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牡丹叶斑病病原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牡丹叶斑病病原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牡丹叶斑病病原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摘要】: 随着我国牡丹种植面积的扩大、老园区种植年限的延长及对外交流频次的增加,发生在牡丹上的老病害为害日益严重,新病害种类不断增加,特别是真菌病害的为害已成为制约我国牡丹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关于牡丹病害的系统调查和病原鉴定工作研究的较少。本试验选择国家牡丹园、洛阳市国花园、白云山高山牡丹园等主要牡丹种植园、圃,对牡丹叶部真菌病害展开调查,根据病害症状和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病原分类鉴定。调查发现了牡丹叶部真菌病害10种,以黑斑病、叶霉病、红点病为害最为严重。其中牡丹黑斑病等7种病害的病原经形态学鉴定已经确定,分别是( Alternaria. su?ruticosae、A. su?ruticosicola、A. tenuissima )、芍药尾孢(Cercospora paeoniae)、牡丹枝孢(Cladosporium paeoniae Pass)、牡丹葡萄孢菌(Botrytis paeoniae Oudem)、牡丹白粉菌(Erysiphe paeoniae)、牡丹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paeoniae)、斑点叶点霉(Phyllosticta commonsii)。而牡丹红点病(菌株I)、瘤点病(菌株II)与叶斑病(菌株III)的病原仅靠形态学观察难以确定,需利用分子手段进一步研究。对分离纯化的菌株I、菌株II、菌株III的rDNA的ITS序列进行了PCR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菌株I、菌株II与GENBANK中编号为AY487094.1的Pilidium concavum ITS区段进行了比对,其同源性分别为100%和99.58%,表明菌株I和菌株II均为Pilidium concavum;菌株III初定为双毛壳孢属真菌Discosia sp.。对Pilidium concavum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丝生长的最适培养基为PDA,分生孢子产生的最适培养基为PYA。在最适培养基上培养,菌丝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产孢的最适温度为30℃;在pH值6~11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和产孢,菌丝生长的最适pH值为6,pH值为11时产孢最好,pH值为5时孢子萌发达到最大;光照对菌丝生长、产孢及孢子萌发无显著影响;在供试的碳源中,菌丝生长及产孢均以葡萄糖最好,氮源以酵母膏最好;RH在65%~100%孢子均能萌发,萌发率随湿度增大而升高,在饱和湿度时萌发率最高,达到94.51%;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1℃10min。本试验以形态学为基础,在分子水平上鉴定了牡丹叶斑病病原真菌,发现了Pilidium concavum、Discosia sp.两种国内新病原,探讨了P. concavum的生物学特性,对进一步揭示牡丹真菌病害及其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1290318664393818112

相关知识

牡丹叶斑病病原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绣球叶斑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
我国近10年植物致病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综述
海南岛木菠萝病害调查及病原鉴定
兰州百合枯萎病病原鉴定及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白鲜灰斑病的危害症状及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
云南万寿菊叶斑病病菌生物学特性及其抑菌药剂研究
陕西省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的发生及病原鉴定
北京地区非洲菊叶斑病病原菌鉴定
藏红花腐烂病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剂防治

网址: 牡丹叶斑病病原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23135.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家常主食大全之绿豆糕
下一篇: 茶薪菇粘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