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景观设计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站场总平面设计中融入可持续发展设计思想
在城市流动性不断增加、信息流动日益繁杂的背景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己与市民生活及城市融为一体;其同时作为一处人口流动性较高的公共区域扎根于髙密度的城市环境内。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是现代大都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感知城市物质空间和文化生活的窗口,其景观设计不但需要为建筑物增添色彩,还应考虑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同时,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的站场环境在处理不同公共环境(站内及站外)之间过渡和联系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站场总平面设计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综合考虑区域景观规划、空间节点设计,以及景观材料和技术的全面应用。另外,在当下社会,由于生态环境已引起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站场总平面设计中需融入可持续发展设计思想。而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站场设计,应该是生态健康的、经济的,且是有利于人类文化体验和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的。因此,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站场总平面设计,不仅应满足建筑环境的生态需求,还应与整体城市景观环境相协调,进而提高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综合体的社会价值,为公众活动提供绿色空间。
2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站场景观设计中融入可持续发展设计思想
从规划和设计的宏观角度来看,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站场景观设计中,应将站场建设地点的文化因素融入其中,使城市文化与城市景观相协调。具体而言,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规模大且功能多,因此其景观设计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思想,充分尊重和保护城市生态环境,通过景观设计方案将站场景观与城市特色和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另外,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的大型复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城市区块造成负面影响,例如遮挡阳光、高速风、光污染等;同时,大型复杂建筑还会导致城市绿色空间连通性降低、本土物种被迫迁移等问题。而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整合景观设计、平面布局和复杂规划来解决,尽可能将大型复杂建筑对城市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简言之,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站场景观设计必须从宏观角度考虑城市综合体的环境景观,并将城市景观和开放空间系统纳入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战场总平面设计中,以创造能够反映城市特征并产生积极影响的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
3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站场总平面设计中重视中间空间和连接空间的设计
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和基地外城市环境的过渡和整合主要取决于中间空间(地表空间)和连接空间(线性空间)的设计。中间空间主要包含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的广场、中庭、城市三维基地等,而连接空间代表了车辆基地对周边环境的辐射能力。随着城市中不同功能空间的整合,越来越多的大型城市综合体包含了各式各样的城市功能,中间空间和连接空间具有更丰富的属性和空间层次结构,在建筑空间和城市空间的融合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战场总平面设计中,中间空间设计因受规划场地环境、综合体的发展方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有很大差异,除了传统的平铺式设计以外,还会更多地采用三维布局。三维布局的中间空间可以有效解决复杂交通问题,其能将行人流和车流分开,并通过垂直交通系统将不同层次的建筑空间连接成整体来创造多层城市景观。另一方面,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站场规模应与其内部和外部的环境、街道、复杂建筑物的面积和比例相协调。在创造景观环境方面,中间空间是重要的景观节点,通过中间空间创造丰富的景观层,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及其外部环境将整合为一个和谐的整体。连接空间是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和其他城市功能区域之间的联通桥梁,使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综合体具有较强的便利性。因此,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站场总平面设计中,设计者通常会考虑使用诸如城市中庭和三维基地等连接空间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与其周围环境相连通,以实现内部和外部空间之间的过渡,以及点线设计和平面设计的整合。同时,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站场总平面设计中,通过规划更多的连接空间,扩大了城市发展层面,创造了更具有欣赏价值的城市景观,并创造了一种具有互动性的城市文化。
4在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基地战场总平面设计中重视内部空间的景观设计
1.1对城市夜景观认识的两种误区
误区1:城市夜景观=城市夜景观照明
城市夜景观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并反映为城市夜景观照明,但照明在意义上仅属于科学文化的一种表现手法。舞台背景表现得再好,但如果主题的展开却不能令人满意,那么其总体效果也不算是成功的。城市夜景观与城市的交通体系、文化背景、市民的消费及价值观念密不可分。
误区2:城市夜景观会造成经济与能源的浪费
在能源紧缺的今天,节约能源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主题,而城市夜景观照明需要大量的电力能源无疑是与这一主题相悖的。过去的教训告诉我们,事故率和犯罪率的高低与之有着相当的关系,现代城市生活不可缺少夜景观照明。另外,创造性地运用现代灯光照明技术来改善城市夜景观会对发展城市的旅游观光业、改善居住环境等产生积极影响,会给城市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所以,提高城市夜景观环境质量是我们必须要做的。
1.2城市夜景观是城市自然科学文化与社会科学文化的集中体现
夜晚的城市为夜空间环境提供所需的必备机能,如:商业机能、娱乐机能、休闲机能、交通机能,并通过各种高科技演光手段对城市夜间景观环境进行二次审美创造,为市民夜生活提供必要、舒适的休闲、娱乐、购物及交往的人工照明环境。城市夜景观可以表现自我,也可以通过城市夜间的各种物质组成要素间接展现出来,如:灯光、建筑、广告、橱窗、小品、绿化……一个城市夜景观的自然科学文化表现反映了这个城市的科学技术水平、经济发展程度和整体审美层次。
如果说城市夜景观的自然科学文化表现是舞台背景,那么社会科学文化表现则是夜景观的主题,背景始终是为了主题的展现而烘托气氛,并随着主题的展开而不断变换。它通过人的各种夜生活行为来展现,如:商业活动、娱乐活动、交通活动、节日活动……同时它还决定着自然科学文化的表现形式。高质量的城市夜景观环境可以通过它的夜间照明水平来体现,但现代城市夜景观环境不仅仅包括高质量的城市照明体系,它更与城市居民的活动体系交融在一起。
1.3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规划思想的具体贯彻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是规划师在综合考虑城市的自然经济历史社会和区域发展的前提下,对城市夜环境提出总体的及分区的宏观意向构思,并提出详细要求和限定条件。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针对城市建设的不同情况,有两种操作系统:一种是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的独立操作系统;一种是贯穿于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中的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或已建成的城市和城市中的传统街区或城市已建成区域的夜景观规划设计采用第一种操作系统较直接一些,而且见效快;而对于新兴城市或城市某一区域的重新改造,采用第二种操作系统会使城市夜景观特色更加统一、完善。由于长期以来对城市夜景观缺乏统一的规划设计,第一种操作系统实际上是对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工作的进一步补充完善。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是对城市夜间环境形态作出的合理组织,是城市美学在夜晚中的体现。之所以把城市夜景观从城市景观中提取出来单独加以研究,是因为城市夜晚的景观与白天的大不相同,规划设计者必须熟知这些变化,哪怕是极微妙的一点,如果运用得当,也会创造出令人感动的城市夜空间效果。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不仅要从城市空间在白天的特征这一角度来考虑,还要通过各种方法手段来改变日光下形态很差的空间及相互间没有关联的存在形式。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跨越多门学科,最成功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作品其最突出的特点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在美国,主要通过完善的教学体制、法律制度、雄厚的财力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体制来使其夜景观规划设计方案付注于实践。在我国,不同的政治、经济、法律制度与城市不同的建设发展历史给夜景观规划设计实践带来不同程度的困难。将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成果纳入城市规划(主要是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便使其具有了一定的实践性、可依据性和政策性。此外,在进行夜景观规划设计时要依据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来进行,所以说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本身也是城市规划思想的具体贯彻。
