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洛阳牡丹记 (北宋)欧阳修 谱录 牡丹 洛阳 【简介

洛阳牡丹记 (北宋)欧阳修 谱录 牡丹 洛阳 【简介

洛阳牡丹记

评述

牡丹是中国的古老植物。古人最早关注牡丹,着眼于它的药物作用。秦汉时期假托原始社会圣人神农氏的药书《神农本草经》,率先记载了作为药物的牡丹根皮的药性和疗效。此后,历代的医药书都续有记载。牡丹作为观赏花卉被人们认识,古人认为始于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唐代虽有相当数量的诗歌、赋文来描写牡丹,但都是带着夸饰、联想、比附特征的文学作品,作为以牡丹为内容的严谨的科学的农学性质的专题谱录,唐五代300多年间都没有出现过。

北宋时期出现了专题牡丹谱录,现存最早的一种是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简称欧谱。清代编辑《四库全书》,将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收入子部谱录类。四库馆臣编写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115这样介绍:“《洛阳牡丹记》一卷,浙江鲍士恭家藏本。宋欧阳修撰。……是记凡三篇:一曰《花品叙》,所列凡二十四种;二曰《花释名》,述花名之所自来;三曰《风俗记》,首略叙游宴及贡花,余皆接植栽灌之事。文格古雅有法。蔡襄尝书而刻之于家,以拓本遗修,修自为跋。已编入《文忠全集》,此其单行之本也。周必大作《欧集考异》,称当时士大夫家有修《牡丹谱》印本,始列《花品叙》及《名品》,与此卷前两篇颇同。其后则曰《叙事》《宫禁》《贵家》《寺观》《府署》《元白诗》《讥鄙》《吴蜀诗集》《记异》《杂记》《本朝》《双头花》《进花》《丁晋公续花谱》,凡十六门万余言。后有梅尧臣跋。其妄尤甚,盖出假托云云。据此,是宋时尚别有一本。《宋史·艺文志》以《牡丹谱》著录,而不称《牡丹记》,盖已误承其讹矣。”其实北宋时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就被叫作“谱”了。在欧阳修撰写《洛阳牡丹记》半个世纪之后,周师厚撰写了《洛阳花木记》,在记载左紫牡丹时,周师厚称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为“旧谱”。北宋末年,张邦基撰写《陈州牡丹记》,开头一句话便说“洛阳牡丹之品见于花谱”,指的就是欧谱和周谱。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市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遂以“庐陵欧阳修”自居。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欧阳修24岁,以进士甲科及第,第二年到洛阳担任西京留守推官(法官)。后来,他在东京开封和一些地方州郡当官,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副宰相)。他因为不赞成王安石变法中的某些措施,被以太子少师致仕(退休),第二年便去世了,朝廷赐谥号文忠,累赠太师、楚国公。有文集《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青年欧阳修来到西京洛阳,四次遇上春天,却因故一直没能见到牡丹绽放最盛的情况。他在《洛阳牡丹记》中说:“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至花落乃罢。”“大抵洛人家家有花。”在《谢观文王尚书惠西京牡丹》诗中,他回忆这段洛阳经历,说:“河南官属尽贤俊,洛阳池蘌相连接。我时年才二十余,每到花开如蛱蝶。”这种氛围必定对他产生濡染作用。西京幕府任职期满,他离开洛阳,两年后被贬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市)县令。他作《戏答元珍》诗,结句说:“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居然以曾居官洛阳而观赏过牡丹的经历,作为贬逐遭遇中自我宽慰的理由。他一生热爱牡丹,往往形诸笔墨,除了这份《洛阳牡丹记》,还写下《洛阳牡丹图》《禁中见鞓红牡丹》《答西京王尚书寄牡丹》《白牡丹》等一些牡丹诗,还在几首诗、词(《渔家傲》《玉楼春》)中提及牡丹。

