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岁寒三友君子竹 雅俗共赏

岁寒三友君子竹 雅俗共赏

岁寒三友君子竹 雅俗共赏

元 吴镇《墨竹谱?悬崖竹》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北宋苏轼诗《於潜僧绿筠轩》?节录

在中国文化中,竹子被喻为高风亮节、虚怀若谷的君子。人们把梅兰竹菊合称花中“四君子”。另有一种“岁寒三友”的说法,指的是松竹梅。在风雅文化中,竹子从不缺席。

竹子的生长方式与众不同,首先是嫩笋破土而出,逐节上升,开枝发叶,象征“有志有节”。竹竿外表光滑洁净,不易攀附蔓生植物,象征“不趋炎附势”;而竹的内部是空的,象征“清虚自守”。整体竹株看起来似弱而坚韧,风来顺风,雨来承雨,雪来载雪,时时“以柔克刚”。中国古人就爱竹的傲岸与清虚。

岁寒三友君子竹 雅俗共赏

竹清虚自守、以柔克刚。画竹是中国绘画史上永不孤寂的主题。

画竹,可说是一种永不孤寂的主题;墨竹,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那么在画竹文化中,孕育出哪些名家?作品表现了什么特色呢?

首开画竹之风的是谁?关羽、吴道子、王维、唐玄宗……等等都有人传说,众说纷纭。早传的一位墨竹名家是唐代萧悦,北宋宫府藏有他5幅作品,只是于今失传。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推崇萧悦“工竹,一色,有雅趣”,就是说他专攻竹画,画的竹富有雅趣。

宋朝文同 胸有成竹

到了宋代,画竹以文同(1018年-1079年)最杰出。文同,字与可,曾出任湖州和洋州的知州,人称“文湖州”。

文同任洋州知州时,得知洋州城北有个筼筜(音:云当)谷,谷中种满了竹子,竹林处处,茂林修竹,正是文人雅士最心仪的处所。文同在谷中盖了座亭子, 政务之余,常偕妻友来此遨游、观竹。因长期细致地观察,久而久之,他胸怀千山万豁,都是竹。画的竹一幅比一幅精彩。而且他特别擅长于画墨竹,当时学他画风 的人相当多,有“湖州竹派”之称。

宋代晁补之说他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赠文潜甥杨克一学文与可画竹求》诗)。苏东坡也说:“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 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意思是说,文同画竹子时不但忘了身旁的人,最后连自己都忘了,一心只有竹,甚至化身为竹,才 能不断地画出这么清新、足以传世的画作。

岁寒三友君子竹 雅俗共赏

北宋 文同《墨竹图》

一般人画竹赏竹大都以人习惯的角度来看来画,由下往上,适合于视线的行进。习惯于这样的美学角度的人,乍看文同这幅竹画,不免吃惊。

画面中,只有一根主干,由上而下,呈S形,它的细枝不管浓密稀疏,都顺着主干的弯度在走。从细枝长出来的叶子是整幅画的精华,在文同笔下,如剑如 矢、浓浓淡淡的叶片,也和细枝一样,都随着主干的走势而行。画中的竹子仿佛是活的,是有生命的,仿佛在“舞动”着。文同抛开“神似”“形似”这些问题,只 以艺术家的直觉去画,“意在笔先”,在他来讲,每片叶子都是不可或缺的,它们化身为画中的粒子,簇拥着旋转的主干与细枝,共同谱成了一个谐和的、生命力无 穷的小小世界。

文同打造的这幅竹画影响了后代不少的墨竹画家,我们看到后世也出现了一些似曾相识的画作。不过,文同在这幅画中所透出的威势,那种仿若从天而降,带着无穷活力与内涵的气韵,不是一般人所能照搬的。

元代柯九思 以书入画

元代出现了许多画竹大家,比如赵子昂、管道昇、柯九思、鲜于枢、吴镇、倪瓒。就如前人一般,他们也想研究发展独到的画竹方法,一方面想通过竹子表达自我,一方面也想使竹画更加生动、鲜活,更富生命力。

岁寒三友君子竹 雅俗共赏

元 柯九思《清閟阁墨竹图》

柯九思(1290-1358年?),号丹丘生,文物鉴藏家,画家,浙江仙居人。《清閟阁墨竹图》是柯九思为倪瓒所画。(“清閟阁”是倪瓒的斋号)