2我国城市夜空间环境的现存问题
2.1内容单一、缺乏特色
白天由于繁忙的工作,人们的活动势必延至夜晚。因此,城市夜晚应为市民提供更多方面的服务机能,如:旅游、购物、散步、娱乐、休闲……有活力的城市夜景观必具备丰富的功能区域,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文化、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对夜生活的心理需求。但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的夜空间环境往往围绕着商业机能展开,其中又以购物为主,这样势必造成了城市商业中心明亮一片,而在多数居住区、文教区或其他无明显经济效益的城市片段却漆黑一片。可就是那些夜景观环境较为丰富的城市街道、商业地段,也存在着盲目西化、千城一面的倾向,这些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我认为在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突出表现城市的以下六点来形成特色:
(1)自然景观特色
城市自然形体是城市夜景观形成的基础;是背景;是活跃城市夜景观气氛的要素之一,更是表现力极强的夜间标志点,最能增强城市在夜间的可识别性。但在景观利用的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生态保护。
(2)季节特色
季节的变化对北方城市街道结点处的水池最有影响,这些水池在冬天大都放空停用,从而改变了该点的夜景观特征,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必须考虑到这一点,做出相应的冬季夜景观变化措施。例如,哈尔滨城市街道充分利用冬季积雪,制作成冰雪雕塑,把雪作为突出街道夜景观个性的背景,来形成具有寒冷地区城市特色的夜间景观。其实对于大自然中的季节变化、气候、晴雨天等天赋的因素,只要认真加以研究利用,都会成为丰富城市夜间景观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3)建筑特色
建筑是城市空间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即使到了夜晚也是如此。夜景观规划设计可以通过光对城市空间进行二次设计,考虑到建筑的文脉,从弹性驾驶城市夜空间的管理法规和艺术入手,包括对建成建筑的高度、体量、外观、材料质感、风格及色彩的二次表现。这种驾驶并非是硬性、僵死的,而是弹性、动态、阶段性的,这正是“规划”概念的体现。现代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与以往的城市夜景观照明规划相比,在处理夜间建筑物形态及其组合方式方面最根本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更注重物质形态背后隐含的深层文化底蕴。
(4)科技特色
利用高科技演光手段美化城市夜空间。即便在没有艺术品点缀的情况下,也能达到美化市容的效果,甚至建立独特的空间个性,如各种激光灯的灵活使用等。
(5)节日特色
中国传统节日的确定和节日娱乐的安排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才逐步臻于定型,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习俗。每个节日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渊源,而这些节日的游戏娱乐活动又各自具有不同的内容与特色,如舞龙灯、除夕夜、元宵观灯、中秋赏月……这些活动均需要有一定的设施与场所来支持。
(6)人文特色
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差异很大,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民间活动特色,所以在城市夜景观规划组织人文景观时,可与当地的民间习俗联系起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夜生活”场所。
2.2缺乏尺度感
主要反映在夜间硬质景观的表现上,普遍的问题是宏观有余而细部不足。许多在白天为行人设置的小尺度设施到了夜间反而成为路障,而且灯具无论在造型还是尺度上均缺乏细致的考虑。事实上,城市空间中的各种灯具是联系白天与夜晚景观的纽带:白天可以点缀空间特色;入夜则是人类的“第二只眼睛”,能充分发挥其指示和引导作用,而且其本身的造型也是夜间标志城市尺度与特色的活跃因子。
2.3缺乏整体性
受经济观念的影响,许多行业在夜间不同程度的利用各种灯光技术树立自身形象,这样就会给城市带来一系列的景观问题。德国哲学家谢林在他的《艺术哲学》中指出:“……个别的美是不存在的,唯有整体才是美的。”整体概念是审美的基础。目前我国多数城市不令人满意的夜景效果主要是由于缺乏城市整体观念造成的。
2.4缺少规划
在许多大城市,单体建筑照明百花齐放,但缺乏统一,具体表现在:色彩杂乱;照明灯具、广告灯箱随意摆放,影响行人的心理舒适度与人身安全;缺少发展眼光,照明技术落后,以至于经常性地进行更换,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浪费。虽然从另一角度来说,大大小小、色彩纷杂的照明广告(尤其是霓虹灯招牌)也算是一种特殊的景观,但如果在毫无规划的情况下,并不会令人引以为豪。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面临的任务是如何把无序的混乱变为有序的丰富。
2.5交通不便
城市多数居民的交通工具以自行车和公交车为主。停车场、步行者安全性与夜生活时间成为影响市民夜生活心理与行为的主要因素。
3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的体系构想
如何将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认为,可以把全过程分为三个步骤,即: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其中每一步又均可与城市规划各阶段相融。
3.1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从宏观上解决城市夜间景点的分布,景点之间的联系,主次的确立,性质特征及照明技术上的和人文活动的宏观问题,以及节假日夜景观系统问题,即在宏观上对艺术、技术、经济等因素进行限定。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直接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以下内容进行:
(1)城市人口、用地规模、规划区范围;
(2)城市用地发展方向、布局结构、市中心区位置;
(3)城市道路系统、道路等级和干道系统、广场及主要交叉路口形式;
(4)城市河湖水系和绿化系统的治理、发展目标、总体布局;
(5)需要保护的自然地带、传统街区等的有关保护措施;
(6)旧城改造、用地调整的原则、方法和步骤。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成果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成果中,包括总体规划文本和图纸。在进行综合技术经济论证时,应对城市夜景观实现所带来的一系列技术、经济问题也有所涉及,并提出其实施步骤和方法建议。
当总体规划的某些基本原则与框架不能适应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调整或修改时,对有关的夜景观总体规划内容也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与修改,因为城市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是城市夜景观规划实施与实践的直接影响因素。
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还有一部分内容反映在城市分区规划中。当分区规划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确定了城市公共设施的分布;城市主、次干道形式;绿化系统、河湖水面、风景名胜的用地界限和文物古迹、传统街区的保护范围后,要对城市夜景观做出进一步的规划安排,为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这一部分成果也应纳入分区规划文件和图纸中。
城市夜景观总体布局是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它是在城市空间结构基本形成的情况下,在市民夜生活的基础上对城市夜间各景区、景点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布局,使其各得其所、有机联系。城市夜景观总体布局是城市一定历史时期、自然条件、一定的经济、生活要求下的产物,通过城市夜景观建设的实践得到检验,不断发现问题,修改完善。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规划布局所表现的形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3.2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
