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城市道路设计内容范文

城市道路设计内容范文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道路设计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市道路设计内容

篇1

关键词:城市道路设计;耐用性;美观性;路面要求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城市道路是一座城市基本形象的体现,也是一座城市经济发展情况的真实写照。作为人们满意的理想的城市道路,不仅要具备出行便利、交通畅通和经久耐用的特点,还必须满足能给人们美得享受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中,我国的城市发展飞快,城市道路的建设也发展迅速,城市道路的设计也越来越呈现多样化和时尚化的元素,但是,要紧跟人们对城市道路设计的需求,满足人们对城市道路设计的要求,在城市道路设计上还需要继续努力,寻求新的机遇和新的突破。笔者就城市道路设计的几点问题,谈谈对城市道路建设的相关看法,希望对以后的城市道路的设计有所借鉴意义。

城市道路设计的概述和特点

1.1城市道路设计的概述

城市道路设计的概念是从城市道路的概念中延伸出来的。城市道路,即使城市内的各个地区之间相互通达、联系方便的道路,是用于提供给城市内的居民生活和工作,或者是进行文化娱乐活动,或者是城市内进行交通运输的工具,除了可以勾通城市内的交通工作,也可以连接城市以外道路、交通。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具。城市道路与公路比较,一般是比公路要宽阔,而且为了适应现在生活中不同的交通方式,城市道路又被分为机动车道、公交汽车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等。城市车道的基本要求是:路幅适当、坚固耐用、卫生环境状况较好、排水及时、照明充足以及各项配置齐全等。

1.2城市道路设计的特点

第一,城市道路设计的系统性

城市道路的建设是涉及很多个不同部门的工程建设,其中,不仅包含道路规划部门、道路涉及的一些业主单位、道路设计的设计单位,还包括对道路建设进项施工的施工单位和道路建设过程中的监理单位,就这些部门之外,仍然需要其他的一些与之相关的部门协助工作,从而做好最后的城市道路建设工作。而且,除此之外,对于整个城市道路建设项目还必须进行一系列可行性方案的提出、研究和实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的前期、后期的工作都需要进项严密的检测,方能顺利完成道路的设计。

第二,城市道路设计的复杂性

城市道路的设计不是可以依靠一个或者几个专业就可以完成的,城市道路设计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所以,在城市道路的设计上也要依靠多种不同的专业共同进行,才能完成。比如,城市道路设计中所设计到的道路路面、道路的交通、道路的照明、道路的排水、道路的绿化和道路的测量与钻探等工作,就需要各个不同的专业对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对设计的可行性进行分析[1]。

城市道路耐用性设计

2.1城市道路设计参数的标准化

城市道路设计想要做到坚固耐用,那对其中的各项参数就必须做到合乎实际标准,尽量减少在建设城市道路的过程中,各项参数的误差,增加城市道路建设的规范性。具体的几点要求如下:

第一,合理的取用平曲线半径。平曲线半径是道路从一段直线上转向另一段直线上,在它们转向过程中的转角的连接处都使用圆弧形的曲线表达出来,而这个圆弧中的半径就是平曲线半径[2]。在城市道路的设计过程中,平曲线半径的取用,最需要考虑的因素:一是平曲线附近的实际运行的速度因素,二是平曲线在两端道路前后衔接的过程当中,线性指标的均衡性和线性指标的连续性。但是,这两个指标并不是越大就越适合道路的设计建设,而是要通过对实际情况的考察,根据情况而定。

第二,平衡道路设计中同向状态下的圆曲线之间的直线长度的设置。在很多的道路设计中经常被强调的是恒定为6v的最小的直线长度,不仅使建设城市道路的过程中出现很大的浪费现象,而且还造成了道路设计的不规范,影响道路的使用寿命。

第三,合理规范混合地带的交通路段的高度设计。有很多交通路段的高低速混合地带的高度设计都出现极其不规范的现象,超高现象普遍存在,这样不仅影响了道路的耐用性,还容易造成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各种交通事故发生。

2.2规范使用道路设计中的各种材料

规范使用城市道路设计中涉及到的各种材料,是保证城市道路经久耐用的性能的重要指标,所以,要使城市道路设计的耐用性能大大提高,就必须做到规范使用城市道路建设中的各种建设采用,使用合乎标准的材料[3]。城市道路设计中,主要材料的使用规范如下:

第一,沥青混凝土路面。国家对城市道路设计中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做了一个定性的规范,即规定沥青混凝土路面在城市道路的使用中,使用年限不得低于十五年。然而,从目前城市道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现实状况来看,很少有沥青混凝土路面达到了这个标准,大多数的使用年限都在五年以下,这样,严重降低了城市道路的耐用性,所以,在城市道路设计中选择沥青混凝土的时候,要着重考虑沥青混凝土的使用寿命。

第二,水泥混凝土路面。根据国家城市道路设计中的相关规定,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平均使用年限在二十年和三十年之间,最少不得低于二十年。然而,水泥混凝土路面在目前情况下的真实使用年限的十年以下,有的甚至更低,这就使得很多路面在使用时间较短的情况下,就出现了结构破坏的现象,降低道路的耐用性。在提高道路耐用性上不仅要选用标准的水泥混凝土材料,同时,对于道路建设中的一些技术类的参数也要考虑严谨,这样,才能做到从技术层面提高道路的耐用性。

第三,排水系统。近年来,城市内涝现象频现,不禁让人们质疑城市道路实用性和耐用性。排水系统的合理和科学设计,是一座城市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道路耐用性的重要指标。在对城市道路排水系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着重考虑道路的纵断面的设计,合理规范纵断面的高度设计。

城市道路美观性设计

城市道路的美观性包括道路中使用到的绿化地的规划,城市道路设计中尘土和噪声的相关指标,包括道路照明设施的安排,同时,还包括道路设计的整体美观效果的设计,等等。

第一,城市道路绿化设计。绿化设计是影响城市道路的整体美观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城市道路的设计中,要合理的安排道路中的绿化面积,是整个的城市道路与绿化带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对相关的绿植做一些艺术性的塑造,使其更加美观。

第二,道路照明设施的设计。在城市道路设计当中道路照明是必不可少的设施,所以,在增强城市道路的美观性上,还可以从照明设备入手。主要是将道路照明设备的选用,与当地道路状况,道路两旁的建筑物,道路中的绿化等因素结合考虑,做到和谐统一。

第三,道路的整体设计。城市道路应该给人们以大方、整洁的感受,所以在道路的整体设计上要尽量做到规范,整个道路的设计应该是总体把握大气、整洁,部分把握细致、婉约,这样,道路自然就美观了。

4.结语

城市道路设计的最重要的两个特性就是耐用性和美观性,这两项标准也是城市道路设计始终满足人们需求的不变的指标,在今后的城市道路设计中,这两点内容仍然需要重点考虑。

【参考文献】

[1]高云贺、周晓雨、葛忠大.浅谈城市道路设计[J].工程技术.2011,04(05):738

[2]吴海俊、朱胜跃、胡松、段铁铮.城市道路设计新理念探讨[J].城市交通.2011,11(25):278

篇2

关键词:城市道路;设计;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1、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设计在城市道路规划中的含义是如何私家车、公交车、行人、非机动车、周围环境有机结合起来,使道路交通达到安全、快速、舒适、经济便利的要求,并且为城市建筑营造良好的环境。城市道路的规划是城市综合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城市道路划分为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功能不同的四个等级,此外,还有公交专用道、自行车专用道、轨道交通、商业步行街等,为了确保城市各级道路畅通无阻,有效结合人性化设计,将商业街与非主干道连接,重点放在行人、自行车、公交车的顺利运行和保证市民保全,在设计上最大限度的照顾到行人的交通需要。

2、城市道路设计中融入人性化理念的必要性

在我国传统的城市道路设计理念中,城市道路设计都是以交通流量为主要设计标准,着重解决机动车等车辆的交通问题,而忽视了行人与城市道路交通之间的关系,忽视了行人对城市道路交通的观赏、舒适、便捷等方面的需求。这在以往人们自我意识较弱的时期,这是比较符合城市道路设计的要求的。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城市经济的发展,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自我意识也在逐渐加强,开始重视社会建设中各种人性化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交流密切,国外的很多人性化观念传入我国,对我国国民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对人性化理念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由此可见,人性化理念在城市道路设计中的应用是我国国民精神发展的需求。随着我国和谐城市的发展,休闲广场、步行街等人性化娱乐设计逐渐在我国城市道路设计中推广开来,并获得了城市居民的一致好评。城市道路交通设计中,人性化理念的运用,不但能够缓解人们的情绪,为人们的出行提供方面,同时还能够使城市道路的使用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由此可见,在城市道路交通设计中融入人性化理念已经成为时展的需要,是城市道路设计中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3、城市道路设计要点

3.1、广泛性

城市道路的设计的过程中涉及到多个企业和部门,一个城市道路工程,从规划到施工包含了规划、投资主体、设计部门、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单位等等,且其在施工的过程中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多部门协作工作的环节。尤其是在设计环节,由于其在整个工程项目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因此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就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使得其广泛性能够得到顺利有效的发挥。

3.2、复杂性

由于城市道路在设计的过程中涉及到多个专业和领域,且在工作的过程中这些领域和专业相互连接、相互沟通,因此其在工作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复杂性。且在项目工程中,各个工作环节都是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的工作模式。在目前的城市化发展中,常见的专业种类主要包含有交通、地质、桥梁、排水等等。由于这些专业方向不同、内容不同,使得其在设计工作中的各种侧重点也不相同。因此就需要我们在工作中进行系统全面的设计,使得其中的种种质量问题都得到人们的关注与促进。

3.3、持续性

城市作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核心环节,其也是一个生命体,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工程规模和施工人群的不同使得人们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与经济持续发展观念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目前的道路设计中,我们必须要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控制要求,这就需要在工作的过程中做好持续性工作模式,在这种基础上,我们需要针对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进行系统优化,使得道路设计工作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工作,从而为社会生产的持续要求提供必然的历史依据和理论基础。

