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茶树(学名:Camellia sinensis),属山茶科山茶属,为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

茶树(学名:Camellia sinensis),属山茶科山茶属,为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

×

微信扫一扫关注
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

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发送给好友

茶树(学名:Camellia sinensis),属山茶科山茶属,为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

基本简介

茶树(学名:Camellia sinensis),属山茶科山茶属,为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一般为灌木,在热带地区也有乔木型茶树高达15—30米,基部树围1.5米以上。栽培茶树往往通过修剪来抑制纵向生长,所以树高多在0.8—1.2米间。茶树的叶子呈椭圆形,边缘有锯齿,叶间开五瓣白花,果实扁圆,呈三角形,果实开列后露出种子。春、秋季时可采茶树的嫩叶制茶,种子可以榨油,茶树材质细密,其木可用于雕刻。

茶树性喜温暖湿润气候,平均气温10℃以上时芽开始萌动,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年降水量要在1000毫米以上;喜光耐阴,适于在漫射光下生育;一生分为幼苗期、幼年期、成年期和衰老期。树龄可达一二百年,但经济年龄一般为40~50年。有许多茶树的变种用于生产茶叶,主要有印度阿萨姆,中国,柬埔寨几种。

基本分类

茶树是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我国茶树品种主要性状和特性的研究,并照顾到现行品种分类的习惯,我们将茶树品种按树型、叶片大小和发芽迟早三个主要性状,分为三个分类等级,作为茶树品种分类系统。各级分类标准如下:

第一级分类系统称为"型"。分类性状为树型,主要以自然生长情况下植株的高度和分枝习性而定。分为乔木型、小乔木型、灌木型。

乔木型

此类是较原始的茶树类型。分布于和茶树原产地自然条件较接近的自然区域,即我国热带或亚热带地区。植株高大,从植株基部到上部,均有明显的主干,呈总状分枝,分枝部位高,枝叶稀疏。叶片大,叶片长度的变异范围为10-26厘米,多数品种叶长在14厘米以上。叶片栅栏组织概为一层。

小乔木型

此类属进化类型。抗逆性较乔木类强,分布于亚热带或热带茶区。植株较高大,从植株基部至中部主干明显,植株上部主干则不明显。分枝较稀,大多数品种叶片长度以10-14厘米之间,叶片栅栏组织多为两层。

灌木型

此类亦属进化类型。包括的品种最多,主要分布于亚热带茶区,我国大多数茶区均有分布。植株低矮,无明显主干,从植株基部分枝,分枝密,叶片较小,叶片长度变异范围大。为2.2-14厘米之间,大多数品种叶片长度 在10厘米以下。叶片栅栏组织2-3层。

其他信息

树叶分类

二级分类系统称为"类"。分类性状为叶片大小,主要以成熟叶片长度,并兼顾其宽度而定。分为特大大叶类、大叶类、中叶类和小叶类。

(1)特大叶类:叶长在14厘米以上,叶宽5厘米以上。

(2)大叶类:叶长10-14厘米,叶宽4-5厘米。

(3)中叶类:叶长7-10厘米,叶宽3-4厘米

(4)小叶类:叶长7厘米以下,叶宽3厘米以下。

树种分类

第三级分类系统称为"种"。这里所谓的"种",乃是指品种或品系,不同于植物分类学上的种,此处系借用习惯上的称谓。分类性状为发芽时期,主要以头轮营养芽,即越冬营养芽开采期(即一芽三叶开展盛期)所需的活动积温而定。分为早芽种、中芽种和迟芽种。根据我们在杭州对全国主要茶树品种营养芽物候学的观察结果,将第三级分类系统作如下划分:

①早芽种:发芽期早,头茶开采期活动积温在400℃以下。

②中芽种:发芽期中等,头茶开采期活动积温400-500℃之间。

③迟芽种:发芽期迟,头茶开采期活动积温在500℃以上。

衍生产品

茶树精油色透明,黏度极低,若滴于物体表面可在24小时内挥发,且不留任何痕迹。对一般皮肤均无刺激,但如皮肤上有使用药物、过度使用化妆品与清洁剂导致皮肤的脆弱,这时若使用100%纯度的茶树精油,会造成皮肤的敏感。茶树虽无毒,但绝对不建议将纯茶树精油内服,茶树的效果也是属于外在而非内用,内服并无好处。

