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漫步在美学和艺术的林间花径 林可济 科学技术哲学 中国哲学史 哲学理论 哲学家 审美观 【简介

漫步在美学和艺术的林间花径 林可济 科学技术哲学 中国哲学史 哲学理论 哲学家 审美观 【简介

漫步在美学和艺术的林间花径

宗白华先生(1897~1986),原名之櫆,字白华,江苏常熟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美学家、哲学家和诗人。1918年他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语言科,1920~1925年留学德国,先后在法兰克福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哲学和美学。回国后,曾经在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任教授。1952年以后的30多年间,一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授。早在五四时期,他痛感于当时中国之受列强欺凌、国弱民贫,大声疾呼要创造“新国魂”,提倡适应新世界、新文化的“少年中国精神”。他参加“少年中国学会”,主编《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1920年5月出版了由他和田汉、郭沫若三人共同署名的《三叶集》。那时的他,就已经是一位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的年轻文学活动家了。从那以后,他的文学和学术的活动,历经风雨,走过了近70年的漫长道路,他终于成为一位饮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教授。

《流云》的出版及其蕴含的审美意境

宗先生在五四时期就是一位著名诗人了,他的小诗和谢冰心等人的诗作齐名,备受赞誉。1920年1月3日他给远在日本的郭沫若的信中说:“我们心中不可无诗意诗境,却不一定要做诗。”但正是这位本来“不一定要做诗”的人,由于他心中蕴藏着无穷的“诗意诗境”,最后却创作了大量诗作并广为流传,成为真正的诗人。

1924年1月,上海亚东图书馆曾经把宗先生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过的一部分诗作,加上一些还没有发表过的诗作,共49首,编成诗集正式出版,题为《流云》。《流云》的诗句玲珑剔透,宁静独特,意趣深远,引人入胜。它和谢冰心的《繁星》《春水》,康白情的《草儿》,同是20世纪初期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最早的几部诗集,它的出版奠定了宗先生在中国新诗诗坛上的地位。

1929年9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再版印行前,宗先生将它重新编过,为每首诗增加了标题,并改名为《流云小诗》。1947年11月,上海正风出版社又将它重新编排出版,书后收录了宗先生写的《我和诗》(1937年)一文。这篇文章为我们欣赏他的诗作,提供了指导性的思路。

在《我和诗》中,宗先生重提上述关于“心中不可无诗意诗境,却不一定要做诗”的旧话,说他因为“不愿受诗的形式推敲的束缚,所以说不必定要做诗”。他还着重讲了他后来之所以写起诗来的个中缘由。他从小就酷爱自然山水风光,爱流动变幻莫测的云,爱各种气候条件下形态各异的海。他既是“夜”的爱好者,也赞颂红日的初升。他说:“我爱光,我爱海,我爱人间的温暖,我爱群众里千万心灵一致紧张而有力的热情。我不是诗人,我却主张诗人是人类的光和爱和热的鼓吹者。”[1]

宗先生并不仅仅是诗人,而是诗人哲学家,或哲学家诗人。他说,“庄子、康德、叔本华、歌德相继地在我的心灵的天空中出现,每一个都在我的精神人格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痕”。“唐人的绝句,像王、孟、韦、柳等人的,境界闲和静穆,态度天真自然,寓秾丽于冲淡之中,我顶喜欢。”[2]但他毕竟生活在现代都市之中,人生的悲壮剧以及城市的喧嚣却是无法回避的。他说,当夜里躺在床上熄了灯,一轮冷月俯临这动极而静的世界时,他感受到“无限凄凉之感里,夹着无限热爱之感。似乎这微渺的心和那遥远的自然,和那茫茫的广大的人类,打通了一道地下的深沉的神秘的暗道,在绝对的静寂里获得自然人生最亲密的接触。我的《流云小诗》,多半是在这样的心情中写出的”。[3]这也许就是他所说的“诗意诗境”,是他这个本来“不一定要做诗”的人,不由自主地写出了许多活泼灵动、玲珑剔透的好诗来的奥秘所在吧!

相关知识

漫步在美学和艺术的林间花径——宗白华的《流云》、《美学散步》、《艺境》及其它
朱志方:西方哲学研究汉语化的途径和宗旨
光明日报:中国古典美学的文化基因
试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哲学源流
为什么说哲学问题是一朵花,一朵不结果的花?
自然美学与环境美学:生发语境和哲学贡献
儿童哲学启蒙:培育思维的“花中之王”
新书速递017|谢晓川/余玥等译:《美学与诗学I:作为陈述的艺术》
【黄兴涛】“美学”一词及西方美学在中国的最早传播
8位西方哲学家的性爱观

网址: 漫步在美学和艺术的林间花径 林可济 科学技术哲学 中国哲学史 哲学理论 哲学家 审美观 【简介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783183.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A.语言和工具B.大小和多少C.
下一篇: 如何理解园林美学及园林艺术与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