4、工作中主要的考虑因素

4.1、道路设计的功能要求

城市道路工程的施工和设计主要是为了环节城市人口和物流运输的快捷要求,提高工程运输的效率与时效性,这就需要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针对城市道路的功能来进行系统的分析,针对设计工作中存在的各方面因素进行全面处理。由于目前社会发展中,城市人口的日益增多,使得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不得不针对城市发展趋势和社会现状进行系统化的关里与控制,从而确保交通设计能够满足目前的社会发展要求。

4.2、道路设计的特色性

在道路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设计的特色性。首先,作为交通应该反映出道路的功能特色,城市道路设计要反映交通性、生活性及游览性等各种功能,如深圳深南大道是深圳市最繁华的交通主干道深南路的延伸段,经过深圳市政府的近十几年的合理规划与开发,逐步形成以华侨城旅游为主线,深圳中心区为重点的旅游交通新干线。其次,道路宜具有明显的城市特色,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文化意识的提升,市民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和个性化,这包含了他们对城市特色的一种追求。这种追求体现在街道规划设计中,就是要重塑自然,贴近生活,尊重历史并突出特色,要塑造和谐而美好的城市整体形象,显然城市交通形象不仅仅作为满通运输功能的要求,更应作为一种反映城市自身特色的窗口和平台,满足市民的城市融入感,这样既经济又可创造地方特色,如深圳深南大道就反映了深圳这个美丽的国际花园城市的特色。

4.3、道路设计的协调性

首先,道路路线的空间曲线要符合实际的地理条件,在保证道路基本功能要求的基础上,讲求线形圆滑平顺,使得司机和乘客人员感到行车种的线路流畅、行驶的舒适安全。道路线形还应尽可能与周边环境相吻合,在道路的几何设计时,满足平、纵、横的协调一致,以避免造成空间路线扭曲、突兀等缺陷。

其次,设计者在道路设计时,务必要加强路外景观的利用,合理利用路外多样的景观特点,并有目的地设计一些视点和诱导的景物。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时,对道路沿线主体建筑风格、路线的具体规格和尺寸、道路节点处位置以及景观绿化物的设置都应在测量工作之前规划确定好。

再者,在设计中除了考虑道路的交通功能,更应着眼于城市道路绿化的能动性,它是大地景观保持有机特色的重要构成属性之一。绿化不仅是道路美化的重要方式,更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

5、人性化理念在城市道路交通建设中应用的具体应用

5.1、交通性道路设计

交通性道路设计主要是指城市道路设计中交通功能性设施(路灯、候车廊、人行天桥、护栏等)的设计与建设,交通功能性设施的设计必须要以车行交通服务为主。路灯、护栏以及人行天桥等设施的设计一定要简洁明快,优先突出其使用功能。另外,交通标志以及标线等必须要有一定的提前量,以便驾驶人员能够提前了解路面情况。

5.2、平面交叉口的设计

平面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的连接点,在其设计中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空间形态以及强有力的物质形式,这样才能帮助行人或是驾驶员在一定距离外就能够识别交叉口的位置。交叉口建筑物的体量以及高度必须要与交叉口的大小相协调,使其平面效果趋于平衡。同时,还可以在保证交叉通能力的基础上,采取渠化措施,改善交通流的组织。另外,还可以在交通岛上种植花卉.草皮.灌木等植物,美化交叉口的空间形象。

5.3、城市道路横断面的设计

在城市道路交通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中,城市道路的横断面设计必须要确保生态景观的和谐性以及车辆通行的顺畅度。横断面设计必须要遵循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则:!横断面的设计必须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协调;、横断面的设计必须要保证车辆.行人的正常通行以及安全;#横断面的设计必须要保证雨水排放的顺畅性,以及地下管道与电缆不受影响;$在横断面设计中,还必须要考虑道路交通的构成趋势以及路幅宽度,确保其与两侧建筑物相协调,要随地形以及交通的变化进行灵活设计

5.4、道路景观线形的设计

为了满足城市居民对城市道路的美观需求,城市道路交通设计还必须从美学角度出发,将城市道路交通设计得更加美观。城市道路交通的景观是否优美,与其线形的协调度有着很大关系。城市道路景观线形的设计必须要从以下两方面出发:

(1)平面线形必须以直线和曲线为主

城市道路交通平面线形设计中,直线是最主要的线形。直线线形能够给人明确的方向感,整齐简洁,是道路设计中的首选线形。但是,如果直线过长或是过多,也会给人带来呆板.单调的感觉,特别是对车辆驾驶者来说,长距离的直线行车会让其产生视觉疲劳,进而引发交通事故。因此,在平面线形设计中,要适当减少直线线形,加入曲线线形,使城市道路交通设计更加的人性化。

(2)立体线形必须要将平、纵线进行充分结合

立体线形在城市道路交通设计中,不但能够增加行车.行人的安全保障,同时还能够使道路沿线的景观更加立体,色彩更加协调。在城市道路交通设计中,一般有以下几种平纵线的组合形式:直线加直线;曲线加直线;圆曲线加曲线;圆曲线加直线;圆曲线加缓和曲线;直线加缓和曲线。不同的搭配与组合,给人的视觉感受也不一样。因此,在城市道路交通设计中,设计人员必须要对各种立体线形进行充分组合,以确保其更加符合人性化设计理念。

5.5、生活性街道设计

生活性街道是城市道路交通中交通状况最为复杂的路段,此种街道人车混杂,最容易发生各种事故,因此,城市道路交通设计部门必须要重视对生活性街道的设计。在标线标志方面,必须要充分利用现有路面,合理布置停车位,确保交通的通畅度。同时,要充分利用引导和限制通设施来控制生活性街道的车流.车速,引导车辆顺利通行,以此换取更多的行人活动空间。此外,还要在道路的边缘或是中间.左右等位置种植树木。树木不但可以帮助我们理顺交通秩序,同时还能增加道路的美观度。

5.6、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是城市道路交通设计中体现人性化理念的最基本的一个方面,目前也是运用得最为广泛的一个方面,在我国城市中随处可见。相比于几十年前,如今我国城市中出现的缘石坡道.盲道以及轮椅专用的进出口等都已经出现在我国城市道路交通建设中,这些都是无障碍设计思想应用的写照。这些设计充分体现出了我国政府对残障人士以及弱势群体的关怀,同时还标志着我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得到了极大提升。我国城市道路交通设计部门在进行无障碍设计时,必须要重视其细节部分的设计,否则就会出现、好心办坏事的现象。据对我国当前城市道路交通中无障碍设计的统计研究表明,很多城市在进行无障碍设计时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盲道断断续续.井盖被窃.盲道被占用等,这些现象不但不能体现出我国政府对残障人士的关怀,反而还会影响到残障人士的生命安全。由此可见,我国城市道路交通设计部门在进行无障碍设计时,必须要对细节部分引起高度的重视。

6、道路设计与城市环境相关因素

6.1、交通要顺畅

城市路网是城市平面的骨架,道路的首要功能是交通,所有的景观因素都要在满足道路功能正常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施,比如,在人和车都处于饱和状态的情况下,没有人会有闲情逸致来欣赏景观的,所以,城市环境景观设计的前提是要保证交通顺畅。

6.2、道路绿化

在《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有明确规定,城市道路的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 。在设计道路绿化时需注意绝不能影响驾驶员的视线,在路段和交叉口都需要留出一定的安全视距。在公交停靠站附近,还需注意树干的高度对过往大型车辆的影响。同时还要坚持以人为本,改善生活环境,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考虑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人群的活动特点,以丰富多彩的景观环境及活动内容满足大众各种需求,建立和健全完善的休闲娱乐及生态系统。

结语

在城市道路设计中,人性化理念的运用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是人们对城市交通建设的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为了满足新时期城市道路交通的要求,要综合多方面进行考虑,贯彻落实人性化的设计理念,以满足人们在新时代对城市交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丹娜,田毅. 浅谈城市道路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0:322.

[2]严静星. 城市道路设计中的人性化因素探讨[J]. 交通标准化,2013,04:93-95.

[3]韩鹰飞,李杰. 浅谈城市道路人性化设计[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5,S1:164-168.

[4]赵福义. 论城市道路设计的人性化设计[J]. 价值工程,2010,15:41.

篇3

关键词:城市道路;设计;横断面;以人为本;绿化

一、城市道路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顺畅、安全

安全问题是国内任一行业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在城市道路设计中应不断提高安全意识,城市道路设计应具有客观合理性,交通安全得到有效控制,社会才能和谐。此外,道路及交通管理水平可通过行驶在道路中上的车辆速度得到客观反映,为保证道路上的行驶车辆安全顺畅,还要对交叉道通科学管理,明确道路性质并采取立体交叉方式进行合理布置。

(二)环保性

随着国内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机动车数量不断增加,这也是各大城市不断出现环境质量日益降低、交通日益产生拥堵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因此在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要采取诸如道路采用降噪路面、将隔音屏加装至桥梁等重要位置及在道路两侧增加绿化面积等较为适宜有效的环保措施,才能明显降低道路对环境产生的各种污染。

(三)经济性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城市道路建设不只

是保证施工质量,还要在相同条件下使工程施工造价尽量降低,进而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道路设计过程中,要认真参考交通流量及性质等不同特点,对城市道路现状及公共设施布局进行综合考虑,结合地形实际情况对线路与断面型式进行合理选取,在保证较高车速的同时还要确保具有较大交通量的主干路通行顺畅。而部分道路由于对交通具有集散作用,可降低一定标准,使工程投资成本得到明显节约。

二、城市道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市道路布局缺乏合理性

在进行道路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工作者并未将其同城市全局性规划进行关联,造成道路设计成品同城市全局性道路布局很难进行良好的匹配,进而导致城市全局性道路布局缺乏合理性,对道路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造成了严重的制约。在我国,对于城市道路设计、规划的关注大都聚焦于占有少数比例的主干道路和立交上,使得道路承受的压力愈加严重。既造成交通分流存在显著的问题,又造成行人的交通危险系数上升。

