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艺术创作题材与心理情结分析.docx

艺术创作题材与心理情结分析.docx

艺术创作题材与心理情结分析   艺术创作的主体是艺术家,而艺术家本身的个性、情绪、情感以及内心深处的情结都会影响到创作的题材与内容的选择。   文章从艺术创作题材的社会性、形象性、生活性、塑造艺术典型的情感表现以及创作者的情结对创作风格的影响等方面加以分析,认为艺术创作者敏感的心灵与后天的影响对艺术创作有很深的影响。   形象性;生活性;情感;情结;风格艺术创作是所有艺术工作者的目标,因为创作不是临摹,融入了创作者的自身情感与经验。   无论是再现艺术还是表现艺术,都受到自己艺术的技能技巧与思维的限制,艺术工作者在漫长的技巧学习、技能训练、写生采风、收集资料等各种积累中都在为创作做准备,从眼中之竹到心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经过思考、草图、反复揣摩与勾画,也许才能定稿。   真正身心合一地创作艺术作品,在创作中得心应手达到庖丁解牛境界的人,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师。   当然,很多优秀的作品,也可能是艺术家灵光闪现的结晶。   比如齐白石曾在聚会席间,看到蝌蚪与池塘里的荷花影子嬉戏,就随手画了《蝌蚪戏荷影》,送给了宴席上的人,回家后又做了很多《蝌蚪戏荷影》却始终不及席间之作,怅然若失。   艺术创作题材是艺术创作很重要的一环,决定了拟表达什么,题材与内容也影响了画面的形式构图、使用的工具材料等。   比如古典主义善于使用古代希腊、罗马的题材,浪漫主义喜欢从中世纪、文艺复兴和现实中提取素材;枫丹白露派喜欢对着法国大地表现真实的田园生活、印象派擅长记录瞬间与片刻光影表现。   回望优秀的中外艺术作品,发现很多艺术家会在同一个题材与内容上反复表现,比如法国印象派的埃德加?德加总是反复用彩色粉笔表现芭蕾舞者、我国元四家的吴镇常常以渔夫为题材作画,表达自己只钓鲈鱼不钓名的高雅情怀。   笔者认为艺术作品题材与内容的选择与自己的喜好、情绪、情感以及内心深处的某种心理情结有关。   一、艺术创作的社会性、形象性、生活性艺术作品就是社会生活在人们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如电视剧《蜗居》《欢乐颂》等,又如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都和创作者所处的时代有密切的关系,把自身——生活中的人与事提炼、概括、升华为艺术作品,创造了时代性很强的、让观者感同身受的艺术场景、艺术事件、艺术人物,历历如在眼前。   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米开朗基罗在1501至1504年之间为故乡佛罗伦萨创作的雕像《大卫》,表现的是建功立业之前的大卫,由于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解剖透视的完美无缺,使得这个充满愤怒与力量的年轻人形象深入人心,这种迸发的生命力量是人文主义向往的人的生命的能力与力量,也使得这件作品成为文艺复兴时代英雄的象征。   艺术形象都是从个别的、具体的生活感受开始进入创作的,并不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的。   艺术形象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所看所感的真实生活是艺术作品的源泉。   艺术学习的临摹写生创作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如鲁迅笔下的闰土形象、郑板桥笔下的竹子形象等。   19世纪法国画家米勒同样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创作,如《晚钟》《拾穗者》等,就是这些身边朴实无华的真实人物形象,才使得平凡的农村生活场面升华为令人震撼的艺术作品。   二、艺术作品中的情绪与情感表现创作者的情绪变化以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可能出现在艺术作品中。   唐代诗人孟郊在46岁考中进士时,豪情万丈地写下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艺术作品是创作者的情感流露与传达,借助于某种艺术形式来明白或隐晦地传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因为艺术创作本身就是眼、脑、心、手的结合。   《毛诗序》认为,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都来自情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如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可见手舞足蹈是情感表现的一种方式。   文学家鲁迅曾说艺术家的创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塑,其实是他的思想和人格的表现。   俄国哲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等也曾提出艺术主要是情感的传达和心理功能的表现。   我国宋代文学家苏轼以其在黄州沙湖道风雨中的经历写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因此情此景顿悟,一念起,人生境界咫尺千里,从此词之后,苏轼蜕变为苏东坡。   八大山人也是个典型案例,本是明代宗室,国破家亡之痛更甚于常人,他的花鸟画采用拟人化的表现,画中的眼睛全部是白眼看天的,山水画的表现也是零碎山川颠倒树,不成图画反伤心,以山水记恨、因心造境,被称为泪眼中的旧江山——笔点无多泪点多,作品有《牡丹竹石图》《秋林

相关知识

艺术设计花的题材,也能激发艺术创作灵感
【心理】意象对话心理疗法
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多选题.docx
论“荷花情结”对中国佛教文化的审美观照
心理咨询师实操案例:意象对话疗法个案分析
如何让花儿开得更加娇艳——初中生心理问题分析与疏导.docx
植物与艺术创作
生活与艺术中的花教学设计教学案例.docx
常州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网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 判断题题库
为什么说养花可满足人的心理需求? 爱问知识人

网址: 艺术创作题材与心理情结分析.docx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38800.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深度剖析《鸢尾花》的美学价值和艺
下一篇: 民间艺术湘西凿花的活态传承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