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国番茄黄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China virus, TYLCCNV)是单组份双生病毒,与其相伴随的卫星betasatellite分子——TYLCCNB是该病毒在自然寄主上引起典型症状所必需的。进一步研究发现TYLCCNB互补链上所编码的唯一的蛋白——pC1是一个RNA沉默抑制子和症状决定因子。为弄清pC1蛋白致病的分子机理,本论文对TYLCCNBβC1蛋白与番茄寄主因子的互作进行了研究。以TYLCCNBβC1蛋白为诱饵,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yeast two hybrid system, Y2H)从番茄cDNA文库中筛选与pC1蛋白互作的番茄寄主因子。将已构建好的诱饵质粒pGBKT7-βC1、番茄cDNA和线性化的质粒pGADT7-Rec共转化酵母菌株AH109,通过三缺营养缺陷型培养基和x-α-gal实验筛选,并进一步通过回转验证,最终确定SlSnRK1蛋白为与TYLCCNBβCl互作的番茄寄主因子。构建了双分子荧光互补实验(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 BiFC)的重组质粒pβC1-YFPN和pSlSnRK1-YFPc, BiFC证实SlSnRK1和TYLCCNBβC1可以在烟草表皮细胞中互作,并且互作主要发生在细胞质中。序列分析表明,番茄SlSnRK1属于SnRK1复合体的α亚基,SlSnRK1基因全长为1545 bp,预测编码一个514 aa(约58,824 kD)的蛋白(GenBank登录号AAF66639)。通过DNAStar软件聚类分析发现番茄SlSnRK1蛋白与本氏烟SnRK1、普通烟NPK5的同源性及拟南芥的AKIN11等都有很高的同源性,分别为95%,87%和78%。进一步利用InterProScan软件(http://www.ebi.ac.uk/Tools/InterProScan/)分析了SlSnRK1的保守功能域,结果表明SlSnRK1蛋白主要含有丝/苏氨酸激酶结构域(kinase domain, KD);泛素相关结构域(ubiquitin associated domain, UBA);自我抑制序列(auto-inhibitory sequence, AIS)和C端与复合体形成有关的结构域(C-terminal domain, CTD)。在烟草表皮细胞中对SlSnRK1蛋白的亚细胞进行定位,利用农杆菌浸润法将SlSnRK1的N端融合有GFP的表达载体pCHF3-GFP-SlSnRK1在本氏烟叶片表皮细胞中进行瞬时表达,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SlSnRK1融合蛋白定位于烟草表皮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利用特异性引物,以提取的番茄不同器官的总RNA为模板,通过半定量RT-PCR和real-time RT-PCR测定了SlSnRK1 mRNA表达的组织特异性,SlSnRK1的mRNA在花中积累量最高,在叶中次之,而在根和茎中的积累量都较低。此外,以提取的TYLCCNV/TYLCCNB侵染的番茄叶片和接种菌株EHA105的番茄叶片总RNA为模板,通过real-time RT-PCR比较分析了SlSnRK1的mRNA积累量的差异,TYLCCNV在侵染早期能上调SlSnRK1 mRNA在番茄叶片中的积累,在显症期则对SlSnRK1 mRNA积累量无明显的影响,而在侵染后期则又下调了SlSnRK1 mRNA在番茄叶片中的积累。利用野生型(wild type, WT)本氏烟和转正义(sense)拟南芥SnRKl基因的转基因本氏烟植株进行病毒侵染效率测定,结果发现,与WT本氏烟相比,TYLCCNV/TYLCCNB侵染效率在转基因过表达SnRKl的本氏烟中明显下降,表明SnRK1可能参与了植物对病毒的防卫反应。构建了PC1、SlSnRKl以及SlSnRKl kinase-dead突变体SlSnRKlK48R的酵母表达载体,利用snfl缺失突变的酵母菌株△snfl BY4741进行酵母互补实验验证βC1蛋白能否在酵母细胞内抑制SlSnRK1的活性。在△snfl BY4741酵母菌株中单独表达SlSnRK1或SlSnRKlK48R时,番茄SlSnRK1蛋白能互补酵母SNF1蛋白的功能,而失去激酶活性的SlSnRK1的kinase-dead突变体SlSnRK1K48R丧失了其互补的功能,但在△snfl BY4741酵母菌株中共表达SlSnRK1和pCl蛋白时,βcl蛋白不能抑制SlSnRK1蛋白的互补活性,说明pc1蛋白不能抑制SlSnRK1的激酶活性。为了进一步了解TYLCCNB (3C1与SlSnRK1的互作机理,对TYLCCNBβC1和SlSnRKl的激酶结构域区段(含有激酶结构域和泛素相关结构域,简称SISnRK1-KD)分别进行原核表达和纯化,并用于体外磷酸化试验。