(二)横断面设计缺乏合理性

在我国,对于城市道路设计、规划的关注大都聚焦于道路工程方面,在交通工程方面却并未给予应有的关注。正是由于此种问题的存在,造成道路设计缺乏合理性。特别是在横断面的设计方面,更是问题突出。横断面设计缺乏合理性的问题,大都通过下述几项内容呈现:

1、在道路节点的最大允许通过量、最大允许行车速度的确定方面并未给予足够的关注;

2、将相关设计规范照搬照抄到本工程项目当中,而并未依据实际情况对最大允许行车速度、最佳单排道路宽度、道路允许并行车道数量等加以深入剖析;

3、在隔离带布局、景观布局以及公共汽车站点布局等方面并未进行全局性考量。

(三)道路设计并未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道路设计并未坚持“以人为本”的问题反映在下述几个方面:

1、在道路设计的过程中,很少将社会群众的想法纳入考量;

2、在道路设计的过程中,通常由最高层决策者独自决定,造成道路设计并未做到民意化、公开化;

3、在道路设计方面并未施加足够的限制,造成社会群众对于道路设计的信心严重下降;

4、道路设计方案中涉及到大量的文物古迹迁移,造成文物古迹受到十分恶劣的破坏;

5、道路设计方案的实施造成大范围生态植被的砍伐,使得生态环境受到十分恶劣的影响;

6、道路设计将关注的重点过多的置于施工速度方面,对于道路设计质量并未给予足够的关注,使得人、财、物、料等资源存在显著地浪费现象。

三、城市道路设计的改进措施

(一)城市道路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也是城市道路设计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更是易于被设计人员

实际工作中所忽视,诸如设计的城市道路为弯曲形状等常见情况时,道路转弯半径的确定,一般是在设计时根据道路红线或道路原来线路形状进行确定。转弯半径由此确定具有相对流畅的线性,但认真对比设计规范,可发现设计规范中针对道路平曲线都具有十分详细的要求。所以,城市道路在平面设计时,应严格遵照设计规范与标准进行,并结合城市道路形状及周边实际进行综合考虑。

(二)注重横断面设计

注重横断面设计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路缘带等均是市政道路横断面的重要构成要素,将上述要素加以科学性配置对于道路横断设计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科学的横断面设计需要将下述问题加以考量:

1、将最大允许通过量、最大允许行车速度纳入设计标准范围,在坚持“最大程度合理使用土地”的原则下,确定科学的单排车道宽度;

2、针对道路当前的和潜在的通行状况加以剖析后,应将原车道数量加以修改;

3、将各种道路数量、道路宽度以及配到设施的比例加以合理化确定,使其达到最优;

4、提升关于环保、交通安全的关注,针对隔离带以及绿化区的结构、布局等加以调整。

(三)提升“以人为本”原则的贯彻力度

开展城市道路设计工作时,应将前沿理论和实践经验加以充分融合。充分考虑目标设计所在地区的经济基础和所在地区在整体环境中所承担的功能,为其进行清晰的地位界定,明确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方向和意图。市政道路设计应秉承“稳定性、权威性”的理念,严禁多次修改的现象发生,否则将造成城市建设出现严重的漏洞。道路设计应紧密围绕实际情况开展,以基础工作为起点,依照实际情况的变化开展动态性研究,确保道路设计做到科学性、可行性。此外,应在道路设计中将发现的问题加以规整。并以此为基础,对道路设计规范加以健全和完善,做到设计规范的可操作性。

(四)城市道路绿化

随着国内不断加快的城市现代化进程,人们对城市生活中的生态环境也具有

非常高的要求,而建设生态化城市是城市道路绿化的一项重要目标。在道路设计的实际过程中,设计人员容易忽视道路绿化,这是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城市道路使用后对质量控制产生重要影响,并难以实现降噪防噪效果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过程中,应对绿化问题予以综合考虑,主要应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有机结合道路美观性及使用功能。设计人员应结合城市道路实际特点对

其性质进行区分,同时还应结合道路使用者类型进行分类研究,以利于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方式进行绿化。道路绿化一直被认为是城市道路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功能上具有遮荫避暑、装饰、防噪降噪、空气净化及视线诱导等明显优点,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应结合城市环境实际情况、道路等级及功能等多方面的特点,设计规划应力求规范合理,以保证道路与周边建筑景观风格结合的更为自然统一。

二是行驶车辆受绿化的诱导作用比较明显。车辆在城市中主干路及快速路中

行驶通常都具有较快的速度,所以基于驾驶员心理而言,更需要通过合理的视线诱导,才能有效提高行车安全。因此,可将高大树种及树木种植在道路外侧弯道及凸形竖曲线道两侧,进而实现比较明显的视线诱导作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城市道路设计;基本原则;问题;应对措施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ity to speed up the pace of the city road planning, development change rapidly, many new city road design concept in the emerging, add fresh blood into the city road design. But at present in our country city road design also exist some problems, the industry should be careful analysis of these issue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city road design from many aspects, achieve contribute to the city road planning blueprint.

Keywords: city road design; basic principle;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U412.37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城市道路设计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

现在“以人文本”这一理念在很多行业中都得到了认可,它在城市道路设计中也应该得到重视。“以人为本”强调作为社会的主体及城市道路的使用者,人应该是道路设计关注的核心。城市道路的所有设计都应该紧紧围绕着人的需要而展开,道路设计要以满足人类交通及身心需求为目标,设计出便于人们出行和满足使用者舒适度要求的城市道路。所以城市道路的设计要从人的角度上出发,考虑到作为社会主体―人的活动和需求。

2.整体性原则

整体统一的道路给人们营造出规范、有秩序的氛围,容易引导人们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热爱城市文化,对于促进城市稳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城市道路设计应该将道路看做一个统一的整体,结合本城市的文化、经济、交通、建筑、公共设施等进行综合考虑,创造出符合本城市人民生活习惯和心理需求的道路文化。

连续性原则

道路的可识别性是进行道路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也就是说道路的设计应该具有连续性。所谓连续性就是说为了避免笔直道路感染力不高的缺陷,在视觉空间上采用有机结合所有有机元素的方法进行连续性设计,构造出错落有致、曲折有度的视觉感受,这样在驾驶者驾驶过程中不仅可以带给他新奇感,使其不易疲劳,还容易使人产生融入感和认同感。

生态性原则

城市道路建设往往会造成很多的环境破坏,比如占用绿地、汽车尾气、噪音污染等,这都损害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进行城市道路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环境因素,引入生态理念为城市发展解决问题,充分利用设计的生态效益,缓解城市环境危机的压力。

5.坚持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所必须坚持的观念,在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城市道路设计坚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坚持可持续发展要求在进行城市道路设计时,充分重视进行整体道路规划,充分考虑可能对城市发展和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避免只追求短期效应而忽视社会综合效应的盲目行为。

城市道路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不合理

主要表现在:同向圆曲线间的直线段长度不合理。在进行旧路改造时,盲目地遵循6v 最小直线长度,这使得很大一部分的旧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导致浪费,增加了工程量,从而使得工程造价提高了很多;选取的平曲线半径不合理。平曲线半径的选择并不是取最大值为好,而是要重点考虑曲线前后衔接的指标以及曲线附近的运行速度的连续性和均衡性;超高设置不合理。在城市交通中,尤其是对于混合交通路段来说,过高地设置超高标准很容易使低速行驶的车辆发生倾倒事故;道路纵断面设计不合理。如果道路纵断面只从造价低角度上进行设计,就可能会导致在大雨暴雨时,城市的排水系统失效;在旧路改造工程中,只片面地强调“平包纵”问题,忽视了旧路本身的特点。

城市道路路基路面设计不规范

主要表现在:路面基层的碎石一般是采用水泥来进行稳定的,此种方法容易使基层产生开裂现象,这些裂缝严重损害了路面质量;路基拼接不规范。在进行新老路面拼接时,主要的措施有:铺设土工格栅,提高新填土压实度标准,挖出台阶,但是如果有路段的地基是软土的话,就要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均匀沉降的问题,以免地基产生纵向裂缝;桥台与路堤沉降差异造成桥头跳车现象。进行道路路基路面设计时,桥头跳车是设计面临的常见问题也是比较难以避免的问题,导致桥头跳车问题的因素和原因有很多,其中桥台与路堤沉降差异是直接的原因。

城市道路设计使用年限不科学

主要表现在:技术参数的取值不科学。在合理规范的施工和正常使用的情况下,水泥混凝土路面一般可以有20到30年的使用寿命,沥青混凝土路面可以有15年的使用寿命。但是城市道路实际建设中,很多路面在使用不到10年的时间内就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结构破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许多,比如施工质量问题、人为问题及超载问题等。实际上,道路路面提前破损的主要导致原因是在进行设计时,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对技术参数的取值不合理,一般为偏低,这种设计明显是不合理的,无法满足道路质量的最低要求;对道路交通量的预估不科学。现阶段在我国很多城市道路建设中,由于没有对道路交通量进行合理的预估,普遍存在着没有预留扩展用地的情况下就进行盲目的改造扩建,产生了巨大的改造扩建费用。

三、应对措施

合理设计城市道路路线

在进行旧路改造时,可以将同向圆曲线间直线段长度的取值从原来的6v 降低,经过实践检验,最小可以降到3v。还可以把不设超高的缓和曲线看作是直线段进行处理;平曲线半径选值时可以将平曲线长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比如控制在1至3千米,这样就会丰富道路的直接视官感觉,减缓驾驶员的单调感和疲劳感;在城市道路内行驶的车辆速度一般都低于道路设计的速度标准,如果必须要设置超高,一般采用低于0.15的横向力系数;要充分明确道路纵断面的特殊作用,在设计时不应该只考虑造假问题,而是要结合道路周围的防洪、排水等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设计标准;进行旧路改造时,要充分考虑旧路本身的特点,谨慎合理利用“平包纵”。

