落叶乔木是枫香(67株),占绝对优势;岳阳市树为杜英。描述洞庭湖巴陵城的古诗词中提得最多的植物是“枫”,如唐贾至《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中“江畔枫叶初带霜”“枫岸纷纷落叶多”。本文统筹植物地域文化特征和城市环境适应性、已建绿地植物现状,选择樟树、杜英、枫香作为岳阳的基调树种;在保护蓝绿交融空间的基础上,通过“盖彩林”,在中心城区规模种植枫香,以丰富城市色彩。
4.3 “塑巴丘、统风格、成规模”,精致开展“湘北民居丘上建、骨干树种规模植”的空间要素分类规划
岳阳为典型的丘陵地区,园林设计中微地形处理手法的灵感就来源于丘陵地形。岳阳地域传统建筑为湘北民居,其建筑具有如下特色:墙身以白墙和青砖墙为主,屋顶两坡以悬山为主、以硬山为辅,重要建筑为歇山。岳阳的乡土植物种类繁多,可从优势种中选择桂花、杨梅、石楠等5种常绿乔木,以及三角枫、朴树、无患子、水杉、重阳木等10种落叶乔木作为骨干树种。为突出岳阳的地域地形特质、建筑特点和乡土植物,本文提出“塑巴丘、统风格、成规模”的展现措施和激发手段,充分发挥丘陵地形、湖北民居和骨干树种的规模效应,打造“湘北民居丘上建、骨干树种规模植”的绿地空间,显现“引人入胜、意象强烈”的宜人景观意象。首先是编制建筑景观规划。一是“塑巴丘”,从总体层面规定城市绿地风貌规划设计应保护原有连绵丘陵地形骨架,并对被破坏的地形进行修补,再适度塑造巴丘微地形;二是“统风格”,园林建筑以湘北民居建筑风格为主,并结合“巴丘”地形因地制宜地布局。其次是编制植物景观规划。在基调树种规模化种植的基础上选择彰显片区特色的骨干树种进行规模化种植,同时选择优秀的地带性植物群落类型并根据立地条件进行全市规模化应用,实现植物种植“成规模”。
4.4 “赋业态、植文化、筹活动”,精彩策划“文化沉浸新业态、活动体验彰活力”的公园场景
据《湖广通志》记载,岳州“八景”为“洞庭晴涛”“章华夜月”“飞吟晚眺”“君山晓翠”“老树西风”“巴山夕照”“南纪春霁”“东陵秋雨”;岳阳“十景”于1997年评出,包括“名楼仰哲”“金鹗叠翠”等。本文在“行走巴陵、览胜江湖”的基础上,借鉴岳州“八景”、岳阳“十景”,提出打造“生态江湖、人文岳州、烟火巴陵”三类主题场景,同时通过融入片区文化要素,打造各类参与体验式的生态、人文和生活新业态公园场景。例如,岳阳楼片区以“名楼仰哲”为特色景观风貌主题,围绕千年文脉、百年街巷和码头,在清末民初风情上赋予现代生活气息,在充满烟火味的市井生活上创新文创、美食和演艺等参与体验式业态,重现“北城南市”的清末人文场景;南湖片区以“南湖秋月”为特色景观风貌主题,其中洞庭湖小镇围绕“月文化”,重构“溪港、村落、田野”等水乡元素,创新植入民宿、音乐节和亲子活动等业态,形成“惬意游憩”的度假人文场景。
4.5 “依结构、承基调、融特质”,精细划分“依山划区层林染、绕湖成区蓝绿融”的特色分区
根据“一核七心映崇山,三带七楔织江湖”的景观结构,围绕中心城区的主要水体和山体,划分“依山划区层林染、绕湖成区蓝绿融”的12个特色分区,显现“主调明显、魅力纷呈”的迷人景观意象。
4.5.1 依结构划片区
根据“三带七楔”的景观结构,将中心城区划分为12个片区(图6),大体由带和楔围合而成。一是“绕湖成区”,围绕城中主要的水体洞庭湖、南湖、东风湖、芭蕉湖、松阳湖、白泥湖、君山“十”字渠系统、王家河、木里港和梅溪,划分岳阳楼、南湖、东风湖、临港、陆城、君山、王家河、木里港和金凤桥9个水景片区;二是“依山划区”,围绕中部金鹗山、南部赶山和东北部群山,划分成金鹗山、赶山和云溪3个山景片区。
图6 岳阳绿地风貌规划中的特色分区(场景)示意图
4.5.2 承基调融特质
植物景观风貌规划是绿地风貌规划的重点,因此12个片区在规模种植城市基调树种的基础上,各个片区根据不同的特质和公园场景需要选择骨干树种进行规模种植,以彰显片区特质,打造植物景观特色片区(图7)。例如,岳阳楼片区以潇湘“八景”之一“洞庭秋月”为代表,植物景观以“春、秋”为主季相,以黄色和粉色为主色调,以体现古典文韵。又如君山片区,洞庭湖湿地芦苇春日绿浪翻滚,秋日苇花连天,枯黄的芦苇飘着白絮与湖滩上成片分布的浓绿苔草、粉红蓼子草相映成趣,故君山片区的植物景观以“春、秋”为主季相,以黄色和粉色为主色调,与岳阳楼片区遥相呼应,最能体现“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的意境。
图7 岳阳绿地风貌规划中的植物景观分区示意图
5 结语
研究绿地风貌规划中城市设计方法的运用策略,对于解决按政策标准编制的绿地风貌规划很难引导形成绿地特色风貌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结合项目实践探讨如何采用要素整合的城市设计方法编制绿地风貌规划,提出具体的运用策略和规划编制技术路径,以期有益于绿地风貌规划编制工作。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提出的绿地特色风貌要素提炼角度是否完整、展现措施是否合理和分类规划是否完善等,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关知识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设计
运用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斑块和廊道
浅谈景观生态学及其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应用
【新刊推荐】2023 年第 6 期 气候适应设计与绿地系统规划设计
景观园林在城市微气候调节中的作用与设计策略
兰考县绿地系统规划
基于健康城市理念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以南京市青龙片区绿地系统规划为例
绿地规划设计论文汇总十篇
新疆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决策方法研究
网址: 【规划设计】城市绿地系统景观风貌规划中的城市设计方法运用策略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85817.html
上一篇: 可持续城市的森林绿化策略:实现生 |
下一篇: 城市道路绿化树种选择策略与发展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