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任见:标美史卷画牡丹【原创】

任见:标美史卷画牡丹【原创】

任见:标美史卷画牡丹【原创】

牡丹画史话(5)

任见

牡丹,艳冠群芳,以“国色天香”、“花中之王”著称。

以牡丹为对象的艺术创作,和牡丹本身一样,自古以来,广受人们喜爱。牡丹画这种艺术样式,最早见于绢帛,是在东晋时期。

擅长“以形写神”的东晋画家顾恺之,有画作《洛神赋图卷》 ,鉴赏家认为,图卷上洛水畔生长的植物就是牡丹,而且尚在绽放。

顾恺之,字长康,又字虎头,江苏人,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东晋朝中显贵谢安夸赞顾恺之的画“有苍生以来未之有”,世上有人迹以来没有过这样的好画。张彦远是唐代的画家和评论家,说:“自古论画者以顾生之迹天然绝伦,评者不敢一二。”顾先生的画鬼斧神工,远离人间烟火气,理论家不敢造次。

顾恺之的绘画特征,依张彦远的说法,是“紧劲连绵,循环超忽” ,细腻,到位。在人物描绘上,精微超逸的笔触被后世赞为“高古游丝” ,又曰“春蚕吐丝” 。顾恺之勤奋高产,大量画作奠定了他在中国画史上独特的线描艺术地位。

顾恺之的创作实践,具有明确坚实的理论主导,在其“传神写照”“迁想妙得”和“以形写神”的命题之下,推崇格调境界,注重精神意趣,气韵生动的佳作也构造了中国画史上“意”和“神”的观念精髓。

唐人张怀瓘评述顾恺之对于中国画的意义说:“顾公运思精微,襟灵莫测,虽寄迹翰墨,其神气飘然,在烟霄之上,不可以图画间求。”顾恺之的所谓“传神”,至高至妙,无可寻迹。

顾恺之生活于皇室败弱、士族争霸的东晋末世,社会人生极不安定,却又玄学风行,朝野间以清谈为时髦,畸重神理,丢失形骸,倒也风流辈出。形神尖锐对立的观念,为魏晋名士的个性解放、行为放达提供了思想前提。

名士嵇康曾有诗云:“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顾恺之特别推崇嵇康的这几句话,专门为之作画。可见顾恺之从流行的玄学思想中获得了思想的营养,将之渗透于绘画艺术,其表现便成了对有限形体的超越,对无限精神的追求。

当然,绘画艺术必须落实于载体,落实于笔墨纸张,顾恺之因此认为“传神”不能脱离“实对”,精神表现不能脱离真实描绘,“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传神之趋失矣”。有了形象的取舍、改变和组合,方得以精神表达为宗旨的“传神写照”。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 山川树石,幼稚古朴,而“人大于山,水不容泛”, 体现着早期中国画的创作特点。《洛神赋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绘画取材于三国时期建安著名文人、曹操第三子曹植的《洛神赋》一文。传说曹植与其嫂甄后相恋,而甄后在生了明帝曹睿后遭谗致死,曹植从帝京回东藩,途中经过洛水时得到甄后遗枕,感而生梦,写出《感甄赋》以作纪念。原文中主人公对甄后充满爱恋,而最终却不得不怅然离去,表现了作者在现实中的伤感与无奈。明帝曹睿后将其改为《洛神赋》传世。洛神是传说中伏羲之女,溺于洛水为神,世人称作宓妃。把甄后与洛神相提并论,实际上也是一种对甄后的怀念和寄托。

顾恺之的《洛阳赋图卷》以《洛神赋》为依据,描绘了作者对洛水之神宓妃的爱慕以及神人殊隔、不能交接的惆怅。作品将不同情节置于同一画卷,洛神和曹植在一个完整的画面的不同场景中反复出现,以山石、林木及河水等背景,将画面分隔成不同情节,使画面既分隔又相联接。不但画面和谐统一,丝毫看不出分段描写的迹象。

