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享 > 杜鹃花属植物自然杂交区遗传结构研究获进展

杜鹃花属植物自然杂交区遗传结构研究获进展

  自然杂交(natural hybridization)是指自然条件下遗传上存在明显区别的两个物种之间成功交配的现象。自然杂交在植物界中普遍存在,据统计被子植物中约有25%的物种发生过杂交或基因渐渗。杂交物种形成与适应性进化机制是进化生物学研究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探究自然杂交区内种群遗传结构与生殖隔离机制,有助于阐释杂交物种形成过程及其适应性进化机制。

  杜鹃花属是中国木本植物最大的属,全球约有1000多种,中国有590余种。杜鹃花属植物在横断山地区经历过快速的适应辐射演化,杂交和多倍化可能是该属物种多样化的重要方式。近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高连明团队在云南南华县发现了一个疑似杜鹃花杂种,与同域分布的同为自然杂种的粉红爆杖花存在明显的形态差异。研究团队综合运用形态和简化基因组数据,分析杂交区的亲本及杂交后代,以期揭示杂交区的遗传结构及杂种来源。结果表明,该杂交区是由爆杖花、碎米花、糙叶杜鹃以及粉红爆杖花和新的杂种组成的复杂的杂交区。形态和遗传分析证实新的杂种由爆杖花与糙叶杜鹃杂交产生,杂交后代主要由F2代构成。爆杖花是粉红爆杖花与新发现杂种的共同亲本之一,但两个杂种种群个体组成差异明显,粉红爆杖花种群由F1、F2和回交后代组成,而新的杂种主要由F2代个体组成,只有少量F1代个体,未发现回交后代。该研究首次揭示了爆杖花与糙叶杜鹃之间存在自然杂交现象,为进一步剖析杂交物种形成与适应性渐渗研究供了经典素材。

  相关研究成果以Natural hybridization among three Rhododendron species (Ericaceae) revealed by morphological and genomic evidence为题,发表在BMC Plant Biology上。云南师范大学、美国哥伦布州立大学、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参与该工作。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B类)和中科院大科学装置等的资助。

  论文链接 

  图1.三个亲本物种与两类自然杂交种的形态:a、Rhododendron spiciferum(碎米花),b、R. spinuliferum(爆杖花),c、R. scabrifolium(糙叶杜鹃),d、R. ×duclouxii(粉红爆杖花),e、the putative novel hybrid taxon(新的杂种)

图2.三个亲本及两类杂交种的遗传结构

相关知识

杜鹃花属植物自然杂交区遗传结构研究获进展
昆明植物所在杜鹃花属植物自然杂交区遗传结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科学家在蔷薇科叶绿体系统发育基因组研究中取得进展
昆明植物所等在杜鹃花属系统发育与多样化历史研究中获进展
昆明植物所等在杜鹃花属植物多样性维持机制研究方面获进展
种间杂交在气候边缘区表现出明显增强
凤仙花属植物种子微形态与演化研究获进展
植物相关研究最新进展(2022年8月)
杜鹃花gapless基因组揭示种间花色转变遗传基础
四个兰花新品种获国际登录

网址: 杜鹃花属植物自然杂交区遗传结构研究获进展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86062.html

所属分类:花卉
上一篇: 园林花卉论文
下一篇: 植物群落在绿色保障房社区中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