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是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对某一景区(商业街、校园、居住区……)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规划,应结合城市规划,充分考虑到景区的属性、特征、重点和元素(建筑、设施、环境及人文因素)的相互关系,根据属性确立要创造的气氛,根据特征创造特色,根据重点确定主景,根据元素之间的关系确定配景、底景等创造整体效果。
在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的过程中,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就是:结合城市的经济状况、自然条件及历史背景,充分考虑到人对夜生活的生理及心理需求。
在城市规划区内,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成果相应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文件和图纸中;在当前开发修建地区,则是修建性详细规划成果的一部分。
3.3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
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是在城市规划指导下进行的,(包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总体规划、城市夜景观详细规划)对景区景点的夜景观元素进行具体的设计。景点设计要以造型、美学等为出发点,但与前两部分内容相比较,它更需要与电气工程师的紧密配合。
城市夜景观景点设计成果可以作为城市详细规划成果的一部分。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每一步工作应在充分尊重以下五点原则的基础上进行:
(1)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即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受:
城市性质的制约;
城市规模的制约;
城市社会文化和经济能力的制约;
城市发展要求的制约。
(2)城市整体美的原则;
(3)以人为本的原则;
(4)经济性原则;
(5)环境建设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4高质量的城市夜空间环境是城市设计理论与照明技术完美结合的产物
城市夜景观规划设计不同于城市景观照明设计。虽然夜景观离不开光,需要通过合理的照明来表现,但光的因素只是景观空间特性中的一种,而且单从光的特性来讲,它又包含了美学与技术两方面的内容。传统城市夜景观照明往往会由于景观设计师与照明工程师之间的互不理解与让步而带有令人遗憾之处。
高质量的城市夜空间环境与规划设计师、电气工程师的协调合作分不开。规划师在考虑城市各方面因素基础上对照明提出适宜的要求,电气工程师则需做出相应的配合,提出具体实现方案,但规划师所提出的要求应建立在经济因素与技术手段所能达到的基础之上。
城市夜景观由规划师在宏观层面上首先展开有利于城市相关系统的协调发展,容易形成自己的特色,便于部门管理。建筑师、电气工程师在城市夜景观规划的基础上各尽其能,更能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
关键词:桥梁;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 U44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绿色环保城市的创建,人们对桥梁周边的环境整治提出了新的目标。桥梁不仅要实现其基本功能,更重要的是改善桥梁生态环境,保持桥梁周边环境的自然特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现代生态景观是对传统景观的继承和发展,遵循生态学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植物群体,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关联的群落,使其在有效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创设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达到生态美、科学美和艺术美的全面统一,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景观环境。
1桥梁景观设计的内涵
早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政府就组织建筑师、艺术家、工程师对武汉长江大桥的桥型、桥塔、两岸景观、栏杆、灯具、雕塑等进行精心设计,最终实现了较好的美学效果。20世纪90年代末,厦门海沧大桥的设计被认为是我国桥梁全面引入景观及环境美化设计的先驱。近年来,随着景观设计新理念的提出,桥梁景观设计已成为桥梁设计的重要组成。
桥梁具有城市地标意义,是城市的标志性构筑物,现代桥梁不只是满通功能,因为桥梁巨大的跨度、强烈的形体表现力,巨大的社会资源投入,对城市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所以桥梁景观设计既要注重桥梁本身构造技术的设计,更要注重桥梁景观的协调设计。随着审美意识、环保观念的不断增强,景观设计倍受关注,桥梁既要重视质量又要重视景观,要与周围环境和整个城市融为一体,成为一道独具特色的建筑景观。然而,我国在景观设计方面比较薄弱,起步也比较晚。但随着大型桥梁工程的承建,景观设计已作为一个重要指标,同时桥梁景观也是城市景观的要求,城市规划的要求,城市生态环境的要求。
2.桥梁景观设计的方法
2.1桥梁生态景观
桥梁景观在城市生态景观中处于重要位置,桥梁是一个城市不可分割的部分,桥梁的桥台及引桥两侧的布置在构成城市景观中极其重要,更是城市景观的一个窗口,代表着城市的形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桥梁景观与生态景观的研究被提上日程。作好桥梁景观的生态规划设计,在确定相应的设计理念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1桥梁景观要以生态景观为主,如果盲目追求人为景观会对自然生态造成破坏,要辨证看待,权衡利弊,认识到生态景观是充分利用自然系统的功能再现。
2.1.2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统筹设计,以现代生态景观替代传统的物理景观,把生态景观与桥梁景观有机结合,把桥梁打造成既有雄伟的气势又有亲切怡人的绿色桥梁。
2.1.3尊重自然重创自然的设计理念,既要有效调配地域内的有限资源,又要保护其景色和生态自然。桥梁生态景观应尊重自然演变和更新规律,充分利用场地上原有的自然植被,从生态的角度,自然群落比人工群落更健康,更有活力。让它形成一个新的循环体系,为自然再生提供条件。
2.2桥梁的夜景观
桥梁夜景观与桥梁交通照明不同,但是功能照明对夜景观有一定作用,桥梁夜景观是照明科学与桥梁艺术的有机结合,是随着社会物质文明而产生的,这人们对城市景观多样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文明综合体现。桥梁夜景观拓展了桥梁的景观范围,全天展示了桥梁魅力,是桥梁空间与时间的延伸。
桥梁夜景观的提出有两个大背景,一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我国电力资源的发展,这是其物质基础;二是桥梁在城市格局中的战略性地位使桥梁夜景观成为城市亮化的重要组成。桥梁所处的特殊区域,其广阔的视域是城市景观的表达重点,桥梁夜景观对于表现城市夜景的景深与空间层次具有重要作用。桥梁夜景观的设计虽然与建筑夜景观设计有相通之处,但其巨大的体量及带状的格局使夜景观具有自身的规律。桥梁夜景观其灯光、灯色不仅有软质景观特点,其灯具还是桥面重要的硬质景观,灯具造型所传达的信息还可能是桥梁景观理念的重要方面。如具有地域风格的灯具造型,可反映桥梁景观中对文化的追求。现代建筑夜景观设计提出了建筑与灯具一体化的概念,桥梁夜景观便是如此。无论是观赏型的灯具如路灯,还是隐蔽型的如泛光灯均应在桥梁设计之始就做考虑,并与桥梁景观设计为一整体。
如2010年10月获爱迪生照明大奖的昆山银贝桥夜景设计,该桥为“双K”造型的拱桥,好像一只巨大的贝壳横卧在碧波上。拱桥的吊索恰似贝壳的条条脊线。大桥的景观设计主题是“玉峰琼花”,夜景照明设计以“银贝”为主题,用银光色来表现主题蕴涵的宁静氛围,衬托城市的繁荣。大桥的防腐涂装选用了银白色;防护栏杆采用弧线和亚光不锈钢;引桥的路灯也采用弧形的灯杆。主桥全桥白色照明与引桥的黄光相比,视觉效果显著,主桥地位突出。可见对于城市桥梁,灯饰选择和夜景设计尤为重要。
3桥梁景观设计的发展
为了推动和提高我国城市桥梁景观设计和景观建设的总体水平,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3.1要充分重视城市桥梁景观建设在桥梁建设中的位置,切实加强城市桥梁景观建设的探求,尽快编写我国相关的设计规范和施工技术规程。我国城市桥梁景观建设应树立自主创新的观念,努力实现原始创新,不仅仅满足城市桥梁规模大、跨径大和建桥的高速度,更应关注城市桥梁景观建设中的创新技术、工程质量和桥梁美观上的突破,真正实现创造性设计,通过不懈努力给后人留下传世的城市桥梁精品。
3.2不断地搜集和了解国外城市桥梁景观建设的发展动态,扬长避短,探寻我国城市桥梁景观建设上同发达国家的差距,结合我国现状,在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的经济层面,给予更多的支持,既要关注城市桥梁在交通上的作用,又要注重城市桥梁景观建设对城市环境品质的提升。
3.3加快进行我国城市桥梁景观设计相关规范的编写、修改和完善工作,使城市桥梁景观设计有章可循。为推动我国城市桥梁景观建设的发展,应加大新型材料的推广应用。如轻质高性能、耐久材料的研究和推广,大力应用玻璃纤维和碳纤维增强材料,积极推广铝合金钢材料等,以适应城市桥梁景观建设的需要。
3.4加强国内、国际城市桥梁景观建设的学术交流,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使我国的桥梁界同行能够以多种形式在一起交流和探讨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以推动我国城市桥梁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我国桥梁建设的技术进步。
结语:
总之,桥梁景观是城市对外的窗口,更是城市的象征。提高森林和绿地覆盖率,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治本之举,桥梁是城市的标志,是生态景观的典范,只有不断提高桥梁景观的完美设计,才可以打造城市的品牌魅力,让城市散发出独特的芳香。
参考文献:
[1]刘士林,向中富.特大跨径石拱桥研究与实践[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2.
