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花中“隐士”何去何从?透过菊文化古今变迁,谈古人为何偏爱菊花

花中“隐士”何去何从?透过菊文化古今变迁,谈古人为何偏爱菊花

花中“隐士”何去何从?透过菊文化古今变迁,谈古人为何偏爱菊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菊历来是中国古代诗歌所描绘歌咏的对象。菊作为大 自然的一种植物.千姿百态,色泽多样,香味淡雅.具有外在美的特点,表现了文人对时间秩序和尘命意义的感悟。大凡生命和艺术的境界.都是将有限的内在的精神品德升华为永恒无限之美。菊成为中国古代诗人感物喻志的象征.通过对菊的吟咏,体验和感悟人生,从而构成极具审美的人文精神。

一.菊的精神与外貌

一种文化有它的历史渊源,也有它的曲折发展道路。我们今天谈中国菊文化在世界思想潮流的冲击下.是否能保持它的中国特色和特征,并且为全世界所公认,是很具有意义的。

菊花经过人类长久栽培,出现许多变异,总的看来,它的花大而态美色多,开放持久,博得国人喜爱然而它在我 国花卉中博得的位置,却强烈表现为一种人文历史的产物。 只有梅花可与之媲美.梅与菊是发扬我国民族抗争精神最突出的代表,是 一种爱祖国、爱乡土情操的象征物。

菊花的黄色,在我国被看得最为珍贵.“黄为正色”,黄色是我国封建社会宫廷文化或帝王文化最重视的。视为尊贵色菊花最初只开黄色,“菊有黄花”,这个特点为历代王朝所重视,流传到今天,黄色为正统的观念仍影响着广大人民,况且菊花的黄色确实气质不凡,具有很高的美学评赏价值,使人们特别欣赏。

二.菊花的概要

1.菊花与别称

菊花别名节花、秋菊、甘菊花、药菊、日精、 九花、傅公、周盈、延年、更生、阴成、朱嬴、帝女 花、女节、女茎、金茎等。菊花秋开,秋令在金,所以人们以黄色为正,又称其为黄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菊花与文人

在寒霜降落、百花凋谢之际,唯菊花傲霜怒放,竞斗芳菲。因此,历代文人雅土乐于以菊喻志,抒发情怀。

三.古人笔下的菊

1.菊——隐逸高洁的象征

隐者现象可以说是一种很普遍的文化现象,西方和中国都不乏其例:尼采笔下的査拉图斯特拉在山上隐居十年,创立超人哲学;印度的佛陀抛妻别子苦修禅学,悟岀菩提妙旨。

在中国,隐者更是数不胜数,黄帝时代的许由,听到帝王要将权位让给自己的消息,觉得双耳受辱,赶忙跑到颖水边清洗,商末饿死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春秋战国视官位为腐鼠的庄子,汉初的商山四皓,三国的诸葛孔明等等,难以尽数。

在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中,隐者大都是高洁的象征,仕人与隐者也总是纠缠不清,仕人可以超凡成为隐者,隐者也 可以入世做个仕人。中国的隐士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道家的隐士,这类人为了全真葆性,终身不仕,另一类是儒家的隐士,这类人乗承孟子的“有道则仕,无道则隐”的道德信条,以政治的品德来决定自己的去留。

前者以人性为依据,后者以道德为旨归。陶渊明无疑是儒道双修隐士的杰出代 表。在仕隐之间几经徘徊,最后隐逸田园的陶渊明,因其在百花之中偏爱菊花,在诗文中屡屡提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园的本休状态,与诗人摆脱了功名利禄的高洁情怀完美地融合,宁宙的浩气融入诗人的胸怀,诗人的人格理想注入田园的物象,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自陶渊明以后,就有了大量文人以菊花为题材吟诗作赋,主要用来象征有德君子洁身自好,飘然出尘。

2.菊——战天斗地的象征

春天桃李满园,蝶飞蜂舞,热闹非凡,而在寒风阵阵的深秋,菊花纵有旺盛的生命力,也无法招来殷勤的蜂蝶绕丛,天道是何等的不公!面对菊花所受的冷遇,历代文人多赞赏菊花之高洁、绝俗,以示自己也将保持高尚的节操,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

《题菊花》隧无隐逸高洁之士讴歌的遗世独立、高蹈尘外的意味,而是通过充满激情的大胆想象,黄巢率领农民起义军转战南北时,曾提出“均平”的政治口号,这种朴素的民主思想在这首《题菊花》中得到艺术的显现。这首《题菊花》可以说是他的诗化的政治宣言,显示了英雄的豪迈本色和超凡的志向抱负,堪称古今独步的咏菊佳作。