欧阳修这份《洛阳牡丹记》的撰写时间,题下注为“景祐元年”(1034),洪本健认为不正确,“当为景祐二年(1035)作。《风俗记第三》云‘自今徐州李相迪为留守时’,可知其时李迪已知徐州。《景文集》卷四六《重修彭祖燕子二楼记》:‘景祐二年,丞相陇西公以大司寇殿徐方。’(按:李迪封陇西郡开国公。)《长编》卷一一七景祐二年:‘十二月辛亥朔,复知密州、太常卿李迪为刑部尚书、知徐州。’文如作于景祐元年,岂能称‘今徐州李相迪’?”(《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第1894页)今按,景祐是宋仁宗的年号,首尾5年。《宋史》卷310《李迪传》说:“景祐中,……降太常卿、知密州。复刑部尚书、知徐州。……久之,改户部尚书、知兖州,复拜资政殿大学士。”既然李迪是在景祐二年的最后一个月份才被任命知徐州一职的,那么,欧阳修作《洛阳牡丹记》如果不抓紧在这个月里完成,就不可能在这个年份了。再者,古人作诗著文,事后往往加以修改、补充,新增成分会扰乱读者对某作品原创年代的判断。因此,不妨依然维持《洛阳牡丹记》撰写于景祐元年的说法,或者为稳妥计,笼统地说作于景祐年间。

欧阳修作《洛阳牡丹记》,看样子是受到了其顶头上司西京留守钱惟演的启发。他在《洛阳牡丹记》的开篇《花品序》中披露:他担任西京留守推官时,看见钱惟演座椅后面的屏风上写满了蝇头小字。钱惟演指着这些字迹对他说:“欲作《花品》,此是牡丹名,凡九十余种。”欧阳修当时没顾上阅读这些花名。钱惟演未将这个写作计划付诸实践,欧阳修却记在心头,离开洛阳几年后便命笔成篇。《洛阳牡丹记》一共3000余字,依次分为《花品序》《花释名》《风俗记》三部分。《花品序》是全篇的序言,题作《花品》的序,显然是将当时所知的牡丹品种依次排列出品第,这正是钱惟演“欲作《花品》”的用意和思路。《花释名》记载了当时24个牡丹品种的来历、培育、形状颜色、主人及相关事迹。《风俗记》记载了当时洛阳栽培观赏牡丹的社会习俗,以及牡丹的栽植培育、浇灌、病虫害防治、禁忌等事项。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是“一曰《花品叙》,所列凡二十四种;二曰《花释名》,述花名之所自来”。那么,《花品叙》则不是全篇的序言,而是概括性的总论,《花释名》便成了具体的详细的分论。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也是文坛领袖,在文学、史学、金石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在文学方面,他创作了很多诗词和散文,由于散文成就杰出,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在史学方面,他独自编纂了《新五代史》,与宋祁共同编修了《新唐书》,自己主笔典章制度部分。这些卓越成就已足以让人仰止,以至于人们不用再去关注他在农学方面的成就了。

其实,欧阳修在农学方面应该享有崇高的地位。他的《洛阳牡丹记》是开风气之先的经典著作,从内容到形式都影响着后人。继欧阳修之后,周师厚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写出一份《洛阳花木记》,其中牡丹内容仅相当于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中的《花释名》。周谱记载洛阳牡丹109种,其中详细描述55种,与欧谱相同者9种,不同者46种,显然是在补充欧谱来不及提到的变化情况。周师厚此举,是欧谱带动出的积极回应。南宋陆游于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写出《天彭牡丹谱》,结构和三部分篇名都亦步亦趋地沿袭欧谱。古代很多作者的牡丹作品,往往提到欧谱、旧谱、欧阳公如何说,有的作品还沿着欧阳修的思路展开论说,可见欧阳修《洛阳牡丹记》影响之深远、沾丐之广泛。欧阳修《洛阳牡丹记》除了收录在其文集中,还被后来朝代的《说郛》《古今图书集成》《香艳丛书》《植物名实图考长编》等书籍收录。欧阳修《洛阳牡丹记》既是农学著作,也是社会史著作。其中所记载的洛阳风土人情,达官贵人和市井平民的生活情趣、美学追求,牡丹的价格,技艺精湛的花工的社会处境等,都能让后人从某些侧面得知北宋人是如何生活的。而这些资料,从二十四史那样的正规史书中是见不到的。这是欧阳修在《新五代史》《新唐书》正史之外的特殊成就。

我这里整理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洪本健校笺本《欧阳修诗文集校笺》外集卷22《洛阳牡丹记》作为底本,但依据底本“校记”中的“原注一作某字”,更改了正文中的个别用字。有的标点我做了更改,如将“最盛于月陂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改为“最盛于月陂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同时参考了中华书局2011年版杨林坤译注本《牡丹谱》。对于他们的解释或译文不敢苟同者,我在注释中做出具体交代,没必要作注释的地方,则在译文中按照我的理解遣词造句。

