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三峡大坝与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梁福庆)

三峡大坝与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梁福庆)

梁福庆
(国务院三峡办移民管理咨询中心  湖北宜昌 443003 )

    1 三峡大坝与库区生态环境概况

    长江三峡工程大坝坝址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三斗坪,由拦江大坝、水电站厂房、双线五级船闸和单线垂直升船机等水工建筑物组成。大坝全长2335m,高程185m,正常蓄水位175m,总库容393亿m3,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m3。大坝水电站装机26台70万kw发电机组,总容量1820万kw,年发电量847亿kw.h。工程总投资为900.9亿元人民币(1993年5月末价格),其中枢纽工程投资500.9亿元,水库移民投资400亿元。工程总工期为17年(1993年--2009年,现提前至2008年全部完建)。

    三峡大坝的兴建加快了三峡工程库区移民、经济及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对库区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跨越大巴山及鄂西山地,位于北纬28°31ˊ-31°44ˊ,东经105°44ˊ-111°39ˊ之间,涉及湖北省、重庆市20个县区,总面积约7.9万km2,总人口3000万人,其中三峡工程城乡移民120万人。库区土地面积约13万km2,其中耕地面积214.447万hm2,山地约占土地面积的64.1%,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山区。

    目前,三峡库区山高坡陡,人多地少,人地关系紧张,水土流失严重,森林覆盖率低,地质灾害频发,污染严重,百万移民的搬迁安置更是增加了库区生态环境的压力,是我国生态环境的敏感区、脆弱区和易污染易破坏区。[1]

    党和国家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坚持以人为本精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思想,高度重视和综合保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利用三峡大坝发电效益投巨资加强环保工作,确保库区生态环境向良性转化及可持续发展。其采取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2.2  措施得力,确保实效。一是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国家环保总局于1995年组建了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对三峡工程涉及的生态和环境问题进行全过程跟踪监测,已连续13年向国内外发布了年度监测公报。二是在各县的移民安置规划中编制了移民环境保护行动计划。三是近8年来,三峡库区已完成近20万人农村移民外迁,为减轻库区人地紧张矛盾、保护生态环境起到了显著作用。四是库区现已破产关闭污染严重、技术落后的搬迁企业上千家,可削减COD排放量1.5万t/年。五是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投资40亿元,规划库区20个区县建成城镇污水处理厂21座,总处理规模159.5万t/日;建成城镇垃圾处理场41个,总处理规模7380 t/日,确保到2010年库区及其上游主要控制断面水质基本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到2007年底,库区规划兴建的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己基本完建并投入使用。六是加快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投资120亿元(一期治理40亿元,二期治理80亿元),库区治理崩滑体617处(近期治理197处),实施监测预警742处。现库区一、二期规划治理项目大多数己顺利完工。七是国家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给库区综合治理水土倾斜,库区长江防护林、天然林资源保护、小流域水土治理、退耕还林还草、农业生态工程、生态建设综合治理等“青山绿水工程”积极推进。到2007年底止,三峡库区水土流失重点防治累计治理水土流失2万km2,其中安排造林计划90万hm2,退耕还林、还草数万hm2,兴建基本农田18万多hm2,营造经济林果20多万hm2,使库区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24%,进入库区泥沙减少了60%。八是建立了12个陆生生物、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实施了荷叶铁线蕨、疏花水柏枝、中华鲟、胭脂鱼、长江珍稀特有鱼类等保护工作,使库区一大批珍稀植物、珍稀动物得以保存。九是有关部门的三峡水土流失动态监测项目采用“3S”(遥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高新技术,监测精度达到1:50000,信息提取准确率达85%以上,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

    2.3  保护成效明显。根据国家环保总局每年定期发布的《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三峡库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移民安置、搬迁企业结构调整和环境保护工作进展顺利,库区水质、水土保持等生态环境基本良好。[3]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地矛盾突出,加之百万移民大规模搬迁安置给库区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可变因素,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然任重道远。目前,库区生态环境存在着如下主要问题:

    3.2 水库蓄水增加了防治水污染难度。三峡水库蓄水后,水深增加,流速减缓,江水自净能力减弱,部分支流口形成的库湾受回水顶托影响,易出现水域富营养化现象。

    3.4 水库消落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三峡水库将在库岸带145m 到175m 水位之间形成一个落差达30m的季节消落区, 面积达348.93km2。在水位周期性涨落影响下,消落区易成为腐败型沼泽地带,发生危害人群健康、崩塌型地质灾害、库岸带裸秃似荒漠化等问题,危及部分城集镇和农村安全,并对库区水岸生态系统稳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为进一步加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确保发挥三峡大坝综合效益,确保三峡库区成为一个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移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新兴生态库区,特提出有关建议:

    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必须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让人们了解库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增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共识和支持,促使广大群众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自觉地减少和防治污染,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库区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库区应研究制定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总体战略,组织编制《三峡水库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及配套规划,并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工作机制,坚持政府领导,各方参与,综合治理,稳步推进,讲求实效等原则,运用生态环境学、生态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理论和思想,遵循自然和社会的客观规律,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依靠科技支撑,有效地协调好经济发展、移民安置、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移民脱贫致富、生态环境良好保护、和谐社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4]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是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政府应该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承担者。政府应通过必要的立法和行政手段贯彻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系列策略。国家及重庆市、湖北省人民政府应组织力量,尽快研究、制定和出台三峡水库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关系、利益及职责,依法开展其工作,用法律支撑及保护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使其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有序开展,规范进行。