四.魏晋南北朝与魏晋六朝士人人格追求的契合

1.魏晋南北朝人喜爱菊的原因

(1)魏晋社会思潮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贵真、自然是玄学的两大命题。重生是魏晋六朝士人普遍的观念,通过服食养生达到延年益寿是他们普遍的追求。曹操 《龟虽寿》“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服,可 得永年”代表性地反映了当时人的生命追求和期待。

曹丕《与谨繇九日送菊书》: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餐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 違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反映出他在这方面继 承了其父的衣钵。

鲁迅《魏晋风度与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谈到魏晋士人普遍盛行的服丹药以求延年益寿的行为反映了他们的生命意识和对长寿乃至长生的生命期待。在这种社会文化观念下, 具有养生延年功效的菊花自然成为他们的挚爱。

(2)菊的物性与魏晋六朝士人人格追求的契合

菊性耐寒,深秋独放,魏晋南北朝士人対菊的这种品性非常熟悉,并在作品中予以生动的描绘和表现。这种傲寒秋荣、傲然独放的物性被魏晋六朝士人视为恬然自适、不与百花争春的境界,提升为一种傲然不群、不从流俗的品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陶渊明 的“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就是这种傲岸形象和高洁品格的精炼概括和生动写照。这种品格跟魏晋时期士人在玄学风气下所追求的贵真、崇尚自由和鄙弃世俗的精神是一致的。正是这种契合魏晋六朝士人对菊情有独钟,每每寄情于菊,写景抒情,托物言志。

(3)自然审美意识的提高

魏晋南北朝时期,尤其是晋宋以后,人们的自然审美意识空前提高,対于山水,对于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赋予了审美的眼光,尽力地发掘其中蕴含的形质之美,山水诗由此兴盛。当然, 这跟当时魏晋玄学也是有很大关系的。

魏晋玄学体悟玄理的一个重要方式和途径就是从山水自然中体悟理趣,抽绎出深刻的哲学内涵。兰亭雅集,很大一部分创作成果属于这类借山水自然体悟玄理之作。谢灵运的山水诗带着玄言的尾巴,谢眺则在谢灵运的基础上把山水诗推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在这样的社会思潮和文学发展背景上,菊作为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植物,自然更容易成为文人雅士审美的对象和创作的内容。

(4)文学与文化传统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菊进入人们的生活和文化视野不很早。早期文献《尚书》、《国语》、《诗经)、《左传》等都没 有谈到到菊,甚至连菊的名字都没有提到。以笔者有限所见《楚辞》中的一些篇章是较早涉及菊的文学作品。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楚文化已经不仅是楚地楚人的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被魏晋六朝士人认识、理解和接受, 并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表现出来。

2.魏晋南北朝时期咏菊作者群体的广泛性

明.张溥收集汉魏六朝诸家之作编成《汉魏 六朝百三家集》,仅此范围内,作品涉及菊的有 37家,占103家总数的36%,平均不到2. 8个人 就有一人写过涉及菊的作品。

这些作者身份各异, 有帝王,如魏文帝曹丕、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 萧绎;有王储,如梁昭明太子萧统;有将帅,如魏钟会;有隐士,如郭璞、陶渊明、陶弘景等。

有天子的文学侍从,如徐陵、庾肩吾、庾信等;有世家大族子弟,如王氏家族的王羲之,谢氏家族的谢慧莲、谢庄、谢眺等;至于其他文雅高才,做到各级官职的,还有更多,难以枚举。作者身份的广泛,反映出爱菊、赏菊、食菊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普遍的社会风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范围内统 计,这个历史时期,共有37位作者创作涉菊诗97 首,平均将近每人一首,可见作品数量是比较大的。

五.菊文化应该何去何从

菊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磨灭的精华,到现当代也是文化中的瑰宝,中华精神的象征。对于这类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我们应该取其精华,继续将优秀的菊文化发扬光大,并且传承下去。让世界,也让我们的后人看到并且为这优秀的文化发出不住的感叹。

让古人给我们留下的精神文明得以延续。对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也是我们对待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要做到的事情。在现当代社会里,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

相关知识

花中“隐士”何去何从?透过菊文化古今变迁,谈古人为何偏爱菊花
古人常说的“花中四雅”指的是兰花、菊花、水仙和菖蒲还是玉兰?
【第十届北京菊花文化节】菊花的文化内涵
以下哪种花卉有花中隐士之称
花事未了:花中的日本美学
菊花花语大全,你想要都在这里!
赏百种菊花 观非遗文化 北京世界花卉大观园上演菊花擂台赛
最全的菊花的象征意义
学名仕风范 品菊花之美 狮山横塘街道石湖社区将植物科普课送进校园
“菊韵廉心”,宜昌举办菊花节

网址: 花中“隐士”何去何从?透过菊文化古今变迁,谈古人为何偏爱菊花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85408.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送花常识,流行送鲜花是在哪个时代
下一篇: 雅活 | 今日花复开,何事君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