需注意事项:茶树属无毒性之植物精油,除以上特性描述外,并无对孕妇、儿童有不适的已知案例,不过因为其分子小挥发性高,如用于脸部,请注意不要与眼睛部位过近,引起眼部不适。

茶树精油的用途

空气:用于空气清净,异味消除,除臭,防虫防尘瞒,可以:负离子扩香器:使用阔香器是最有效而直接的方式,藉由阔香器将茶树精油打成极细微的小分子,自由扩散至空气中,算是最无负担,吸收容易,均匀分布的精油用法。您可以藉由呼吸、体表接触,实际感受到茶树精油的威力,并发生实际的效应。使用时,除了可以单纯的茶树精油加入外,也可以配入如熏衣草、葡萄柚、丝柏、薄荷等精油,强化抗菌效果并提振心灵感受。

香芬袋:使用木屑的香芬袋,是一种相当简便而多用途的方法。滴入茶树精油的香芬袋,可以放在衣物柜、枕边,甚至吊在出风口或通风处,让它自然净化空气品质。

中温熏香:熏香是大众常用的精油应用法之一,但请注意安全,以及控制温度在摄氏八十度以下,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中温的熏香器或是直接用一盆温热水中滴入精油。如果您感到呼吸道不适,可以直接近距离在温水上方深呼吸。

人体:让皮肤与呼吸道,打造出一道由茶树建构的天然保护膜,可以:

建议以茶树晶露每10cc加入10滴茶树精油。作为喷雾瓶使用。这种稀释过的茶树,可以喷洒在体表,例如常起红疹或湿疹的部位,让茶树天然的消毒抗菌作用,做好个人清洁。

较严重的部位,例如青春痘或粉刺,可以先将纯茶树精油滴在附近正常部位,观察是否有不适或敏感现象,如无,可将茶树精油滴在红肿部位,做强力消毒。

平时可以用茶树晶露作为清洁使用。

茶树精油5-8滴,滴于浴缸中泡浴至少五分钟,作为身体的一般杀菌。

接触过大众场所之手脚,可以用3滴茶树精油份量的洗手乳清洁消毒杀菌。

感觉喉咙不适,可以滴入2滴茶树精油于400cc水中漱口,尽量让其深入喉部并吐出。

其他用途

生活中,要远离病菌病毒,就要多亲近茶树,可以:

前述提及的茶树晶露与精油调液,可以喷雾瓶喷洒于室内,作为空气清洁、拖地与物品清洁。

茶树精油两滴滴入棉花中,塞入鞋柜或鞋中,作为消毒与去味。

茶树精油与丝柏(或松针)精油各两滴,在洗衣的清水最后一道程序中加入,作为衣物清洁去菌。

生长环境

土壤:一般是土层厚达1米以上不含石灰石,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有机质含量1%-2%以上,通气性、透水性或蓄水性能好。酸碱度PH值4.5~6.5为宜。

雨量:雨量平均,且年雨量在1500公厘以上。不足和过多都有影响。

阳光:光照是茶树生存的首要条件,不能太强也不能太弱,对紫外线有特殊嗜好,因而高山出好茶。

温度:一是气温,二是地温,气温日平均需10度;最低不能低于-10度。年平均温度在摄氏十八度~二十五度。

地形:地形条件主要有海拔、坡地、坡向等。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和湿度都有明显的变化,在一定高度的山区,雨量充沛,云雾多,空气湿度大,漫射光强,这对茶树生育有利,但也不是愈高愈好,在1000米以上,会有冻害。一般选择偏南坡为好。坡度不宜太大,一般要求30度以下。

原产于中国,后来鉴真东渡,将茶叶传播至世界各地。

茶树繁殖

茶树的繁殖近来多采用扦插育苗法,过去的压条法因繁殖速度过慢,现已很少人使用。

茶树采收

茶树种植后约三年起可少量采收,十年后达盛产期,三十年后即开始老化,此时可从基部砍掉,让茶树重新生长,再到老化后就须挖掉重种。

优良品种

制绿茶品种有:特早芽种有元宵绿;早芽种有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九龙大白茶、福云595等品种。

