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园园
东营市黄河三角洲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项目又有新进展!5月30日,记者从东营市湿地保护中心了解到,目前这一项目已进入初设阶段,相关工作全面推进中。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世界暖温带最年轻、最广阔、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河口新生湿地,是鸟类迁徙的重要驿站,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目前,区域内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外来物种侵害严重等问题较为突出。”东营市湿地保护中心湿地保护修复科科长、高级工程师陈树亮介绍说,在这种背景下,为有效改善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遏制外来物种对区域生境的破坏,维持生物多样性,推进黄河下游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山东省东营市黄河三角洲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项目非常必要和及时。
为确保项目推进,东营市湿地保护中心成立专门的项目组。自去年开始,项目组认真学习研究相关政策、规划、标准等,弄懂弄通东营市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在全国所处的地位,为争取项目和编制可研报告奠定基础;工作组还深入基层扎实走访,开展实地调研,了解东营市生态保护和修复现状、问题,编制项目可研报告;在可研报告编制完成后,工作组积极向上争取,多方协调,克服阶段性重重困难,通过评审会议、线上沟通等多种方式,完成省自然资源厅组织的专家评审、省工程咨询院组织的专家评估和现场考察,今年4月份项目顺利通过省发改委审批立项。
根据可研报告,东营市黄河三角洲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项目总投资59198万元,其中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30391万元。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为森林生态系统综合治理、湿地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建设地点分布在东营市东营区、河口区、垦利区(含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津县,总工期为4年,其中,2022年2月-6月为项目筹建期,进行立项、环评、勘察测绘、设计报批等前期手续。
目前,这一项目的初步设计正在进行公开招标。下一步,将对施工工地、机械停放场地等进行“三通一平”,为主体工程施工创造条件,确保2022年8月至2025年12月主体工程施工。
“项目立足于黄河重点生态区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建设,在黄河三角洲区域内,以自然恢复和人工辅助修复为主,建设生态过渡带,提升黄河三角洲生态质量和湿地生态功能;通过建设沿黄生态廊道,修复黄河故道刺槐林,实施互花米草等外来入侵物种治理,改善物种栖息地,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陈树亮说,通过实施东营市黄河三角洲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项目,在黄河最下游及沿海滩涂逐步构建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强大的海洋生态系统,全面提升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质量,构建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为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