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5年5月,第六十八届世界卫生大会批准了一项旨在解决日益严重的抗生素和其他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问题的全球行动计划。该计划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有效的沟通、教育和培训,提高对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问题的认识和了解。
“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World Antimicrobial Awareness Week, WAAW)是一项全球性运动,每年举办一次。最初是从固定的11月18日至24日举办,但在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将活动调整为每年11月的第三周,以便更加灵活地规划相关宣传活动和全球协调。因此,从2020年开始,WAAW已不再固定为11月18日至24日,而是覆盖11月份的第三周。
2024年11月18日-24日,全球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WAAW)。今年的主题为“教育、倡导、立即行动”,旨在通过教育和倡导,提高公众对抗微生物药物的认识和了解,立即行动起来,促进合理使用,共同应对微生物耐药性的挑战。
抗微生物药物是指能杀灭或抑制病原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等)生长或繁殖,用于预防和治疗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药物。当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随时间推移发生变化,不再对药物产生反应时,便会出现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导致各类感染性疾病变得难以治疗。为了更好地促使医务工作者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保持药物有效性,预防耐药,我们有幸采访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胡必杰教授,围绕防止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对年轻医师期待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以期提高公众及医生对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认识和了解,避免耐药性感染的进一步蔓延。感染在线
每年在11月的第三周庆祝“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旨在提高全球对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认识,并鼓励公众、卫生工作者和决策者采取最佳做法,避免耐药性感染的进一步出现和蔓延。下周一,即将迎来2024年“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请您分享解读今年的主题“教育、倡导、立即行动”。
胡必杰教授
半个多世纪前,人类感染确实带来了严重后果,一个简单的伤口感染可能要了一条命,但使用抗生素后,这种细菌感染发病率有所减少,预后显著改善。但过去二三十年,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或其它种种原因,耐药菌越来越多,抗生素正在失去活性,保持对细菌有效的抗生素需要不断研发新的抗微生物药物,但这条路走得越来越难。出现耐药菌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使用各种各样的抗生素后杀掉了敏感的细菌,留下了耐药菌,因此要尽量少用抗生素,减少和避免抗生素选择性压力。第二个:耐药菌相互之间传递增加,尤其在医疗机构,免疫功能很差的人群,相互之间接触后耐药。因此,首先要加强感染防控措施,避免微生物的传递。其次要提高对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或滥用。做好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建议先在微生物实验室做药敏实验,再选敏感抗生素。部分病原体可能不一定能常规培养检测出来,这需要临床医生拓宽整个感染性疾病认知,同时要求各个医疗机构提升快速精准的病原学诊断技术,方便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且需要避免不必要的静脉输液,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所以提出“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对医务人员、普通百姓、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人员,包括药厂、微生物试剂厂家加强宣传,以精准快速的病原学检查为前提,合理使用抗生素,有效保障感染性疾病准确诊断、精准治疗。
主题分享
感染在线
作为业内领军人物,您认为各方应如何携手,共同防止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有哪些好的临床经验可分享?
胡必杰教授
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决策部门可以做各种交流或沟通活动,如开会、举办培训班、病例讨论、媒体宣传、线上活动等。如中山医院目前在做提升感染性疾病认知度,2017年开始做“中山感染谈”,对不同状态,如发烧,用了好多高级抗生素,没找到病原体,其实可能根本就不是感染。或通过各种检查手段发现部分是感染,部分是风湿病,还有部分是血液系统疾病。在中山医院感染病科过去10年诊断的淋巴瘤大概300多例,淋巴瘤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抗生素肯定无效,但之前用了无数抗生素,通过对疑难复杂的案例深入讨论、探究,发现原来这类疾病看上去像感染,其实不是感染。案例学习是其中一个很好的方法,不断的总结经验、深度交流、相互探讨,提升疾病快速早期诊断的能力,也可以避免很大一类抗生素滥用和乱用。即使是感染性疾病,对疑难复杂感染一个科不一定搞得定,需要多学科合作、共同讨论,让疑难病人获得比较早的有效诊断,减少抗生素滥用或不必要的过长使用。
感染在线
共同防止抗微生物药物耐药工作的落地实施离不开广大临床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作为资深感染感控专家,特别想听听您对感染和感控事业充满热爱与追求的年轻一代临床医生们有何建议与期待?
胡必杰教授
年轻医生好学,接受知识快,要给年轻医生一个很好的平台和锻炼机会、全面发展,如到微生物实验室轮转,放射科轮转。年轻医生是抗生素合理使用的主力军,尽早锻炼感染病正确的诊疗思维,对感染防控有很大作用。随着学科发展及临床需求的变化,经典的传染病少了,而非经典的传染病、感染性疾病在教科书上见的比较少,现在需要格外去关注和学习。如肿瘤慢性病生命周期延长了,但抵抗力差,比其他人群更易感染,需要做好这波人群的感染防范。改变思维、改变理念,符合临床需求,有效诊疗是临床医生努力的方向。现在倡导诊断治疗和预防三位一体,临床医生既要有诊断理念、抗生素、抗微生物药物治疗理念,还要有防控理念。提高抗微生物药物的认知,做好有效预防,需要不断通过案例宣传,以老百姓喜欢或更易接受的形式如视频进行科普宣讲,国家强调科普宣教,提高国民整体卫生健康素质。另外,很多疾病跟行为科学有关,行为不当会导致感染,但缺乏这方面的知识,需要大家一同努力提高对感染性疾病的防控素养,减少感染性疾病的发生。
胡必杰 教授
医学博士,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国家卫健委医疗机构感染防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健委医院管理研究所细菌真菌感染诊治培训基地主任全球华人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学会理事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学分会第三/四届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细菌感染与耐药防治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常委中华医学会结核病分会感染控制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抗微生物药物合理应用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感染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院内感染质控中心主任来源:《感染在线Infection Online》相关知识
曾玫教授:从支原体肺炎看儿童感染性疾病抗菌药耐药现状及治疗启示丨大会主席访谈
兽用抗寄生虫药物的合理使用
洞见耐药丨肖浩文、付豹、潘灵爱、王俊教授:人类与细菌的博弈,耐药危机下的感染诊疗
植物精油的医药用途:抗氧化、抗炎、抗菌以及促进药物透皮吸收
隆云教授:碳青霉烯耐药细菌感染的挑战、策略和未来
CHINET 2024年上半年细菌耐药监测结果,IDSA 2024 年抗菌药物耐药性G
药物遗传学概述
俞云松教授团队:厄他培南单药耐药CRE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与治疗策略丨ESCMID Global 2024
生物技术药物特点范文
政策解读:「关于提高二级以上综合医院细菌真菌感染诊疗能力的通知」
网址: 【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胡必杰教授: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预防耐药,我们在行动!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92003.html
上一篇: 胃真菌病如何预防 |
下一篇: 《深部真菌病》课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