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刘银兰, 杨桂玲, 孙月芳, 孟瑜清, 郑丽珍. 浙江省猕猴桃质量安全现状与风险隐患及对策[J]. 浙江农业科学, 2020,61(5):1000-1002
[J]. ZHEJIANG NONGYE KEXUE,2020,61(5): 1000-1002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200561
Permissions
Copyright©2020, 《浙江农业科学》编辑部
《浙江农业科学》编辑部 所有
通信作者:杨桂玲(1976—),副研究员,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工作,E-mail:guilingchina2008@163.com。
作者简介:刘银兰(1990—),研究实习员,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工作,E-mail:liuyinlan0215@163.com。
基金项目:
浙江省特色农产品安全产业链安全风险管控(“一品一策”)重大专项(ZJNY2019001)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原产于中国湖北, 因含有丰富的VC、葡萄酸、果糖、柠檬酸、苹果酸、微量元素、氨基酸及猕猴桃碱、蛋白水解酶和单宁果胶等有机物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1]。近年来, 猕猴桃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栽培面积不断扩大。2006— 2016年, 我国猕猴桃种植面积增长了3倍, 产量增长了4.5倍, 我国猕猴桃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2]。浙江省近年来猕猴桃种植发展迅速, 成为省内最具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之一。据统计, 2012— 2017年, 全省猕猴桃栽培面积从4 333增加到8 933 hm2, 增幅106%, 2017年浙江省猕猴桃产量7.3万t。种植规模最大的是江山市(1 533 hm2), 其次依次是泰顺县、上虞区、仙居县、宁海县、遂昌县、永嘉县、诸暨市、临海市、衢江区; 产量最大的是上虞区(0.9万t), 其次依次是江山市、泰顺县、诸暨市、衢江区、仙居县、宁海县、永嘉县、遂昌县、临海市。目前, 浙江省主栽猕猴桃品种以徐香、红阳为主, 其中徐香猕猴桃主要种植在江山等地, 红阳猕猴桃主要种植在桐乡、柯城和上虞等地。其他猕猴桃种植品种还有黄心猕猴桃、红心猕猴桃、翠玉猕猴桃和杨氏金红50等, 主要种植在诸暨、柯城等地。猕猴桃产业经历由起步到规模化、专业化的发展阶段, 展现了猕猴桃种植业的大好发展前景, 种植猕猴桃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重要来源之一。但是, 良好的经济效益给安全生产和监管带来更大的挑战, 如何增强猕猴桃监管、提升猕猴桃质量安全、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成为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1 猕猴桃质量安全现状
在浙江省推行“ 一品一策” 模式下, 猕猴桃作为浙江省特色农产品之一, 开展了对浙江省猕猴桃质量安全风险管控的研究。2018年在浙江省猕猴桃主产区及市场抽取样品100批次, 对常用农药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等近60个参数进行摸底检查, 参照限量及其他水果限量判定, 合格率为71%。同时, 进行急慢性膳食暴露风险评估, 发现风险可控, 说明浙江省猕猴桃质量安全总体形势较好, 但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1.1 检出登记农药少
对采集的100批次猕猴桃样品进行农药残留风险监测, 共有28种农药残留检出, 包括杀菌剂11种, 杀虫/杀螨剂15种, 植物生长调节剂2种。28种检出农药中, 仅有氯吡脲在猕猴桃中登记, 多菌灵在果树上登记, 其他26种均未登记, 未登记比率为93%。
1.2 合格率有待提高
猕猴桃(浆果)上共制定了62种农药的国家残留限量, 检出的28种农药中, 仅有6种农药制定了猕猴桃中的限量, 其他22种均未制定限量, 未制定限量的比例为79%。按照GB 2763— 2019《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判定, 100批次样品有5批次样品不合格, 整体合格率为95%。
1.3 多残留突出
100批次样品中, 无农残检出的样品有14批次, 检出1~3种的有37批次, 检出4~8种的有41批次, 检出9种以上的有8批次。检出3种及以上的占63%, 最多检出11种农药。
2 猕猴桃质量安全存在的风险隐患
尽管目前猕猴桃质量安全总体状况良好, 但随着栽培面积的扩大和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生产中存在的一些潜在风险也在日益加剧。特别是猕猴桃较高的经济价值促使生产者不惜成本, 越来越多地使用化学农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叶面肥来防治病虫害和促进生长成熟, 以达到增产高效的目的, 从而造成猕猴桃质量安全源头风险隐患突出。
2.1 农药残留隐患