结果证实SlSnRK1-KD激酶能够在体外条件下特异性磷酸化GST-βC1,对TYLCCNBβC1蛋白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后发现,βCl 33位的丝氨酸和78位的苏氨酸很可能是SlSnRKl的磷酸化位点,针对这两个位点分别设计了将两个位点分别或同时突变为丙氨酸或天冬氨酸的6个点突变。对上述点突变体蛋白与GST进行融合表达及纯化后和野生型GST-βC1蛋白一起用于体外磷酸化研究,结果证实对33位丝氨酸和78位苏氨酸进行突变都能够明显降低突变体的磷酸化水平,其中33位丝氨酸突变后对磷酸化的影响相对较大,而78位苏氨酸突变后对磷酸化的影响相对较小,说明33位和78位均为SlSnRK1的磷酸化位点,但33位丝氨酸的磷酸化效率高于78位苏氨酸。针对βC1蛋白的两个主要磷酸化位点,构建了6个pC1突变的TYLCCNB突变体侵染性克隆,将突变体及其野生型TYLCCNB侵染性克隆分别和TYLCCNV组合共同接种本氏烟,发现与野生型TYLCCNB相比,组成型磷酸化的3个TYLCCNB突变体侵染性克隆的发病时间延迟,侵染效率下降,并且所引起的植株的症状减弱,表明pC1蛋白的磷酸化减弱了其作为病毒致病因子的功能。上述结果表明番茄SlSnRK1蛋白可以通过与TYLCCNBβC1互作,磷酸化βCl蛋白来减弱病毒的侵染,从而实现对病毒的防卫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1 李德利;代双容;贾妍恒;杨黎明;高金锋;王鹏科;甜荞种子多倍体诱导及其C1代DNA与形态学鉴定[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21年05期 2 叶剑;青玲;周雪平;与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伴随的DNAβ分子βC1缺失突变体介导的交叉保护作用初步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6年05期 3 姜磊;吴建祥;周雪平;与烟草曲茎病毒相伴随的DNAβ的βC1基因原核表达及蛋白的单抗制备[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8年02期 4 乔宁;阎振鑫;尼秀梅;代惠洁;竺晓平;孔令广;番茄黄化曲叶病毒抗性检测DNA提取方法的优化及应用[J];中国蔬菜;2017年01期 5 廖白璐;刘勇;谢艳;周雪平;刺茄中分离的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及伴随的卫星DNA分子的全基因组结构[J];植物病理学报;2007年02期 6 丁铭;杨程;罗延青;岳宁;方琦;苏晓霞;张仲凯;侵染曼陀罗的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及其卫星DNAβ全基因组结构特征[J];植物病理学报;2008年04期 7 张颖,张玉满,刘玉乐,田波,张忠泽,殷勤燕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小环状DNA分子的发现与证实[J];科学通报;2000年05期 8 刘玉乐,李冬玲,王环字,田波,B.D. Harrison一种非洲番茄黄化曲叶病毒DNA的克隆[J];自然科学进展;1998年03期 9 徐幼平;周雪平;侵染广西烟草的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及其伴随的卫星DNA分子的基因组特征[J];微生物学报;2006年03期 10 谢艳,李桂新,周雪平从烟草上分离的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及其卫星DNA的全基因组结构特征[J];科学通报;2003年06期
相关知识
番茄抗黄化曲叶病毒育种研究进展
不同番茄品种对5种植物双生病毒的抗病性鉴定
2014年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防控技术方案
植保所揭示WRKY1调控植物对双生病毒抗性的新机制
微生物所叶健团队发现双生病毒调控植物免疫平衡实现全新生态功能
植物免疫研究与抗病虫绿色防控:进展、机遇与挑战
植物与植物病毒的战斗研究
清华****发表植物病毒研究新成果
番茄斑萎病毒及其与传播介体西花蓟马互作的研究进展
番茄斑萎病毒侵染的西花蓟马酵母双杂交cDNA文库的构建和分析
网址: 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卫星DNA编码的βC1与番茄寄主因子SlSnRK1的互作机制研究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72956.html
上一篇: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生防菌的筛选及 |
下一篇: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DNA复制蛋白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