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是全球三大花卉产区之一,是花卉产业发展的胜地。云南有超过5300种野生花卉观赏植物,贡献了全球二分之一的花卉产值。
然而,长久以来,受种业这一核心驱动力的掣肘,云南花卉在产业发展中始终处于劣势,曾几何时,云南推广应用的自主选育花卉新品种市场综合占有率为0。但伴随云南重点实验室的护航,云花自主选育新品种开始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发展的“广阔田地”,目前,云南推广应用的自主选育花卉新品种市场综合占有率达到了15%。
本期先锋对话,云岭先锋全媒体记者探访了云南省花卉育种重点实验室和相关部门,来看看“云花”如何突破国外“卡脖子”难题!
云南省花卉育种重点实验室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才建立的?当时,云南花卉种业的基本情况是什么?
云南省花卉育种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李绅崇:
在实验室成立之前,我们仅有十几个自主选育的非洲菊、香石竹及月季新品种,且仅在中国申请保护,并未在国外申请保护。特别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百合是没有新品种的,而当时育种技术相对比较传统,科研人员的选育过程格外艰辛。因此,第一批做花卉育种的研究人员首先要解决“从无到有”的难题。
“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实验室的科技人员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有了哪些突破?
李绅崇:
10多年前,我们在做育种的时候,要引进国外新育资源难度很大。他们认为我们的保护机制和体系不健全,盗繁现象较多。这些年来,我们立足本土特点,依托重点实验室的平台优势,积极开展自主研发。2010年,我们的科研工作者研发出了非洲菊新品种“秋日”、月季新品种“赤子之心”和香石竹新品种“云红2号”,且三个品种相继在欧盟、日本获得授权保护并推广应用,成为中国首批在发达国家申请保护的花卉新品种。
经过13年的沉淀和钻研,我们育种技术不断更新迭代,也挖掘出不少具有云南特色的花卉种质资源。例如,云南特色花卉高山杜鹃、兰花、山茶等新品种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我省终于有了具有云南基因资源的新品种。至今,我们已经选育出近500个新品种,尤其是选育的满天星品种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70%,“拉丝”系列非洲菊等创新品种在市场广受消费者青睐。
云南省花卉育种重点实验室成立至今有13年了,做成了哪些大事?
李绅崇:
花卉,是云南的优势产业,而种业是整个产业发展的“芯片”。但长久以来,花卉产业的“芯片”一直掌握在外国人手中。但经过十多年的攻关,云南省花卉育种重点实验室不断选育新的品种,建立起种植技术的标准,不断攻关新的种植技术。我们选育的鲜切花新品种占到全国的40%,自主品种市场占有率也一步步从0增长到10%。
选育出一个新品种,要倾注科技人员的大量心血。比如选育月季新品种,我们要重点围绕云南切花月季抗病、花香、花型等方面进行研究,每年在4-5月份集中开花时,科技人员都会驻扎在基地,早上十点前完成香气的收集,晚上通宵在实验室进行香气分析,系统探索香气的遗传规律,构建连锁图谱。现在我们创制出了48个优异种质(含中间材料)及新品种;完成配组杂交2695个组合,建成了国内规模最大的切花月季育种基地。但为了获得这样的成果,我们科技人员经历了无数次失败,累计采收的杂交种子有85万粒,每一粒都是工作人员严格筛选的,获得的47万株杂交实生苗,每一株也都是大家通过分子标记辅助筛选出来的。
实验室离不开人才,我们如何培养自己的人才队伍?
李绅崇:
实验室通过引智及出国培训、学历提升、高端人才引进、岗位锻炼等方式,先后与美国、德国、荷兰、韩国、日本、英国、法国、比利时等国家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建立起长期的深度合作关系,鼓励青年科技人员参加中长期的出国培训,积极争取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机会。花卉所60%以上的科技人员有出国培训、学历提升和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经历。近五年,邀请美国哈佛大学、比利时农业与渔业研究所等20余名国际知名专家到所进行学术交流,派出42名科技人员到新西兰、澳大利亚、荷兰、以色列、美国等进行中长期培训、考察、学习和交流。通过合作交流,大幅提升了科技人才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为打造世界一流云花产业提供了强大的内核驱动。
目前,云南推广应用的自主选育花卉新品种在市场上的综合占有率还不算高,只有不到15%,主要原因是什么?