本来《洛神赋》是艺术家们乐意借用的题材,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一出即成名画,无人再敢描绘《洛神赋》了。遗憾的是,顾氏原作早佚,今世上所存,有宋代绢本设色摹本多套。这些宋摹本分别藏于中国大陆、台湾台北及美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顾恺之艺术的若干特点,千载之下,聊可遥窥其笔墨神情。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之美。

展开画卷,可见站在岸边的曹植表情凝滞,一双秋水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向往。洛神云髻高挽,衣带被风,行于水波,飘飘若仙,欲去还留,顾盼之间,流露出倾慕之情。初见之后,画家安排洛神一再与曹植碰面,日久情深,但最终洛神还是驾着六龙云车在云端中渐去,留下此情难尽的曹植在岸边,终日思之,最后依依不忍地离去。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发挥了高超的艺术想象力,以富有诗意的形式表达了原作的意境,原赋中对洛神以及人物关系的描写,在画面中都有生动入神的体现。画中的曹植带着随从,在洛水之滨凝神怅望,远处凌波而来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委婉, 目光凝注,二人的思念之情溢于卷面,令人感动。全图设色艳丽明快,线条准确流畅,充满动感,富有诗意。

虽然是人物画,但以大量的山水为故事展开的背景。图中树木、山石造型稚拙,比例关系不一,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描述《洛神赋图卷》曰:“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石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伸臂布指。”最有特色的是《洛神赋图卷》中的线条,如张彦远所言:“紧劲连绵,循环超乎,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线条的表现力内在含蓄,以表现意态为先。线条内部勾勒产生的块面以青绿填色,色彩变化较少,只在坡脚岸边施以泥金。

《洛神赋图卷》中的山石树木,结构单调,状物扁平,顾恺之在装饰性纸上加以凹凸晕染,增加立体感,猜测来自于对当时青铜铸造艺术和帛画艺术手法的借鉴,来自于那一时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和相互影响。

在《洛神赋图卷》摹本中,可见洛水边有盛开的牡丹,为人物点缀,也意趣生动。曹植和甄妃是顾恺之尽情描摹的对象,牡丹只能算是陪衬,但这是牡丹第一次出现在美术作品上,步入艺术殿堂中。此前,牡丹只出现在《诗经》这一文学作品中,还没有在其他艺术体裁中出现过。到了顾恺之,牡丹成为画家丹青水墨的角色,证明它的美丽吸引了艺术家的审美注意力。

但是,由于《洛神赋图卷》中的牡丹形象比较模糊,有人质疑顾恺之所画不一定是牡丹。依《洛神赋图卷》的笔墨风格,确实不好指认那就是牡丹,而且顾氏原作早佚,仅靠宋代摹本尤其不能轻易判定。不过,有宋代余仁中的摹本《顾笔列女图》可供参照。《列女图》又名《列女仁智图》,是根据汉刘向所著的《古列女传》人物故事而创作的一套画册。

《列女传》是一部介绍中国古代“优秀”妇女的书。西汉时期汉成帝刘骜的皇后赵飞燕失宠后,招来一批壮硕美男日夜淫乱无休,光禄大夫刘向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忍无可忍又无法直说,只好下了一番功夫搜集昔日贤后贞妃的记载,写成了一本《列女传》呈给汉成帝,期盼皇上转给赵皇后学习自律。顾恺之见此书后,立即为之做成画册,轰动一时。

