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民俗文化学中的意象表述及相关理论,研究了中国牡丹民俗文化意象。牡丹作为中国花卉文化中的名牌,自古以来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伴随着牡丹栽培的历史以及人们的认识观赏历史,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意象,并在华夏文明中占据一席。然而历来研究者只是重视牡丹的生物性研究,而且往往从上层文化来描述牡丹文化图景。这实际与牡丹文化的传统并不相符,因此本文侧重从民俗层面来梳理和论述牡丹文化意象。因为牡丹花大可人,美艳芬芳,所以深得人们喜爱,这促进了牡丹民俗文化的形成,该民俗文化在不断适应百姓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中渐成体系。本文在介绍牡丹属性基础上,对牡丹民俗进行深入分析,挖掘出存在于百姓生活中的牡丹民俗文化意象,使研究结果能比以往有所创新,能体现出牡丹文化与牡丹民俗之间的密切联系。本文认为,牡丹民俗文化主要表现在物质民俗,饮食民俗,口传民俗,游艺民俗等方面,正是丰富多彩的民俗生活,造就了牡丹的民俗文化意象。其意象主要有民间英雄意象,幸福生活意象,美好爱情意象,女性生殖意象。在时间的脉络上,每一个意象都自己的产生、发展和流变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每一种意象都依托着不同的民间传统信仰,都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文化所指。而这些意象又相互关联在一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形成了牡丹民俗文化的意象丛。并与上层精英文化相互影响,构成了中国牡丹文化的传统。根据牡丹栽培史,民俗文化有中心地和边缘地的区分。而且,汉民族的牡丹民俗文化对各少数民族文化还有着诸多的影响,在不同地区传播中发生变异。甚至,牡丹在华夏域外也有传播,因此,在华夏民族和域外一些民族共同存在的牡丹民俗文化意象中,寄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从中看出牡丹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深远影响。由于时代、区域、民族的不同,牡丹民俗文化意象在有共同性的同时,还有着不同的个性。本文共分三章及绪论、结论部分,共计4万字。
中文摘要 3-4
Abstract 4-7
绪论 7-13
一、选题的由来、意义和学术背景 7
二、牡丹民俗文化的学术史概况 7-9
三、本文的理论、方法与学术目标 9-13
第一章 牡丹民俗的文化语境 13-24
第一节 牡丹的属性简史 13-17
一、牡丹的古今释名 13-14
二、牡丹的生物属性 14-17
第二节 牡丹的民俗事象 17-21
一、物质民俗 17-18
二、饮食民俗 18
三、口传民俗 18-19
四、游艺民俗 19-21
第三节 牡丹的审美特质 21-22
第四节 牡丹与作家文学 22-23
小结 23-24
第二章 牡丹民俗文化意象体系 24-37
第一节 民间英雄意象 24-27
一、忠诚的意象内涵 24-25
二、勇敢的意象内涵 25-26
三、大气的意象内涵 26-27
第二节 幸福生活意象 27-30
一、快乐的意象内涵 27-28
二、富贵吉祥的意象内涵 28-29
三、健康长寿的意象内涵 29-30
第三节 美好爱情意象 30-34
一、先秦时期民间的意象展现 31
二、东晋时期上层的意象展现 31-32
三、明朝时期中原及西北地区的意象展现 32-34
第四节 女性生殖意象 34-36
一、瓷器饰纹中的意象体现 34
二、外在形体上的意象体现 34-35
三、繁殖习性中的意象体现 35-36
小结 36-37
第三章 牡丹民俗文化意象的流变 37-49
第一节 上下层之间的互动 37-41
一、先秦时期意象的下层初现 37-38
二、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意象的向上扩展 38
三、隋唐时期意象的上行下效 38-40
四、宋朝前后的意象定型 40-41
第二节 中心与边缘的呼应 41-44
一、文化意象在各朝代牡丹栽植中心地的传承 41-44
二、文化意象从中心地到边缘地的发展 44
第三节 汉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渗透 44-47
一、文化意象在西南、西北少数民族中的传承 45-46
二、文化意象在少数民族文化中的选择性发展 46-47
第四节 从华夏向域外的传播 47-48
一、传播时间与起因 47
二、从华夏向东方的传播 47
三、从华夏向西方的传播 47-48
小结 48-49
结论 49-50
参考文献 50-54
致谢 54-55
个人简历和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5
相关知识
“牡丹”:一个“花儿”经典意象的文化分析
中国花卉审美文化研究丛书
中西方美术中的花卉意象问题研究
论洛阳牡丹花会发展中牡丹文化的开发
全国“中华民族传统生态民俗研究”高层论坛综述
中国牡丹的传统利用价值及其当代文化创新
《朝鲜时代女性诗文集全编》中的花卉意象研究
菏泽牡丹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pdf
意象图式理论视角下唐诗英译的意象传递研究
【牡丹】简说牡丹的文化历史内涵
网址: 牡丹民俗的文化意象研究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45977.html
上一篇: 新世纪以来《牡丹亭》研究概述 |
下一篇: 牡丹与寺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