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祭花神活動發端於百裡杜鵑百納鄉新華村小坡組,屬於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2016年被列入畢節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百裡杜鵑百納鄉,明朝年間已流傳下來一部彝族《祭花經》,經文有3000多字。說明明代以前這一帶就有了祭花神活動。據說受歷史上“吳王剿水西”事件影響,祭花神活動停止了好些年,后來又興起。改革開放后,當地人們又自發組織起來開展“祭花神”活動。
“祭花神”是民間藝術“活化石”,“祭花神”活動的儺戲面具演出形式,以敘事性的表演講述了彝族同胞從猿人到人的進化,從原始人類到現代人類的轉變,從原始文明到現代文明的演變過程,充分展現彝族文明的輝煌歷史。
關於杜鵑花,彝族歷史上有兩個傳說。一說百裡杜鵑一帶很久以前沒有花,有個叫策耿紀的天神派彝族英雄支格阿魯上天去找樹種到凡間栽種。支格阿魯上天去后,看到樹種特別多,就一樣抓一大把,到凡間來洒種時,東一把西一把地洒。百裡杜鵑一帶正好洒的是杜鵑花種,二三月就長出樹來,一年長一節,三年長成大杜鵑樹,開滿杜鵑花。
另一個傳說是,很久很久以前,天突然破了5個洞,洪水朝天,淹沒了大地,彝王支格阿魯的母親把剛剛降生的小阿魯裝進葫蘆,隨波飄走,后被天神策舉祖所救。
支格阿魯長大后,策舉祖派三女兒索瑪蔚和支格阿魯到人間治水,隨后,兩人產生了感情並繁衍了后代,水患治理好后,策舉祖召回索瑪蔚,此時的索瑪蔚已經無法丟下神王支格阿魯和她的子孫們,她靈機一動,隨即變成了一株杜鵑花樹,躲過了策舉祖的召喚,后來,又從一株杜鵑花樹繁衍成了千千萬萬株。從此,為了紀念她,人們每年都要進行祭拜,年復一年,代代相傳,祭花神也就成了一種習俗。祭祀活動上,要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福德安康,祈求人間太平,祛除人間疾苦。
百裡杜鵑的祭花神活動每年都要念《祭花經》。據《祭花經》記載,以前的時候,花有淡旺季之分。開得好的一年,就風調雨順,庄稼很好,六畜興旺﹔開得不好的一年,庄稼就長得不好,還容易受災,人們生活也不順利,有時還有瘟疫等病流行。於是就認為花是有神靈的,花神左右著一年的運氣。於是有一年,相鄰的幾個彝族部落的首領一起商量,決定請布摩來祭花神。找繁花成片的地方,選一棵最大的樹,獻上雞豬羊等三牲酒禮,舉行盛大儀式祭花神。之后,祭花神活動就這樣傳承下來了。
祭花神儀式場面大,氣氛濃。每年陽歷3月28日,百裡杜鵑彝族同胞及其他兄弟民族就會自發組織祭花神儀式。
祭祀活動中,參與祭祀的布摩一般為9名。3個主祭,6個副祭。布摩要戴法帽、穿法衣、拄法杖。衣帽分黑白二色,白色為主祭,黑色為副祭。枎煙木做法杖法器支架。為什麼用枎煙木做呢?傳說很久以前,人們都是以打獵或者採摘野果為生,人世間本來沒有糧食。天神憐憫人類,派神話傳說中二十八宿之一的婁金狗送五谷到人間,並教人們種植。婁金狗在人間在了九年,教會人們種植五谷后,突然不見了。感恩他的人們到處找他,白天夜晚地找,找了六天沒有找到,第九天的時候,看到對面山林裡很多烏鴉圍著山轉,叫聲淒厲。人們又尋著烏鴉而去,找到了已死的婁金狗俗體。尸體生蛆了,取樹枝來掃,什麼樹枝都掃不去,后來取來枎煙木樹枝,一掃蛆就沒有了。人們就認為扶煙木有神力。所以彝族祭祀就用枎煙木作為一種法器。
整個祭祀隊伍分為布摩(彝族祭師,文化的傳承者)組,響器(鑼、撥、過山號、嗩吶、鼓)組,彩旗(各類祭祀大旗)組,貢品組及演藝(祭祀舞蹈及歌曲的表演)組,隊伍約300人,其余自發來參加的非祭祀組群眾不計其數,祭祀當日,整個隊伍從普底彝族風情小鎮出發,伴隨著樂鼓聲游行至百裡杜鵑主會場進行祭祀活動。
祭祀儀式按迎花神、祭花神、唱花神、跳花神、祈福、送花神等程序依次進行。祭花神儀式中還有一項是修改上一年的鄉規民約,並且在這個庄嚴神聖的祭祀禮儀上宣讀后就實施。
透過整個祭祀活動,我們可以看出百裡杜鵑彝族同胞和當地居民對杜鵑花的崇拜。
活動從內容到形式都彰顯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體現了彝族對花的信仰、花的崇拜。據彝族史詩《支格阿魯》記載,杜鵑花是彝族人的彝花、聖花,彝族人民從古至今都有祭杜鵑花神的傳統習俗,祈願人與花和睦相處,花與人共同繁榮。體現了彝族先民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
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性傳承人是黃承龍。黃承龍1964年1月18日生,百裡杜鵑百納鄉新華村小坡人,高中文化。他從6歲起就隨父親黃紹端開始學習彝文,同時學習彝族傳統禮俗,以及各類大小祭祀儀式規則和儀程,23歲時能通讀各類古彝文典籍,熟習禮規禮儀。其父視其所學有成,於1987年農歷臘月初九為其舉行了布摩頒職儀式,從此開啟了布摩職業深涯。
黃承龍熟知彝族傳統歷史文化,精於民俗的喪祭、婚俗、祭祖、祭火、祭花、祭山、祭水等各類傳統禮儀和流程,因對彝族火把節傳統歷史文化的知識了解頗深,每年除組織其他類別的彝族傳統民俗外,還組織火把節祭祀活動。當一年一度的火把節來臨之時,他都帶著弟子前往,嚴格按照師傳的流程,完整地再現古代彝族庄重而神秘的祭火儀式。
如今,祭花神活動已成為百裡杜鵑的一個旅游品牌,祭花神活動開展后,相關的宣傳在各種媒體刊播,各地游客就知道百裡杜鵑新的一季旅游開始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就會聚攏來觀景賞花。每年的祭花神活動也越來越被人們關注,有的年頭,來觀看活動的人數達數萬人之眾,可稱人山人海。少的年份也有數千人。(劉靖林、張華順)
(責編:顧蘭雲、陳康清)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关知识
百裡杜鵑管理區稅務局:稅收助力民族文化產業“錦上添花”
高山杜鵑:從花卉珍品到美麗產業
畢節百裡杜鵑:培育花苗助力鄉村振興
毕节之最 | 神秘的百里杜鹃“彝族祭花神”
新品杜鵑“紅粉佳人”上市
中國九大花海震撼人心 在花兒裡感受浪漫
黃山等多個世界生物圈保護區 首次聯合發佈杜鵑花花期
一起“上春山”! 2024貓兒山高山杜鵑花文化旅游季將於4月9日啟幕
鵑的意思
彝族的节日插花节的由来
网址: 百裡杜鵑彝族祭花神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64766.html
上一篇: 百里杜鹃彝族祭花神 |
下一篇: 试论壮族乜洛甲崇拜和花婆崇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