余仁中摹本《顾虎头列女图》里就有庭院栽植的木芍药——牡丹,比较清楚和真切,这个摹本似乎为顾恺之《洛神赋图》上所绘即是牡丹作了证明。

顾恺之约生于公元345年卒于公元409年,因此有人说顾氏的《洛神赋图》是最早把我国牡丹纳入艺术观赏领域的范例之一。

南北朝时期的北齐画家杨子华向被誉为“牡丹圣手”,宋代文学家苏轼面对牡丹曾发出浩叹:“丹青欲写倾城色,世上今无杨子华。”杨子华是北齐世祖高湛的爱臣,曾任直阁将军、员外散骑常侍,善于丹青,笔下贵族人物、宫苑、车马皆生动逼真,一时有“画圣”之谓。传说他画马在壁上,夜间犹闻马索水草而嘶鸣,又在纸上画龙,卷舒时有云彩萦绕。高湛使其供职宫廷,成为专门的御用画家,非有诏不得与外人画之。

杨子华所画人物形象丰满圆润,有别于顾恺之的“秀滑清丽”,他的画风影响到唐代,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他画过很多壁画,但到今天都已经了无踪迹。只有一卷传为宋临的《北齐校书图》,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是我们今天唯一能见到的杨氏的卷轴画。

《北齐校书图》所画为北齐文宣帝高洋命文人刊定国家收藏的《五经》诸史的情景。据宋人题跋,原作为水墨着色之横卷,卷首一少年侧立捧书读经,一学者坐姿执笔书写,侍从二人托纸砚,一人执书卷,身后女侍二人;中段榻上二人书写,一侍者转身与抚琴人对话,榻后女侍二人,榻侧三女侍各持几、琴、壶而立;卷尾画二马,一人拱手执鞭,二人牵之,其一似西域人。

《北齐校书图》,用笔细劲流动,细节描写精微,人物神情均极生动,从中可见“大知识分子”在北齐地位之尊贵,待遇之富足,工作之潇洒。阎立本评曰:“自像人以来,曲尽其妙,简易标美,多不可减,少不可喻,其唯子华乎?”

杨子华的画作真迹既已无存,摹本也极少,他的牡丹题材绘画,他所画牡丹的奇美,我们只能从时人与后人的赞誉中间接领略了,如唐代韦绚的《刘宾客嘉话录》云:“北齐杨子华作牡丹,极分明。子华北齐人,则知牡丹亦矣。”

自隋朝起,牡丹华丽转身,自山野民间进入洛阳宫苑。史载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诏天下进奇石花卉,“易州进牡丹二十箱”, 植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也越来越频繁地进入文学艺术家的视野。

至于唐代,牡丹诗歌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化浓”千古咏唱。

在美术领域,从唐代起,花鸟画逐渐成为独立的专门画科,牡丹、芍药逐渐成为花鸟画的重要题材。

任见,北大研究生学历,有《笔墨意象》(2卷)等著作数千万字,并有院线公映电影及电视剧,曾在中外多家媒体开设专栏,有大量论著、书画评论等。

任见:宓妃甄后,翩跹洛神【原创】

巴黎雷欧:先贤、巨匠、众神联袂展演的古希腊文明奇观【原创】

任见:隋唐皇城天街,洛阳古都风采【原创】

任见:鲁国教师孔丘是“教育家”吗?

后山:古代的“六艺”是“素质教育”吗?

你喜欢大自然吗?-《巴黎雷欧艺术评论》新版075

理解“关系”的难度-《巴黎雷欧艺术评论》新版074

巴黎雷欧:文化形胜地,艺术小巴黎『原创』

巴黎雷欧:大布列塔尼,古老而美丽『原创』

责任编辑:

相关知识

任见:牡丹花史话『原创』
任见:牡丹文化史话
牡丹画史话,了解一下!
“以画谈史”——从中国古画中解读中国盆景悠久历史
任见:远古时期的神奇花卉-牡丹
花木的图像史,是观赏也是情感的迁移
花木的图像史
花史左编卷十五,檇李仲遵王路纂修 花之梦
寓兴:花木的图像史
卷之二千八百十二

网址: 任见:标美史卷画牡丹【原创】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83335.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天然有机草本
下一篇: 惊艳!这些陶瓷上面能“刺绣” 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