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谢花林、姚冠荣著:区域土地利用生态管控研究

谢花林、姚冠荣著:区域土地利用生态管控研究

 

      谢花林、姚冠荣著:《区域土地利用生态管控研究》,中国环境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

 

                                                                          摘要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我国辽阔的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和永续发展的家园。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重申“要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构建生态良好的土地利用安全格局已经上升为国家意愿。

近年来,由于一些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或行为,导致土地污染与生态破坏日益严重。一方面在建设用地需求日益增加的背景下,为满足耕地“占一补一”政策的要求,沿海滩涂湿地以及其他生态用地(尤以湖泊等湿地以及草原为首)正面临农业开发的威胁。生态用地的过度开发将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退化、生态调节能力下降等灾难性后果。另一方面我国面临的土壤环境安全问题愈益突出。据中国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2014年4月17日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从土地利用类型看,耕地土壤的点位超标率高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点超标率为19.4%,林地和草地土壤的点位超标率分别为10.0%和10.4%。在点位超标的耕地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3.7%、2.8%、1.8%和1.1%。耕地土壤的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等。

鉴于我国的土地污染和土地生态破坏问题,土地利用生态管控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公益事业,开展土地利用生态管控工作尤为重要。土地利用生态管控是指基于人地协调理念,以维护土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健康与稳定为前提,以促进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提升区域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目标,利用规划、行政、经济和法律等手段对区域土地利用进行生态化管理和调控的综合性活动。开展区域土地利用生态管控研究,可以防止土地退化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对于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提升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为人民提供更多生态福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书在土地利用生态管控内涵界定和基本原理构建的基础上,系统地探讨了区域土地利用生态管控的理论基础和主要方法,遵循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土地利用生态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分析→关键性生态用地空间识别→土地利用安全格局调控模拟→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构建→管控手段的研究思路,选取典型案例区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期为区域土地利用生态管控方案的科学制定提供技术支持与案例参考,促进区域人类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书共分为9章,各章节的主要内容如下:

第1章探讨了区域土地利用生态管控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提出了区域土地利用生态管控的技术路线。

    第2章探讨了区域土地利用生态管控研究的理论基础,具体包括系统论和控制论、综合生态系统管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自然资源价值理论、土地利用行为理论、博弈论和规制理论。

    第3章探讨了区域土地利用生态管控研究的基本原理,具体包括内涵界定、目标与原则、管控内容、系统要素、管控机制和管控的一般程序。

    第4章探讨了区域土地利用生态管控的主要方法,具体包括景观格局分析法、Logistic回归分析法、空间统计学分析法和模型模拟法。

第5章在总结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管控启示的基础上,选取南方红壤丘陵典型区域――江西省兴国县和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区域――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为案例区,基于景观结构法和生态安全法,分别开展了土地利用生态风险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证研究。

第6章选择农地弃耕及其生态转型、区域生态用地变化两个专题,并考虑不同的空间尺度,基于空间显性经济学模型、空间自回归模型和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以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京津冀地区为案例区展开了实证研究,试图探明区域农地生态转型和生态用地演化的特征及其驱动机制。

第7章构建了区域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构建的基本思路和技术体系,即基于生态重要性评价的区域关键性生态空间识别→基于元胞自动机(CA)模型的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情景模拟→基于蚁群优化模型的土地利用安全格局构建,并选取甘肃省兰州市和江西省兴国县为案例区开展了实证研究。

第8章探讨了区域土地利用生态管控的技术、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其中技术手段包括土地利用生态评价、土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分析、土地利用预测与模拟、土地生态规划、土地生态修复技术和土地科学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经济手段包括产权、财税、价格、补贴等方面。行政手段一般包括地籍管理(含地权管理)、地用管理(包括生态用地计划管理、生态用地规划管理和土地生态用途管理)和土地生态破坏防治管理。法律体系包括利用方式和规模、规范和标准、检查和监督、引导和控制、生态补偿费用征收、利益分配等内容。

第9章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格局、过程、质量和生产力的生态管控研究做了展望。其主要包括区域最小生态用地测算与管控、区域生态承载力约束下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控、区域土地生态安全格局管控、区域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协同发展与优化调控、区域生态用地演化的行为机制与调控、区域农地生态转型的发生机理与调控、区域土地生态安全预警调控、农用地(耕地)质量的生态管控、城市污染土地的生态管控、生态―生产范式的预测模拟及其调整和优化等研究领域。

鉴于区域土地利用生态管控研究本身的复杂性,涉及众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本书所涉及的研究内容也仅仅是对区域土地利用生态管控研究的粗浅层面。特别是其理论和方法还不成熟,再加上作者能力有限,书中不免会有欠妥之处,作者诚请读者不吝斧正。

本书的内容是在课题组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生态位CA的区域关键性生态空间辨识与预警研究―以鄱阳湖地区为例”(413611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生态位CA-MAS的红壤丘陵区土地利用多目标协同模拟与预警调控研究―以江西兴国县为例》”(41461019)、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鄱阳湖流域生态保护红线空间的识别机理与预警机制研究”(20143ACB21023)和江西省科技落地计划项目“江西省土地生态安全预警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 (KJLD14033)等项目资助下的前期部分研究成果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区域土地利用生态管控研究涉及的领域较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书引用了大量的相关文献,在此对相关文献的作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谢意。

总之,本书首先在界定区域土地利用生态管控的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区域土地利用生态管控的基本原理、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其次开展了区域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影响、土地生态演化过程的管控和土地利用格局管控的实证研究;再次从经济、行政、法律和技术等方面,探讨了区域土地利用生态管控手段;最后从土地利用结构生态管控、土地利用格局生态管控、土地生态演化过程管控、土地质量管控和土地生产力管控等方面,展望了区域土地利用生态管控的研究方向和重点领域。

本书适合土地资源管理、生态经济学、地理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阅读,也可以作为政府工作部门人员参考用书。

相关知识

何亚芬简介
健康旅游背景下古林箐至花鱼洞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苹果谢花后至套袋前常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南京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西南喀斯特典型生态系统土壤特征与植被适应性恢复研究
胶茶群落及胶林、茶园太阳辐射光谱的研究
姚轶锋
桂林喀斯特石山苔藓植物生态分布初探
【专家观点】聚焦土地利用碳排放清单
《中国学术思想研究辑刊》(17编513册)PDF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网址: 谢花林、姚冠荣著:区域土地利用生态管控研究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4105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谢旗研究组应邀在Trends i
下一篇: 果菜邻作对害虫和天敌群落调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