2.合理设计城市道路路基路面

使用水泥稳定碎石层时,可以从提高混合料质量入手,比如采用高品质石料、减少细集料中的含泥量、降低粗集料中的压碎值和针片状含量、采用股价密实型进行极配宜、提高砂当量等方法来使混合料满足标准强度,减少开裂现象。水泥稳定碎石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如果过高,就可能使得基层产生裂缝,如果过低,在投入使用后有可能松散,所以要谨慎选取无侧限抗压强度;路基拼接时如果使用土工格栅,一般要将格栅铺设在路基顶面20厘米以下的地方,并注意制定出规范的施工流程和注意事项,强调铺设土工格栅时规范进行绑扎和张紧;为了解决桥头跳车问题,除了要严格控制桥台与路堤沉降差异外,还可以从放大搭板的尺寸、加强地基处理、设置过度路面结构、提高压实度等方面应对桥头跳车问题。

3.合理预估城市道路设计使用年限

要充分结合道路的具体情况合理选取设计参数;合理科学地预估交通量,如果有重型车辆,要将其对道路的影响考虑进去;做好城市道路远期规划,根据远期规划具体情况有步骤地进行近期道路设计,各个城市要在充分考虑自身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对各种机动、非机动车辆的出行情况进行分析,对未来车辆变化情况作出预测,制定的道路规划和建设目标要符合本城市交通特点。

四、结束语:

城市道路设计是城市道路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城市发展的重要促进因素。本文提出了进行城市道路设计时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指出了现阶段我国在进行城市道路设计时出现的问题,并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对一些可行的应对措施进行探讨,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城市道路设计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复杂的工作,设计者要不断积累工作经验,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开阔眼界,提高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还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提高审美能力和前瞻能力,这样才能设计出更多更合理、精美的道路工程。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道路设计; 因素;

中图分类号: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城市道路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居民的日常活动息息相关。理想的道路在满通运输和出行需要的同时,还会带给人们美的感受。既然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城市道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增大,人们对这一产品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城市道 路设计的作用就显得举足轻重,它在规划和道路施工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满足新时期城市道路交通的要求, 要综合多方面进行考虑;我们必须明确道路设计, 规划先行;设计中注重对那些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新型环保材料的应用;注重节能设计更要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只有这样, 我们的城市道路设计才更为科学合理, 才能更好的为我们服务。

一、道路设计的特点分析

1、项目实施的广泛性。城市道路作为城市交通运输的重要线路, 它的建设牵涉到城市整体的交通畅通与否, 城市整体的经济走向甚至局部地段的地域特色;因为在设计的前期规划阶段,必须进行系统综合的调研和分析;待线路设计确定之后, 城市道路工程的建设涉及多个部门, 从立项到竣工验收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多个部门的协作。在开展道路规划直到完成与各部分协调一致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这一阶段, 城市道路项目需要规划、业主、设计等部门的共同参与;后期设计中更应从方案设计到实施竣工验收, 涉及到设计、施工、监理、质检等各部门,各部门应协调一致, 确保项目实施顺利。

2、设计的复杂性。城市道路设计工作包罗万象, 涉及的专业工种多, 各专业是协同一致的, 在项目负责的统一协调下完成从方案到施工图的这个设计工作。城市道路设计涉及到的专业类型多,具体包括道路、交通、桥隧、给排水、绿化、照明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地下管线设施等, 各专业分工不同、要求不同, 但是必须统筹考虑, 以满足各专业的技术要求。如道路专业考虑平、纵、横的合理布局、交通量的预期、路基的处理、路面结构的选择。而排水专业主要是考虑排水系统的布置, 排水的断面结构形式、结构材料选择的合理性以及泵站的设置等等。其他各种基础设施的埋设必须考虑其平面、竖向位置, 既保证安全, 又不至于各管线相互冲突。总之, 各专业部门之间既独立又互相联系, 才能确保设计的完整、合理以及经济性。

3、设计的持续性。城市作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 承载着不同规模人群的生活, 更承载着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要求, 因此道路设计中必须明确城市发展的持续性要求。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下, 城市道路的设计需要进行观念的调整、目标的调整以及系统结构的调整。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道路实际上就是“生态化”概念的发展与深化, 用来描述一种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传统的城市道路只强调交通运输的服务能力、质量和对国民经济产生的效益, 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道路则强调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二、道路交通设计中需考虑的因素分析

1、道路设计的功能性。为保证有效的城市人口的生活、城市自身的经济生产、交通需求, 首先要求城市各主要区段之间有合理的道路分布网,以保证交通运输的通畅和运营经济。由于城市居民的出行和交通运输在时空上的复杂性, 加上城市人口的日益增多,城市道路出现高峰的拥挤现象较为普遍,老城区的交通设计已经日益不能满足道路功能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些矛盾, 就要求各种道路在功能上有所扩展, 在交通规划和性质上有所侧重, 以适应交通规划所提出的流量、流向、性质的要求,做到车道和人行道的有效分离、不同速度的车辆分流, 以提高整个道路系统的通行能力。例如: 在市中心的商业文化发达或公共设施集中的路段, 加强交通路网规划, 可以在一定时段调整为定时禁止货运车辆穿越的商业街或步行街;还如, 在车流量大的路段,特别是交叉路口, 合理设置地下人行通道和人行天桥, 实现人和车流的交通分离, 确保交通的畅快运行。

2、道路设计的特色性。首先, 作为交通应该反映出道路的功能特色, 城市道路设计要反映交通性、生活性及游览性等各种功能,其次, 道路宜具有明显的城市特色,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文化意识的提升, 市民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和个性化, 这包含了他们对城市特色的一种追求。这种追求体现在街道规划设计中, 就是要重塑自然, 贴近生活, 尊重历史并突出特色, 要塑造和谐而美好的城市整体形象, 显然城市交通形象不仅仅作为满通运输功能的要求, 更应作为一种反映城市自身特色的窗口和平台, 满足市民的城市融入感, 这样既经济又可创造地方特色。

3、道路设计的协调性。作为道路设计人员, 要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道路设计, 应从安全、环保、舒适、和谐等先进设计理念出发,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提高环保景观设计意识, 灵活运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技术和方法, 同时将道路与地区环境、经济状况、人文景观相协调,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首先, 道路路线的空间曲线要符合实际的地理条件, 在保证道路基本功能要求的基础上, 讲求线形圆滑平顺, 使得司机和乘客人员感到行车种的线路流畅、行驶的舒适安全。道路线形还应尽可能与周边环境相吻合, 在道路的几何设计时, 满足平、纵、横的协调一致, 以避免造成空间路线扭曲、突兀等缺陷。其次, 设计者在道路设计时, 务必要加强路外景观的利用, 合理利用路外多样的景观特点, 并有目的地设计一些视点和诱导的景物。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时, 对道路沿线主体建筑风格、路线的具体规格和尺寸、道路节点处位置以及景观绿化物的设置都应在测量工作之前规划确定好。同时, 要根据平面图, 结合地质勘察资料以及地区的经济评估要求, 拟定出建筑小区的理想界限和所要设计的内容。施工图设计阶段还应考虑施工中的具体要求, 要尽力满足景观造型达到相互协调, 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沿线的环境, 绿化带的设置应符合通视、导向、协调和绿化四项景观基本要求。再者, 在设计中除了考虑道路的交通功能, 更应着眼于城市道路绿化的能动性,它是大地景观保持有机特色的重要构成属性之一。绿化不仅是道路美化的重要方式, 更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必然要求。绿色植物特有的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功能, 能达到城市有害物质的污染, 还可以达到净化空气、防减噪声和遮阳降温功能, 显然可以大大的改善城市的环境。花草树木的设置也给道路增加了自然的气息, 好的植被设计, 甚至还带给人们艺术的感染力, 丰富了城市的文化底蕴。因此, 在道路辅助设计中, 我们要提倡以植树、栽花、种草为手段进行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三、结语

城市道路作为构成优美的居住环境和城市功能的基础, 是城市社会活动与经济活动的纽带和动脉, 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开展新时期下城市道路设计因素的探讨非常必要。本文以上谈了谈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

参考文献

篇6

一、研究背景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经济持续增长,促进了社会全面进步,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暴雨积涝灾害。从古至今,暴雨积涝灾害一直是人类难以解决的问题。

近几年,中国的暴雨洪涝灾害愈发严重:“20XX年7月12日,哈尔滨多处上演‘水漫金山’”、“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特大暴雨,导致严重内涝”、“2011年6月18日,到武汉看海”、“2008年深圳6.13特大暴雨”……数量之多,不胜枚举,这些新闻无不说明暴雨洪涝已成为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大多城市的通病。暴雨积涝灾害对城市水利、农业、交通、工业等方面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不可估量,同时通过人口死亡、疫病爆发等问题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造成的自然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程度更是难以估计。

造成城市暴雨积涝灾害的原因主要有气候和城市建设两方面的原因。从气候角度来说,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水循环产生变化,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导致城市出现暴雨积涝灾害;从城市建设角度来说,主要是城市建筑和硬化面积过大,植被覆盖率过低或者遭到破坏,城市的吸水、存水能力差,其次是排水设施的排水能力不足、重建轻管。

目前,城市针对暴雨积涝灾害采取的工程性措施主要有修建蓄水池、增加排水泵站、加大排水管径、在线蓄水等,这些措施需要占用大量的城市地下空间,投资大,维护困难,废弃后无法回收利用,会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其他措施如增加绿化面积也会引起城市用地紧张等问题,浪费城市空间资源。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应用现状

LID技术于1990年末发源于美国马里兰州的王子县、西雅图和波特兰,是由马里兰州环境资源署首次提出。之后经过20多年的发展,LID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广泛应用。在美国,LID设施的应用还形成了绿色道路、绿色社区等理论和方法;在澳大利亚,LID的应用称为水敏感城市设计;在英国,LID技术应用于城市排水系统,形成了可持续城市排雨水系统;在加拿大,LID和场地设计相结合,形成最优场地设计、保护性设计等;在新西兰的应用称为低影响城市设计与开发。

随着对国内雨水问题的重视,雨水方面的研究和应用也逐渐多起来,LID在国内已有10年的研究和实践,于2012年形成了“海绵城市”.