花品序*第一

牡丹出丹州、延州,东出青州,南亦出越州。而出洛阳者,今为天下第一。洛阳所谓丹州花、延州红、青州红者,皆彼土之尤杰者,然来洛阳,才得备众花之一种,列第不出三已下,不能独立与洛花敌。而越之花,以远罕识不见齿[2],然虽越人,亦不敢自誉以与洛花争高下。是洛阳者,果天下之第一也。洛阳亦有黄芍药、绯桃、瑞莲、千叶李、红郁李之类,皆不减它出者。而洛阳人不甚惜,谓之果子花,曰某花某花。至牡丹则不名,直曰花。其意谓天下真花独牡丹,其名之著,不假曰“牡丹”而可知也。其爱重之如此。

【译文】

我大宋的丹州(治今陕西宜川县)、延州(治今陕西延安市)都出产牡丹。东方的青州(治今山东青州市),南方的越州(治今浙江绍兴市),也都出产牡丹。而洛阳出产的牡丹,当今处于天下第一的地位。洛阳所说的丹州花、延州红、青州红,都是各自当地牡丹中最杰出的品种,然而传到洛阳,不过聊备众多牡丹品种中的一种而已,若要评定等级,都不会超出第三等以下的范围,哪一种都不可能与洛阳牡丹分庭抗礼。特别是越州牡丹,因为与洛阳相距遥远,鲜为人知,不被人们提到。然而即便是越州当地人,也不敢自吹自擂,拿越州牡丹同洛阳牡丹争个我高你低。洛阳牡丹当然无可争辩地占据着天下第一的地位。洛阳当地也有黄芍药、桃花、荷花、千叶李、红郁李之类的花卉,都不比其他地区的同类花卉逊色,但洛阳人对它们并不怎么在乎,笼统地把它们叫作果子花,或单独称为某花、某花。至于牡丹,洛阳人则不直接以牡丹相称,而是在特定意义的层面上简称牡丹为“花”。洛阳人所以这样,其内心以为天下真能称得上是花的,唯有牡丹,这种花特别著名,不需要假借“牡丹”的名称,一说到“花”,大家便心领神会。洛阳人爱重牡丹,竟到了如此程度。

说者多言洛阳于三河[3]间古善地,昔周公以尺寸考日出没,测知寒暑风雨乖与顺于此,此盖天地之中,草木之华得中气之和者多,故独与它方异。予甚以为不然。夫洛阳于周所有之土,四方入贡道里均,乃九州[4]之中,在天地昆仑旁薄[5]之间,未必中也。又况天地之和气,宜遍被四方上下,不宜限其中以自私。夫中与和者,有常之气,其推于物也,亦宜为有常之形。物之常者,不甚美亦不甚恶。及元气之病也,美恶隔并[6]而不相和入,故物有极美与极恶者,皆得于气之偏也。花之钟其美,与夫瘿木[7]拥肿之钟其恶,丑好虽异,而得分气之偏病则均。洛阳城围[8]数十里,而诸县之花莫及城中者,出其境则不可植焉,岂又偏气之美者,独聚此数十里之地乎?此又天地之大,不可考也已。凡物不常有而为害乎人者曰灾,不常有而徒可怪骇不为害者曰妖。语曰:“天反时为灾,地反物为妖[9]。”此亦草木之妖而万物之一怪也。然比夫瘿木拥肿者,窃独钟其美而见幸于人焉。

相关知识

《洛阳牡丹记》:一本记录宋代观赏类植物的谱录
中国牡丹谱录的特点与成就
河南洛阳牡丹
牡丹谱的种类及特点.docx
花簪云髻多风雅——洛阳牡丹鲜切花记(河洛广记)
洛阳牡丹介绍
洛阳牡丹(中国名花)
欧阳修、陆游的植物学专著
牡丹与洛阳的那些故事
邂逅宋代植物谱录之美

网址: 洛阳牡丹记 (北宋)欧阳修 谱录 牡丹 洛阳 【简介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38959.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洛阳牡丹记》欧阳修 • 花品序
下一篇: 读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联想起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