适制乌龙茶品种:早芽种有黄旦、茗科一号、丹桂等品种;中芽种有铁观音、佛手、白芽奇兰等品种,迟芽种有肉桂、本山、杏仁等品种。

绿乌兼制品种有:黄旦、黄奇、梅占等品种。

栽培技术

生长起点温度

引起茶树萌芽的平均温度称之谓生长的起点温度,在生物学上称此温度为最低温度。多数茶树品种日平均气温需要稳定在10℃以上,茶芽开始萌动。但也有少数品种或者由于其生态环境的不同,在不到10℃时已开始萌动,如浙江的碧云,龙井43,江西婺源早芽等茶芽萌动的起点温度是≥6℃,这类属早芽品种,开采期可比其他品种提早。

最适温度

茶芽萌发以后,当气温继续升高到14-16℃时,茶芽逐渐展开嫩叶。茶树生长最适温度是20-30℃之间,若在此范围之内,则茶梢加速生长,每天平均可伸长1-2厘米以上。我国大部分茶区自清明(4月上旬)至霜降(10月下旬)以前,日平均气温都在20-30℃之间,正是茶树生长最适温时期,也是茶叶的采收季节。茶树茶树

在茶树生长季节生物学有效温度(日平均气温10℃以上)累积值,称之谓有效积温。茶树生长适宜的有效积温在4000℃以上。我国茶区的年有效积温一般在4000-8000℃之间,有效积温越多,年生长期越长。我国南北各茶区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别,茶树生育期也就各不相同,多数茶区茶树的全年生育期约为8-9个月,而可采期为7-8个月。

低限温度

我国大部分山区,进入12月以后至次年2月一般平均气温低于10℃,茶芽停止萌发,处于越冬休眠状态,甚至有时出现严重的低温霜冻,对茶苗、幼树或抗寒性差的品种还会受到冻害。茶树能忍耐的绝对最低温度,因品种、树龄、器官、栽培管理水平、生长季节而异如当气温降到-2℃时,茶花大部分脱落而死亡;气温下降到1-2℃时萌发的茶芽也会枯焦,而茶树的枝梢忍耐低温的能力较强,乔木型大叶种能忍耐-5℃左右;灌木型中、小叶种能忍受低温的能力更强一些,一般在-10℃左右,若处于大雪覆盖,则可忍受零下15℃左右的低温侵袭。又如,不同品种茶树的抗寒能力固然不同,但同一品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表现也不一样,如政和大白茶在福建能忍耐-7℃低温,而生长在皖南茶区却能忍受-8至℃-10℃的低温。一般说来,低于茶树所“忍耐”的低温度限度时,就会产生冻害。茶树发生冻害的程度,除与温度高低直接有关外,与低温持续时间、风速、冻结时间也有密切关系。据浙江气象局在浙江嵊县的调查,茶树越冬期间,当气温降至-6℃左右,连续冻结6天,西北风风速每6-8米时,当地的茶树品种嫩梢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冻害;当最低温度降至-8℃连续冰冻12天以上更会引起严重冻害,使茶嫩梢冻死老叶变黄。一般来说,在一定的低温条件下,低温和土壤冻结时间愈长,加上干燥的西北风或早春气候转暧后突然降温等,都会使冻害程度加重。

温度过低固然会使茶树遭受冻害而损伤,温度过高也会引起茶树的热害,但遇到的机会不多。如当日平均气温到35℃以上时,生长便会受到抑制,日极端最高气温到39℃,在降雨量又较少的情况下,有的茶树丛面成叶出现灼伤焦变和嫩梢萎蔫,这种现象为茶树热害。通常是新梢和嫩叶比老化的枝条更容易受到这种逆境的危害。

抗寒性强的品种有祁门种、黄山种、茗洲种、柿大茶、安徽1号、安徽3号、安徽7号、皖农95、乐昌白毛茶、恩施大叶茶、鹤峰苔子茶、高芽齐、白毫早、宜兴种、茴香茶、宁州2号、紫阳种、顾渚紫笋、藤茶、水古茶、龙井43、龙井长叶、碧云、苔香紫、迎霜、青峰、浙农113等。 寒性较强的品种有杨树林783、黄荆茶、波毫、福安大白茶、政和大白茶、福建水仙、本山、大叶乌龙、福云6号、福云10号、碧波茶、铺埔白叶、五岭红、临桂大叶茶、都匀毛尖、黔循601、信阳种、信阳10、宜昌大叶茶、云台山种、蓝山苦茶、江华苦茶、君山种、储叶齐12、锡茶5、锡茶11、赣茶1号、青山大有、台茶13号、苹云、眉峰等。

