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元素地球化学循环驱动的近海增汇机制与潜力国际会议暨2024年NSFC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跃碳库,如何深入理解近岸海域元素地球化学循环与海洋碳汇的关系,阐明海洋元素地球化学循环驱动的近海增汇机制,更加有效地发挥近海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潜力,是海洋碳汇研究的重要方向。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发展理念。2020 年 9 月,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明确提出“力争于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随后,国务院印发《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要“加强生态系统碳汇基础支撑,依托和拓展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建立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核算体系,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碳汇成效监测评估”。近海生态系统对于国家碳中和目标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由于氮、磷、硅、铁等生源要素扰动较为频繁和剧烈,近岸海域营养元素的组成、比例和时空分布是驱动浮游植物繁殖与种群演替、藻华暴发、以及碳固定、迁移和转化的活跃区域,因此,海洋元素地球化学循环驱动的近海增汇机制与潜力逐渐成为海洋碳循环和环境生态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热点。
为满足国家实施碳中和战略对基础科学研究的需求,促进海洋科学、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等不同学科的融合创新,同时充分发挥国(境)内外科研工作者在近岸元素地球化学循环和陆海统筹减排增汇领域的协作潜力,拟于2024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在浙江宁波举办 “海洋元素地球化学循环驱动的近海增汇机制与潜力国际会议暨2024年NSFC-RGC青年学者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本研讨会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举办,欢迎国(境)内外学者与会交流。具体议程如下:
研讨会介绍
一.大会主题
海洋·元素化学循环·碳汇
二.大会主办单位
宁波大学
三.承办单位
宁波大学海洋学院
四.资助单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研讨会组织者
顾问:焦念志 院士
召集人:姜海波(宁波大学)、何丁(香港科技大学)、王云涛(海洋二所)
研讨会特邀专家和报告
姓名
职务/职称
工作单位
报告题目
David Hutchins
大卫·哈钦斯
教授
美国南加州大学
Nitrification in the changing ocean: implications for the future of the marine nitrogen cycle
Feixue Fu
傅飞雪
教授
美国南加州大学
Combined Impacts of Temperature and Nutrient Limitation on the Key Marine Nitrogen Fixing Cyanobacterium Crocosphaera watsonii Under Future Ocean Warming Scenarios
Thomas Mock
托马斯·默克
教授
英国东英吉利大学
Marine Microalgae in the Oceans: From Genes to the Environment
Hongbin Liu
刘红斌
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
暖化对海洋浮游生物及其元素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
Qinglu Zeng
曾庆璐
副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
蓝藻和噬藻体参与海洋碳循环的机制
Ding He
何丁
助理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
Underestimated input of terrestrial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to the ocean
Qiong Zhang
张琼
助理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
微生物与金属的相互作用
Xin Luo
罗新
教授
香港大学
Coastal groundwater and algal blooms
Jie Xu
徐杰
副教授
澳门大学
Thermal response of microbial metabolic activity is substrate-dependent in marine environments
Jie Han
韩洁
助理教授
香港都会大学
红树林微塑料分布与有机物相互作用的探究
Bangqin Huang
黄邦钦
教授
厦门大学
中国海浮游植物群落时空演变与固碳储碳
Kunshan Gao
高坤山
教授
厦门大学
海洋酸化对初级生产过程的影响、机制及其食物链效应
Qiang Zheng
郑强
教授
厦门大学
气候变化塑造近岸微型生物群落结构演替以及影响DOM碳库特征。
Guang Gao
高光
教授
厦门大学
Shift in algal blooms from micro- to macroalgae around China with increasing eutrophic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Yibin Huang
黄毅彬
副教授
厦门大学
基于生物地球化学浮标观测网评估区域海洋生物碳汇潜能
Guangce Wang
王广策
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marine diatom cells and their transporters in response to global warming through the ab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key biogenic elements
Naihao Ye
叶乃好
研究员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Nutrient limitation intensifies negative effects of ocean acidification on silica production of the globally important diatoms
Yongyu Zhang
张永雨
研究员
中科院青岛能源与过程研究所
菌藻互作驱动的海洋惰性有机碳形成机制
Shuh-Ji Kao
高树基
教授
海南大学
固氮泄漏氮素的生地化意义
Chuanlun Zhang
张传伦
教授
南方科技大学
无人机阵列技术驱动的海洋生态时空变化研究
Rui Zhang
张锐
教授
深圳大学
How many viruses and how much carbon are shunted by viruses in the ocean?
Jihua Liu
刘纪化
教授
山东大学
海水碱化负排放技术和环境效应探索研究
Ruifeng Zhang
张瑞峰
研究员
上海交通大学
我国近海的痕量金属海洋生物地球化学
Wei Xie
谢伟
教授
中山大学
气候变化下海洋微生物的响应与反馈——以东海不同水团古菌为例
Haibo Jiang
姜海波
教授
宁波大学
近岸蓝藻利用尿素和适应海洋酸化的协同作用
会议日程安排
研讨会时间:2024年10月31日-11月2日;
研讨会议程:
10月31日:会议报到;11月1日上午:开幕式及专题报告;
11月1日下午:专题报告;11月2日上午:专题报告;
11月2日下午:考察、自由活动及专家返程;
会议报名
研讨会报名截止日期:2024年10月10日(会议回执发送至秘书组:wanglulu@nbu.edu.cn);
会议期间专门设置墙报交流区域,论文作者可墙报交流研究成果。墙报尺寸:90cm(宽)*120cm(高)。
会议秘书组
组长:姜海波 联系电话:18892658326
电子邮箱:jianghaibo@nbu.edu.cn
组员:黄海龙、孙旭梅、王路路、王鑫威、张化俊;
联系电话15067440641(黄海龙),18258865966(孙旭梅),17853253350(王路路),18959203680(王鑫威),15957441335(张化俊)
电子邮箱:wanglulu@nbu.edu.cn
会议地点、住宿及费用
研讨会地点:宁波逸东豪生大酒店
酒店地址:宁波市鄞州区鼎泰路288号(宁波国际金融中心G座)
研讨会不需要缴纳注册费,提供会议简餐;研讨会交通、住宿费、会后考察费用自理。
![](http://img.huajiangbk.com/upload/news/2024/1112/photos/middle/20241112203628_frb5_742e3eac.jpg)
![](http://img.huajiangbk.com/upload/news/2024/1112/photos/middle/20241112203629_frb5_tkk4u2o.jpg)
相关知识
科学网—中国东部近海沉积有机碳的分布、埋藏及碳汇效应
岩石风化碳汇研究进展:基于IPCC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的分析
海洋捕捞业的碳汇功能
焦念志院士:海洋碳汇未来将纳入CCER市场,可建立海洋碳汇交易平台!
海洋负排放——基于地球系统科学思维的海洋科技变革
海洋负排放技术及“人工灰尘”耦合技术概念
近海新污染物的环境过程与效应
[中国自然资源报] 碳中和的“蓝色方案”——聚焦我国蓝色碳汇的现状与研究
海洋碳汇研究团队
海洋碳汇研究
网址: 海洋元素地球化学循环驱动的近海增汇机制与潜力国际会议暨2024年NSFC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19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