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位西方哲学家
性爱观
本文作者|书杰
↓同款视频·点击观看↓
01.
叔本华
性爱就好像是一个充满敌意的魔鬼
“性爱就好像是一个充满敌意的魔鬼——
它执意要把一切都颠倒过来,弄成混乱的一团糟。”
— —叔本华
叔本华,一位悲观主义哲学家。他认为人生的本质是痛苦,为了摆脱人生的烦恼,就要彻底否定生命意志,彻底禁欲,不再对世间的花花草草有丝毫迷恋。
叔本华说:
“两性关系是一切行为举止的中心,它虽然不可见,被重重遮掩,却处处显示自己的力量。它是战争的根源、和平的末日……它像一个竭尽全力登上祖传宝座、一统天下的世袭君主,我们时时刻刻都能看到它居高临下,带着讥讽和轻蔑俯看着人类的低劣行径……”
在叔本华看来,性欲是生命意志最坚决的表现。一方面,性欲的不断膨胀让人不断处在寻找性欲对象的状态里,身体的饥渴也会让自身处于痛苦中;另一方面,即使性欲的满足能让人获得短暂的身体快感,但这也带来了一种不可避免的结果:生殖活动。新生命的诞生也意味着这新生命要开启一趟新的痛苦旅程。
所以叔本华对“性欲”嗤之以鼻,他认为只有彻底的戒除淫欲,才能做到对生命意志的否定。
02.
罗素
畏惧爱情,就是畏惧生命
“畏惧爱情就是畏惧生命,而畏惧生命的人,
离死亡已不远了。”
— —罗素《婚姻与道德》
罗素,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分析哲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罗素这一生活到了98岁,结过四次婚,当他和第一任妻子分居时,他还有过无数的风流韵事。罗素曾说:有三种情感(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他一生的生活激情,可见爱情对于罗素来说是多么重要了。
他认为,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爱就是要包容对方的不完美,而不是挑剔。
03.
萨特
契约式爱情
“我们签一个协议吧,成为不必结婚的伴侣,
真诚相爱的同时又保持各自的独立……”
— —萨特
萨特,存在主义哲学家,他也是著名女性哲学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精神伴侣。
有一天,萨特对波伏娃说:“我们签一个协议吧,成为不必结婚的伴侣,真诚相爱的同时又保持各自的独立……”波伏娃同意了,并在两年后又签了另一个协议“双方不应互相欺骗和隐瞒”。这看上去极为坦诚但又有伤风化的誓言,成为了萨特和波伏娃之间精神链接的桥梁。
这对情侣一生既没有结过婚,也没有正式同居过。“他们一生中各自有多段别的爱情,并且相互不隐瞒不欺骗,而是真正履行了分享共同经历的诺言。”
萨特对于爱情的看法,提现了存在主义的主张:尊重人的个性与自由,强调爱情的平等、责任与真实性。
04.
波伏娃
精神自由
“人们说我拒绝给女人本性和爱情赋予任何价值,但实际并非如此,我只是要求女性应该坦率而自由地体验它们,而非像她们通常所做的那样,把爱情当作借以栖身的避难所。当她们内心的情感枯竭时,她们只会发现自己已经被深深囚禁在了这个避难所。他们指责我鼓励性滥交,但我却从未向任何人建议随时随地地跟别人睡觉。”
— —波伏娃《环境的力量·卷三》
波伏娃的风流际遇与萨特几乎不分伯仲,而面对舆论对她的种种非议时,她用女权主义来捍卫着自己的行为。
波伏娃曾在传记写过这样一段话:“这对情侣穷其一生都在反抗别人强加给他们的宗教伦理、道德戒律和骑士守则,他们用爱情来挑战整个世俗社会。”
或许这就是萨特和波伏娃的独特之处:他们摆脱了世俗的眼光,挣脱了传统的束缚。他们追求的或许不是忠诚,而是精神上的坦诚相待。他们的爱并没有体现在彼此肉欲的占有层面,而是体现于精神的自由层面。
05.
康德
性爱是优美感的宣泄
“友谊主要地是崇高感的宣泄,而性爱则是优美感的宣泄。
所有由这些感受(指恋爱)而得到的美好和甜蜜,都只是在一开始才具有其全部的强烈力量,但是随后就由于共同生活和家务操劳而逐渐变得日益迟钝,这时它就退化成为互相信赖的爱情;而这里面的伟大艺术就在于仍然能保持这些东西的充分的残余,从而无所谓的态度和厌倦都不会勾销欢愉的全部价值……”
——康德《论优美感和崇高感》
康德,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代表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康德一生未婚,却有着自己对爱情的理解。性爱是优美感的宣泄,在爱情中人们互相体会到的是彼此的优美之处。他也明白,爱情带给人的激情只能维持一段时间,过后便会冷却,并退化为了互相依赖的情感。但正是这种转变,让双方的感情更为持久和稳定稳定。
康德一生未娶妻子,他有自己的解释:“当我需要女人的时候,我却无力供养她;而当我能供养她时,我却再不需要她了”。
06.
