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花树根际真菌的分离和鉴定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Rhizosphere Fungi from Aegiceras corniculatum
1. 引言
红树林生态系统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在力的生物资源库,是世界上典型的海陆两栖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水质、防风消浪、固岸护堤、促淤保滩、丰富物种多样性等生态价值,具有极大的生态意义、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1]。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 (L.) Blanco)为紫金牛科蜡烛果属真红树植物,是一种灌木或乔木,广泛分布于海南、福建、广东、广西、浙江、香港、澳门等地,生态作用最重要的关键物种,在近海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2]。桐花树因其特殊的生长环境,其化学成分和生理活性方面都具有很多特殊性。有研究显示,桐花树叶片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7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还含有15种微量元素、8种挥发油化合物、10种脂肪酸,使其具有较多的药理活性 [3]。桐花树湿地系统主要通过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及生物作用对各种污染物加以吸收、积累而起到净化作用,尤其对降低重金属污染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红树林植物桐花树等6种植物中分离到35株具有抗细菌活性的内生真菌,这无疑对桐花树林病害防治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4]。
近年来,由于人类对红树林资源的认识不足,把大量的红树林资源改造利用,使得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平衡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红树林的病害和虫害也日益严重,已成为威胁红树林生存的主要因素之一 [5]。在红树林植物群落中,有着丰富而独特的真菌资源,它们参与有机物质的分解和无机营养物的再生,能降解海洋环境中的污染物和促进海洋自净,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生态系统的改变,红树林真菌的生态功能也发生了变化,一些非致病性真菌对红树发生了侵染性,导致了病害的发生 [6]。因此,很有必要对红树区系的真菌组成结构进行研究,为桐花树真菌性病害的发生及早做出判断。
2. 材料和方法
2.1. 采样
采样地为广东省湛江市高桥红树林保护区(109˚45'23.64E, 21˚34'09.91N)。分别设置春(3月份)、夏(7月)、冬(11月) 3次采样,用铲子采集根际(根部0~1 cm范围内)土壤样品,装入密封采样袋中,带回实验室,置于4℃的冰箱内保藏待用。
2.2. 真菌分离
2.2.1. 培养基
孟加拉红培养基(Rose Bengal Agar):蛋白胨5 g,葡萄糖10 g,磷酸二氢钾1 g,硫酸镁(MgSO4∙7H2O) 0.5 g,琼脂20 g,1/3000孟加拉红溶液100 mL,蒸馏水1000 mL,氯霉素0.1 g。
制作过程:上述各成分加入蒸馏水中溶解后,再加孟加拉红溶液。加入培养基中,分装后,121℃灭菌20 min。倾注平板前,另用少量乙醇溶解氯霉素加入培养基中。
PDA培养基:琼脂20 g、葡萄糖20 g、马铃薯200 g、蒸馏水1000 mL。
制作过程:将马铃薯去皮,然后称取200 g切成小块,放入锅中,加海水1000 mL,加热煮沸,持续20 min,煮至马铃薯熟而不烂。趁热用两层纱布在量杯上过滤,取滤液,补充海水至1000 mL。将滤液倒入锅中加热,并加入葡萄糖,一边搅拌一边加琼脂粉,待琼脂粉20 g完全溶解后,将煮好的培养基分装入锥形瓶中,塞上塞子,瓶口用报纸紧紧包住,放入高压蒸汽灭菌锅中灭菌30 min。
2.2.2. 分离
采用稀释涂布法对样品进行分离。称取土壤样品1 g加入到pH为8.46的99 mL土壤样品中,充分混匀后将制成10−2、10−3和10−4土壤稀释液。分别吸取各稀释液100 μL,放入孟加拉红培养基(Rose Bengal Agar)平板中,涂布,盖好,用保鲜膜封口,然后置于28℃恒温培养箱培养5~7天。记录菌落数,并对单菌落用PDA进行分离纯化。