病虫害无公害防治

茶树病虫害无公害防治,要根据病虫害与茶树、耕作制度、有益生物及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因地制宜地采取以农业防治为主,结合进行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的策略,将病虫害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重点是控制病虫基数,创造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环境条件。

1.合理密植。一般采用单行条植法,行距1.5米,丛距0.33米,每丛3株,每亩栽苗4000株。根系带土移栽,适当深埋,以埋没根颈为度,舒展根系,适当压紧,使植株生长健壮,发育良好,抗病虫能力相应提高。

2.加强管理。一是平衡施肥,按产定量。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少施化肥,尽量控制氮肥施用量。二是适时修剪和清园。每年都要适时修剪,剪去病虫枝叶,清除枯死病枝;轻修剪深度为3~10厘米,中剪枝为现有树高的一半,深修剪离地面20~30厘米,台刈为离地面5~10厘米。将病虫枝深埋或火烧处理,以减少轮斑病、茶枯病的越冬菌源,减少茶蚜、茶毛虫、茶黑毒蛾的越冬虫卵块和茶小卷叶蛾、蚧类的残留基数。三是中耕培土。这项措施不仅能改善土壤墒情,有利于茶树根系生长,而且能破坏病虫越冬场所,杀灭土壤中茶尺蠖等的越冬幼虫,深埋枯枝落叶,减少病原基数。四是及时分批留叶采摘。这样可以除去新枝上茶小卷叶蛾、小绿叶蝉等害虫的低龄幼若虫和卵块,减轻茶枯病危害。五是诱杀害虫。对一些有趋性的害虫,用灯光、毒饵、色板诱杀。此法大面积应用效果更明显。

A.生物防治 这是一项对人畜安全、对茶叶和环境无污染且能降低成本的重要防治措施。

1.加强对寄生性和捕食性昆虫的保护。在茶园周围保留一定数量的植被,重视生物栖息地的保护,保护好赤眼蜂、茶园蜘蛛、红点唇瓢虫等害虫天敌。

2.利用昆虫激素等生物代谢产物治虫。例如,对茶小卷叶蛾发生危害的茶园,可连片采用性引诱剂诱杀成虫。生产实践中还可利用有益生物的代谢产物来防治病虫害。

B.化学防治 严格按防治指标用药,不能见虫见病就急于用药。对虫口密度、病情指数超过防治指标的茶园,如茶跗线螨被害芽占5%或螨卵芽占20%,茶毛虫每亩7000~9000头,茶小绿叶蝉百叶虫量10~15头时,根据国家无公害茶的生产标准,安全合理使用药剂防治。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如甲胺磷、甲基对硫磷,氰戊菊酯、三氯杀螨醇等。用药时,应选准农药品种,注意使用方法、浓度及安全间隔期。如用Bt制剂300~500倍液防治茶毛虫、茶尺蠖、茶黑毒蛾和茶小卷叶蛾,安全间隔期3~5天;用0.2%苦参碱水剂1000~1500倍液,防治茶毛虫、茶黑毒蛾、茶小卷叶蛾,安全间隔期5天;辛硫磷安全间隔期10天。注意轮换用药,每种农药在采茶期只能用1次。这样既可以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又可以减少残留。

地域起源

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近代调查研究材料,不仅能确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而且已经明确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但对这个问题是有一个认识过程的。

茶树原产于中国,自古以来,一向为世界所公认。只是在1824年,驻印度的英国少校勃鲁土(R·Bruce)在印度阿萨姆省沙地耶(Sadiya)地方发现有野生茶树后,于是,国外有人以此为证,开始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提出了异议。从此以后,在国际学术界开展了一场茶树原产地之争。国外学者中有代表性的论点,主要是:

(1)多数学者认为茶树原产地在中国

茶树茶树1935年,印度茶业委员会组织了一个科学调查团,对印度沙地耶发现的野生茶树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植物学家瓦里茨(Wallich)博士和格里费(Griffich)博士都断定,勃鲁士发现的野生茶树,与从中国传入印度的茶树同属中国变种,至于茶树的某些差异,那是野生已久的缘故。1892年美国学者瓦尔茨(J·M·Walsh)的《茶的历史及其秘诀》、威尔逊(A·Wilson)的《中国西南部游记》;1893年苏联学者勃列雪尼德(E·Brelschncder)的《植物科学入法国学者金奈尔(D·Genine)的《植物自然分类》,1960年苏联学者K·M·杰姆哈捷的《论野生茶树的进化因素入以及近年来日本学者志村桥、桥本实等的有关研究报告中,都认为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这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日本的志村桥和桥本实,他们结合多年茶树育种研究工作,通过对茶树细胞染色体的比较,指出中国种茶树和印度种茶树染色体数目都是相同的,即2n=30,表明在细胞遗传学上两者并无差异。桥本实还进一步对茶树外部形态作了分析和比较。为此,他对中国东南部台湾、海南到泰国、缅甸和印度阿萨姆茶树的形态作了分析比较;1980年后,又三次到中国的云南、广西、四川、湖南等产茶省(区)作调查研究,发现印度那卡型茶和野生于台湾山岳地带的中国台湾茶,以及缅甸的掸部种茶,形态上全部相似,并不存在区别中国种茶树与印度种茶树的界限。所以,最后结论是茶树的原产地在中国的云南、四川一带。

(2)部分学者认为茶树的原产地在印度

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英军少校勃鲁土,他继1824年声称发现印度野生茶树后,1838年又印发了一本小册子,列举他在印度阿萨姆发现野生茶树多处,其中沙地耶发现的一株野生茶树高达43英尺,胸围3英尺。为此,勃鲁士断定,印度是茶树原产地,理由是印度有野生茶树。 1877年英人贝尔登(S·Baidond)步勃鲁士后尘,在他写的《阿萨姆之茶叶》中提出茶树原产于印度持上述观点的还有英国学者勒莱克(J·H·Blake,1903)、勃朗(E·A·Blown,1912)、易培逊(A ·Ibbetson)、林德莱(Lindley)和日本的加藤繁等。他们的论据是:只有印度有野生茶树,而没有人提出中国有野生茶树;印度阿萨姆种茶树长得"野",树高叶大,而中国种茶树材矮叶小。其结论是:印度种是茶树原种,印度是茶树的原产地。他们不知道中国在公元前200年左右的《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他们亦不知中国不但有众多的大叶茶,而且还有"茶树王"。

(3)少数学者认为茶树原产地在无名高地

主张这种观点的有两个代表人物:一是《茶叶全书》的作者、美国学者威廉·乌克斯(W·H·Ukers),他主张"凡自然条件有利于茶树生长的地区都是原产地"的"多源论"说,认为茶树原产地应包括缅甸东部、泰国北部、越南、中国云南和印度阿萨姆的森林中。因为这个地区的生态条件极适宜于茶树生长繁殖,所以这个地区的野生茶树也比较多。二是英国学者文登(T· Eden), 1958年在他所著的《茶》中写道:"茶树原产依洛瓦底江发源处的某个中心地带,或者更在这个中心地带以北的无名高地。"前者指的是缅甸的江心坡,后者指的是中国的云南和西藏境内,即把依洛瓦底江发源处的缅甸江心坡和中国云南、西藏等地区说成是无名高地。

(4)个别学者认为茶树原产地有两处

持这个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爪哇茶叶试验场的植物学家科恩斯徒(C·Stuart)博士。1918年,当他考察中国边境发现有野生茶树后,认为在中国东部和东南部无大叶种茶树的记载。据此,他认为,茶树因形态不同,可分为两大原产地:一为大叶种茶树,原产于中国西藏高原的东南部一带,包括中国的四川、云南,以及缅甸、越南、泰国和印度阿萨姆等地;二为小叶种茶树,原产于中国的东部和东南部,这就是"二源论"说。

分布

原产于中国,后来鉴真东渡,将茶叶传播至世界各地。

野生种遍见于中国长江以南各省的山区,为小乔木状,叶片较大,常超过10厘米长,长期以来,经广泛栽培,毛被及叶型变化很大。[1]