2012年4月中国北京大学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首次提出“海绵城市”一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XX年2月17日发表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XX年工作要点》中首次提出海绵城市的概念,20XX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2017年4月2日,国家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宣布了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西咸新区、武汉、重庆、贵安新区、遂宁、南宁、常德、鹤壁、济南、萍乡、厦门、池州、嘉兴、镇江、白城、迁安16个城市。

三、研究目标及意义

鉴于传统城市普遍存在的暴雨积涝灾害和道路排水问题,而国内的海绵城市和LID发展和研究较为薄弱,因此,对于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进行系统化设计研究很有必要。本研究主要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整理与分析,探讨海绵城市与LID、海绵城市道路与LID的关系,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系统地对城市道路进行了LID设施的选择及其组合优化设计;针对案例进行实地调查,探讨LID在海绵城市道路中如何应用。

论文的研究目标是建立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统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研究其具体的设计方案和技术。

论文的研究意义:为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统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对解决城市雨水问题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研究内容

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1)研究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统,分析其与LID的关系及对LID设施的选择。

2)构建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和设计的完整体系,从路网规划和道路设计两个层面进行具体研究。其中,道路设计重点研究停车场和广场的LID设施组合优化设计,道路与红线外用地衔接中重点研究建筑、小区的优化设计。

3)将研究的设计理论成果应用于商洛城市道路系统,并通过SWMM模型进行模拟评价。

五、提纲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暴雨积涝灾害频发

1.1.2 传统城市道路排水存在的问题

1.1.3 LID与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

1.2 相关理论的概念

1.2.1 海绵城市概念

1.2.2 LID概念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应用现状

1.3.1 国外研究应用现状

1.3.2 国内研究应用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不足

1.4 研究目标、意义、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目标及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和技术路线

1.5.1 论文创新点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海绵城市与LID

2.1 海绵城市与LID概述

2.1.1 海绵城市-LID

2.1.2 海绵城市与相关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2.2 海绵城市与LID

2.2.1 海绵城市与LID的关系

2.2.2 LID设施的选择原则

2.3 海绵城市道路系统与LID

2.3.1 海绵城市道路系统

2.3.2 海绵城市道路系统与LID的关系

2.3.3 LID技术设施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海绵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与设计体系

3.1 海绵城市道路系统规划与设计体系框架

3.2 海绵城市路网规划

3.2.1 影响因素

3.2.2 规划思路

3.2.3 规划原则

3.3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思路

3.3.1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思路

3.3.2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注意事项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LID的海绵城市道路设计

4.1 海绵城市道路与传统城市道路的区别

4.2 海绵城市道路的LID设施组合优化设计

4.2.1 机动车道和公交专用道

4.2.2 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

4.2.3 路缘石、雨水。和路肩边沟

4.2.4 道路绿带

4.2.5 停车场

4.2.6 广场

4.2.7 高架桥、立交桥

4.3 海绵城市道路与红线外用地的衔接设计

4.3.1 道路与建筑、小区衔接优化设计

4.3.2 道路与城市绿地衔接设计

4.3.3 道路与城市水系衔接设计

4.4 海绵城市道路横断面布置型式设计

4.4.1 单幅路

4.4.2 两幅路

4.4.3 三幅路

4.4.4 四幅路

4.4.5 特殊形式断面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商洛市海绵城市道路系统设计应用研究

5.1 商洛市概况分析

5.2 海绵城市路网规划

5.2.1 商洛市现状路网分析及存在问题研究

5.2.2 商洛市排洪防涝、水系和绿地现状及存在问题

5.2.3 商洛市海绵城市路网规划

5.3 海绵城市道路设计

5.3.1 商鞅大道地理位置

5.3.2 商鞅大道现状分析

5.3.3 基于LID的商鞅大道横断面设计

5.3.4 商鞅大道公共停车场设计

5.3.5 丹江立交平面设计

5.3.6 商鞅大道综合设计

5.4 商鞅大道设计效果模拟评价

5.4.1 SWMM模型介绍

5.4.2 获取基本数据

5.4.3 开发前场地模拟

5.4.4 传统城市道路模拟

5.4.5 海绵城市道路模拟

5.4.6 三种情景模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六、研究方法

论文釆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调研法、实地调查法、SWMM模型法等。

1)文献调研法论文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调研、对SEA Street等案例的研究,总结LID设施在城市道路中的应用情况。

2)实地调查法论文通过实地调查收集商洛市的路网、道路、绿地系统、水系、降雨等相关资料,为海绵城市理论的实例研究做铺垫。

3)SWMM模型法论文采用SWMM模型对城市道路设计后的雨水径流控制效果进行了评价。

七、进度安排

20XX年11月01日-11月07日 论文选题、

20XX年11月08日-11月20日 初步收集毕业论文相关材料,填写《任务书》

20XX年11月26日-11月30日 进一步熟悉毕业论文资料,撰写开题报告

20XX年12月10日-12月19日 确定并上交开题报告

20XX年01月04日-02月15日 完成毕业论文初稿,上交指导老师

20XX年02月16日-02月20日 完成论文修改工作

20XX年02月21日-03月20日 定稿、打印、装订

20XX年03月21日-04月10日 论文答辩

八、参考文献

[1]汪慧贞,李宪法。北京城区雨水径流的污染及控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02:16-18.

[2]张新会。城市雨水利用的意义[J].内蒙古水利, 2011 (1): 115-116.

[3]徐振强。中国特色海绵城市的政策沿革与地方实践[J].上海城市管理,2017,01:49-54.

[4]张旺,庞靖鹏。海绵城市建设应作为新时期城市治水的重要内容[J].水利发展研究,20XX,09:5-7.

[5]《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实施[J].城市规划通讯,20XX,21:8.

[6]Metropolitan Service District ( Or.)。Green streets : innovative solutions for stormwaterand stream crossings[M].Portland,OR :Metro,2002.

[7]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 Research Group.Water sensitive residential design : aninvestigation into its purpose and potential in the Perth Metropolitan region[M].Leederville,WA : Western Australian Water Resources Council,1990: 1-20.

[8] Planning Services,Scottish Government.Planning and 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Systems[R].Planning Advice Note 61,2001

[9]Center for Watershed Protection.Better Site Design: A Handbook for ChangingDevelopment Rules in Your Community[R] .Prepared for: the Site PlanningRoundtable.Ellicott City,MD :The Center,1998.

[10]Delaware Department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ontrol,Dover,DE; andBrandywine Conservancy,Chadds Ford,PA.Conservation Design for Stormwater Management[R].September 1997.http: / / dnrec.state.de.us / DNREC2000 /Divisions /Soil/Stormwater / New /Delaware_CD_Manual.pdf

[11]Marjorie van Roon and Henri van Roon.Low Impact Urban Design and Development:the big picture[M].New Zealand: Land care Research Science Series,2009,(37):1-63.

[12]张伟,车伍,王建龙,等。利用绿色基础设施控制城市雨水径流。中国给水排水,2011,27(4):22-27

[13]DEBUSK K M,WYNN T M.Storm-water bioretention for runoff quality and quantitymitigatio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2011,137(9) :800-808.

[14]COLLINS K A,HUNT W F,HATHAWAY J M.Hydrologic comparison off ourtypes of permeable pavement and Standard Asphalt in Eastern North Carolina[J].Journal ofHydrologic Engineering,2008,12(13): 1146-1157.

[15]DREELIN E A,FOWLERL,RONALD CARROLL.A test of porous pavementeffectiveness on clay soils during natural storm events[J].Water Research,2006,40: 799-805.

[16]REEVES E.Performance and condition of biofilters in the Pacific North-west Center for Watershed Protection[R].Center for Watershed Protection,Ellicott City MD,2000.

[17]杨桦。浅析低影响开发理论体系及其在北京的应用[D].北京林业大学,20XX.

[18]马克·路易斯,克里斯·宾利,谭佩文。新西兰低影响雨水体系设计[J].中国园林,2013,01:23-29.

[19]白志远。以建设“海绵型城市”改善城市排水及生态环境的探索[J].中国建设信息,20XX,13:76-77.

[20]何卫华,车伍,杨正,李世奇,吕放放。城市绿色道路及雨洪控制利用策略研究[J].给水排水,2012,09:42-47.

[21]唐绍杰,翟艳云,容义平。深圳市光明新区门户区--市政道路低冲击开发设计实践[J].建设科技,2010,13:47-55.

[22]吕放放。杭州城区雨洪控制利用及道路应用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0.

[23]马敏杰,姚敏,李英豪,奈超。昆明市市政道路雨水资源化利用的研究[J].林业建设,2011,05:49-52.

[24]刘国茂。城市道路与路面雨水利用的探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05,04:63-65+146.

[25]张崇厚,高晓磊。中国北方城市道路横断面的生态设计[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6:794-797.

[26]李海燕,罗艳红,张悦。 LID措施在道路雨水利用工程中的应用[J].节水灌溉,2013,11:44-49.

[27]陈宏亮。基于低影响开发的城市道路雨水系统衔接关系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3.

