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这是一段距今千年之久的历史;韵,这是一种耐人寻味的风度。寻觅散落在浙江大地中的宋韵遗迹,捡拾蕴藏在古址文物中的历史碎片,寻找千年宋韵中的当代价值。
国兰,即中国兰花,为何世人皆爱?南宋《四明志》记载,舟山海上有座“兰山”,舟山盛产兰花,又是宋时海上交流的主要港口,宋韵兰馨如何在这里远洋?“十山已是九山空”,饱受宠爱的兰花发展到现当代,面临着怎样的危机与挑战?国韵兰馨又该如何传承发展?
回望中国兰文化,源远流长,《诗经》有“士与女,方秉蕑兮”的描述,其中的“蕑”指的便是一种兰草。孔子自喻为兰,屈原寄情于兰,在中国的文化中,兰花具有人格象征,是民族精神与品格的代表。
北宋词人杨泽民《浣溪沙·兰》:“馥郁国香难可拟,纷纭俗眼不须惊,好风披拂雨初晴。”王十朋《点绛唇·国香兰》:“国香风递,始见殊萧艾。”南宋词人张炎道:“兰曰国香,为哲人出,不以色香自炫,乃得天之清者也。”唐宋以来,兰为“国香”,这种国香随文化走向四海。
例如日韩都喜欢中国兰花,以日本为例,日本有大量的兰花作品,兰绘作品,都力证世界各地的人们对中国兰文化的喜爱。画圣吴道子创著名绘画技法“兰叶描”,因形似兰叶得名。用线顿挫如兰叶之韵,对后世影响深远。中国绘画审美发展,经北宋苏轼、米芾等人对文化的强调和仕人画的提出,到南宋开始向自然心性美学转换,讲求水墨意境、的禅意呈现。随文化传播,南宋以马和之、马远、夏圭,等为代表的中国画,引起日本社会广泛喜爱,成为画坛主流。这一画风在日本称为南画,是随“南北分宗”之“南”而得名,是日本的文人画。
积数千年之功,兰文化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代表之一,至宋代发展成为兰文化的鼎盛时期。同样也是在宋代,经济上采用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也进入鼎盛阶段。于是,兰花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符号之一,彰显华夏文明的传承历史与精神诉求,便随着这海上丝绸之路,通达大洋彼岸,将国兰的寓意和精神输送至世界各地。
而说起兰花,就要说下舟山兰花。舟山群岛在地质构造上属闽浙隆起带的东北端,为天台山脉延伸部分。此外,适宜的海洋季风气候,使得各种生物群落在这里繁衍、生长,也为兰花发育、滋长、变异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环境。行走在岛际山脚边,不时会有暗香袭来,怡人心扉,散暗香者,即为兰花。
宋《四明志》记载“普明院,县(指定海)西北海中,古泗洲堂也。窣堵波二,以铁为之,世传阿育王所铸,钱氏忠懿王置之于此。皇朝大中祥符中赐院额。绍兴十八年僧昙解、侈大之高丽入贡,候风于此。”在宋代,宁波舟山地区是中日韩交流的主要港口,其中舟山的“泗洲堂渡”(现舟山岱山县东沙古镇)是海上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渡口。宋代有日僧访华,著有《参天台五台山记》:“四月一日庚戌辰时,依北风吹,出船。申时,着袋山,在随稍山西山也。有人家。东南有栏山,有人家。……船头等下陆,参泗州大师堂,山顶有堂……”由此可以推断,在宋时,舟山是将兰文化传播至海外的重要港口。
曾经在舟山的山头寻兰并非难事,兰友但凡上山,便不会空手而归。在这股风潮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舟山兰花珍稀铭品陆续下山,成为国内重要的野生兰花出产地。因此国内曾有出现炒作兰花的热潮,转眼间兰花价格飙升,稀有兰花被连番炒作后,价格之高堪比金玉。这种疯狂举动,对舟山兰花而言,无疑是一场浩劫。喧嚣过后,留给舟山的,是野生兰花资源的衰败和舟山兰花何去何从的思考,也因此,野生兰花已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陆游曾感叹——“生世本幽谷,岂愿为世娱?”兰花凝聚着人们对一切美好的向往与追求,成为花中君子。而君子赏兰,是赏其筋骨,嗅其幽香,是以兰寄情,修身立德。之于今日,循着兰馨寻迹宋韵,是要坚持保护与研究并重,筑予兰以新的时代内涵。
一盆盆葳蕤舒展的兰草,在万木萧疏的早春呈献着诱人的碧绿;一朵朵颜色淡雅、貌不惊人的小花,将醉人的清香溢满整座殿堂;一群默默奉献的师者,如兰花般清新高雅,在舟山,向世界传递国兰文化。
来源: 浙江新闻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