李绅崇:
一方面,推广的路径不畅,科研单位是以研发为主,市场推广的后半段交由企业和相关部门去完成,我们的花卉农技推广体系不完善,缺少专业的技术人员,也缺乏专项经费支持。
另一方面,每一个品种推广的过程非常漫长,从小规模试种到推到市场,再到市场信息反馈和组织再生产,少则需要2年,多则需4至5年。并且,即便经历了这个过程,很多品种不一定能大规模地推广到市场中去。就拿国外新品种推广模式来说,国外新品种研发与推广经费比例达到4:6,有的甚至达到2:8,可见品种的推广也是一个“烧钱”的过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目前组织了很多龙头企业,希望通过共建共享,组建创新联合体,建立一套育繁推的商业化育种体系,进一步加快新品种成果转化。
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立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关键核心技术的解决方案。云南花卉育种的科研成果为我省发展花卉产业带来了哪些变化?
李绅崇:
现在,国外的企业开始看到了我们的研发能力,我们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得到进一步提升。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国外育种公司进驻云南,使云南成为全球花卉品种的竞技场。可以说,云南已成为花卉产业创新的一个高地,并且云南花卉种业创新已经实现领跑全国。云南省花卉育种重点实验室在斗南建立的国际花卉创新中心,汇聚了全球的花卉品种。科研人员对这些品种进行适应性测试后,种植商和消费者可以直接在这里挑选。我们通过形成一个生态闭环,让知识产权得到保护的同时,也把新品种快速推广了出去,形成了育种商、生产商、销售商多家共赢的局面。创新驱动是能够带动我们整个产业发展的一个内生动力。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好的技术基础和种质资源,今后,通过新一代快速发展,改变现在传统的育种模式,提高育种效率,一定能让品种的质量和数量再上一个新台阶。
除了云花,云南省重点实验室哪些科研成果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
云南省植物病理重点实验室主任 朱书生:
水稻旱作是近两年来我们实验室最重要的创新成果之一。2022年在云南省14个州市示范推广滇禾优系列品种28万亩,帮助山区老百姓解决了吃饭问题。历经近30年的发展,我们实验室研究团队从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境多样性等不同层次开展了系列科学研究,研究成果推广应用累计上亿亩,产生了数百亿元经济效益。
云南省软件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 杨云:
我们在智慧工业方面研发的“基于智能边缘计算的污水处理技术解决方案”在76个自然村投入使用,并获得了省政府专项资金的支持,为科技振兴农村、打造美丽乡村提供了国内领先的乡村污水处理技术范本。
云南省选冶新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 谢刚:
云南省选冶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在超大型极低含钼斑岩铜矿清洁高效利用关键技术上有了突破,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与绿色回收。项目近三年累计实现销售收入38.03亿元,创造利润9.65亿元。
目前,云南省重点实验室发展过程中还面临哪些“瓶颈”,应如何进一步在全省发展中作为、发力?
云南省科技厅实验室与创新平台处处长 何婷:
在全国来说,我省的省重点实验室数量还不算多,并且创新能力待加强、作用发挥不充分等,仍是大部分重点实验室面临的短板。围绕“3815”战略发展目标,我们将继续在我省学科发展前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布局建设省重点实验室。
杨云:
经费不足是一些实验室面临的痛点,云南省重点实验室在建设过程中不能只倾向于技术开发,应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联动,将成果的转化应用产生的经济效益反哺科研经费,才能带来了良性循环,实现实验室的自我“造血”。
云南省检验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段勇:
云南省重点实验室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仅满足于自身的发展进步,要着眼于全省的发展,推动行业的共同进步。我们正加紧建立与云南省各州(市)的合作、交流与沟通,从技术水平、人才培养等方面推动检验技术的进步,全面提升我省检验医学的发展。
相关知识
种业 “芯片”做强“云花”
打造千亿产业链“第一环”,科技创新助力“云花”绚丽绽放
广州“繁花”背后,广东省人大代表周晓云与她的“花科技”
打造“云花”全产业链
广州花卉研究中心首创国内观叶花烛新品种
川农小报春新品种首次亮相北美国际园艺展
瞭望
打造千亿级“飞花”浪漫经济!昆明推动花卉市场转型升级
绿色云品策划|年产162.2亿枝!在云南,鲜花不仅是商品
为何解决种子问题上中央日程? 专家:这是“芯片”
网址: 云花种业,如何突破“卡脖子”难题 https://m.huajiangbk.com/newsview8835.html
上一篇: 花满京华丨北京花卉种业发展成果 |
下一篇: 花药培养花粉单倍体育种研究 |