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说明
声明
摘要
英文摘要
目录
第1章绪论
1.1饮用水微生物安全
1.2细菌可培养性研究进展
1.2.1细菌可培养性影响因素
1.2.2细菌可培养性检测方法
1.2.3细菌处于VBNC状态下生理特征
1.3饮用水给水系统中细菌可培养性的转化
1.3.1饮用水处理工艺对细菌可培养性的影响
1.3.2消毒工艺对细菌可培养性的影响
1.3.3给水管网环境对细菌可培养性的影响
1.4研究思路、内容和意义
第2章饮用水处理系统中总活性细菌及VBNC状态病原菌的赋存和去除
2.1材料与方法
2.1.1水厂概况
2.1.2水样和活性炭样品采集
2.1.3水质理化指标测定方法
2.1.4基于平板计数检测可培养细菌数
2.1.5PMA处理和DNA提取
2.1.6基于定量PCR(qPCR)检测总的及活性细菌量
2.1.7特定基因拷贝数转换为活细胞数方法建立
2.1.8基于高通量测序检测饮用水处理系统群落结构
2.1.9数据分析
2.2水质特征分析
2.3各处理流程出水中总细菌承载量及活性炭层生物量分布特征
2.4饮用水处理系统中VBNC状态病原菌的发生和去除
2.5目标生物与非生物和生物因子之间相关性分析
2.6基于non-PMA和PMA处理的Illumina高通量测序研究细菌群落结构变化
2.7小结
第3章UV消毒对细菌VBNC状态的诱导作用及VBNC细菌生理活性特征
3.1材料与方法
3.1.1实验用菌株
3.1.2细菌生长状态及UV消毒
3.1.3可培养细菌,活细菌和总细菌计数以及CTC-FCM活性(呼吸强度)测定
3.1.4D2O-labeled Raman光谱检测VBNC细菌代谢活性
3.1.5数据分析
3.2UV消毒对环境和模式菌株可培养性的影响
3.3UV消毒对细菌VBNC状态的诱导作用
3.4不同UV剂量下VBNC细菌呼吸活性
3.5单细胞D2O-labeled Raman光谱法测定VBNC细菌代谢活性
3.5.1通过拉曼光谱监测环境和模式菌株对重水的吸收
3.5.2VBNC状态菌代谢活性定量表征
3.6代谢活性的异质性分布提供了消毒过程的优化策略
3.7小结
第4章余氯对生物膜中细菌VBNC状态的诱导作用及公共场所龙头水中VBNC致病菌的分布规律
4.1材料与方法
4.1.1实验用菌株
4.1.2实验装置设计及生物膜培养
4.1.3总细菌,活细菌和可培养细菌计数
4.1.4实际龙头水样品采集及水质分析
4.1.5PMA处理及DNA提取
4.1.6基于定量PCR(qPCR)检测总的及活性细菌量
4.1.7基于高通量测序检测样品群落结构
4.1.8数据分析
4.2.1Flow cell系统出水生物量特征
4.2.2不同余氯浓度作用下,Flow cell中生物量变化特征
4.3公共场所龙头水水质分析
4.3.1龙头水水质理化特征分析
4.3.2龙头水样品生物量特征
4.4公共场所龙头水中VBNC致病菌的分布特征
4.4.1目标致病菌可培养性检测
4.4.2公共场所龙头水中VBNC致病菌发生规律
4.4.3VBNC状态病原微生物为饮用水中新兴微生物污染物
4.5目标生物与非生物和生物因子之间相关性分析
4.6公共场所龙头水中群落结构特征
4.6.1不同公共场所龙头水微生物群落结构时空差异性
4.6.2龙头水中总的和活性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性
4.7加强公共场所龙头水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8小结
第5章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5.1结论
5.1.1VBNC病原菌在饮用水深度处理工艺中的赋存规律
5.1.2UV消毒对细菌VBNC状态的诱导作用及对其生理特征的影响
5.1.3余氯对生物膜中细菌VBNC状态的诱导作用及公共场所龙头水中VBNC致病菌的分布规律
5.2创新点
5.3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相关知识
番茄细菌性溃疡病的生态学和防治及其病原体的检测方法
蔬菜中26种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
细菌16S rRNA基因实时荧光定量及分型方法的建立
一种生物型土壤调理剂及其制备方法.pdf
十字花科蔬菜细菌性黑斑病菌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甘肃毕家山铅锌矿床中镉的赋存状态及其矿床成因研究:来自硫化物LA
一个新的CD型变压器的功率计算公式—P=S~2×h/C~2
水产养殖细菌性病害检测方法
常见猪病毒性疾病及其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植物细菌性病害和病原细菌分类研究进展
网址: 饮用水中VBNC型细菌的检测方法及其赋存规律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99467.html
上一篇: 微生物战争 |
下一篇: 几种不常见细菌的快速鉴别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