中国茶区辽阔,茶区划分采取3个级别,即:一级茶区,系全国性划分,用以宏观指导;二级茶区,系由各产茶省(区)划分,进行省区内生产指导;三级茶区,系由各地县划分,具体指挥茶叶生产。

国家一级茶区分为4个,即华南茶区、西南茶区、江南茶区、江北茶区。

江北茶区:南起长江,北至秦岭、淮河,西起大巴山,东至山东半岛,包扩甘南、陕西、鄂北、豫南、皖北、苏北、鲁东南等地,是我国最北的茶区。江北茶区地形较复杂,茶区多为黄棕土,这类土壤常出现粘盘层;部分茶区为棕壤;不少茶区酸碱度略偏高。茶树大多 

茶树为灌木型中叶种和小叶种。

江南茶区:在长江以南,大樟溪、雁石溪、梅江、连江以北,包括粤北、桂北、闽中北、湘、浙、赣、鄂南、皖南、苏南等地。江南茶区大多处于低丘低山地区,也有海拔在1000米的高山,如浙江的天目山、福建的武夷山、江西的庐山、安徽的黄山等。江南茶区基本上为红壤,部分为黄穰。该茶区种植的茶树大多为灌木型中叶种和小叶种,以及少部分小乔木型中叶种和大叶种。该茶区是发展绿茶、乌龙茶、花茶、名特茶的适宜区域。

西南茶区:在米仑山、大巴山以南,红水河、南盘江、盈江以北神农架、巫山、方斗山、武陵山以西,大渡河以东的地区,包括黔、渝、川、滇中北和藏东南。西南茶区地形复杂,大部分地区为盆地、高原,土壤类型亦多。在滇中北多为赤红壤、山地红壤和棕壤;在川、黔及藏东南则以黄为主。西南茶区载培茶树的种类也多,有灌木型和小乔木型茶树,部分地区还有乔木型茶树。该区适制红翠茶、绿茶、普洱茶、边销茶和名茶、花茶等。

华南茶区:位于大樟溪、雁石溪、梅江、连江、浔江、红水河、南盘江、无量山、保山、盈江以南,包括闽中南、台湾、粤中南、海南、桂南、滇南。华南茶区水热资源丰富,在有森林覆盖下的茶园,土壤肥沃,有机物质含量高。全区大多为赤红壤,部分为黄壤。茶区荟集了中国的许多大叶种(乔木型和小乔木型)茶树,适宜制红茶、普洱茶、六堡茶、大叶青、乌龙茶等

中国是世界茶树的祖国,可以从中国古今很多地方发现的野生大茶树得到进一步证明。

在中国彩的茶树品种资源库中,有一类非人工栽培也很少采制茶叶的大茶树,俗称野生大茶树。它通常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经过长期的演化和自然选择而生存下来的一个类群,不同于早先人工栽培后丢荒的"野茶"。当然,这是相比较而言的。在人类懂得栽培利用之前,茶树都是野生的。即使现今,也还有半野生的茶树,如居住在云南省楚雄、南华等哀牢山上的彝族同胞都有去林中挖掘野茶苗栽种的习惯。如今广为栽培的景谷大白茶、勐库大叶茶、凌云白毛茶、乐昌白毛茶、海南大叶茶、崇庆批把茶、桐梓大茶树等早年均是野生茶树。可见,在野生茶和栽培茶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野生茶的含义应该是野生型茶树。

我国是野生大茶树发现最早最多的国家。早在三国(公元220~280年)《吴普·本草》引《桐君录》中就有"南方有瓜芦木(大茶树)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后茶饮,亦可通夜不眠"之说。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称:"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伐而掇之。"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称:"建茶皆乔木",宋子安(1130~1200年)《记东溪茶树》中说:"柑叶茶树高丈余,径七八寸"。明代云南《大理府志》载:"点苍山(下关)……,产茶树高一丈"。又据(广西通志)载;"白毛茶,……树之大者高二丈,小者七、八尺。嫩叶如银针,老叶尖长,如龙眼树叶而薄,背有白色茸毛,故名,概属野生"。可见,我国早在1700多年前就发现野生大茶树了。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10个省区198处发现有野生大茶树。其中云南省树干直径在100厘米以上的就有十多株。思茅地区镇源县九甲区和平乡发现野生茶树群落数千亩,其中龙潭大茶树高18.5米,树幅16.4米,最低分枝10.0米,基部干径143.5厘米,景东县石门大茶树高25.0米,基部干径83.4厘米。这些野生大茶树可谓是当今世界茶树之最了。