篇7

关键词: 城市道路; 设计; 体会

中图分类号:U412.37文献标识码:A

城市道路是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城市居民的日常活动息息相关。 理想的道路在满通运输和出行需要的同时, 还会带给人们美的感受。 既然在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 城市道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增大, 人们对这一产品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 城市道路设计的作用就显得举足轻重, 它在规划和道路施工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 城市道路设计的特点

(1) 系统性

城市道路工程的建设涉及多个部门, 包括规划、 业主单位、 设计单位、 施工单位、 监理单位以及其他相关部门, 从立项到竣工验收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多个部门的协作。 城市道路项目的前期从规划到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 需要规划、 业主、 设计部门的共同参与; 后期从设计招标到竣工验收, 需要业主、 设计、 施工、 监理、 质检等部门的共同参与, 确保项目实施顺利。

(2) 复杂性

城市道路设计工作涉及专业多, 各专业不是独立的, 是相互关联的, 在项目负责的统一协调下完成从方案到施工图的设计工作。 城市道路设计涉及到的专业包括道路、 交通、 桥隧、 测量钻探、 排水、 管线、 照明、信号、 绿化等, 各专业分工不同, 在不同设计阶段的侧重点有区别, 如道路专业表达的是路线走向、 平纵横、路基处理等内容, 而交通专业重在表达标志标线、 信号控制等内容。

(3) 设计人员的主观性

城市道路项目从方案到实施阶段的过程中, 设计工作总是最前面的一个环节, 其它部门的工作也是围绕着设计方案进行, 各个部门对设计方案提出意见, 最终的方案由设计人员确定, 设计人员通过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完成设计图纸, 主观性体现了设计人员在项目中的作用与职责, 成功的设计使得各部门的工作可以高效有序地进行, 使工程顺利展开。

2 设计人员的素质要求

(1) 协调沟通能力

城市道路建设是多部门、 多专业共同参与的工作,设计人员协调的作用不容忽视, 任何一个环节的沟通出现问题, 都会影响到大局。 设计人员对图纸质量负责,在各个部门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各个阶段都需要设计人员发挥主观能动性, 稳定边界条件, 使设计文件合理, 具有可操作性。 例如工程跨越河的处理方案, 需要与规划部门、 水利部门沟通河道的规划位置、 水下净空要求、 跨径要求、 标高等, 确定设计参数, 在实施中才具有可操作性。

(2) 技术应用能力

设计人员在城市道路建设中起到技术支持的作用,各个部门的工作都是建立在设计文件的基础上, 各协调会议基本上都是以设计方案为中心, 设计人员应做到熟练掌握和应用专业技术知识, 保证设计文本具备实施的条件, 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摸索、 不断提高, 技术应用应着重培养对规范的理解能力和处理现场问题的能力。

(3) 对设计阶段认识的能力

对设计阶段的认识能够提高工作效率, 清楚当前的设计阶段及工作侧重点, 做到有的放矢。 在同时进行多个工程设计任务时, 这种能力的要求尤为重要, 要做忙而不乱, 同时培养良好的资料整理习惯。

(4) 工程总结能力

城市道路设计工作的特点包括创新性和经验依赖性, 每个工程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相同点, 设计人员要有创新意识和总结经验的能力。 工作总结不应只在工程竣工验收后, 在各个阶段都应总结经验与不足, 工程总结能够使设计人员做到精益求精, 不断提高设计水平。

3 设计中的体会

3.1 总体设计

(1) 关于设计车速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中各种指标的选择是以道路等级和设计车速为依据, 道路等级、 设计车速与规划及道路在路网中的作用有关。 设计车速在一个工程中一般是一个确定的值, 但在包含道路、 桥梁、 隧道的项目中取值要灵活, 因为坡度、 半径和行车条件不同, 如主线计算行车速度根据道路等级取值为 60km/h 时, 桥梁隧道由于具有较大纵坡, 视距难以满足 60km/h 的标准,以及保证主线汇人段的交通安全, 设计车速可以根据实际行车条件选择。

(2) 关于平面设计指标

条件许可时, 平面设计指标尽量采用大于规范要求的指标值, 利于行车安全和保证视距。 对于采用小半径的情况, 特别是圆曲线半径小于不设缓和曲线的半径时, 应注意圆曲线内侧的半径应大于规范要求, 即平面设计指标应按照最不利位置进行选取。

3.2 纵断面的设计

纵断面对工程质量、 景观、 行车舒适性与安全性影响比较大。 规范提出了平纵曲线的组合关系及各种设计指标, 设计中除了要满足组合关系、 坡长、 坡度、 竖曲线半径等规范规定的指标之外, 还应考虑与现状道路标高的关系、 地形要求、 桥隧引道线形的要求等因素。

(1) 交叉口纵坡

城市道路相交的现状和规划道路比较多, 规范要求交叉口范围的纵坡宜≤2%, 困难情况下应≤3%。 现状道路交叉口应按规范设置纵坡, 规划路相交位置的纵断面应预留实施条件。 以中线里程和长度确定的纵坡在交叉口的内外侧坡度是不一致的, 内侧会大一些, 内侧曲线长度小, 外侧大, 在采用极限纵坡时要保证不利位置的内侧的坡度在规范允许的范围。

(2) 纵坡限值的理解

设计纵坡一般采用小于规范规定的推荐值, 除非特殊地形的要求, 如避免大量拆迁、 挖方和满足道路横向连接等情况, 一般不要达到极限坡度。

3.3 横断面的设计

(1) 关于路幅的分析

城市道路横断面分幅应视具体情况而异, 旧路比较常见的是一幅路和三幅路, 而新建道路中又以两幅路多, 现在红线宽度大的道路逐渐倾向于向四幅路发展。新建城市道路更加注意景观, 城市道路建设中引人了彩色沥青和较宽的中央绿化带; 采用两幅路的形式,横断面布置应考虑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需求, 自行车道可采用彩色沥青铺装, 既保证了行人的安全, 也满足了非机动车的通行需要。 最外侧的一条机动车道因地制宜地设置公交车专用道, 满足公共交通通行要求。 工程注重景观, 根据规划宽度和交通需求, 设置中央绿化带, 机动车道两侧设置绿化带分隔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 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采用行道树分隔, 人行道外侧至红线边设置绿化带。

(2) 人性化考虑

规划红线范围内的横断面设计在满足机动车的交通需求之外, 应注重行人及非机动车的通行空间。 在保证人行道宽度的同时, 全线行人通道保持连续, 满足行人的需求, 人行道宽度最小为 3m, 同时还应考虑设置人行盲道等无障碍设施。 在受拆迁限制的交叉口, 转弯半径尽量取规范低限值。 主线行车速度为 60km/h, 交叉口右转弯采用 30km/h, 按照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规定,当右转弯行车速度为 30km/h 时, 转弯半径为 33~38m,为了保证人行道的宽度, 转弯半径可取低限值 33m。

3.4 路面结构设计

(1) 沥青路面的优点

相比水泥混凝土路面 (白色路面), 沥青路面 (黑色路面) 应用更广泛, 沥青路面在交通安全、 开放交通和行车舒适性三个方面具有以下优点: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规定路面交通标线为白色和黄色, 与沥青路面表面颜色搭配比较醒目, 而与水泥混凝土路面的颜色比较接近, 交通标线是路面上的交通语言, 醒目、 准确地标示有利于指示方向、 减少交通事故, 使交通管理更加有效; 城市道路交通繁忙, 施工时往往要进行交通管制, 开放交通快是沥青路面结构的一大优点, 《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规定 “沥青路面可以在施工后待沥青混合料冷却即可开放交通”, 而《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规定 “一般养生天数宜为 l4~21 天, 高温天不宜少于 14 天, 低温天不宜少于 21 天”; 对现状交通影响小是沥青路面的优势,沥青路面表面平滑, 而水泥混凝土路面在横缝、 纵缝位置行车会受到影响。

(2) 永久路面与临时路面

对于竣工后路基存在预期沉降的情况, 路面结构分期实施比较经济, 即在沉降期间实施临时路面, 沉降期过后铺筑永久路面, 临时路面标高至设计标高减去上面层的厚度; 永久路面在临时路面上加铺上面层, 而对于沉降量大于上面层厚度的情况, 则采用中面层进行找平。 为节省投资, 路基仅进行浅层处理, 在路面结构下铺筑土工布, 实施中面层和下面层后即开放交通, 沉降完成后, 铺设上面层至设计标高, 用中面层进行补平。

4 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分析了城市道路设计的系统性、 复杂性和设计人员的主观性等特点, 提出了设计人员应该具备协调沟通能力、 技术应用能力、 对设计阶段认识的能力和工程总结能力的综合素质, 最后总结了城市道路设计在总体设计、 纵断面设计、 横断面设计及路面结构设计中的体会。 得注意的问题还有很多, 比如交通分析、 基础处理、 路面结构计算、 排水、 管线、 照明、 信号、 绿化等, 不再一一赘述。 本文抛砖引玉, 使我们更好地总结经验, 扬长避短, 做到精益求精, 创造出更多的精品工程。

参考文献:

[1] 杨少伟.道路勘测设计 (第二版)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6.

[2] CJJ37-90,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3] 西安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所.城市道路路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篇8

关键词:城市;道路设计;初探

中图分类号:S731.8文献标识码:A

1道路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设计思路的问题

不注重路网上的合理规划是城市道路设计中常常会出现的问题,应该从全市路网均衡的角度设计不同等级的道路,往往一些城市只注重道路够不够宽,一味的拓宽道路, 一味的建设标志性大道,却不重视贯通性支路的建设,造成尤其是穿越中心区的干路时形成较为大的拥堵。

1.2 不重视交通分析问题

为使城市建设与交通协调发展,一方面应考虑新建或改建项目在路网交通流量自然增长的情况下对交通设施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应具体分析这种影响在未来路网交通流量中所占的比例,使项目的控制在合理的规模内,做到既能使交通设施承受这种影响, 又不妨碍城市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交通量预测是城市道路设计的一个重要的前提,确定好了近远期的交通量才能最终确定道路的宽度尺寸及车道数。

1.3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问题

交叉路口是城市道路系统的组成部分。在道路网布局基本确定后,道路交叉口是制约道路通行能力的咽喉,交叉口形式选择成为能否发挥该道路网交通功能的关键所在。因此,在交叉口形式选择上要充分考虑交通功能、周边用地和景观、行人及自行车交通等因素,使交叉口设计更加合理可行。在城市道路设计中,往往不注重交叉口的设计,特别是交叉口转向车流的分析。经常性的一些城市的道路交叉口设置欠妥当导致交通状况欠佳。

1.4 道路线路问题

好的道路线路直接提高道路的使用质量,减少交通运输成本及其使用的便捷性。从景观和安全角度来看, 有些城市采用漫长的直线和短线是不可取的。而对于主干线道路, 过多的转折同样不可取。一般的道路应设置较大的曲线使司机不至于过度疲劳而发生交通事故。合理的线位布置必须深入调研,与沿线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综合用地条件、投资费用、实施可能性、近远期结合来综合考虑。