关键词:河流景观规划;景观都市主义;景观规划设计;长利涌湿地公园
Abstract:Rive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ties, producing relatively profound influence on urban economic society, spatial patter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custom culture. Currently, the absence of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river landscape caused that most rivers didn’t come to their full play and faced serious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risis. Applying landscape urbanism to guide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river landscape can promote the joint development between rivers and cities. The specific idea is to break traditional engineering thinking of constructing river landscape on both sides and to solve four problems of ecological safety, function compound, engineering landscape and urban culture involved with urban rivers from the overall aspect, systematic planning aspect and engineering design aspect.
Key words: river landscape planning ; landscape urbanism ; planning and design of landscape ; Changliyong Wetland Park
中图分类号: C9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5)-11-57(7)
1 河流与城市发展的共生关系
1.1 河流在城市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
山水是城市空间格局的基底,河流对于城市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据统计,目前我国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就有1500多条,流经绝对部分城镇。我国幅员广阔,南北地区河流在水文、水量、水位等特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但对城市发展中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文化民俗等方面具有共性影响。
快速城镇化发展背景下,现有城市建设模式对城市河流的生态影响较大,以至多数城市河流失去了原本具有的作用与功能,比如缺乏监管的产业污水排放破坏了河流生境,高密度的河流护堤硬质铺张影响了水质的自我修复,擅自改变河流形态影响了汛期防洪要求,较多的滨河住宅开发侵占了公共岸线资源。
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是运用工程设计技术,综合解决河流所涉及的生态安全、经济社会、文化休闲等综合问题,推进河流与城市共生发展。在日益注重“城市特色”、精神文明建设的政策背景下,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需要突破传统的“唯工程论”思维,基于城市共生视角优化其工作思路与技术路线。本文在总结传统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的基础上,引入景观都市主义概念,探析新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1.2 目前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普遍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工作中,普遍存在政府、开发企业和设计师对河流在城市发展中的角色与作用认识不足的问题,导致河流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多个不足之处。
一是重生态轻使用,导致河流与周边城市功能割裂。虽然在河流规划设计中满足生态安全是基本要求,但同时需要兼顾其游憩、文化、休闲、科普教育等相关因素;二是重使用轻生态,严重破坏河流生境。具体表现为对河流两侧用地功能的过度设计,融入了较多人工要素,对河流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三是大量滨河住宅开发侵占河流防护绿地,有损城市河流防洪的整体性安全。城市河流沿线是土地经济价值较高的地方,部分用于防洪缓冲区的安全敏感地块被侵占;四是城市路网建设对河流生态保护造成影响。城市河流生态系统需要有一定的完整性与连续性,规则性城市路网对河流的干扰较大;五是规划设计方法较为单一,构图过于图形化,忽视对城市河流的体验需求和文化特色塑造。
2 景观都市主义对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的影响
2.1 景观都市主义的思想起源
景观都市主义的兴起主要受到两方面影响,一是现代景观科学和生态科学对于人居环境营造的日益深入影响。在城市病与环境危机问题突出的背景下,以生态理念为主导的当代景观科学应运而生,并被人们作为应对城市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二是当代城市无序蔓延、城市边界模糊不清、城市肌理破碎使得一种“景观范式”被引入,对城市现象进行重新阅读和研究。这种“景观范式”是与注重个体形态的“建筑范式”相对立的,侧重各类要素的交叉作用和动态变化的过程,它突出弹性化的城市环境应随着时间推进而不断转变。
2. 2 景观都市主义的基本观点
2.2.1 城市空间的有机联系
景观都市主义认为,城市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这对进一步理解城市人工建设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即将自然引入城市之中,根据不同城市特征进行设计,建造景观化城市,将景观城市化,城市景观化。
2.2.2 城市发展的时间梯度
景观都市主义从过程视角理解规划设计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强调规划过程的弹性与动态性。时间梯度是景观都市主义的基本观点,不同时间段的城市景观存在不同需求和特征,身处其中的人们获得不同的感受。景观都市主义关注这个变化过程中时间、空间和人们体验的互动关系。以时间的不确定性为原则,允许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进行自我修正、置换或者替代的可能性,规划设计则需要留有余地予以应对。
2.2.3 城市景观的多样性
景观都市主义认为,城市景观不是独立而空泛存在的,而应该具有文化、生态、情感等多方面意义,将景观作为阅读城市的窗口和媒介,将城市理解为一个生态系统。
2.3 景观都市主义对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的影响
2.3.1 河流作为城市的一部分,与城市功能是互动统一的关系
河流是城市“图底”的重要构成部分,与其他开敞空间是统一的关系。城市内部河流承载了居民活动与休闲服务功能,与城市生活密不可分,加强河流与城市功能的互动与优化组合,可促进发挥安全、生态、景观、防灾等综合效益,是河流景观建设的基本目标。
2.3.2 景观设计与生态安全的融合,注重河流的生态功能
景观都市主义认为,景观应该具有复合型功能,其中生态功能是一个重要方面,将景观设计与生态要素结合,使得景观兼具游赏、文化和生态的复合功能。从景观生态功能的完整性、自然资源的内在特征以及实际的社会经济条件出发,优化组合河流景观要素,并引入新的成分建构新的景观格局。
2.3.3 人工建设要素的生态化和景观化