我国野生大茶树有名个集中分布区,一是滇南、滇西南,二是滇、桂、黔毗邻区,三是滇、川、黔毗邻区,四是粤、赣、湘毗邻区,少数散见于福建、台湾和海南省。主要集结在30°N线以南,其中尤以25°N线附近居多,并沿着北回归线向两侧扩散,这与山茶属植物的地理分布规律是一致的,它对研究山茶属的演变途径有着重要的价值。

在上述4个分布区中的野生大茶树,以云南省的南部和西南部为最多;其次是四川省的南部和贵州省,这些地区的茶树多属高大乔木树型,具有较典型的原始形态特征,且常见与山茶科植物如大头茶(Polyspora atillaris(Roxb)Sweet)、木荷(Schima wallichii choisy)、拎木(Eurya acuminatissima Merr)、厚皮香(Ternstroemia gymnanthera(Wight et Arn.) Sprague)、石笔木(Tutcheria spectabilis Dunn)以及山茶属植物瘤叶短蕊茶(C.muricatala Chang, sp.nov.)白毛红山茶(C.albovillosa Hu, sp. nov.)、油茶(C.olifera Abel)、山茶(C.Japounica Linn.)、厚短蕊茶(C.pachyandra Hu)等混生,形成山茶科植物的分布区系。此外,在粤、湘、赣毗邻区是苦茶最集中的地区,其中尤以南岭山豚两侧最多,如江华苦茶、蓝山苦茶、安远苦茶、丰州苦茶、横坑苦茶、思顺苦茶、酃县苦茶、贺县苦茶等。苦茶由于含有较多的酚酸物质,如黄酮类和花青素,再加构成茶叶苦涩味的重要成分如表一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L一EGC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L-ECG)含量较高,使茶汤具有很浓的苦味,如乳源苦茶"一杯中放叶数片,便苦似黄连,难以入口"。苦茶的生理机制虽需深入研究,但其有着重要的潜在利用价值,如可筛选出适制优质红茶品种,还可研制药用茶等。总之,自古至今,我国已发现的野生大茶树,时间之早,树体之大,数量之多,分布之广,性状之异,堪称世界之最。

有无野生大茶树,固然是确定茶树原产地的重要依据之一,但发现有野生茶树的地方,不一定就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和印度同是世界两个文明古国,两国都有野生大茶树生存,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当印度人还不知种茶和饮茶,更不知道印度有茶树'的时候,我国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却已有数千年历史了。只是到了1780年,英国人和荷兰人才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在印度种茶。有的学者说印度是茶树原产地,乃是1824年英国军人勃鲁士在印度阿萨姆发现野生茶树以后的事。自那以后,许多植物学研究工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茶树原产地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细致的研究。近几十年来,我国的茶学工作者又从地质变迁和气候变化出发,结合茶树的自然分布与演化,对茶树原产地作了更加深入地分析与论证,进一步证明了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

(1)从茶树的自然分布看

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前面已经提及,茶树所属的山茶科山茶属植物起源于上白垩纪至新生代第三纪,它们分布在劳亚古大陆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我国的西南地区位于劳亚古大陆的南缘,在地质上的喜马拉雅山运动发生前,这里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是当时热带植物区系的大温床。我国植物分类学家关征镒在1980年出版的《中国植被》一书中指出:"我国的云南西北部、东南部、金沙江河谷、川东、鄂西和南岭山地,不仅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避难所,也是这些区系成分在古代分化发展的关键地区……这一地区是它们的发源地。"截止目前为止,全世界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属,计380余种,而在我国就有15属,260余种,且大部分分布在云南、贵州和四川一带,并还在不断发现之中。已发现的山茶后约有100多种,在云贵高原就有60多种,其中以茶树种占最重要的地位(参见胡先骕《植物分类学简编》)。苏联学者乌鲁夫在《历史植物地理学》中指出:"许多属的起源中心在某一个地区的集中,指出了这一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由于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表明我国的西南地区就是山茶科植物,也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用茶的发源地。