2 城市道路设计新思考

2.1 自主创新

业主单位往往对施工图的完成时间要求过紧,设计人员没有充分的时间去论证,更没有时间去创新,只能 “没有项目等项目,有了项目赶项目” ,为了赶时间,设计人员免不了出现套规范、套图纸赶任务的现象。由于种种原因,有的设计院内部缺乏激励创新机制,项目设计科技含量不高,对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不够重视。在当今环保、节能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有关职能部门、行业协会、设计单位、业主部门大力提倡自主创新,鼓励合适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在道路工程设计、建设中的运用,以达到技术先进、资源节省、安全可靠的目的,是很有必要的。

2.2 灵活设计

国内设计道路的标准是按全国的城市道路的设计规范或公路有关的设计规范,各省市区的设计单位、设计人员都得按规范设计,这在设计中不免出现雷同,特别是我国南北气候差异大,东西地理特点多,若设计上一刀切,难免会出现后遗症,所以在使用规范时允许有一定范围的灵活性是值得探讨的。在美国,也有类似于我们的全国性的 “规范” 《公路及城市道路的几何设计政策》,这一规范手册俗称“绿皮书”。它由美国各州公路及运输工作者协会。该“规范”实际上是道路设计的参考指南,在美国各个州甚至许多县、市都有符合各自特点的道路设计手册或者说设计规范,但它们都以绿皮书为基础,或多或少地参照了绿皮书。但绿皮书实际就是设计者推荐设计的参数或参数范围,它允许设计者发挥灵活性,特殊项目特殊设计,美国设计标准在有规范的基础上能够有灵活性的进行城市道路设计,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是一个道路设计新思维的亮点。

3 如何优化城市道路设计

3.1 机动车车道宽度问题

在道路横断面的布置中, 机动车车道宽度占据着重要位置。经过几十年来的经济快速发展, 社会汽车的拥有量越来越大,并且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同时,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使城市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在这情况下,有必要对现有机动车车道宽度设计标准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总体上来说,我们的道路设计规范机动车车道宽度要大于欧美、日本等国的设计标准。我国城市车道总体宽度相对偏高,对城市次干路、支路采用统一3.5m标准比其他地区高,机动车道取值区间相对偏少,只有3.75m、3.5m、3.25m三种,缺乏一定的灵活区间。实际上,在我国已有城市的交管部门,按实际情况对道路车道宽度的缩窄作了一定的尝试,1997 年, 北京市部分道路的车行道宽度从 3.5~3.7m 缩小为 3.2~3.5m,经缩窄路宽增加车道后,对当时的交通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杭州、上海等城市也早已对车道宽度成功地进行了缩窄尝试。因而,现有的城市道路车道宽度规范,应有一个灵活的范围。在设计中也有必要根据道路交通服务对象、大型车的比例、交通安全与管理、建设条件等因素综合论证,有针对性的灵活采用。

3.3 交叉路口问题

道路交叉分为平面交叉与立体交叉,首先应根据相交道路的等级和功能、交通流量和流向、地形和地质等要求,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后确定交叉口的形式。再综合考虑交通组织、几何设计、交通管理方式和交通工程设施等内容。平面交叉口的拓宽可以很好的提高交叉路口的通行能力,让交通信号灯控下一次通过更多的车辆,避免转向交通与直行交通之间的相互干扰。进而提高整个路网的通行能力。平交口在不侵占开发地块红线的情况下,在路口适当的压缩绿化退缩带的宽度,对交叉路口渠化拓宽,根据路口开设形式相应设置了不同数量的左、右转专用车道。根据平交路通流特征,在渠化路口设计时适当压缩进出口车道宽度,车道宽度可适当下浮取2.8~3.25m,有效减少机动车道占地宽度并改善路口行车变道时的行车条件。同时交叉口应一次建设到位,以提高交叉口通行效率,规避交通拥堵,发挥道路建成后的最佳效益。

3.4 线形与环境的协调问题

城市道路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与周边环境相融汇协调形成完整的有机体。因此对于道路线形与环境的关系应根据不同的道路性质及对景观的要求,运用道路空间尺度关系,调节并形成道路合适的空间氛围。下面就道路空间尺度与周边建筑环境的关系做初步探讨。

道路空间尺度是指道路空间宽度B(两侧建筑之间水平距离)与两侧建筑高度H的比值B/H。当B/H≤1时,道路空间有亲切感,空间围合感较强,容易形成繁华热闹氛围,沿街建筑立面对人的景观感受影响较大,适用于一般生活性道路;当B/H≤0.7时,则会产生压抑感;当B/H=1~2时,仍能保持亲切感和围合感,绿化对空间的影响作用开始明显加强,可增加绿化带宽度和树木高度以弥补空间的扩散感,适用于城区一般干路;当B/H=2~3时,视觉开始扩散,空间更为开阔,围合感较弱,热闹氛围被冲淡,适用于城郊结合部的城市干路和城区交通性干路;当B/H=3时,一般为开阔空间,人们视线主要停留在建筑的群体关系以及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上。

4 结语

城市道路与城市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深远的影响。因此,在新时期下经济快速增长、道路交通运输空前活跃的当今,要创造出活跃公共空间、有序商业投资环境以及良好生活环境的城市体,对于道路设计者而言极富挑战性。本文仅对城市道路设计和建设中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和讨论,提出城市道路设计的思路。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道路设计;要点;基本问题;对策

1.道路设计的要点

1.1反映的城市特色

城市的特色危机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全球性文化问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其中也包含了城市形象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在街道规划设计中要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并且突出特色,注重城市的整体形象,尊重城市自然形成的地形条件,这样既经济又可创造地方特色,如深圳深南大道就反映了深圳这个美丽的国际花园城市的特色。

1.2反映的功能特色

城市的道路设计要反映交通性、生活性及游览性等功能,如深圳深南大道是深圳市最繁华的交通主干道深南路的延伸段,经过深圳市政府的近十几年的合理规划与开发,逐步形成以华侨城旅游为主线,深圳中心区为重点的旅游交通新干线。

2.设计使用年限问题

2.1设计参数的取值

按照城市道路设计规范要求,沥青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寿命为 15 年,水泥混凝土路面的使用寿命为 20 ~30 年[1],但是目前很多道路路面使用不到10 年( 有的甚至不到5 年) 就出现了结构破坏。造成损坏的原因有很多,如,汽车超载、人为原因、施工质量等等。然而,由于目前的设计规范参数过分强调经济性,技术参数取值偏低,这是造成路面提前破损的主要原因之一。规范中所提的要求是保证安全的最低要求,但实际上已成了评判设计合理性的准则,这是不妥当的[2]。现在很多城市道路都在扩建改造,但是很多城市道路甚至连扩展用地都没有预留,因此造成改造扩建的费用巨大,这说明设计时对道路交通量的预估不正确,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2.2近远期规划

现在有些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缺乏近远期考虑,如,有些城市支路设计时采用机非混行车道,道路设计断面总宽度为 12 m。当需要改造为双向 4 车道时,车道拓宽宽度偏窄,不利于两侧拓宽设计。

2.3参数设计改进建议

设计参数取值时应该根据目前道路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重型车辆较多时要充分考虑重型车辆对道路的影响,按照重载交通设计时的公式进行交通量转换[3]。近期设计道路的总宽度时应该兼顾远期的规划断面,各地都应结合各自城市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合本城市交通发展的战略目标,科学地预测相应道路的机动车发展水平、以及非机动车的出行比例,在此基础上研究适合近远期过度的道路横断面方案。

3.道路的功能和分类

道路分为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商业性道路和景观性道路。交通性道路主要是满通要求,道路上车流量较高,机动车道路面宽度较大,一般适用于城市区域之间的较长距离的交通转移;自行车的地位相对较低,行驶受一些限制,流量也不会太大;另外,对人行道要求相对较低。此类道路一般采用两幅路的布置形式,若设置非机动车道则与人行道同高设置。

生活性道路的交通特点是:目的性、相关性的出行和到达的交通量占主体,道路上行人较多,一般以上下班交通为主,也包含一定规模的购物娱乐等生活出行,它更多考虑人的需要,故必须考虑公交优先,有条件的道路应规划公交专用道,而且自行车流量相对较大,生活性道路的总体特征是人车同样优先,需要较宽裕的人行道及相对较好的步行环境。

商业性道路,道路两侧商业发达,或间隔拥有多处大型的购物和娱乐场所,对道路的通达能力有一定的要求商业性道路应给行人提供充足的步行空间,考虑人群的安全、购物环境及交通目的,机动车道不应太多,一般为双向四车道,需设置公交及港湾式车站,并与车站结合开辟行人过街横道,同时人车之间应有较宽隔离,自行车也应与人群隔离,减少干扰。

景观性道路以行人的休闲、休憩和布置绿化为主,人行道要求较宽,可设计成开放式绿地与人行区域结合布置,两侧应结合自然条件对称或非对称布置;车行道应与行人之间有较宽隔离,可设置公交及港湾式车站,保留自行车同时对其行驶区域给予一定限制。

4.道路设计的问题及对策

4.1设计思路的问题

国内一些城市不注重路网的合理规划,不从全市路网均衡的角度考虑不同等级道路的结构、密度及宽度标准,而是走向另一个极端,担心将来发展后道路不够宽,将单条干路拓宽到 80m~150m, 机动车道双向条数达到 8条~10 条, 横断面形式多以三块板、四块板为主,表面上看,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各行其道,提高了交通安全性, 但实际上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在同一条道路上的同时优先意味着大家都不优先,尤以穿越中心区、核心商业区的干路为甚。加之长期以来,我国城市集中资金建设干路、立交,忽视支路尤其是贯通性支路的规划建设,支路不成网络、不成系统,自行车、行人均汇集到几条贯通性干路上,不仅加重交叉口的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之间的相互干扰程度,而且行人过街很不安全, 大大降低了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传统的将支路设计成连接主次干路的断头路及不注重快速路辅路建设等手法的合理性。