河流生态敏感性较大,且容易受到破坏,河流景观要以自然生态为主,弱化人工建设的干扰。景观都市主义强调设计的“景观性”,将自然过程作为设计形式,充分尊重场地的原始自然环境和生态价值,以场地的肌理及其演变规律为出发点,为设计师的创造工作提供最基本的依据。
2.3.4 充分发掘河流景观的文化和体验价值
传统的河流景观设计大多基于功能使用导向,注重物质空间建设,对文化与体验感受重视不够。都市景观主义对城市河流的景观价值有了新的拓展,一是城市河流应具有传承城市文化,宣传正确生态价值观的文化教育意义,二是充分考虑身临其境的心理体验,充分发掘生态和景观上的体验价值。
2.3.5 基于生态优先原则,采取多样化的生态要素修复与保护策略
建设性破坏在目前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实践中是普遍现象,由此导致河流生态系统受损。景观都市主义以生态视角审视河流规划建设,运用生态策略并结合其他规划设计手段,应对工业化城市建设的种种弊病,积极推动城市转型。如洛杉矶河流复兴的总体规划,其目标就是重整废弃的景观,采用多种手段修复损坏严重的生态系统,使整个区域重新焕发活力。
3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3.1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改进思路
景观都市主义体现了系统化和综合化的设计思路,强调城市河流景观的生态、文化与社会意义。相对传统设计思路,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存在五个方面的改进:一是站在城市尺度对总体发展环境和需求进行研判,有利于将河流景观融入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之中;二是以河流景观与周边区域在生态、景观、功能的整体协调为原则,扩大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范围进行研究,不仅是依据上位规划和规划任务书要求;三是考虑河流与城市功能的互动,并结合公园内部的功能协同与功能分区,统筹确定河流沿岸功能与规模;四是采用概念方案与分系统方案,结合反馈的设计方法,形成最终方案,力求整体方案和局部系统的最优综合(图1);五是对河流沿岸的人工建筑要素采取生态技术方法,将其作为自然要素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基础设施工程景观设计等。
3.2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要点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对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改进思路,提出以下五个规划设计要点,具体包括:与城市功能融合的河流复合功能、以景观作为绿色基础设施、景观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与体验设计及生态修复与保护。
3.2.1 与城市融合的河流复合功能
借鉴景观都市主义关于城市空间有机联系的观点,将河流作为城市空间系统组成部分,与周边城市功能进行互动。从生态角度,河流是城市生态结构和绿地系统的一部分,应加强河流与周边城市地段的生态联系;从文化角度,挖掘河流文化要素并在其设计中体现出来;从功能角度,建立河流周边开发地块的联系,提升周边的土地价值和环境品质。
3.2.2 以景观作为绿色基础设施
绿色基础设施是指由各种开敞空间和自然区域组成的相互联系的绿色空间网络,为动物迁徙和生态过程提供支撑,同时起到雨洪防护,改善水质,节约城市管理成本的作用。
3.2.3 景观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包括城市道路、铁路、桥梁、变电站、燃气站等等,而这些设施在提供服务的同时,对河流整体环境产生较大干扰,常见的如穿越湿地斑块的城市干道、为防洪需求建筑硬质护堤等。通过思考优化策略后发现,基础设施可作为一种公共活动空间和生态景观资源,与生态廊道、绿色通道、城市水系进行整合,统筹建设。景观都市主义将基础设施作为一个有生命的综合的人造有机体系,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城市机器,从而减小基础设施对城市生态网络的冲击。
3.2.4 生态修复与保护
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中,对河流生态的修复与保护是极为重要的,直接影响到河流生态效用和环境品质。首先是对已被破坏的河流生态进行修复或重建,将其生物特征恢复到破坏前的状态。其次是规划管控方法创新,根据不同河流保护地段,设定不同程度的开发控制和活动管制。
3.2.5 文化与体验设计
城市河流两岸的景观体验与游憩功能对体验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根据不同群体兴趣及情感诉求的个性,使其在一定区域获得良好的游憩体验。具体设计,包括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策划,引导游客与河流两岸景观的情感互动,增强游憩体验等。
3.3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内容
通过探讨景观都市主义下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改进思路与基本要点,对传统“自上而下”式的线性规划路径进行反思,并运用系统规划方法优化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过程,具体涉及总体层面、系统规划层面以及工程设计层面。通过三个层次的规划设计工作,建立河流与城市共生发展关系,有效协调生态与经济、社会、休闲活动的联系,并通过具体工程设计予以落实。
3.3.1 总体层面优化内容
总体层面是基于城市视角论证河流的本质特征,及其与相关要素的联系,并指导后续两个层面的设计工作,包括六个方面内容:一是注重城市发展背景及区位分析,从扩大区域范围审视河流景观建设的目标,涉及城市结构优化,延续城市文脉精神等内容;二加强河流与周边区域的关系研究,分析周边区域在空间、功能、生态、交通上对河流景观的影响;三是基地现状与资源条件的研判,挖掘河流所具有的人文价值和社会文化意义,并运用到具体设计中。如在对杭州西溪湿地资源的研判中,发现西溪湿地除了具有迷人的江南水乡和田园风光外,在历史上也曾是杭州著名的历史文化圣地,与西湖、西冷印社并称为“三西”名胜,是人文墨客常年驻足之地。在其设计过程中,以“梵、隐、俗、闲、野”的不同意境响应其景观内涵。
四是生态承载力的分析,以生态承载力的评估作为确定人工建设开发量和容纳人类活动强度的基础依据,加强景观设计与生态环境科学的合作;五是综合考虑河流的经济、社会、文化和使用价值,避免规划目标与重点的单一、片面性;六是规划结构与功能布局方面,强调河流与周边区域的系统联系性,并与总体功能相互协调。
3.3.2 系统规划层面优化内容
系统规划层面内容是对总体层面内容的响应与落实。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中的系统规划是针对不同问题展开的具体设计工作,包括功能分区、生态安全、景观规划、交通规划四大方面。
功能分区。河流周边地块一般属于居住、商业商务、广场公园等功能用地,功能分区强调河流两侧地块在功能上高度混合,以此加强市民对滨水的利用,增加城市活力,并在整体上把控河流两侧建筑群体空间,变化有序的天际轮廓线,进退有度的滨水公共活动空间。
生态安全分为防洪安全、水系组织与岸线布局三个方面。防洪安全是河流景观设计的首要任务,弱化防洪工程影响,需要结合水系组织与岸线布局进行同步考虑。水系组织规划指将水系置于城市整个绿地系统中考虑,通过水系及周边绿色空间的组织,优化,完善城市绿地布局。同时,规划范围内的水系应与周边水体尽量连通,形成完整的网络体系,提高水体的流动性和净化能力,提升河流生态功能。岸线布局:目前河流驳岸设计中存在生态化不足的现象,岸线布局需要满足不同时期河流水位要求。作为生态交错区,岸线设计应充分发挥其“边缘效应”,尽可能多的创造丰富多样的生物栖息环境,同时尽量避免线型的道路对生态的隔离。在材料选择方面,尽量选用生态型的驳岸,减少混凝土等对生态影响较大的人工材料,使驳岸设计在满足防洪需求的基础上,能够更显得绿色和自然。
景观规划分为工程景观、公共空间与生态景观三个方面。工程景观是对河流范围内外基础设施的景观设计,比如跨河交通、高压走廊等,通过景观手法弱化基础设施对城市环境的干扰。公共空间是河流沿岸提供的活动场所,是自然与地域文化特色的载体。生态景观是结合当地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因地制宜的进行景观环境设计。
