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度:
使用次数:132
更新时间:2021-1-1
1.
科学家利用辐射诱变技术处理红色种皮的花生,获得一突变植株,其自交所结的种子均具紫色种皮。这些紫色种皮的种子长成的植株中,有些却结出了红色种皮的种子。
(1)上述紫色种皮的花生种子长成的植株中,有些结出了红色种皮种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紫色种皮的种子,可用于培育紫色种皮性状稳定遗传的花生新品种。假设花生种皮的紫色和红色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用文字简要叙述获得该新品种的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获得的突变植株是杂合子 其自交所产生的后代发生性状分离
(2)分别种植这批紫色种皮种子 ,连续自交两代。若其中一些植株所结的种子均具紫色种皮,这些种子就是所需要的新品种(纯合子)
=
根据可圈可点权威老师分析,试题“ ”主要考查你对生物的变异与生物的进化的关系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资料梳理”如下:
生物的变异与生物的进化关系:1、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的区分
可遗传变异 不可遗传变异 遗传物质是否变化 发生改变 不发生改变 遗传情况 变异能遗传,其性状能在后代中重新出现 变异不能遗传,其性状仅限于当代 应用价值 是育种的原始材料,能从中选育出人们所需要的新类型;生物进化的主要原因 无育种价值,但在生产上可应用优良环境以影响性状的表现来获取高产2、生物变异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但是不决定进化的方向。
生物的变异与生物的进化关系:生物变异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原因。
原理 化学试剂 无子原因 能否遗传 无子西瓜 染色体变异 秋水仙素 联会紊乱不能产生配子 能,后代仍无子 无子番茄 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 生长素 未受精 不能,后代有子注意:“可遗传”≠“可育”
易错点拨: 1、确认是否为可遗传变异的唯一依据是看“遗传物质是否发生变化”。
2、“可遗传”≠“可育”:三倍体无子西瓜、骡子、单倍体等均表现“不育”,但它们均属可遗传变异—— 其遗传物质已发生交化,若将其体细胞培养为个体,则可保持其变异性状——这与仅由环境引起的不可遗传变异有着本质区别。无子番茄的“无子”原因是植株未受粉,生长素促进了果实发育,这种“无子”性状是不能保留到子代的,将无子番茄进行组织培养时,若能正常受粉,仍可结“有子果实”。
知识拓展:
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任何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论其变化大小如何,都属于进化范围。 2、新物种形成,则必须当基因频率的改变在突破种的界限、形成生殖隔离后,方可成立。因此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
1、理解生物的变异与生物的进化的关系 。
2、理解生物进化的实质。
能力要求:了解/识记
课时要求:1
考试频率:常考
分值比重:0.5
类题推荐:
难度:
使用次数:139
更新时间:2021-1-1
难度:
使用次数:115
更新时间:2021-1-1
难度:
使用次数:114
更新时间:2021-1-1
难度:
使用次数:176
更新时间:2021-1-1
难度:
使用次数:106
更新时间:2021-1-1
学科 组卷 其他 游戏 初中物理 初中数学 初中化学 初中英语 初中语文 初中历史 初中生物 初中地理 初中政治 高中物理 高中数学 高中化学 高中英语 高中语文 高中历史 高中生物 高中地理 高中政治 章节组卷 试卷 题库 试题 资讯 作文 枪战射击 模拟经营 音乐舞蹈 办公学习版权提示
该作品由: 用户刘亮分享上传
可圈可点是一个信息分享及获取的平台。不确保部分用户上传资料的来源及知识产权归属。如您发现相关资料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 可圈可点 ,我们核实后将及时进行处理。
相关知识
生物育种知识”的专题复习
园林植物花卉育种学课件第9章诱变育种.pptx
大豆是两性花、一年生植物(2N=40)。科研人员用放射性60Co处理大豆种子后,筛选出一株单基因突变引起的抗花叶病(简称抗病)植株X,其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
61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新人教必修.pptx
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
航天诱变+选育技术 创制新种质选育新品种
豌豆的花色和花的位置分别由基因A,a和B,b控制,基因型为AaBb的豌豆植株自交获得的子代表现型及比例是红花顶生:白花顶生:红花腋生:白花腋生=9∶3∶3∶1。将红花腋生与白花顶生豌豆植株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得到 F1 , F1自交得到的
拟南芥(2N=10)属于十字花科植物,自花传粉,被誉为“植物界的果蝇”,广泛应用于植物遗传学研究。其植株较小,用一个普通培养皿即可种植4~10株,从发芽到开花约
兰花诱变育种研究进展
园林植物遗传
网址: 科学家利用辐射诱变技术处理红色种皮的花生,获得一突变植株,其自交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71748.html
上一篇: 分子遗传改良技术在杨树上研究与应 |
下一篇: 棉花遗传改良与栽培技术创新团队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