浙江省猕猴桃病虫害发生复杂。南方夏季炎热多雨, 高温高湿的环境容易致使病害发生, 猕猴桃主要病害有溃疡病、花腐病、根结线虫病、根腐病、炭疽病、灰霉病、疫霉病、枝枯病、黑斑病、褐斑病等, 主要虫害有金龟甲、斑衣蜡蝉、蝽象、东方小薪甲、红蜘蛛、桃蛀螟、大青叶蝉等[3, 4, 5, 6]。冬季虫卵在主蔓裂缝翘皮缝或落叶杂草中潜伏越冬, 次年5月中旬猕猴桃花开放时, 第一代成虫孵化, 5月下旬到6月上旬, 随着气温的升高, 成虫最活跃, 到6月下旬为害减轻; 7月中旬出现第二代成虫, 此时猕猴桃受害较轻, 气温偏高造成繁殖快, 数量多, 部分果实仍然受害, 10月下旬成虫又回到猕猴桃枝蔓皮缝、落叶、杂草中越冬。调研发现, 防治猕猴桃主要病虫害的常用药剂有多菌灵、阿维菌素、毒死蜱等, 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 特别是采收前发病严重期, 不遵守间隔期, 或盲目使用禁限用农药, 极容易产生农药残留, 导致用药成为较为突出的问题[3, 4, 5, 6]。
2.2 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隐患
猕猴桃在生产中常用的植物生长调节剂主要有氯吡脲、赤霉酸、萘乙酸、芸苔素内酯、6-苄基腺嘌呤、吲哚乙酸、吲哚丁酸、吡效隆、2, 4-D、对氯苯氧乙酸钠等10种, 其中以氯吡脲、赤霉酸为主, 可达到保果、提高产量、提早成熟等效果[7, 8]。2018年, 对100批次样品检测3种常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发现, 其中1批次超标, 48批次样品检出, 但检出值均不高。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保果促产, 但过多使用会导致树体逐渐衰弱, 甚至枯死。氯吡脲作为一种能促进果实生长的膨大剂, 用量适当可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果实产量和品质, 但高浓度(100 mg· L-1)可使果实体积增大1倍以上, 使果实变短, 果蒂变宽变大或突出, 果心变粗变空, 也造成树势衰弱, 果实生理后熟变快, 货架期、贮藏期变短, 很快后熟变软腐烂。目前猕猴桃在冷库贮藏过程中, 超量使用保鲜剂1-甲基环丙烯, 阻碍了乙烯与受体的正常结合, 干扰了猕猴桃的正常生理后熟过程, 造成淀粉、纤维素等无法水解转化成糖, 果实不能正常后熟, 严重破坏了果实品质。植物生长调节剂犹如一把双刃剑, 在提高产量、质量的同时, 盲目使用也给监管带来一定的挑战。
3 猕猴桃生产中面临的问题
3.1 登记用药少, 存在滥用乱用现象
目前在猕猴桃上登记的农药较少, 仅有1-甲基环丙烯、氨基寡糖素、氯吡脲、苦皮藤素、小檗碱和香芹酚等6种。在果树上登记农药有多菌灵、氰戊菊酯、辛硫磷、杀虫双、马拉硫磷、硫黄、杀螟硫磷、乙酰甲胺磷、哒嗪硫磷和氯菊酯等10种。猕猴桃使用的农药登记少, 生产上存在滥用、乱用等现象。
3.2 残留限量标准与实际生产中使用农药不一致, 不能满足监管需要
参考GB 2763— 2016《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中的限量规定, 猕猴桃(浆果)上共制定了62种农药的国家残留限量, 其中40种是高毒禁限用农药, 在实际生产中基本未使用。
4 提升猕猴桃质量安全水平的对策
4.1 不建议使用清单
介于急性风险相对较高, 不建议使用多菌灵、腐霉利、氯氟氰菊酯农药品种; 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甲氰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和氟氯氰菊酯可能会产生累积性风险, 不建议使用多种菊酯类农药; 苯醚甲环唑、氟虫双酰胺和戊唑醇超标较多, 需要加强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的用药指导, 把握农药使用时间, 加大间隔期, 或替换残留降解快的农药品种; 因氟虫双酰胺对环境生物的毒性较高, 我国已撤销在水稻上登记使用, 且国外也停止该药的登记, 尽管不属于全面禁止的农药品种, 从环境生态考虑, 猕猴桃上不应使用该农药。
4.2 加快农药登记
对使用普遍、效果好、风险低的农药应优先登记备案, 如噻虫嗪、肟菌酯。增加猕猴桃中杀虫剂的登记。直接登记在猕猴桃上的杀虫剂仅有除虫菊素、苦皮藤素2种, 而实际检出12种, 故应增加猕猴桃中杀虫剂的登记, 满足实际需要。
4.3 加快制定农药限量
猕猴桃登记用药的限量。优先制定已经登记的农药的限量, 如除虫菊素、1-甲基环丙烯、杀虫双、马拉硫磷和哒嗪硫磷。
制定监管限量。对于在猕猴桃上使用量大、检出率高、风险高的农药, 优先制定猕猴桃上市季节, 重点监管农药的临时限量, 包括吡唑醚菌酯、甲基硫菌灵、噻虫嗪、苯醚甲环唑、戊唑醇、嘧菌酯、氟虫双酰胺、肟菌酯、嘧霉胺、联苯菊酯、啶酰菌胺、氯氰菊酯、腐霉利、吡虫啉、咪鲜胺、异菌脲、毒死蜱、哒螨灵、氟氯氰菊酯、丙溴磷、赤霉酸等。
(责任编辑:张瑞麟)
参考文献:
[1]李华丽, 魏仲珊, 邓萍, 等.相关知识
农药风险评估及其现状与对策研究
浙江省花卉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
农药风险评估及其现状与对策研究(上)
浙江省花卉进出口贸易现状分析与对策.pdf
安全生产预警指数系统(安全生产风险监测预警系统)
浙江省兰花产业发展现状与思考.pdf
乐业县猕猴桃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沭阳县花卉苗木发展现状与对策
学校安全风险防控体系
浙江省花海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网址: 浙江省猕猴桃质量安全现状与风险隐患及对策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13333.html
上一篇: 房子装修污染,5类净化空气的植物 |
下一篇: 物业小区农药存放与使用作业指导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