交通规划包括综合交通规划、绿道系统规划、水上交通规划、交通景观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反映了道路、铁路、港口等交通设施与河流的关系;绿道系统规划是河流内部及其与外部联系的慢行交通系统,侧重非机动车与步行交通;水上交通规划需要融合城市整体水上交通系统,并结合城市旅游线路统筹考虑;交通景观规划是融化交通设施的景观干扰,属于工程景观范畴。
3.3.3 工程设计层面优化内容
工程设计是系统规划的具体落实,是指导河流两岸景观建设的具体技术文件,具体包括竖向设计,河流防洪工程和两岸驳岸工程设计,雨水排放与收集设计,植物配置设计,夜间灯光照明设计,公共服务设施与建设小品设计等六大方面。由于工程设计层面涉及具体设计规范内容,本文在此不具体展开。
4 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肇庆新区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设计
4.1 肇庆新区长利涌湿地公园概况
肇庆新区位于肇庆主城区东北部,肇庆高新区的西南部,处于主城区和高新区的发展轴线上。长利涌湿地公园位于肇庆新区西南(图2),规划范围为上游至九坑河水库大坝,下游至西江,流域长约9.7公里,总面积约756公顷,是肇庆新区中的主干水系(图3)。
4.2 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思路与要点
4.2.1 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设计思路
肇庆新区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运用景观都市主义的指导思想,首先面对的是“长利涌在肇庆新区发展中的地位”和“肇庆新区需要什么样的河流景观”的问题,通过对城市发展背景和基地现状解读,并综合类似地区的案例研究,从而确定长利涌湿地公园的规划目标与基本定位。
在长利涌生态、景观、功能设计的过程中,始终将周边区域纳入研究范围进行统筹考虑,以此在功能上保持与周边商业、会展、居住、绿地功能的互动协调,加强内部与外部用地的关联性。最后,通过总体层面、系统规划层面与工程技术层面三个技术阶段的成果反馈与优化,形成最终成果。
4.2.2 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设计要点
借用景观都市主义运用在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核心观点,肇庆新区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中提出五大设计理念,包括功能复合化、景观生态化、设施景观化、河流内涵化,以及生态安全化,并在各层面设计中予以落实。
功能复合化指长利涌两侧用地功能的多样性,联动城市发展;景观生态化是设计中强调景观的自然性和生态效益;设施景观化是运用景观和生态手法,将长利涌驳岸以及穿过基地的铁路、321国道、城市干道等进行景观化处理,使之与环境协调;河流内涵化主要是赋予河流公园文化主题,建设肇庆市生态文化展示窗口;生态安全化是本着最小化人工干扰原则,注重水土保持,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构筑城市生态廊道。
4.3 长利涌湿地公园总体层面设计内容
将长利涌湿地公园项目纳入不同层次区域中分析,并站在城市发展视角研判本项目的规划需求与目标,即该项目成为继产业园区开发、居住新城开发之后的新的生态运营模式,是启动肇庆新区建设、贯穿低碳生态建设路线、打造珠三角城市湿地公园精品的核心项目。
其次,长利涌湿地公园应作用肇庆新区生态安全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领衔水雏天堂、长利涌堤防加固工程、砚阳湖、龙吟谷生态创意度假区、生态新城中央绿轴等多类市级重点项目与城市资源,合力构建肇庆新区生态格局,并以湿地公园建设作为契机,带动行政、居住、商业、旅游等城市功能的复合发展(图4)。因此,规划中理清长利涌湿地公园与周边项目的关系,通过湿地公园的“串、连、统、合”手法,形成肇庆新区的生态廊道构架(图5)。
其三,对长利涌湿地公园的生态现状进行全面评估,计算长利涌的生态承载力,以此为依据进行功能布局,体现景观都市主义的生态优先理念。最后,将长利涌作为连接两条城市功能轴的纽带,通过交通与活动空间形成长利涌多元功能水轴,打造“之”字形的规划结构(图6),使长利涌融入城市绿色空间结构,体现景观都市主义中的城市结构完善与生长动态过程理念。
4.4 长利涌湿地公园系统规划层面设计内容
长利涌湿地公园系统规划层面设工作是整个项目的核心部分,具体包括五个方面内容。
功能混合:长利涌湿地公园作为线性城市空间,需要充分考虑与相邻用地的功能协调关系,结合与其相邻的商务、会展、体育及商业用地,划分以动态为主题的滨水利用区,建设滨水商业带、滨水娱乐区、文化展示区和城市滨水景观带;根据“一轴三区”的总体规划结构,依次由滨水利用区、湿地调节区和生态保护区构成,形成三区轴串的生长型空间结构及景观序列(图7)。
4.4.1 生态安全规划
长利涌湿地公园的水体设计充分体现水网、开放空间和城市景观的生长特性。首先对区域水网进行整体分析,总结出长利涌水网生长发散型的特质,通过保护、调节、利用等措施调整优化整个水网系统,使之在肌理上体现出区域水网生长性的特点(图8)。并通过“节点―廊道―中心―廊道―节点”的分级手法设计,衔接、打通、融合周边重要的开敞空间和景观要素,使城市开敞空间和景观得以生长延续。
4.4.2 生态化和亲水性的驳岸设计
景观都市主义的景观视角和生态策略,对于目前城市湿地公园岸线设计中的人工化倾向,具有良好的启发和借鉴意义。通过对长利涌水文条件的分析,设计中将驳岸处理形式分为自然原型、自然型和台阶式人工自然驳岸,多采用生态型的自然驳岸,充分体现生态化理念。
4.4.3 体现生态和文化功能的景观设计
结合周边功能以及滨水游览要素,长利涌城市湿地公园规划了12个生态文化景观节点,以水为轴形成生态景观带(图9),将长利涌打造成为肇庆市低碳生态示范基地,借助湿地自然景观塑造城市生态文化品牌。
4.4.4 以生态手段弱化负外部性的交通系统规划
长利涌湿地公园规划范围内有三条铁路穿境而过,321国道也与铁路交错,乡道贯穿区域,交通系统对城市湿地生态的干扰不可避免,在景观都市主义指导下,以生态和景观手段弱化交通设施与生态环境的矛盾。
4.5 长利涌湿地公园工程设计层面内容
长利涌湿地公园的工程设计中,采用了若干生态策略和景观设计手段,使人工化的工程设施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并使对自然环境的干扰最小化,增加湿地公园的景观效益。其中,重点处理防洪堤的生态安全问题:由于长利涌河床高于周边地势,形成“悬河”,因此防洪堤在达到防洪标准基础上采用岩石和生态护坡砖结合的方式进行加固,确保砖内土体的表面保持稳定,不易流失,最大程度的保持土壤和水分,加强区域生态建设和生物链的完善。其它工程设计,包括长利涌及其周边地区的竖向设计、利用设计、公共服务设施与建筑小品设计、植物种植设计与夜间灯光照明设计等。
5 小结
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的服务对象直接面向城市人群,在发挥多种生态效益的同时,亦具有居民游憩、文化娱乐等多样化功能,是城市公园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忽视了日益复杂的城市系统对景观环境的要求,同时缺乏考虑河流自身的特点,因而在设计中常常出现重使用轻生态、构图过度人工化等问题。
景观都市主义源于对西方后工业化社会城市问题的应对,它提倡改变以建筑为城市建设元素的传统方式,强调把城市作为生态系统来考虑,突出景观作为城市空间联系的媒介作用,实现自然与人工的对话。景观都市主义对解决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具有较大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基于此,提出了“总体层面――系统规划层面――工程设计层面”的改进建议。最后,以肇庆新区长利涌湿地公园为例,阐述景观都市主义指导下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的具体实践应用,同时希望能为我国其他城市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工作提供思路与借鉴。
参考文献:
[1]James Corner. Landscape Urbanism//Mohsen Mostafavi and Ciro Najle.Landscape Urbanism:A manual for the Machinic Landscape[M].London:AA Publication,2004.
