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方法包含工程化和自然生命周期两部分,提出了静态和动态全球变暖潜力(GWP)计算方法来量化生物降解过程中随时间变化的温室气体排放的气候影响。其以EoL建模为起点,实现从摇篮到坟墓的分析。其次,该方法论结合了塑料的物理特性、生态毒理结果和生物降解测试,适用于具有可用实验数据的不同塑料。
图1:可生物降解塑料生命周期评估方法示意图
自然环境中塑料终端处理的环境影响
该工作研究了市场上常见五种可生物降解塑料在自然环境中降解的温室气体排放和水生生态毒性(情景1:水为好氧环境,沉积物为厌氧环境)。在不同粒径下,聚乳酸(PLA)因具有其较低的固态降解速率(SSDR)而表现出最低的全球变暖潜力(GWP),但其水生生态毒性却最高,而将聚乳酸替换为其他可生物降解塑料(如PHB、PCL、TPS和PBS)可能会将生态毒性负荷转移到温室气体排放。然而,在1 µm和0.1 µm的粒径下,聚乳酸与其他塑料之间并未出现负荷转移。除了固态降解速率、尺寸、碳含量,塑料的密度也影响其环境性能,高密度塑料沉降速度快,减少了在水中的停留时间,因此尽管热塑性淀粉(TPS)的固态降解速率低于聚己内酯(PCL),其高密度使得它在1,000 µm时的水生生态毒性更低。通过静态和动态GWP分析,PHB、PCL和TPS在各粒径下静态和动态值差异不大,而PBS在1,000 µm下的差异为20%,PLA在1 µm时则为80%。不同GWP特征因子导致甲烷排放的时间差异明显,PLA和PBS的甲烷排放持续79和100年,这表明传统静态生命周期评估可能低估了慢生物可降解塑料的气候影响。在情景2中(水体和沉积物均为好氧环境),负荷转移较情景1减弱。
图2:可生物降解塑料自然环境降解的影响。(a–f)三类尺寸可生物降解微塑料的水生生态毒性(a–c)和温室气体排放量(d–f)(每千克)。结果显示了不同尺寸微塑料(1,000 µm(a,d)、10 µm(b,e)和0.1 µm(c,f)),在场景1(水中好氧条件和沉积物中厌氧条件)下淡水生态毒性的不确定性。温室气体排放基于静态(实线)和动态(虚线)方法以100年全球变暖潜力(GWP)表示,仅展示了某些尺寸的PBS和PLA动态GWP结果,其他塑料的静态和动态GWP结果相似。
塑料终端处理对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研究者比较了工程化终端处理和自然环境终端处理对可生物降解塑料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对于情景1,其相对大小取决于塑料种类和粒径。其中,PCL的差异最大,自然环境中的生物降解排放约为厌氧消化排放的16倍,因为自然环境中厌氧生物降解是主要的温室气体来源。而工程化终端处理可通过工业堆肥维持好氧条件或通过捕获厌氧消化产生的甲烷来回收能源,这强调了妥善管理工程化终端处理的重要性。以往研究表明生物基塑料的工程化终端处理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可以通过生物碳吸收抵消,但图3显示,自然环境中的终端处理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因甲烷排放无法完全抵消。情景2下自然环境和工程化终端的全球变暖潜力值相似。
--检测服务--
来源:高分子科学前沿相关知识
塑料地膜环保型替代品的研究进展
微塑料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修复技术
昆明植物所在农林土壤中微塑料的碳激发效应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Nature子刊
科学网—《自然—地球科学》:耶鲁大学梁国鹏等揭示土壤湿度调控长期增温对森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生物降解穴盘及喷硒对黄瓜幼苗质量的影响
城市环境研究所在土壤病毒调控微塑料碳循环方面取得进展
《Nature》子刊:华人研究团队合作揭示植物开花的奥秘!
中国土壤学会举办“环境微塑料与健康风险”专家线上科普讲座
可生物降解土工布——现有和潜在材料概述,Geotextiles and Geomembranes
网址: 耶鲁大学姚媛Nature大子刊:可生物降解微塑料的环境影响!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33812.html
上一篇: 苗圃育苗方案 |
下一篇: 抗污染的花卉:丝兰 – 根盆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