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杨乃琴、陈秀中、金荷仙主编的《梅花人生》是为了纪念著名花卉专家陈俊愉院士100周年而出版的文集,内容主要为三个部分:一是陈先生亲属写的纪念文章,二是陈先生自述的教学科研生涯,三是陈院士生前好友、同事及学生的纪念文章。书中还附有大事记和年表。本书是园林花卉重要的参考书,具有较强的史料价值。
内容推荐
陈俊愉,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在近一个世纪的坎坷生涯里,业绩辉煌,为我国城市园林、花卉及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杨乃琴、陈秀中、金荷仙主编的这本《梅花人生(陈俊愉院士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收录了陈俊愉院士亲笔写的介绍自己科学生涯的回忆录,还有一部分是陈氏大家庭的回忆,是通过其姐妹亲人口述笔录,并经过陈俊愉院士的审改而完成的。
目录
序
前言
”冰雪红梅傲”——陈院士的那个大家庭
我的那个大家庭
南京娃娃桥陈家大宅院
迁怀义门陈氏家史述略
怀念我的亲娘
夜思娘亲泪沾襟
忆先生
”文革”中的家庭境遇及”文革”后父亲的新生
”她在丛中笑”——陈院士的教学科研生涯
梅花人生——简记以梅为母80年
花卉院士的科学生涯
九旬院士力挺梅花20余年
一生梅缘——访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梅花专家陈俊愉
梅花大师陈俊愉的70年
从风雨沧桑到安定发展——小记在本校45年的教研生涯
从城市居民区绿化系到园林学院——本校办高等园林教育的发展道路
”只有香如故”——全国园林同行纪念陈院士
痛失挚友陈俊愉
怀念恩师陈俊愉院士
永远的怀念
永远的怀念——追忆陈俊愉先生对我的教诲
忆恩师对我的培养
深切怀念恩师陈俊愉先生
永留梅香在人间——记陈俊愉院士
梅花院士的梅花精神
待到山花烂漫时——纪念我的恩师陈俊愉先生
宗师的风范伟大而平凡
尊师教诲感染,学生受用终生
春风好雨师道温润——我亲历的陈俊愉先生
先生永驻我心中
不忘春风教,长怀化雨恩——怀念严师慈父陈俊愉先生
回忆恩师陈俊愉院士
梅馨书香留人间——怀念陈俊愉院士
他的日程表上没有假日——怀念园林花卉专家陈俊愉先生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追忆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学家陈俊愉先生
永远的怀念
梅花北移的理论与实践——纪念陈俊愉院士
中国菊花的魅力
蜡梅科植物研究进展
缅怀老师精神服务生态园林
谈陈俊愉先生的”梅花精神”
学习陈先生的科学精神,促进园林行业的升级转型
梅花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基因
为了打造一支梅花国家队——陈俊愉与东湖梅园建设
教书育人芳馨天下——深切悼念恩师陈俊愉院士
《梅花香自苦寒来——陈俊愉传》开篇词
育出新花艳人间国际登录梅第一——记著名园林植物学家、园林教育家陈俊愉院士
附录
陈俊愉先生年表
陈俊愉生平大事记
后记
试读章节
我的祖籍是安徽安庆,过去安庆也叫怀宁,现在的怀宁在安庆的西南,是1949年才设县的。我有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我在这个大家庭里出生并长大。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大家庭里,从我的曾祖母以下有五六十人之多,还不连家里的一批男佣女仆。这些人大约有百分之九十都聚居在南京娃娃桥2号至4号这个大宅门里。
过去我每看到《红楼梦》和巴金的《家》时,都会联想到这个大宅门里的很多人和事。当然,我们并不是皇亲国戚,也不像《红楼梦》里的贾家那样声势显赫,骄奢淫逸。但比起巴金笔下的高家,不论是成员数量,还是经济状况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但是在这个大宅门里所表现的形形色色的阴暗面,诸如消极黑暗乃至腐朽丑恶的现象,与贾府和高家只是大同小异而已,这也是我国封建大家庭里所普遍存在的现象。