2.3. 菌株的鉴定
将纯化菌株接入PDA培养基中,28℃培养3~5天,肉眼观察菌株菌落特征、用尼康显微DS-Ri2进行产孢结构以及分生孢子等形态特征的观察及拍照,并进行分析。参考《真菌鉴定手册》 [7] 和《半知菌分属图册》 [8] 进行归属鉴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时期分离真菌菌落数
试验结果表明,从桐花树根际土壤样品中3次采样分离纯化共得到了54株真菌,并分别编号。其中以春季分离得到的菌落数最多有22株,其次是夏季有20株,最少的是冬季有12株。土壤样品的稀释度为10−2可以获得较高的菌落数,10−4的基本分不到菌(见表1)。
采样时间
10−2
10−3
10−4
总数
菌株编号
春
13
8
1
22
A1.1; A1.2; A1.3; A1.4; A1.5; A3.1; A3.2; A3.3; A3.4; A3.5; A4.1; A4.2; A5.1; A5.2; A5.3; A5.4; A5.5; A5.6; A6.1; A6.2; A6.3; A6.4
夏
11
8
1
20
B1.1; B1.2; B1.3; B1.4; B2.1; B2.2; B2.3; B3.1; B3.2; B3.3; B4.1; B4.2; B4.3; B4.4; B4.5; B5.1; B6.1; B6.2; B7.1; B7.2
冬
7
5
0
12
C1.1; C1.2; C1.3; C2.1; C2.2; C2.3; C3.1; C3.2; C3.3; C4.1; C5.1; C6.1
Table 1. Number and strain number of fungal colonies in rhizosphere soil of A. corniculatum at different periods
表1. 不同时期桐花树根际土壤真菌菌落数及菌株编号
经过分析,分离的54株真菌中,有28株为曲霉属Aspergillus,第一优势菌株,占了此次实验所分离得到的总菌株数的53.7%;18株菌株为枝顶孢霉属Acremonium,是第二优势菌群,占所分离到总菌株数的16.7%;8株菌株为青霉属Penicillium,占所分离得到的总菌株数的14.8%;还有3株菌株为枝孢霉属Cladosporium,占所分离得到的总菌株数的5.6% (见表2)。
3.2. 菌株的形态鉴定
3.2.1. 曲霉属Aspergillus
PDA培养基培养,3~4天长满整个培养基,菌落呈绒状、絮状或者毡状,黑色,菌丝有横隔,分生孢子梗不分枝,其顶端膨大成圆形、椭圆形或者棍棒状。在顶囊表面呈辐射状长满一层小梗,瓶状。瓶状小梗顶端产生成串的球形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生长在足细胞上(见图1)。
Figure 1. Strain A5.2 colony and morphology of aspergillus. (a) Colony; (b) Conidiophore and conidia; (c) Basal part; Bar = 10 μm
图1. 菌株A5.2曲霉的菌落形态以及显微形态。(a) 菌落形态;(b) 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c) 足细胞;标尺 = 10 μm
3.2.2. 枝顶孢霉Acremonium
PDA培养基培养,一个星期长满整个培养基,菌落平铺于培养基表面,白色絮状,4天后表面粉末状明显,之后菌丝逐渐平粘于培养基表面。分生孢子梗无色,光滑,基部宽,1~2个隔膜,向顶渐尖,孢子大小为15.7 μm,在菌丝顶端着生一团孢子,在菌丝的分枝处或非枝条顶端没有孢子簇(见图2)。
3.2.3. 青霉属Penicillium
PDA培养基培养,3天长满整个培养皿,菌落呈绒状、絮状、绳状、束状等不同的形态,青绿色,成熟后菌落表面呈粉末状。青霉的菌丝体产生长而直的分生孢子梗,上半部分产生对称或者不对称的扫帚状分枝,着生几轮小梗,小梗顶端着生成串的球形至卵形的绿色分生孢子(见图3)。
3.2.4. 侧齿霉属Engyodontium
PDA培养基培养,15天长满整个培养基,菌落多为洁白色,绒状、棉絮状。成熟后的菌落有些表面带有小滴液珠,孢子为圆形、镰刀形等,孢子梗既有对生、又有轮生,还有是在单边生长,每一小梗都是顶端才着生孢子(见图4)。
Figure 2. Strain A1.4 colony and morphology of acremonium. (a) Colony; (b) Conidiophore and conidia; Bar = 10 μm
图2. 菌株A1.4枝顶孢霉的菌落形态以及显微形态。(a) 菌落形态;(b) 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标尺= 10 μm