尼采
对女人的蔑视
“你去女人那里吗?
别忘了你的鞭子。”
— —尼采《善恶的彼岸》
尼采,非理性主义者。他对女人的蔑视是有名的,尼采写道:“你去女人那里吗?别忘了你的鞭子。”
尼采一生谈过几次恋爱,但并不成功。
1866年,尼采爱上了到莱比锡演出的女演员拉贝,他给她写了许多情诗,但不敢有进一步的行动,他的初恋变成了一场单相思;后来在1876年,尼采在瑞士巴塞尔大学当语言学教授时,爱上了荷兰少女玛蒂尔德,他曾写情书求爱,但被拒绝。
1882年,尼采旅居罗马,经朋友介绍他认识了一个极其聪慧的俄国少女莎乐美。尼采心动并坠入了情网。他们结伴旅行五个月,莎乐美十分尊敬和敬佩尼采,将其看作人生导师,但她对尼采的感情还不是爱情,她只想和尼采进行精神上的交往。随后,在一系列不利因素之下,莎乐美断绝了与尼采的交往。
感情上受到刺激的尼采,在一年内写下了他最伟大的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在书中尼采借一名老妇之口说:“你要到女人那里去吗?请别忘了带上鞭子。”
07.
克尔凯郭尔
用独身来诠释爱情
“结婚,你会后悔;不结婚,你也会后悔;
无论怎样选择,终究都是悔恨……”
— —《或》(1843年)
克尔凯郭尔,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他的思想成为存在主义的理论根据之一,被视为存在主义之父。
克尔凯郭尔有结婚对象,一个叫蕾吉娜的女郎。但就他们订婚后,克尔凯郭尔决定和蕾吉娜解除婚约。克尔凯郭尔用独身来诠释自己的爱情,以弃绝替代长相厮守的婚姻。
在他的人生三阶段——审美阶段、伦理阶段和宗教阶段中,克尔凯郭尔认为爱情不应在审美与伦理阶段之中,而应存在于宗教阶段生活中。
08.
海德格尔
拒绝不了的爱情
“爱情的方式,是交互相处的最极端的(radikal)方式。一个人在爱一个人的同时,还可以爱另外的人,但他们仍然是两两相爱。所以爱情总是个体之间交互的(inter-individuell)。”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海德格尔的妻子叫埃尔福丽德,是他的学生。他们相识相识于弗莱堡大学的研讨课上,两人很快便坠入爱河。他与爱妻十分恩爱,他俩的爱情被传为佳话。
但就在1924年,他们的爱情出现了大转弯。这一年,海德格尔与汉娜·阿伦特相遇。 那时,18岁的阿伦特还是一位天真的女大学生,求知欲强且非常有灵性。她选修了海德格尔的课,之后便被这位哲学教授的思想魅力所深深吸引。精神的孤独使阿伦特特别需要心灵的慰藉,她逐渐对海德格尔产生了崇拜之情乃至有为其献身的冲动。而当时已经35岁的海德格早已有了自己的家庭,还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但因荷尔蒙作祟,他被眼前这位水灵灵的漂亮女学生阿伦特吸引,并对她产生了生理的欲望。
他们很快发展为师生恋的关系,开启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在这段偷情的时光里,海德格尔正在撰写《存在与时间》。他后来说,阿伦特是他的灵感之源。
1926年,海德格尔感受到婚外情压力,他并不想因私情妨碍自己的前程,便结束了这段师生恋的关系。
书杰|著
版权@听哲学 ,未经许可不得搬运
听哲学创始人:书杰
书杰,听哲学创始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硕士,制作独家课程《哲学100问》《古典音乐100问》。专业哲学科班毕业,专注于大众化哲学启蒙工作,拥有多年哲学线上教学经验。创办哲学音频课《哲学100问》。 已出版《哲学100问》三季图书——《从古希腊到黑格尔》《人,诗意地栖居》和《后现代的刺》,深受大众欢迎和喜爱。
0基础哲学史
↓一套书搞定↓
阅读全文订购《哲学100问》(完整版)
相关知识
古埃及:射精创世与灵性性爱观
哲学家列传=人脑操作系统升级史
“花园”意象在西方传统诗歌中的运用
2023 IFLA亚太地区风景园林杰出人物奖名单,8位优秀设计师登榜
视频干货!8位当红园艺达人的花园、植物公开课
西方的没落 原文摘录
邮说医学史59:西方植物学之父——提奥弗拉斯托
斐波那契是中世纪最伟大的西方数学家
泰奥弗拉斯特:植物学之父与他的传世之作
符号学视角下花卉意义的概要.doc
网址: 8位西方哲学家的性爱观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681779.html
上一篇: 吗的中国哲学史终于考... |
下一篇: 儿童哲学启蒙:培育思维的“花中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