我的那个大家庭应当说起源于我的曾祖父(老公公),他名际唐,号尧斋,大约出生于清道光晚年或咸丰初年(19世纪50年代初)。祖上务农,老公公有兄弟四人,他最幼,唯有他一人通过十年寒窗,出身两榜,进入仕途。他到底做过哪些官,我并不太清楚,只听说他曾在奉天省做过按察使,最后又在新疆做过布政使。按清朝官制,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是巡抚或总督,下设布政使和按察使两司。按察使又称臬台,是执掌一省司法的大员,一般是正四品。布政使又称藩台或藩司,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是正三品官。布政使既管财政和税赋,又管全省人事,手掌人、财大权,可见是一个很有实权的人物。我曾听说,他去新疆赴任时是绕道俄罗斯,乘火车从西伯利亚赤塔、伊尔库茨克经阿拉木图进入新疆,最后到达乌鲁木齐。因为这样走比较便捷,如走国内,则要长途跋涉,沿途车马劳顿,风餐露宿。以后他回京述职往返都是这样走法。我又听说他在新疆任上积攒了不少帝俄时期的纸币带回家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这些俄币变成了一堆废纸,只能付之一炬。
老公公大概在告老还乡之后,一直在天津定居,当他得知我的娘已怀孕,就特地把我的父母从南京接到天津去住,希望我娘能给他生个曾孙,以一享四世同堂之乐。1917年,翔哥(即陈俊愉)在天津出生,他欣喜不已,以为翔哥是他第一个曾孙,给他取名”大翔”,其实我的二婶在南京已经生下翼哥,只是当时因通信不便,他不能及时得到信息而已。
老公公于1920年在天津去世,我的娘因此悲恸过度,导致早产,我乃于次年初在天津降临人世,所以翔哥是我们这一辈中唯一见过曾祖父的人。
我的曾祖母(老婆婆)王氏。按照明、清的制度,凡为五品以上的大员,皇帝对他的妻室均以诰命授予封典,所以老婆婆和《红楼梦》里的贾母一样,也是一位诰命夫人。她又是一位长寿老人,活到九十四岁,无疾而终。当时翼哥和翕哥的小茵和秀平都快三四岁了,俊恂弟的儿子秀石比她俩还大,那真是五世同堂了。她那时神志还非常清楚,有次她听说我生了民儿,对我的娘说:”大少奶奶,把你的外孙抱来给我看看!”她把熙民抱在怀里,还解开衣裳,把奶头朝他嘴里塞呢。还有件事使我不能忘怀的是每到农历正月初五都派她房里的佣人送蛋糕来给我,她总记得我是正月初六生的。
老公公生有四子,我的祖父是长子,按照他们堂兄弟以长幼排序,祖父行三,人称三爹爹,也就是我的爹爹(就是我的爷爷)。他的三个弟弟依次是:六爹爹、八爹爹和九爹爹。
爹爹(即陈俊愉的爷爷)名超衡,字卓甫,大约生于清光绪初年(19世纪70年代中期)。老公公在世时,年事已高,长期定居天津,爹爹是长子,自然地承担起操持这个家的一切事务,尤其到了1920年老公公去世之后,他理所应当地成为这个家的一家之长了。
爹爹的活动范围主要是在南方,因为我们家在安徽芜湖、安庆、枞阳、东至等处有大片土田地,究竟有多少,我好像记得老人们说过,大约有几十顷,也就是几千亩。当时有叫方积堂和王季庆候的两个人,是爹爹派驻在安庆、枞阳两地专门负责管理土地,收田租的,当地的农民都称他们为”二地主”。在20世纪的30年代,娃娃桥这个大宅门上上下下不下七八十人的生活开支和花销,没有可观的收入,是难以维持的。
爹爹在清朝曾做过河南省中牟县的知县,听说后来还在安徽做过府台,他还做过其他什么官,我就不清楚了。可能是由于他在官场上待的时间很长的缘故,因此在家里也能看到他的官僚架子,例如他有事要差遣佣人,从不喊仆人的名字,总是大声喊:”来人!””来人呀”。伺候他的王四或吴喜,就会高声应诺,来到他的座侧,双手垂立,毕恭毕敬地聆听他的吩咐。我曾听说辛亥革命以后,他在上海(棉)花(棉)纱税务局和江苏盐务局做过局长,在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他先后在上海中一信托投资公司担任旧债清理部部长,南京中国实业银行行长等职务,后期已成为中国实业银行上海总管理处的领导成员。从事金融工作近二十年,成为当时在金融界也算是颇有名望的实业家了,但是他在家里那种做官当老爷的架子,似乎并没有什么改变。
在当时的那种环境下,爹爹出于他自身的社会地位、身份和工作的需要,在日常生活上很讲究排场,喜欢摆谱,他很多交往都是达官显宦,富商巨贾,所以出入有汽车,上海有洋楼,迎来送往,家里经常高朋满座。记得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为老婆婆做八十大寿,在娃娃桥的大宅门里搭台唱戏,大宴宾客,三天三夜,花的钱真是像水淌一样。为了做寿碗,就专门派人到江西景德镇去特地烧制,仅此一项,就可见一斑了。爹爹虽然满脑子的封建思想,还要维护他在这个大家庭里的绝对权威,但是我现在想想那时娃娃桥的大宅门里七八十口人的生活都维系于他一人之身,也真是件不容易的事。
P16-17
序言