4.2不重视交通分析的问题

交通分析是城市道路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内容包括流量、流向、车辆组成、车速、周边路网等的系统考虑,该环节应该在可研阶段进行认真调查和系统分析后得出结论。道路等级的定位、规模的确定都依赖于交通分析,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少项目筹备过程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 业主往往不要求设计单位做可研报告, 或者是先进行施工图设计然后再补充可研报告。即使是城市主要道路也不例外,缺乏必要的交通分析。没有正确的交通分析,是很难做好与周边路网相协调的城市道路设计的。

4.3横断面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首先,机动车道宽度的确定。在道路横断面的布置中,机动车车道宽度占据着重要位置。我们规范中40km及40km以上时速的大型汽车或大、小型汽车混行车道宽度为3.75m,已等同于我国的高速公路的车道宽度,等同于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的高速公路。

其次,关于人非共板的讨论。人非共板断面意味着将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共面, 由于其独特的优越性,近年来,该断面被广泛应用于城市道路设计中。该断面体现了生态设计的理念,对断面设计进行了改进和优化。其不利的方面是给自行车和行人带来了矛盾, 自行车借道时易撞到行人,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这个因素,采取措施,如设置分边石,并辅以点式分隔,即用间隔的花箱或盆景对行人和非机动车进行隔离,既提升了景观效果,又利于安全。

4.4关于纵断面设计和交叉口竖向设计

纵坡小于3‰的问题。道路纵断面设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排水效果、行车舒适性和道路的美观,笔者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不少城市道路,由于道路所处地形比较平坦,纵坡不能满足3‰的最小纵坡要求,设计者便人为的将纵坡设计成上下起伏,以此来满足排水,严重违反《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原则规定。在纵坡小于 3‰的路段,应采用加大路拱横坡度、加密雨水口或设置锯齿形街沟的措施来解决排水, 保证道路与两侧建筑衔接顺畅和美观。

交叉口竖向设计的问题。交叉口竖向设计也称立面设计,在交叉口立面设计时应掌握以下基本原则:a.相同等级道路相交时,一般维持各自的纵坡不变,而改变它们的横坡度。通常是改变纵坡较小道路的横断面形状,使其横断面的横坡度与纵坡较大道路的纵坡一致。b.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相交时,主要道路的纵、横断面

均维持不变,而将次要道路双坡横断面,逐渐过渡到与主要道路纵坡相一致的单坡横断面,以保证主要道路的交通便利。c.设计时至少有一条道路的纵坡方向背离交叉口,以利于排水。

篇10

关键词:人性化设计道路设计以人为本人行地道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road to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inuously improve, people begin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road traffic facilities is convenient, comfortable, if you can reflect the protection of the disadvantageous. This paper will according to this trend,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humanized design in urban road design, the application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the humanized design road design people-oriented pedestrian underpass

中图分类号: U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人性化设计是指在设计的过程中以人为本,根据人的行为习惯、人体的生理结构、人的心理情况、人的思维方式等等,在原有设计基本功能和性能的基础上,对城市道路进行优化,使市民群众出行方便、舒适。是在设计中对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尊重和满足,是设计中的人文关怀,是对人性的尊重。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道路建设一直将安全作为指标,而忽略了人的感受,忽略了群众出行方便和舒适。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开始关注生存环境的质量,对出行的方便和舒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道路人性化的设计也逐渐被重视起来。本文以下内容简述出现人性化设计的原因并论述城市人性化设计在道路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以供参阅。

一、出现人性化设计的原因

人性化设计是社会经济和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需要阶梯化上升的内在要求。人性化设计目的在于满足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因而需求成为人类设计的原动力。需求不断推动设计向前发展,影响和制约产品设计的内容和方式。因而设计的人性化因素的注入,绝不是设计师的心血来潮,而是人类需要的自身特点对设计的内在要求。

人性化设计是未来城市道路设计的发展方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对城市道路质的需求提升到空前的高度,而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城市道路本身。

二、人性化设计在道路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性化设计必然被充分的体现在城市道路设计中,下面将通过具体的设计措施,来说明城市人性化设计在道路设计中的应用。

2.1、道路平面线形设计的人性化

良好的平面线形设计,应该体现道路人性化设计,它不但能为人们提供安全和快捷的交通途径,而且能融合周围的环境,能减轻较长时间驾车带来的疲劳,增加驾车的舒适感。首先道路平面线形设计应符合规范中关于缓和曲线最小长度的要求,并且适当的采用些半径较大的缓和曲线,使道路的设计更能适应周围环境及建筑物的变化,使驾驶员驾车的过程中能平顺的过渡,避免长时间的直线行驶带来的单调感,消除驾驶员的感官疲劳,保证行车的安全、舒适、平稳,进一步遏制交通事故的发生。

2.2、道路横断面设计的人性化

道路横断面的设计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保证人、机动车辆及非机动车辆的安全隔离,使道路中间分隔带与沿街建筑及周围环境能和谐统一。发展公共交通是件利国利民的好事,而且就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除了发达地区有地铁的情况外,乘用公交车是人们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所以在进行道路横断面设计的时候,要保证公交优先,若有条件的话设置快速公交通道,以方便城市居民的出行。

在进出单位门口的道路横断面设计的人性化应采取将人行道和车行道分离的措施,且保证有一定的高差,人行道在上车行道在下。采用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既能保证车辆的正常进出单位,又不影响人员进出,避免了人车同道而引发的交通事故。

在我国很多城市,道路系统功能界限不清,不同动力性能车辆混行的现象很是普遍,特别是非机动车辆的出行受到机动车辆和人的干扰,出行的安全和速度受到很大的影响。我国已经从规范上体现了非机动车辆设计的人性化,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中规定,非机动车道的宽度应按照车道数的倍数进行计算,车道数根据非机动车辆高峰小时交通量确定,其中,一条非机动车道宽度按照1m计算。在进行非机动车道的横断面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按照规范进行设计,并根据城市的具体情况进行非机动车道宽度的设计,而且目前电动摩托车的大量出现,是道路设计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对于城市道路的机动车道的宽度应该根据本城市的具体发展现状并考虑城市的发展空间,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机动车道的横断面设计,在设计的时候,要考虑由于车辆驾驶方向盘的摆动误差引起的车辆行驶线与车道线之间的偏移误差角,使城市道路机动车道的设计更具有人性化。

总之,处理好城市道路横断面上机动车辆、非机动车辆及人员的相互关系,是进行道路横断面人性化设计的关键,要综合考虑整个城市的实际情况、发展空间、周围环境及其它相关设施的影响等因素,以满足人们安全、舒适、平稳的出行为目的,进行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

三、道路交通工程设计的人性化

道路交通工程设计主要是运用道路交通工程技术和行政管理手段,将机动车辆、非机动车辆及行人合理分离,进行交通流控制、调节及均衡布局。

道路交通工程设计的目标是为行车提供更好的交通服务,并尽量将路灯、护栏、候车厅及人行天桥地廊等实施设计的更加简洁明快,突出其使用功能的人性化。为了使驾驶员在快速行驶中能够提前掌握前面一定距离的路况条件及管理要求,应将交通标志及标线设置在合适的方位,并有一定的提前量,不能当前面的路况条件及管理设施进入驾驶者的视野后才看到交通标志及标线,若采取措施不当,一来会引起交通的混乱,最严重的是会带来安全隐患。由于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大自然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对于生活性质的街道设施,更要深入的融进人性化设计,比如,将道路的平面线形设计成为锯齿形或者蛇形,并在道路的两边种上树木和花草,在满通的条件下,也可以将道路做成一定的起伏状,并与道路两边的花草树木相应生辉,在视觉上形成印象驼峰及印象槽化岛,以增加道路的美感,让人们走在路上就仿佛行走于鲜花绿草之中。

总之,无论是交通性的道路还是生活性的街道,在其最基本的通行功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要尽量根据其实际情况,使道路交通设计更趋向人性化。

四、道路设施设计的人性化

对于城市道路,与其配套设施一起都是位城市的主体服务的,而城市的主体就是生活在其中的城市居民,因此,道路设施的设计必须体现其对城市居民的关怀。比如对于多车道城市道路,在相向行驶的车辆中间设置绿化带,利用道路绿化来改善城市道路的行驶环境和生态环境;在满足道路交通的条件下,在道路每隔一段距离,充分利用闲置空间,在非人群集聚地设置一些小型休闲广场,并设置休息座椅、小型乔木、林荫小道等,体现城市道路的人性化设计;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私人汽车越来越多,有无停车位成了人们出行需要考虑的问题,除了限制车辆进入人员稠密的商业街外,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采用多举措,综合利用城市空间,在商业街周围设置足够多的临时停车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在很多城市人行道的设计中都设置有盲道,然而,由于后期维护不到位,本来很人性化的设计却成了摆设。究其根本原因是我们的认识不到位,没有将城市道路的人性化设计真正的落实到实处。

五、城市道路照明设计的人性化

城市道路照明的设计应满足国家现行规范标准的要求,并能为驾驶员及行人提供安全、舒适、节能的良好环境,需要采取如下两个措施:在综合考虑路况及路面反射特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照明器具的配光特性,使布局更加合理,比如处理好路灯等照明设施与路边树木的关系,应从全局考虑,使灯光隐约与树木中又不影响其照明功能,是其具有了欣赏功能,另外对于灯光配光的选择,应给人以温柔温馨的感觉为宜;在照明灯具的选择方面应兼顾景观要求,在满足技术要求的同时,选用较为美观的灯型。

六、结束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会越来越关注城市道路的人性化设计,而作为一位设计者,在根据规范标准及工程成本等硬性指标来设计城市道路的同时,也应考虑城市道路的观赏功能,舒适功能,使城市道路的设计更加人性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相关知识

浅谈城市的精细化管理范文
绿化设计范文10篇
园艺研究范文(5篇)
城市园林绿化的作用范文
绿化设计方案范文(通用5篇)
绿化工程复工方案范文(通用6篇)
保护环境500字倡议书范文(30篇)
绿化环境倡议书范文(精选32篇)
建设部门年终工作总结范文(精选13篇)
城市景观设计总结(精选5篇)

网址: 城市道路设计内容范文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81347.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咨信网助力知识提升
下一篇: 精选植物实习报告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