印度原包括在冈底古大陆之内,它是与劳亚古大陆并不相连接的另一个大陆,当然也谈不上是高等植物区系的发源中心了。

(2)从地质变迁看

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自喜马拉雅运动开始后,我国西南地区的地形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形成了川滇河谷和云贵高原。特别是近100万年以来,由于河谷的不断下切,高原的不断上升,使绝对高差达 5000~6500米,从而使西南地区既有起伏的群山,又有纵横交错的河谷。地形变化多端,以致形成了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在低纬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悬殊的情况下,使平面与垂直气候分布差异很大,以致使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慢慢地分量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气候之中。位于热带高温、多雨、炎热地带的,逐渐形成了温润、强日照的性状;位于温带气候中的,逐渐形成了耐寒、耐旱、耐荫的性状;位于上述两者之间的亚热带地区的,养成了喜温、喜湿的性状,从而使最初的茶树原种逐渐向两极延伸、分化,最终出现了茶树的种内变异,发展成了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型的中叶种和小叶种茶树。

同时,自第四纪以来,由于我国西南的某些地区。历经多次冰河期,如同其他植物一样,对茶树也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云南由于受到冰河期灾害较轻,因此对那里的大叶种茶树影响较少,保存下来的野生大茶树也是多。按中国科学院的《中国区域地层表草案》所述:四川的受害地区主要在青衣江流域、峨嵋山区、大渡河流域和东部涪陵以东的乌江中下游一带。在川南、黔北、黔南等地受害较轻。虽然大批生长在冰河地区的茶树遭到毁灭性打击,但在受害较轻的四川南部和贵州一带,以及生长在河谷低地温暖地区的茶树得以生存,其后代就是今天零星分布在川南和贵州各地的野生大茶树。而通过自然筛选,向着温暖、湿润方向发展的,就成了大、中叶种的小乔木型茶树;向着抗寒、抗旱方向发展的,就成了中、小叶种的灌木型茶树,这就是我国西南地区,主要是云南、贵州、四川三省茶树,既有大叶种、中叶种和小叶种茶树存在,又有乔木型、小乔木型和灌木型茶树混杂生存的原因所在。植物学家认为:某种植物变异最多的地方,就是这种植物起源的中心地。我国西南三省,是我国茶树变异最多、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当然是茶树起源的中心地了。

(3)从茶树的进化类型看

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茶树在其系统发育的历史长河中,总是趋于不断进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树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属茶树的原产地所在。茶学工作者的调查研究和观察分析表明:我国的西南三省及其毗邻地区的野生大茶树,具有原始型茶树的形态特征和生化特性,这也证明了我国的西南地区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综上所述,中国的西南地区,主要是云南、贵州和四川,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和栽培茶树的地方;那里又是世界上最早发现野生茶树和现存野生大茶树最多、最集中的地方;那里的野生大茶树又表现有最原始的特征特性;另外,从茶树的分布、地质的变迁、气候的变化等方面的大量资料,也都证实了我国是茶树原产地的结论。而我国的西南地区,主要是云南、贵州和四川则是原产地的中心地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TA的最新馆藏

联系客服

客服工作时间9:00-18:00,晚上非工作时间,请在微信或QQ留言,第二天客服上班后会立即联系您。

相关知识

止步·小半城植物大课堂之植物集——茶树
【植物界全系列】杜鹃花目—山茶科:山茶
云南山茶 Camellia reticulata
山茶 Camellia japonica
【山茶科属植物】
昆明植物所山茶属植物种内和种间的基因组大小变异研究取得新进展
茶花处处开,开的是山茶茶梅还是美人茶?| 花博士小课堂
《中国迁地栽培植物志·山茶科》正式出版
山茶在植物学分类属于
世界山茶属植物品种数据库正式开通

网址: 茶树(学名:Camellia sinensis),属山茶科山茶属,为多年生常绿木本植物。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29406.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茶花是茶叶树的花吗 —【发财农业
下一篇: 捌佰里·农家大院(五洲国际广场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