在技法上,画竹可分为勾勒法的“画竹”与写意法的“写竹”。柯九思此幅画两者都有,兼写兼画。他以披麻皴来画岩石,营造出浑厚有重量、有立体感的岩 体;而墨竹则师法文同。他以中锋用笔,先以淡墨写竹干,竹干圆浑有光泽、透亮;竹节上下勾线,中间留白,以虚代实,只在两端重复加墨,再以水染之,由浅入 深的墨韵,十分引人,也非常悦目。

岁寒三友君子竹 雅俗共赏

元 柯九思《清閟阁墨竹图》局部

他行笔画竹叶则是既沉着又飘逸,均匀外张而有神,末稍也留得比较长。叶片有浓淡之分,在墨叶之后,随机加上淡色叶子,层次繁多的“浅色”,不但簇拥 出秀逸富神采的叶丛,也拉出前后距离,产生空间感。然后再在竹叶竹节中,随机加画劲挺又有弹性的细枝,穿插引领,深浅自如,使竹丛更显茂密精彩,生动的气 韵也由此而生。

那时的文人倡导“以书入画”,写竹时藉书法的笔法来丰富画面的层次。元代画家赵孟頫说写竹还须八法通,八法就是大家熟知的“永字八法”。柯九思写竹看来比较偏向这种解读方式,以书法的笔法作画,使画面更调和统一。

另有一种解读是,除了要求笔法、墨色富于变化、更有韵味之外,同时让书法以题款和诗文的形式进入画面。此时,必需留意文字的安排,包括字体的大小、句式的高低长短、题款字数多寡,哪种字体才能和画意搭配,等等都必需细心审视经营,才能为“书画一体”开创新的局面。

中国的竹画里有人生哲学,更有浓郁的文化质素。竹文化留下的美学意象,影响着后世的人,一代又一代。

岁寒三友君子竹 雅俗共赏

清 任伯年《竹林七贤图》

明清绘画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有丰饶的绘画表现,尤其是墨竹这一领域,出现许多富有特色的画家,独树一帜 ,各领风骚。

明代王绂 写竹妙绝一时

王绂,字孟端,无锡人。大家可能觉得王绂这名字很陌生,但他却是明代公认最会画竹子的人。据《明史?列传第一七四?文苑二》记载王绂:“博学,工歌诗,能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也就是说他画的竹石在当代是“一绝”。

明代的画家有一个倾向,崇古之风很盛,尊崇宋元传统。王绂也不例外,他的墨竹继承文同、柯九思和倪瓒等人的传统。但他虽崇古却不泥于古,不论是布局章法或者是笔法墨色,都有他独到之妙,温雅飘逸又挥洒自如,独特的风格,开了元末明初画竹的新页。

岁寒三友君子竹 雅俗共赏

明 王绂《风竹图》

王绂这幅《风竹图》画的是数枝长长短短的、从上往下倒悬的竹枝,在微风中,优雅地轻摆着丰姿,很是自得其乐。

画幅上方,茂密的竹叶清朗秀致,焕发着生命的光采。不期然地,一枝顽竹凌空而下,顺着风,轻摇慢摆。瘦长而美妙的细枝,下探复下探,过程幽微典雅。叶与叶相互摩擦中,簌簌然吟哦起幽曲一般,给人极为美妙的感受。观者很容易为其风姿绰约、灵动有神而倾倒。

元代以来,文人画家盛行以书入画,以书法的运笔来作画,随机而动,顺势而为。《风竹图》的叶片是整幅画的美感中心,用楷书笔意,一笔一画皆严守笔法,务使叶片外形完善优美,最终每片叶子都能含蓄地安于本位,又各显昂扬的动势,片片如此,整幅画因而充满了飘逸温妍的意趣。

竹叶是以“介字点”的笔法加以变化,为呈现临风摇曳之姿,叶片的方向很是讲究,尤其叶尖末稍那小小的翻转,更凸显风动之美。不论大叶小叶,悠悠然如清风拂面。整个布局中规中矩,层层交叠,错落有序,显现出一种意态安闲,饶富韵致的风情。

王绂有一高足叫夏昶,承传了王绂的画风,名声仅次于王绂。师徒两人在明代画坛占了一个重要的席位。《明史·列传第一七四·文苑二》记载:“昆山夏昶 者,亦善画竹石,亚于绂。画竹一枝,值白金一锭,然人多以馈遗得之。”意思是说夏昶的画非常值钱,价码太高,一般人买不下手,往往都是买来当作礼物馈赠他 人,手上有夏昶画作的,大都是这么来的。

