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的浪潮汹涌澎湃,曾经辉煌的传统农耕用具悄然退幕,今年65岁的省级龙骨水车非遗项目传承人张玉民,独守对农耕文化的热爱,花了近半年时间,将极具代表性的龙骨水车以1比10的比例缩小还原。谈及挚爱的手艺,张玉民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中华繁荣的农耕文化。
■文/视频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田甜
传承21代,这是大家吃饭的“家伙”
11月22日,拿出刚制作完成的袖珍版龙骨水车,张玉民的思绪飘回1975年。彼时的张玉民初中刚毕业,跟随父亲和爷爷奔波在各个村落。父亲和爷爷是当地有名的“水车师傅”,“听爷爷说,我们家从明代洪武年间便开始制作龙骨水车,制作技艺代代相传,到我这已经是第21代传承人了”。
龙骨水车作为一种古老而传奇的引水工具,由一节一节的木链条和形状像人的脊椎骨(龙骨)一样的刮板组成,工作时上下回翻像龙吸水。常人需要一周时间制作的龙骨水车,张玉民的父亲和爷爷3天就能完工,效率高,手艺也是远近闻名的好。
尚在学徒阶段的他总是贪恋闲暇时光。张玉民回忆,有一次,跟随父亲和爷爷来到离家30公里外的村落,正值晚饭时,祖孙三人自然在主家就餐,看着餐桌上鲜美的鸡蛋羹,张玉民食欲大开,吃完饭发现躲在厨房内的一个小孩。“那是主家的孩子,询问后才知道,因为收成不好,家里借了6个鸡蛋款待我们,自己不舍得吃。小孩对我说,家里人告诉他,我们来了,庄稼就有救了。”孩子一脸的期待让张玉民认识到为何父亲和爷爷总是努力压缩工时,为的就是农家早点用上水车,早点灌溉庄稼。
还是半大孩子的他从此收起懒惰的心思,全心全意地跟随父辈练就手艺。
创新龙骨水车,它成了它精神的载体
时光流逝,原本跟随在父辈身后的“小徒弟”,如今已是“老师傅”。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传统农耕手艺逐渐退出舞台,张玉民转型做起了门窗师傅。
舍弃不下对龙骨水车的感情,他总是忍不住怀念儿时的那段时光。
“希望能留住时代的记忆,希望大家不要忘了龙骨水车。”张玉民开始尝试制作袖珍版龙骨水车,做惯了大水车的张玉民对照着心中早已烂熟于心的尺寸,开始精密计算,寻来合适的木材开始尝试制作。
“制作最难的部分就是工具的改变,以前是用斧头砍,现在只能拿锉刀一点点磨。”原本3天就能完工的龙骨水车,等比例缩小后,用了张玉民近半年时间。好在这份带着心意的作品完美呈现,除了大小不一,龙骨水车的所有功能,都能完美实现。
“我现在年纪也大了,希望大家可以通过它,重拾那段无可复制的记忆。”张玉民对龙骨水车的爱溢于言表,希望袖珍龙骨水车能成为农耕文化的一个记忆载体,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手艺曾经的辉煌与美好。
相关知识
匠心传承 生生不息——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海棠
“非遗”传人
匠心浇灌 非遗之花绽芳华
匠心慢榨,胡姬花以“慢十倍”致敬百年非遗技艺精髓传承
守护中国非遗文化,传递国货品牌匠心 花皙蔻非遗牡丹青花瓷礼盒上市
小小太阳花传承非遗文化
浅析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以南京非遗文化项目绒花为例
《匠人与匠心》非遗西溪小花篮 编织奶奶的旧时光
天海繁花:传承非遗缔造工艺盆景,引领四时雅趣新风尚
非遗进校园:传承文化瑰宝 点亮校园生活
网址: 65岁非遗传承人匠心制作“袖珍水车”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71690.html
上一篇: Advanced Science |
下一篇: 遗传改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