    一是建立健全水库管理机构,制定系统配套方法和措施,采取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等综合手段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保证库区用水、地质和生态环境安全。二是要在库区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对工矿企业要加强“三废”治理,强化对库区水、气、噪音的防治工作,确保城乡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废气、噪音及船舶废水排放达标。三是采取 “一池三改”、 控制人畜禽粪便随意排放流失,推广低毒低残留新型农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防止乱施滥施农药、化肥等综合措施,努力控制和防治农村面源污染。四是综合治理库区水土流失。把工程治理、生物治理、高新技术防治结合起来,进行山、水、林、田、路配套整治,统筹实施长江防护林、水库屏障带建设、天然林资源保护、小流域水土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工程、农业生态工程、生态建设综合治理等“青山绿水蓝天工程”。五是有序实施生态移民。生态移民是解决库区人口超载和自然环境条件恶劣、敏感,确保生态环境安全的战略性措施。据测算,三峡库区生态移民搬迁安置人口为20万人。国家,重庆市、湖北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强研究制定生态移民政策法规和管理办法,适时编制生态移民规划,采取农业安置、二三产业安置、自谋职业安置、劳务输出安置、教育培训安置、城乡统筹转移农村移民等多种安置模式进行安置,并采取多种方式筹措资金,加大政策信息宣传及科技培训力度,强化管理,促进生态移民有序进行。六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三峡水库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为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奠定基础性工作。七是科学实施水库生态调度。水库调度要把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及生态等统筹兼顾,合理制定水库生态调度方案,科学实施生态调度,确保库区水环境和河流生态健康。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技支撑在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可显著提升保护工作的水平和效益。一是库区政府要制定并实施有利于科研工作、科技创新的倾斜政策,提供良好的研究试验、生产经营的“软硬件”环境,引导和发展库区的科研工作与科技创新,同时加强国内和国际间的科技合作和科技交流,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保护与治理模式。二是加强库区防灾减灾工作,建立灾害综合防御体系,包括防灾减灾技术体系、灾害监测预警体系等,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三是推广运用循环经济,加强库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在推广运用农村循环经济中,要把大农业的山、水、林、田、路配套开发,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设计生态工程,逐步建立农村循环经济及生态农业技术体系,包括库区生态农业系统的优化组合,农副产品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立体种养技术,环保生态工程技术、高效生态农业技术,精细农业种植加工技术等,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推广运用城镇循环经济中,要加强城镇废物综合利用和废旧资源回收利用,重点推进高效低能的城镇污水处理技术与生活垃圾资源化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的节能降耗减排技术、污染防治技术、生态修复技术、环境生物技术,促进城镇治污及循环经济发展。四是开展消落区的生物治理、工程治理和高新技术治理的科验工作,研究工程治理的环保、材料、设计、施工等技术和措施,研究生物治理的耐淹水陆两栖植物栽培和植被恢复及生态保护模式等科学技术和措施,充分提高其治理的综合效益。五是开展水环境治理与恢复关键技术研究,尽快开展污水再生全流程技术、经济高效污水回用技术、雨水水文循环修复技术等研究工作。六是要引进、采用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先进科学技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管理工作,加强库区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及管理工作。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中出现了诸如水库生态调度、水环境保护与恢复、地质灾害防治、消落区治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大问题及新问题,需要及时研究,并进行理论创新、科技创新、政策创新和管理创新。一是要在综合分析三峡水库现状调度方式对水生态影响及存在问题基础上,积极探索模拟自然水文情势的水库泄流方式、降低水库温度分层影响 、库区泥沙调控及水库富营养化、防污调控、维持库区水生态健康及下游河道基本功能需水量等理论及方法,研究和创新“蓄清排浑”、“人造洪峰”、“干支流错峰调度”等水库生态调度方式及技术。[5]二是水环境保护与恢复应研究、引进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综合进行水资源和水污染管理的理论,如水资源综合管理、面向可持续的水管理、需水管理及水区管理等管理理论、管理模式和管理技术,结合三峡水库实际进行创新发展,从以往单纯的水污染控制转变为全方位的水环境恢复,由单项技术研究转向综合治理策略研究。三是应研究建立崭新的用水模式和技术,发展健康的社会水循环工程,包括节制用水、污水深度处理和有效利用、污水厂污泥回归农田、恢复城市雨水循环途径、农业面源污染控制以及水资源统筹管理等。[6]四是有针对性地研究库区地质灾害防治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努力提高地质灾害防治的效率和效益。五是加强研究消落区治理和管理工作中涉及资金筹措、占用库容、泥沙淤积、科技治理、新开发出的土地使用权属、土地使用性质转变及审批等新问题,并在管理、政策等方面创新,确保消落区治理和管理效益。六是建立小流域的水环境恢复及水土综合治理示范工程,积累经验,为实现更大规模的水环境恢复及大范围水土综合治理提供借鉴。七是对库区生物多样性保护要创新思路、创新管理,“多条腿走路”,结合行政行为和市场行为,统筹利用国家资源、社会力量、民间力量、科技力量,国内外多方筹措资金,优化保护方案和保护技术,优化管理,努力搞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1]梁福庆,郑根保,张平.三峡库区移民开发、经济开发的资源环境可持续性发展[J].《水利经济》:2004(2):54~58
[2]刘远新.三峡工程的生态与环境保护[C]:联合国水电与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北京.2004年10月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长江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公报》(1996年—2008年).北京
[4]柳地.三峡水库管理及水库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研究[C]:水电2006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昆明.2006年10月
[5]董哲仁,孙东亚,赵进勇.水库多目标生态调度[J].水利水电技术:2007(1)28~32
[6]张杰,曹相生,孟雪征. 水环境恢复原理及我国的工程实践[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6(2)161~166

梁福庆:男(1952年-),重庆市人,国务院三峡办移民管理咨询中心处长,三峡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库移民管理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地  址:湖北省宜昌市东山大道357号
邮  编:443003
电  话:13972562193
电  邮:liang_fuqing@sina.com


相关知识

三峡库区偏岩子消落带生态修复初见成效
三峡库区兴建全球最大的柑橘育苗基地
三峡库区上游马尾松生长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三峡库区湿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花落奉节
三峡库区不同生境蝴蝶花的适应性
三峡库区城市滨江消落带生态修复与景观优化示范研究
三峡库区多项工程安全及生态修复技术获突破 石上长草 砼上生花
三峡库区珍濒特有植物保护生态学研究txt下载
长江三峡库区珍稀植物保护成效显著
再造一个“绿色三峡”

网址: 三峡大坝与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梁福庆)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49886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系统:
下一篇: 保护珍稀动物,维护我们共同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