陈俊愉(1917.9.21—2012.6.8),享年95岁,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在近一个世纪的坎坷生涯里,业绩辉煌,为我国城市园林、花卉及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中国工程院曾要求所有资深院士及90岁以上的老一辈科学家,尽量利用有生之年,用各种方式,把一生中值得回忆的事情记录下来,撰写回忆录。陈俊愉院士生前也一直想写自己的回忆录,但因工作繁忙,晚年为了完成多部专著而操劳,没能腾出太多的时间亲笔写作自己的回忆录,只留下不多的文字扼要介绍自己的科学生涯;还有一部分陈氏大家庭的回忆是通过自己的姐妹亲人口述笔录,并经过陈俊愉院士的审改而完成的。
不幸在2012年5月底陈院士突发疾病,住院抢救无效,于20]2年6月8日与世长辞,永远离开了我们。为了弥补逝者的遗愿,只能由我们家属及学生来完成这本——《未写完的回忆录——陈俊愉》;在编辑过程中,又收入了陈院士生前好友、同事及学生的纪念文章,最后定名为《梅花人生——陈俊愉院士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以此怀念我们尊敬的导师及亲人——陈俊愉先生!
杨乃琴
2017年6月于北京林业大学梅菊斋
后记
父亲生前一直想写一本自己的回忆录,但因工作繁忙,没能腾出太多的时间亲笔写作自己的回忆录;在世时委托自己的两个妹妹写了自己的母亲及南京陈氏大家庭和娃娃桥陈家老宅的相关回忆材料。另外,还委托我在2010年11月回安徽安庆老家参加迁怀义门陈氏七修宗谱告成典礼并代表父亲致辞,回京我还带回两套第七次修订本迁怀义门陈氏宗谱。没想到这竟成了我们在编辑《未写完的回忆录——陈俊愉》一书时最珍贵的史料。父亲最后的一两年,一直忙于写作自己的两本梅花菊花专著,生前曾跟我说过写作自传的计划,我也因为自己工作繁忙而忽略了,没能主动去帮父亲记录下他老人家一生中的种种沧桑经历,颇感内疚。
2016年年初,杨阿姨把父亲生前遗留下来的回忆录材料交到我的手里,并叮嘱:”现在只能由我们家属及学生来完成这本——《未写完的回忆录——陈俊愉》,以此怀念我们尊敬的导师及亲人——陈俊愉先生!必须年内完成,作为明年(2017年)陈俊愉百年诞辰的纪念文集之一种。”于是我紧急动员起来,大量搜集我父亲的文章及照片,终于在合理运用现有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精心构思编辑,完成了《未写完的回忆录——陈俊愉》的编写任务,也算弥补了父亲生前的一个遗愿。在编辑的过程中,在金荷仙老师的帮助下又收入了陈院士生前好友、同事及学生的纪念文章,最后定名为《梅花人生——陈俊愉院士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感谢《中国园林》杂志社社长、常务副主编金荷仙老师的全力支持,感谢中国梅花蜡梅协会会长、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张启翔老师百忙之中为本书写序。感谢两位园林企业家吴桂昌先生和华艺生态园林股份有限公司胡优华先生慷慨出资确保本书出版无后顾之忧。
编完这本书,父亲一生的沧桑经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两个字:勤奋!为了他所挚爱的梅花,他老人家一生勤奋,一直勤奋工作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也验证了中国一句古老的人生格言:
”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
陈秀中
2017年8月于北京潘家园拈花书舍
相关知识
陈俊愉:花凝人生
科学网—追记陈俊愉院士:来生还会爱梅花
著名花卉院士陈俊愉与花长辞
中国园林“三陈”:陈植、陈俊愉、陈从周
陈俊愉院士:菊花起源于中国
花卉园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俊愉教授
园博展览丨相约“只留清气满乾坤 ——陈俊愉院士园林成就展” 品味梅香悠悠 传承梅花精神(二)
向一生奉献在园林行业的陈俊愉先生致敬
杏树桩嫁接梅花慢慢成为北方梅花产业的支柱
[科技苑]梅花过长江 最远可至黑龙江(20130531)
网址: 《梅花人生(陈俊愉院士百年诞辰纪念文集)》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77090.html
上一篇: 感物·感悟—从写生花卉中观照生命 |
下一篇: 青岛传记文学公寓花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