[2]Bélanger P.Landscape As Infrastructure[J].Landscape Journal, 2009,28(1):79-95.
[3](美)马克・特雷布.现代景观――一次批判性的回顾 [M].丁力扬,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毕凌岚.城市生态系统空间形态与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5]翟俊.基于景观都市主义的景观城市[J],建筑学报,2010,(11).
关键词:风景园林;须水河;滨水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1011903
1 引言
城市滨水区指城市范围内水与陆地相接的一定范围内的区域,是城市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生态廊道,同时也是营造城市绿色景观的重要区域,是广大市民亲近自然的良好场所[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国家建设生态城市的进一步展开,城市滨水地区以其特有的环境、景观优势,成为新一轮城市建设的热点地区。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在一起,营造优美宜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态环境,创造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城市滨水空间形象,是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重要的内容。本文以郑州须水河景观设计为例,探讨如何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滨水景观,在亲水近绿中营造城市文化环境,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滨水空间,对改善郑州城市生态环境,提高郑州城市文化品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项目背景
2.1 项目概况
须水河是郑州城市西部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河流,位于中原新区的须水镇,属淮河流域贾鲁河水系,它既是郑州城区的边界,也是未来城市建设的中心。本次规划范围西起杭州路,向东约1.7 km后河道转弯向北至化工路,沿线穿越须水镇及中原西路、南水北调干渠、郑上路、陇海铁路等,全长约7.1 km。须水河中原路以上为丘陵地带,中原路以下基本为浅丘平原地带,地势高差25 m,园区土质以粉质壤土为主,地下水埋深在60~70 m之间。
2.2 项目重要性
2.2.1 完善城市总体空间结构
在郑州城市总体规划中,须水河是郑州中原新区重要的景观轴线和生态廊道,城市总体规划要求依托须水河自然景观资源形成城市景观轴线,丰富沿河游憩绿地的景观特色,将城区大部分绿地连接起来,形成郑州中原新区重要的景观生态廊道,完善城市总体空间结构。
2.2.2 引导城市用地有序开发
通过须水河景观整治,能够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从而进一步改变两岸区块的生态环境,带动周边地块的发展为西区建设提供动力。同时对两侧城市开发与改造有极大的带动作用,对于提升周边地块品质起着重要作用,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都以滨水地区的开发来促进城市更新和经济发展,为公众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空间。
2.2.3 提升城市整体环境品质
把须水河步行空间与滨河自然开放空间相结合,除满足周围居住区住户的休闲娱乐需求外,还有利于整个中原新区的可持续发展,丰富城市景观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大量的公共设施和优质开放空间可以大大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活水平,不仅在小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小气候,也可提升城市整体环境品质。
2.3 面临问题
基地现状主要有下列问题:①因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生活垃圾随意堆积,使须水河中心城区段的水质污染情况严重,不但破坏须水河的生态环境,更损害整体环境景观质量,对于水体污染的治理迫在眉睫。②须水河规划区域部分老城区有大量需要拆迁和更新的建筑,周边土地利用无序发展,尤其大多数都是居住建筑,未来城市的拆迁改造可能涉及较高成本,实施难度较大,制约设计的弹性等问题。③须水河两边现状交通系统组织不良,沿线道路不通畅,景观设计要结合渠道断面设计和城市总体规划对交通进行梳理,理顺交通关系。④河道内杂草丛生,有较多村民自发的植物栽植,没有形成良好的种植群落,乔木以杨树为主,植物种植需要重新规划和设计和改造,以丰富植物物种多样性。
3 设计定位、愿景及原则
3.1 设计定位
在郑州市中原新区总体规划指导下,以水为魂、以绿为脉,充分考虑林地、草坪、水面、场地等主要构景要素的综合配置,建设绿色、文化、生活、现代的城市滨河绿地。把须水河区域打造成郑州西部的生态水岸,塑造城市的景观轴、生态廊道。为市民营造生态环境良好、景观特色鲜明、文化品位高雅的景观环境,使之成为独具特色和代表中原新区城市形象的绿色核心区。
3.2 设计愿景
基于以上的规划定位及整体发展优势和制约分析,对须水河滨河景观设计提出以下愿景:①构建城市生态绿廊,改善整体生态环境;②营造多样休憩空间,满足市民活动需求;③延续地方历史文脉,创造地域特色景观;④打造活力滨水景观、提升城市整体形象。通过须水河景观规划建设,有效发挥须水河的发展潜力和充分展现中原新区的地域特色,从而建立特色鲜明的滨水城市空间和亮丽的城市名片,提升郑州城市整体环境品位。
3.3 设计原则
3.3.1 污染治理,加强水体保护原则
水是营造多样空间的重要自然元素,创造清洁的水环境,是进行滨水景观设计的基本前提。要做好须水河滨水景观设计,首先要整治须水河的水体污染,找出污染须水河的污染源,包括生活污染源和工业污染源[2],通过清障、清淤、截污、治污、进行彻底清除,对河道进行断面设计,保证防洪以及排涝的基本需求,并对须水河沿线的市政排污管道重新进行规划改造,沿须水河两边埋设截污管,取消通向须水河的排污口。
3.3.2 以人为本,结合景观美学原则
整体设计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增强沿河空间开敞与公共性,滨河绿化空间主要为周边居民提供休闲、娱乐和优良的小气候环境。设计时从人居环境角度考虑整体规划和细节设计。须水河滨河景观多为狭长带状,设计中通过各种设计手法,结合周围地形地貌,打破因狭长而引起的单调感,形成丰富变化的节奏和韵律。带状公园的景观设计必须体现多样统一性,须水河景观设计可通过地形的起伏、道路设计中曲折的变化、植物种植设计的交替式轮换等多种造景手法,以创造步移景异、丰富多样、富于变化的绿色空间。
3.3.3 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原则
须水河景观设计遵循“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减少人为干扰破坏,突出和强化自然特征,充分利用自然要素营造自然环境[3]。尽量选用能够体现郑州当地环境特色的植物种类,以适应本地生长条件,注重当地的乡土特色。采用天然材料和本土特色材料,建设节约型滨水景观,降低管理与维护的成本,并从生物多样性、关联性、紧密性和敏感性角度出发,营造自然生态景观,形成多层次的景观视廊,力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营造“人水共融”的良好生态环境。