Figure 3. Strain B2.1 colony and morphology of penicillium. (a) Colony; (b) Conidiophore and conidia; Bar = 10 μm
图3. 菌株B2.1青霉的菌落形态以及显微形态。(a) 菌落形态;(b) 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标尺 = 10 μm
Figure 4. Strain A1.2 colony and morphology of engyodontium. (a) Colony; (b) Conidiophore and conidia; Bar = 10 μm
图4. 菌株A1.2侧齿霉的菌落形态以及显微形态。(a) 菌落形态;(b) 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标尺 = 10 μm
3.2.5. 枝孢霉属Cladosporium
PDA培养基培养,10天左右长满整个培养基,枝孢霉菌落的颜色呈橄榄绿黑色,培养基由橙色变成黑色,质地较硬,菌落呈绒状、絮状等。分生孢子梗簇生,都是连在一起像一条链那样生长,暗褐色,不进行分枝或者偶分枝,有隔膜,平滑,基部细胞稍稍膨大。分生孢子链生,头球形、卵球形,无隔膜,平滑或具刺,浅褐色(见图5)。
Figure 5. Strain C4.1 colony and morphology of cladosporium. (a) Colony; (b) Conidiophore and conidia; Bar = 10 μm
图5. 菌株C4.1 枝孢霉的菌落形态以及显微形态。(a) 菌落形态;(b) 分生孢子和分生孢子梗;标尺 = 10 μm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桐花树根际海泥的真菌种类存在多样性,不同时期的样品分离获得的菌株数不一样。分离获得的54株真菌菌株,分属于曲霉属Aspergillus、枝顶孢霉属Acremonium、青霉属Penicillium、侧齿霉属Engyodontium、青霉属Penicillium和枝孢霉属Cladosporium。其中曲霉属为第一优势属。统计结果显示,桐花树根际海泥的真菌以春季样品分离的菌株数最多,其次是夏季,最少的是冬季。
4.2. 讨论
据报道,我国南海海域的丝状真菌有曲霉、青霉、枝顶孢霉、枝孢霉等 [9],本研究结果与之相一致。别外,有报道样品来自广东湛江湾的海水真菌多样性Shannon指数达2.75,物种优势度变化范围为30.90%~0.02%。枝孢属的优势度最高,为湛江湾优势种群,其次是青霉属、侧齿霉属、曲霉属、枝顶孢属等 [10]。这与本研究结果曲霉属为第一优势属不一致,可能是枝孢属更适合在水体生存,而曲霉属对水体底层的海泥有更强的适应性。本研究结果显示,春季分离的菌株数最多,说明海洋微生物与陆地微生物有共同的季节感应性,春季温度回升,生理活性增强,生长繁殖速度加快,因而数量增多明显;冬季温度降低,生理活性减缓,生长繁殖受到抑制,因而数量减少。
据报道,曲霉和青霉为陆地及海洋常见菌,一般营腐生生活,极少引致植物病害;而枝孢霉为陆地植物的常见致病菌 [11],也是红树植物的条件致病菌 [12]。因此,了解桐花树根际海泥真菌的种群结构,掌握其不同时期的变化规律,对桐花树的保护有重要意义。
基金项目
广东省科技厅基金项目,海洋酸化对红树内生真菌多样性及致病性的影响(2016A030313746)及广东海洋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CQ201810566073)。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相关知识
根际真菌 Trichoderma virens T1
镉对桐花树幼苗生长及渗透调节的影响
藏红花腐烂病病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剂防治
蓝莓主要真菌病害的分离鉴定与防治研究
一种野生大豆根际土壤细菌的分离及其防治大豆病害的研究
蝴蝶兰叶斑病病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
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人参不同栽培模式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植物病原真菌鉴定
病原真菌鉴定
珠江三角洲九种草本花卉真菌病害鉴定
网址: 桐花树根际真菌的分离和鉴定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72416.html
上一篇: 【指南与共识】MALDI |
下一篇: 生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