清朝郑板桥 诗书画“三绝”

郑燮(公元1693-1766年),字克柔,号板桥,兴化县人,先世居苏州。他是清朝官员、学者、书画家,擅长画竹,一生几乎都在画竹、石。他说自己画竹没有师承,都是向大自然学来的:“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题竹诗》)他通过观察体悟和持续的尝试,掌握技法精髓,创出纯属自己的风格。

岁寒三友君子竹 雅俗共赏

清 郑板桥《竹石图》

著名画家徐悲鸿跋板桥《兰竹石轴》说,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章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与书画不仅相见高致,而且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

郑板桥作画喜欢把诗书一起入画。别的画家会把诗书当做外围元素,用来烘托主体。郑板桥把这些元素等同看待,让它们进入画面中,成为画作的一部分,诗书画交织融溶,手法创新。

岁寒三友君子竹 雅俗共赏

清 郑板桥《竹石图》。

在书法方面,他是以隶书为主,融合楷、行书体,特别是他加上北碑的笔势间架与朴拙风格,率性大胆的落笔用墨,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世人称他的诗、书、画为“三绝”。

他每幅画的题款,句句有感而发,寓意深刻,在绘画与书写的过程中,把心中想的、眼中看的全化为诗句。其实这些诗句是在描绘他自己,阐述他自己对人生、对艺术的理念。

板桥先生题画诗

我们来看看板桥先生在这些题跋中透露的理念,他在竹子身上投寄了人生观: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题画竹》

《清代学者像传》说郑板桥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投注在竹子身上。人的一生有几个四十年?他几乎全拿来画竹,去芜存菁,练达熟透时,面对各种样貌的竹子都可以画出新意。这也像是人生练达透彻的境界。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他为官勤政廉明,爱民如子,特别是在潍县任上,为救灾民,他“设粥厂、捐廉代输(捐款帮助输运)、开仓赈贷、以工代赈”,想方设法纾解民难。当他在衙门公舍中听到竹子发出沙沙的响声,心中就联想到,那是否是百姓发出的悲苦呼声?流露心系苍生的仁爱!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题竹石》

郑板桥透过这首《题竹石》咏叹竹子,比喻人之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风骨,不忧出身困苦也不惧困难的考验。

岁寒三友君子竹 雅俗共赏

清 郑板桥《墨竹图》。

郑板桥画的墨竹,大都属于写意法。请看上图,态势十足,在连绵跳跃的笔法中,忽轻忽重,非左即右,待戛然而止时,但见生动的气韵跃然纸上,浑然天成之势,可谓多一笔太多,少一笔则不足,恰到好处之妙,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他将自己画竹和前辈文与可画竹的差异作了比喻:“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藐兹后学,何敢妄拟前贤。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郑板桥集》)

岁寒三友君子竹 雅俗共赏

清 郑板桥《墨竹图》。款识: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尔成局,其神理具足也。藐兹后学,何敢妄拟前贤。然有成竹、无成竹,其实只是一个道理。

其实,“胸有成竹”、“胸无成竹”根本上是不相悖的。文与可的竹画好似胸中拥入千山万壑的竹,然后好整以暇地、从容落笔。而郑板桥心中没有既定的竹 样,作画时,所谓的眼中竹、胸中竹、手中竹都没有了,笔起墨落之际,短长肥瘦、浓淡疏密的千姿百态纷纷涌现,势不可挡。这是他四十年间“画到生时是熟时”的自然流露。

对历代众多墨竹画家而言,竹子不单是他们美的情怀投注的对象,也是他们人格的反映和写照。在中华文化中,画家画竹已由写实、写意而进入了艺术与人生观的表现层面。这些墨竹画家把墨竹推上了艺术之巅,促使墨竹在中国绘画史上站定一个重要席位。

相关知识

林间君子――竹
岁寒三友:松竹梅
花中君子岁寒之友
送花艺术:送花中君子有哪些含义?
日本插花作品欣赏——岁寒三友
花中君子指的是什么花 – 手机爱问
首届兰展即将迎客 雅俗共赏邀您打卡
劲竹+幽兰=苏东坡
什么花是花中君子,梅、兰、竹、菊并称花中四君子
花中君子分别指的是什么花?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

网址: 岁寒三友君子竹 雅俗共赏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59144.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君子手握江山,心念红颜作文
下一篇: 彩铅教程,教你画“君子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