3.3.4 传承历史,营造地域特色原则
复兴历史文化,凸显城市特征,充分挖掘当地的历史、人文景观,体现郑州地方景观的文化精神,使其变为记载历史发展过程,传承当地历史,普及科学教育等的最理想场所[4]。地方景观文化的挖掘和体现可以进一步提升须水河滨水景观的品质和感染力,保持滨水绿地与其历史作用的相融相通,按照景观需要对其进行台理改造,保留最具历史意义的实体,让它们见证城市的变迁,一起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
4 分区景观设计
按照以上设计定位和设计原则,并结合须水河沿线用地性质及与周边环境的关系特点,设计基本保留原有自然生态景观肌理,构建简洁的功能布局,形成须水河“一带、三段、多点”的景观结构。一带是整个须水河滨水空间生态景观廊道,“三段”即三个不同景观主题和特征的景观段落,“多点”指沿须水河设置多个休憩景观节点。
4.1 花彩西城
花彩西城景观段全长2.6 km,从化工路到郑上路,周边两侧用地类型丰富,区段内陇海铁路与郑西高铁穿插其中。规划区段南侧是未来高铁西站,同时拥有较大的金融组团,因此该区段是须水河对外展示的重要界面。
整体设计因地制宜,结合该区段两侧用地,河道西侧以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为主,因此在河道西岸,多设置活动节点,增加人群的活动场所和空间。而河道东侧以工业用地为主,因此东岸的设计以简单的游步道全园穿插(图1)。植物景观以“花”为主题,在滨河绿地上利用市花月季和其它观赏花木,结合花田、花台、花丘等形式特色种植,突出须水河“树水合一、花影成趣”的自然景观环境。设置玉兰芬芳、桃花映春、樱梨纷飞等植物景观节点。同时该段汇集陇海铁路线、郑西高铁线与规划中的郑西高铁站,在节点设计上为结合区段特点,在核心节点处增加以铁路为元素的景观文化,展现郑州作为铁路枢纽的历史沿革。
4.2 秀丽须水
秀丽须水景观段从郑上路到中原西路,全长1.4 km,区段内南水北调工程与须水河交汇,因此该区段的景观设计要协调好南水北调工程与须水河滨水绿带之间的关系。
整体设计设计以植物造景为主,为市民提供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空间,提供市民与自然接触的机会。须水河北段水域面积较宽,以“亲水活动”作为主题,结合水流交汇的宽广水面打造丰富的亲水体验空间和场所,设计各种亲水活动广场、亲观景平台,主要为市民提供各种水上活动的场地和空间(图2)。景观设计提取与自然植物相关的“叶”和水体的“浪”作为主题造景元素,形成统一中求变化、和谐中寻特色的河道生态休闲景观带。设计中以“叶”形作为铺装的主要形式,形成统一的铺装风格,小路、地形、小品组成“浪”的韵律。植物以体现春夏季观景植物为主,塑造“紫薇入画”的景观意境。整体设计风格营造自然、生态、休闲的景观环境空间,湿地展示区营造湿地景观环境,主要展示各种湿生、水生植物,可以成为学生植物、自然知识的科普教育基地。
4.3 乐活舞台
中原西路到杭州路,全长3.1 km,区段内两侧用地多为城市居住用地,未来居住人口密集,且河道两侧滨水绿带较宽,用地完整,可作为城市滨水公园吸引周边人群。
须水河南段以“豫剧文化”为主题,通过对豫剧文化以及该区段的文化遗址进行修复与再生,打造具有郑州地域特色的活动空间。该段在设计线形上提取豫剧文化的元素,在节点的设计上体现河南曲艺文化的特色,同时结合不同群体的使用功能,为城市居民创造极具特色的主题公园(图3)。通过灵活多变的休憩空间和园路布置,在自然环境中营造多元文化休闲空间,包括各种休憩场地空间、观景平台、自然林荫步道等,可以开展不同类型的文化休闲活动。整体游线设计自然流畅,布局美观大方,与周边用地布局形成呼应关系,并保持便捷的联系,并采用植物、景观小品和活动项目来塑造各个分区的景观特色。在该区域中以300~500 m的距离设置单元活动节点,通过休闲娱乐场所,体育活动场所,生活体验场所以及服务功能场所的设置,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享受生活的乐活舞台。
竖向设计时通过微地形来划分不同空间类型,营造层次丰富的景观视觉面,植物种植主要以体现秋季观景植物为主,设置枫叶绚秋、丹果桂香、石榴花红植物景观节点。
5 专项设计
5.1 交通组织
构建须水河绿色、健康的慢行交通系统,通过以非机动车和人行的交通方式来引导健康的城市生活。为了保障绿地的可达性,须水河设置包括景观步道、滨水步道和自行车道贯穿整体河道两侧绿地,设计人行园路宽3 m,自行车道3 m。并与周边城市路网衔接,提高滨水景观空间的利用率。
5.2 水质维护
为应对须水河可能出现的水环境污染问题,提升河道水体感官效果,设计中通过完善雨污水分流体系,采用雨污分流体制。结合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绿地内的雨水充分利用地形,使用雨水收集、生态过滤的方式构建地表水下渗系统,提升水质。在河水中通过加药气浮技术处理富含藻类的富营养化水体,降低水体中的N、P含量,满足景观娱乐用水的功能要求。同时利用人工净水草和组合填料,为微生物的生理活动创造出非常适宜的环境条件,使污染物得到迅速的降解,达到净化河湖水体目的。
5.3 新材料应用
在须水河滨河景观设计中充分体现现代景观低碳环保理念,营造高质量的生活环境,维护城市生态平衡。道路广场铺装材料多选用天然材料、无毒无害的工业和建筑废料、透水透气的环保材料等,与绿化水体相互渗透、融合、穿插,充分体现绿化与硬质景观的和谐共生。景观小品以天然木质、环保型材料为主,降低生产成本。
6 结语
须水河滨水景观设计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以景观生态学为基础,充分发挥滨水区的亲水性和公共性[5],在生态涵养、景观观赏、休闲游憩功能整合的同时,挖掘城市文化底蕴,体现城市特色,因地制宜,合理布局,营造科学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景观生态廊道,以形成宜人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真正让其成为郑州中原新区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景观独特、文化内涵丰富的特色滨水景观,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1]李贵臣,逢锦辉,郭万宝.构建生态―景观―游憩三位一体的城市滨水区―以穆棱市滨河文化公园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1(1):80~87.
[2]贾永强,柯雄斌.析咸宁市淦河滨水景观带规划[J].中外建筑,2010(4):73~75.
[3]简天佐.“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分析研究[J].中外建筑,2011(4):83~85.
相关知识
城市景观设计总结(精选5篇)
景观设计构思(精选5篇)
花艺景观设计(精选5篇)
环境景观设计案例(精选5篇)
公园绿化景观设计(精选5篇)
城市园林景观绿化(精选5篇)
2024年520情人节活动通知(精选5篇)
初中生劳动总结(精选5篇)
心内科护士2022年终个人总结范文(精选6篇)
营销活动策划方案怎么做精选5篇
网址: 城市景观设计总结(精选5篇)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53443.html
上一篇: 【曼陀罗花】曼陀罗花对家居环境的 |
下一篇: 绿化美化打造“花”式幸福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